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春节风俗的研究报告(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节风俗的研究报告 篇1
一、调查目的
了解中国春节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的由来,感受人们过春节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
二、调查时间
三、调查方式
1、利用谈话的方式,询问长辈。
2、跟爸爸妈妈打理家务,亲自感受迎接新年的到来。
四、调查内容
1、除尘
腊月二十四这天,妈妈早早把我叫起来,叫我和她一同打扫卫生,房间的里里外外,庭院的旮旮旯旯彻彻底底地清扫一遍。我很疑惑,问妈妈为啥打扫这般早哩?
妈妈告诉我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不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除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清扫庭院,疏浚明渠暗沟,掸拂室内尘垢蛛网,清洗锅碗瓢盆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等。年前打春时,各家再忙也得赶在打春前彻底整理一下室内外卫生,立春后就不可在打扫了,防止把新春的.财气,新春的喜庆扫了出去。”
听妈妈这么一讲,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个习俗寄托着人们除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2、贴春联
腊月二十九这天,吃过早饭,我就和妈妈忙着贴春联和福字。
“妈妈,‘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呢?”
“傻孩子,这是因为‘福’到来了。”
“妈妈,你给我讲讲贴春联的来历吧!”
原来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用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的气氛。王安石“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件事。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豆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3、守岁
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们一家聚在一起守岁,共同期待着新的一年的到来。
爸爸说:“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我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聚,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家人一直要吃到深夜。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在这个激动的时刻,我们边看春晚,边吃东西,谈笑风生。
4、放爆竹
第二天一大早,哥哥就去点响了爆竹,“啪”“啪”… …声音真响,我赶紧捂住了耳朵。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巴巴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相传此举是为了驱逐“山魈”。山魈据说是古时深山里的一种凶恶的独角鬼怪,但是它最怕声响,人们就用烧竹子的爆破声来吓跑它。有了火药后,人们就用火药装入竹筒,做成爆竹,后用纸质筒,也称爆仗或炮仗。到现代,人们已不相信什么“山魈”了,但还是习惯在春节放鞭炮,借以欢庆节日,振奋精神。所以,从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早,鞭炮声总是连绵不断。
5、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穿着新衣,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兔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互祝贺,称为“团拜。”
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拱手作揖,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地度过一岁。
五、调查结论
我们的春节习俗丰富多彩,当然不止这么几种,但唯有一个是不变的,它承载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春节风俗的研究报告 篇2
一、引言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且内涵丰富。它不仅是庆祝新年到来的盛大节日,更是承载了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本研究报告旨在深入探讨春节的风俗习惯,揭示其文化内涵和历史演变,以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春节风俗概述
春节风俗种类繁多,包括祭灶、扫尘、贴春联、守岁、拜年、吃年夜饭、放鞭炮、舞龙舞狮等。这些风俗活动既具有浓厚的节日氛围,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在春节期间,人们通过参与这些活动,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三、春节风俗的历史演变
春节风俗的历史演变与中华民族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古老的风俗逐渐消失,而一些新的风俗则应运而生。例如,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逐渐采用电子鞭炮等环保方式庆祝春节,取代了传统的燃放烟花爆竹。此外,一些地方还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春节风俗活动,如庙会、游神等。
四、春节风俗的文化内涵
春节风俗的文化内涵丰富多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例如,扫尘寓意着辞旧迎新,希望新的一年能够迎来新的气象;贴春联则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守岁则体现了人们对时间的敬畏和珍惜;拜年则体现了中华民族注重亲情、友情和人际关系的传统美德。
五、结论
春节风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通过对春节风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文化。在未来,我们应该继续加强对春节风俗的研究和传承,让这一传统佳节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六、建议与展望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春节风俗,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春节风俗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春节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可以通过举办文化讲座、展览等方式,向公众普及春节风俗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春节风俗的传承方式。例如,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开展线上春节文化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
鼓励地方特色春节风俗的发展,丰富春节文化的多样性。各地可以结合自身文化特色,开展独具特色的春节风俗活动,形成多元化的节日氛围。
展望未来,我们期待春节风俗能够在新时代里不断发展和创新,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们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参与到春节风俗的传承中来,共同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春节风俗的研究报告 篇3
目的:
调查莱州春节民俗
过程:
过年走亲戚时,调查亲戚朋友
内容:
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而在春节的起源地―中国,春节的习俗也是很多的。从农历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为过好春节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农历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统称为“廿四夜“。相传这一天为灶君上天之日,民间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习俗。腊月二十三日是辞灶节,又叫扫尘节。
扫尘节,也叫扫尘日。据说此节源于尧舜时代的“扫年”习俗。原本是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到了唐代,“扫年”之风盛行,成了祈求新岁平安吉祥的一种活动,以后才发展成为扫尘节。由于是一种清洁卫生和除害灭病的文明习俗,所以便流传下来,久而不衰。
扫尘节,北方叫“扫房”或“扫屋”,南方叫“掸尘”或叫“打洋尘”,东北叫“大洗(喜)日”。这天,家家户户都要进行大扫除,洗刷家俱,粉刷墙壁,糊窗户,贴窗花,挂年画,除陈布新,迎接新春佳节。扫尘节又叫小除夕、过小年。
胶东人过年,有一个独特的习俗,就是家家都要蒸大枣饽饽。饽饽表面十字挑出"鼻",嵌入红枣。菜州一带,春节上供要制作大枣饽饽,茧饽饽。枣饽饽用来供祖先,财神,菩萨。天地众神。五个饽饽叠放,腊月三十接神,正月初三撤供品;正月十五供五个茧饽饽和三个大圣虫饽饽。供奉时中为祖先,右供财神,左供菩萨,意为多财多子。圣虫头部为一圆馒头形,鸡冠,黑眼睛,红舌头,躯干做蛇盘状。祖先,财神,菩萨面前各放一碗粮食,圣虫放在盛粮食的碗里,供奉完后,茧饽饽食用,圣虫放大粮囤中,直到二月二由孩子们分食之。圣虫"的`"圣",胶东谐音"剩",意为"剩余",寓意五谷丰登,连年有余。福山,牟平等地还将"圣虫"做成公母刺猖状,口含红枣,放在米面缸中,钱柜衣橱里,祈求财物增多,使用不尽。胶东至今保窜着七夕用模子磕"乃果"的习俗。莱州沿海一带做巧果是在面里掺上七种食用色磕成,然后油炸,串成串取悦孩子们。中秋节的月饼不仅用于供奉,食用,还用来馈赠亲友,互祝团圆,表达祝福。莱州人做月饼时,饼上捏出兔子捣药的图案,夜晚,儿童捧着月饼对月唱到:"圆月了,圆月了,一亩地打一石了;月高了;月高了,一年一遭了"。婚后一年内新媳妇,也要从娘家带回炸面鱼,花花巧饼,包子等到婆家,以示祝福。
春节风俗的研究报告 篇4
一、引言
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民俗底蕴。它不仅是除旧布新、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的重要时刻,更是展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习俗的重要舞台。本报告旨在对春节风俗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二、春节风俗概述
春节风俗丰富多彩,涵盖了祭祀、饮食、娱乐、拜年等多个方面。其中,祭祀活动是春节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通过祭祖、拜神等方式,表达对祖先和神灵的敬意,祈求来年平安吉祥。饮食方面,春节期间人们会准备各种美食,如年糕、饺子、汤圆等,寓意着团圆和丰收。娱乐活动则包括舞龙舞狮、放烟花、逛庙会等,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拜年则是春节期间人们互相祝福、表达友情的重要方式。
三、春节风俗的地域差异
春节风俗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一定的地域差异。例如,北方地区过年时喜欢吃饺子,而南方地区则更偏爱汤圆;在一些地区,人们会在春节期间舞龙舞狮,而在另一些地区则会有独特的庙会活动。这些地域差异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四、春节风俗的变迁与传承
随着时代的变迁,春节风俗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一些传统的习俗逐渐淡化,而一些新的习俗则应运而生。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其核心价值和文化内涵始终不变。人们通过春节这一特殊时刻,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财富。
五、结论
春节风俗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通过对春节风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可以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春节风俗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我们应该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让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六、建议与展望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春节风俗,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春节风俗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春节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鼓励和支持各类春节文化活动的开展,丰富人们的节日生活,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承。
在传承春节风俗的过程中,注重创新和发展,让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展望未来,我们期望春节风俗能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发扬光大,成为展示中华民族文化魅力和精神风貌的重要窗口。同时,我们也期望通过更多的研究和探索,揭示春节风俗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