欢迎阅读杜甫《登高》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甫《登高》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3、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对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难点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四)教法学法
1、教法:情境渲染、朗读指导、提问法、鉴赏指导、联想触发等。
2、学法:想象法、美读法、思考探究法、能力迁移训练等。
(五)教学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
请大家想象老师讲的故事的画面:
一千二百多年前,一个秋风萧瑟的季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着,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空中簌簌下落。江水滚滚翻腾,刷刷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孤鸟在盘旋,猿在哀鸣——这时,一个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的老人慢慢地爬上山,步履艰难,跌跌撞撞……。这位老人,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这位老人,曾经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位老人,才华横溢,“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位老人,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然而苍天弄人,他一生数起数落,郁郁不得志。重阳节,本是登高祈寿家人团聚的节日,而年过半百,满身疾病的他却面对处在战乱之中的国家,面对万里之遥的故乡,面对漫天飘洒的落叶,面对滚滚翻腾的江水,不禁百感交集,放声高吟……。大家应该猜到,这位老人是谁吧?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1)请同学们回忆初中曾经学过的杜甫的作品,介绍杜甫的生平。
(《春望》、《望月》、《春夜喜雨》、《绝句》)
(2)老师补充介绍杜甫的生平经历及写作特点:
(杜甫,字子美,“杜工部”,现实主义诗人;一生穷困潦倒,饱经忧患。诗歌全面、真实地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生活和民生疾苦——“诗史”、“诗圣”;诗风:沉郁顿挫。)
2、背景交代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三、联系解题
联系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理解“登高”的含义——重阳节,登高祈寿,怀念亲人,思念家乡,抒发感情。
四、诵读感悟
1、美美地听——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播放《登高》Flash配乐朗读,同学们美美地听,注意:
(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2、美美地读——训练语感,把握情感。
(1)第一次读:再次播放《登高》Flash配乐朗读,请学生跟着小声仿读;
(2)第二次读:老师范读,作节奏、轻重音指导,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抓住颈联的“悲秋”的“悲”字,然后学生自主朗读,酝酿感情。
(3)第三次读:全班齐读,注意节奏舒缓,读出诗歌的感情。
3、朗读方法小结
(1)读准字音;
(3)注意轻重;
(2)把握节奏;
(4)读出感情。
五、赏析诗歌
1、了解句意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尝试用自己的话语描述诗句的意思。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细品内涵
(1)名词解释
意象:诗歌中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如刚刚学过的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的“明月”、“清泉”。
意境: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即情与景的和谐统一。如王维《山居秋暝》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表达了诗人投身清新的大自然中,无比喜悦、闲适的意境。
(2)思考探究
在自主鉴赏本诗的基础上,小组交流讨论下面一个问题:
本诗描写了哪些意象?分析这些意象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关系。
(3)细品内涵
①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写了哪些意象?它们有什么特点?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本联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的意境;
写作特点:语言精炼,对仗工整。)
②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写了哪些意象?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
如果你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滚滚长江,你的心情如何?
(无边无际的纷纷落叶,奔腾不息的滚滚长江;
本题较开放,答案允许多样性: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③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找一找,本联共写了诗人多少层愁苦,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离乡万里、时值悲秋、漂泊他乡、常年在外、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登上高处,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④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从“艰难”一词中分析造成杜甫愁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前两联主要是写景,后两联主要是什么?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艰难”一词双关:既因为个人生活艰辛,遭遇坎坷,也因为国家连年战乱,动荡不安;后两联主要是抒情,抒发作者孤独凄凉,贫病交加,忧国伤时,消愁无门的思想感情。)
3、板书小结
4、方法小结
由意象品味意境的鉴赏方法——
(1)找出诗歌意象;
(2)分析意象特点;
(3)分析意象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关系。
5、个人体悟
(1)个性化阅读
说说你认为诗中写得最美、感受最深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想象联想
老师再次播放《登高》Flash配乐朗读,请同学们闭目凝神,假设自己就是诗人杜甫,通过想象诗中秋风萧瑟、猿啼悲哀、孤鸟盘旋、落叶飘零、江水奔腾等意象,感受杜甫身处肃杀凄厉、沉郁悲凉的意境,以及内心孤独凄凉、伤时忧国、消愁无门的境界。假如你身处秋天的意境之下,你又会联想到什么?
(3)拓展延伸
“秋”往往与“愁”关联:有人见秋霜而悲白发,有人睹残花而伤红颜,有人望归鸿而思亲人,有人闻寒蝉而叹余生,有人拂秋风而觉萧瑟,有人触秋雨而感悲凉……,古诗词中常见的3种“悲秋”情怀有:
1、抒发离别之苦,思念之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
2、表现处境悲凉,命运多舛。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骆宾王《在狱咏蝉》)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3、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刘彻《秋风辞》)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不过,由于作者的处境、心情、视角不同,秋天的色调也就不同。秋天的意象并不全是悲愁。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稻麦成熟、瓜果飘香,层林尽染,绚丽多姿……秋天的景象也可以寄托喜悦的情感: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
(4)熟读成诵
学生在个人体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齐读本诗,尽可能地背诵本诗。
六、全诗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1、知人论世5、分析技巧
2、诵读感悟6、想象联想
3、了解句意7、熟读成诵
4、细品内涵
七、能力迁移
根据《登高》中学到的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方法,鉴赏下面这首诗歌。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说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写了哪几个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象:片云、孤月、落日、秋风;
特点:“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的“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
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八、作业
1、背诵本诗;
2、背诵杜甫的《江汉》。
杜甫《登高》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2、理解诗歌的大意,体味作者寄寓的思想情感;
3、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高尚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意象分析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
2、赏析对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艺术特点并学以致用。
主要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研读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巧妙导入、明确目标
1、音频导入
请同学们欣赏《登高》的朗读。
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
1、作者介绍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xxxx、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议)
1、首联写了那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意境?体现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意象:风急、天高、猿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意境:雄浑、高远、肃杀、凄凉
感情:孤独无依、漂泊痛苦
2、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什么意境?面对此景,杜甫产生了怎样的感慨?
答:景:落木无边萧萧下,长江不尽滚滚来
境:苍凉、雄浑、沉郁、悲壮
情:时光易逝、人生短暂、壮志未酬
3、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暮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四、引导学生拓展创新(创)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苦”、“恨”是什么意思?“艰难”一词,你的理解?
明确:
(1)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他两鬓斑白了。
(2)苦、恨——极其遗憾。
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由于年老多病而无法实现,从而非常遗憾,壮志难酬。
(3)艰难——羁旅之愁、身世之悲、家国之痛。
五、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1、下列诗句,从修辞手法看,不是对仗的一项是()
A.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D.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答案:C
2、对《登高》一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答案:C
六、课后延伸、温故知新
1、理解性默写
(1)杜甫的《登高》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的千古名句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登高》中写国事艰难、壮志难酬、人生潦倒、愁恨无限的句子是: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写了哪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解析:第一步:找意象——-写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四个意象。第二步:描绘客观画面,联系主观情感——“片云”在空中飘荡,如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孤独,我也孤独。第三步:概括意境特点——“片云”“孤月”意境凄凉,“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第四步:分析点明情感(或情景交融的意境)——“片云”“孤月”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孤清)的意境。
杜甫《登高》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
知识与潜力: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潜力。
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培养学生分析,整合信息的潜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潜力,培养学生分析,整合信息的潜力。
【教学难点】:探讨诗歌创作与时代的关系,了解诗人经历,从中感悟生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萧瑟的秋风中,一位体弱多病的老者独立江边,看着低低徘徊的飞鸟,随风萧萧而下的秋叶,以及滔滔而逝的江水,耳畔传来猿鸟的声声悲鸣,心中感慨万端,个人才华为何得不到施展,是xx的时局,是个人性格因素,还是……你想走进老者的心灵深处吗?请随着《登高》一齐走进走近杜甫。
二.把握情感,诵读全诗:
①杜甫的《登高》一诗历来被称作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古人有这样的评价:“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内,字字皆奇”“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天下七言律诗之冠”。让我们一齐来听朗诵,初步感受这首奇诗。
②全诗的感情基调应是一个——“悲”字,此刻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一分钟,力争读出悲意。
③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朗诵这首诗。
④让我们群众诵读。
三.质疑讨论:
1.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应对秋天,诗人用一个“悲”字概括出他内心的感受,“悲”字就应是全诗的诗眼。那么,直接书写他内心“悲”的感情的两联诗是——万,百,艰,潦。
(1)“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作客”和我们去亲戚朋友家作客是否一样感到愉快呢?
当然不一样。那那里的“作客”意思是——在他乡漂泊流浪。“常”字证明这种漂泊无依的生活是短暂的还是长久的?——长久的。确实如此,杜甫从48岁开始,到58岁去世为止的,一向在外漂泊,写这首诗时,漂泊在外已有8年了。“万里”是特指万里之外还是泛指离家很远的地方?——泛指离家很远的地方,长期漂泊在遥远的异乡。又恰逢秋季,中国的文人向来是有“悲秋”的传统的,从宋玉开始,杜甫也不例外。这一切,怎不令诗人思乡情切,伤感倍增呢?七个字,极写诗人的`羁旅之愁。
(2)“万”写诗人的羁旅之愁,那么,“百年多病独登台”体现了诗人哪方面的悲哀呢?
诗人登上高台,他想做什么?本是为了排解心中的绵绵乡愁,他望见故乡了吗?——没有。登台望乡乡不见,乡愁倍增,何况是“独登台”,写诗人孤独无伴,而又年老多病。请设想,此时此刻,如果你是杜甫,又会生出怎样的感叹来呢?——此时,便会有人生有限,归乡无期,形影相吊的,极写诗人的身世之苦。
(3)但是,使诗人两鬓白发增多的原因,除了前两句所表现的诗人自身命运悲苦艰难苦恨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艰难苦恨”,“艰难”主要指国运和时政的艰难。诗人又为何而恨呢?——恨国时艰难之际,自己却白发增多,年老多病,想为祖国出力却不能。
(4)诗人如此潦倒,曹操的《短歌行》中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如能饮杯浊酒,借酒浇愁也好阿,却偏又因病停酒,满怀愁绪不能排解,真是愁上加愁,无限悲凉阿!
板书:作客(万里、秋、常)——羁旅之愁忧
登台(百年、多病、独)——身世之苦国
悲艰难苦恨———————国时之恨伤
新停浊酒———————无以解忧之悲时
请思考,在“悲”的这四个原因中,哪一个原因才是使诗人“愁绪满怀”的根本原因呢?
国时之恨,为什么?——因为如果没有国运衰败,时局动荡的现实,又怎来诗人的羁旅之愁,身世之苦和无以解忧之悲呢?表现出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
这种忧国伤时、忧国忧民的情怀在杜甫的作品中时常流露,并使他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学们能不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来?
(5)看着大屏幕同学们能不能把这两联诗背出来?
(6)如果去掉提示,还能背吗?
2.那么,诗人又是如何透过景物描述来表现内心的悲苦的呢?写景的两联诗是——风,渚,无,不。
首联和颔联各写了哪些景?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落木(无边,萧萧下)长江(不尽,滚滚来)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带着“悲”情观物,景物也染上了“悲”的色彩,它们分别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①风急,使人感觉寒冷,这冷既是身体上的感觉,更是心灵上的感觉。
天高,使天底下的人显得渺小无依。
猿啸哀,“猿鸣”是中国文人表示哀愁的典型意象,郦道元《水经注》中载有这样的歌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可见,猿的鸣叫总是会使人感到一种悲凉的。
秋风劲吹,天高地阔,猿猴哀鸣,多么令人伤感的图画。
②渚清,清有清澈、清凉、清冷、凄清的意思,“渚”,水中的小洲,应是给人凄清之感。
沙白,白色——冷色调。
急风中,鸟儿飞舞盘旋,它在做什么?也许是在找回家的方向,可诗人呢,却仍在外漂泊,显得多么孤独无助。
③颔联的落木无边和诗人内心的悲苦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无边”写落叶范围很广,就仿佛诗人内心的悲苦广阔,无边无际。从范围上状诗人悲苦之广。而看到落叶飘飞,想到自己的生命正像落叶一样飘零,韶华不再,老之已至。的确,写这首诗时,杜甫已55岁,三年后,他孤独地死去。
把“落木”改成“落叶”,哪一个更好一些为什么?
“落木“更好,落叶有很多种,给人的感觉也不同,“落木”给人感觉比较沉重,“落叶“比较轻飘。“落木”给人感觉光秃秃的样貌,而“落叶”让人感觉到树上还有许多叶子。从色彩上看“落木”往往让人联想到树干的色彩,枯黄。
那那里为什么要用“萧萧”不能用“飘飘”?实际上与杜甫的感情有关。“萧萧”让我们想到萧瑟,作者的感情到底是沉重还是轻飘?沉重!所以用:“落木”“萧萧”比较好。
④“长江”的“不尽”“滚滚来”又同诗人内心的悲苦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李煜《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可见,“不尽”——从数量上写诗人悲苦之多,犹如流不尽的长江水绵绵不绝,滚滚而来。
(3)两联的景物浑然一体,呈现出萧索苍凉的特点。
(4)齐背
板书:
风(急)——冷
天(高)——渺小无依
猿(啸哀)——悲凉萧索
首联渚(清)——凄清苍凉
沙(白)——色冷
鸟(飞回)——孤独无助
颔联落木(无边、萧萧下)——状悲之广(从范围上)
长江(不尽、滚滚来)——写悲之多(从数量上)
3、小结(1)诗人本是为了排遣内心的极度郁闷而抱病登台的,却触景生情,萧索苍凉的秋景触发了诗人浓重的悲伤,满含悲伤观物,又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凉的色彩。以哀景写哀情,情与景完美融合,营造出沉郁、忧愤、悲凉、深沉的意境。
景:萧索苍凉意境
情(悲):忧国伤时沉郁、忧愤、悲凉、深沉
(2)此刻请同学们在脑海中想象出杜甫潦倒悲愁的形象,自由背诵全诗。
(3)我们一齐来背。
四.巩固迁移:
归纳古诗鉴赏方法
刚才,我们主要从资料上鉴赏了《登高》一诗,此外,还能够从表现形式上去鉴赏古诗。总之,古诗鉴赏方法很多,可有所选取,不必面面俱到。
反复朗读,感知语言
分析意象,把握特点
感悟深情,体味意境
深入理解,明析主旨
明晰典故,加深理解
把握类别,辨析风格
明辨手法,探寻技巧
杜甫《登高》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
2.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4、学习《登高》,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学习《登高》
1、题解
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情绪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2、学生自读感悟
自读全诗
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资料与结构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思考情景间的联系
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师生讨论: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之后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师生讨论: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首联不仅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比较阅读感悟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感悟两位诗人不同的风格特征。
(两诗均以“秋景”为描述对象,但景物特点、绘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较大差异。)
3、译诗
风猛天高猿叫声悲哀,岛清沙白鸟飞翔徘徊。
无边的秋叶刷刷落下,没头的长江滚滚奔来。
万里漂泊悲伤居他乡,年老多病一人登高台。
国衰国破可恨白发增。穷困潦倒浊酒也停买。
4、分析《登高》一诗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表现了作者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感。全诗语言精炼,词约义丰。萧瑟的秋天,诗人的笔下写得有声有色。首联落笔阔大,在猎猎的.秋风中,诗人登上高处,随风传入耳畔的是长啸的猿声,日中所见的是清水白沙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这两句包容了六种物象风、天、猿、渚、沙、鸟。猿鸟哀鸣,飞鸟徘徊,描绘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此联中“风急”二字绝妙精炼,猿哀、鸟鸣及下联的落木萧萧,长江滚滚都是由此产生。颔联诗人具体描述秋景,“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状景逼真,意境雄浑绵邈。此联已成煤后人传诵的名言侍句。以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实际上作者已经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在写景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仅由于写了自然的萧瑟凄凉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的描绘流露出强烈的感情色彩。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义,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怆之情。“常作客”则证明作者飘泊沦徙的生活。“丰年”指暮年,应对苍凉寥廓的秋景,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情绪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
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现了诗人的衰叹。“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的境遇。个性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的不满,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叹。律诗一般都是中间两联对仗,而且对得自然妥贴,到达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胡应麟《诗薮》内篇五卷中赞誉它“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还称它是唐人七律中,甚至是古今七律中第好诗。此诗虽是一首悲歌,但它给予我们的感受不是悲凉和消沉,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觉。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前两联的写景并后两联的抒情张本,写秋景,物象含蓄,极富特征,个性是在颈联才点出“秋”字,证明诗人构思用字的精妙。后两联的抒情将国家的现实和诗人遭遇联系起来,感情表露得深沉、旷远,表现了杜甫高超的艺术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