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初中化学《元素》教学反思

欢迎阅读九年级初中化学《元素》教学反思(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初中化学《元素》教学反思 篇1

元素符号的学习是初中化学学习的基础,也是重点之一。为了使学生能快速融入教学,我以“处在你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在长个子,需要补充充足的钙元素,可以服用葡萄糖酸钙口服液,钙尔奇等。”引入“元素”的教学。同时,利用ppt展示各种缺钙元素对身体影响危害以及正常身高的图片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身高是大多数学生较关注的问题,以这样的切入点引入教学,生动形象,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课堂中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环节中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操作性较强,效果较好。但是利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有点频繁,只注重了形式,并没有达到小组合作的真正目的。像“从地壳中元素的含量饼状图和右边的.数值能得到哪些信息?”“在寻找元素符号书写规律”时就无需小组讨论。元素符号的识记学习,元素符号的意义以及符号前数字的意义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学生获得知识扎实有效。

针对学生讨论学习的结果,我开始感觉可能再给他们总结归纳一下比较好,实践后发现小组发言以后,没有必要再重复结论,能让学生表达的就尽量让学生去说,去总结,效果更好。但是对于学生总结不到位的问题,教师还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获得更为准确的知识。

对于元素符号的识记,我采用的是分散难点的方法。在刚接触化学时,我就开始结合实际生活渗透一些符号,例如:O2、CO2、Fe、Cu等,缓解记忆的难度。当符号记忆积累较多时,引导学生制记忆卡片,加强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对比等方式使记忆更为准确牢固。像在给物质分类时,可以引导他们分类的依据不同则分类结果不同。及时总结出结论规律时,再多举几个例子巩固。像在得知元素符号书写规律以后,可以再让他们书写几个元素符号。

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时,在课前的引入、列举事例都与生活实际联系较为紧密,使较为抽象的元素符号变得较为熟悉,让学生更易接受,减小了学习的难度。学习反馈教学良好。教学反馈的习题设计也紧扣教学目标,以基础题目为主,稍作变形,适当引入中招考点,对所学知识巩固提高,达到教学目标。

在今后的教学中,恰当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更好的效果是我努力的方向。

九年级初中化学《元素》教学反思 篇2

在校内晒课活动中,我主讲了《元素》一课的第一课时,课后经过反思有几点体会:

(1)课前学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提升学习效率

本节课的教学采用课前学习和课堂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查阅资料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学生通过自学发现问题,课堂上听讲及讨论时目的性更强。

教师通过批改教学案,发现学生预习中的个性及共性问题,做到课堂上有的放矢。

(2)构建和谐探究课堂,享受发现之趣

新课程标准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在生动、丰富的情境中通过积极思考和分析归纳,以形成化学概念。我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和学习的实际,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活化,使学生对元素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学生对于元素的.概念的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此我并没有按照教材上的元素概念的引入方法,而是在教学案上设计了两个表格,分别列出了:碳12,碳13,碳14和氧16,氧17,氧18的质子数和中子数,学生分析一类原子的共同点,从而得出碳12,碳13,碳14由于质子数相同,所以同属于碳元素,而氧16,氧17,氧18则同属于氧元素是因为他们的质子数相同,从而使学生对元素的概念具有初步的认识。

思考题:

(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能否用电子数来定义元素?该思考题的提出让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使学生开动脑经思考在原子结构中的三个相等量,有两个用来定义元素,为什么不用电子数来定义元素?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有部分同学能够与前面所讲的离子的形成的内容加以联系,认识到核外电子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发生得失,所以不宜作为分类标准,从而进一步认识: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本节内容为概念教学,涉及宏观和微观世界的转换,难度大,还很抽象,我从学过的物质:“水”入手,从宏观,微观的角度分析,强调物质的组成,构成的区别。然后及时用“五氧化二磷”进行巩固,再通过“思考题

(2)人类已发现100多种元素,能否说人类已发现100多个元素?能否说水是由一个氧元素和两个氢元素组成的?” 加以强化,教学后自我感觉在4个概念的辨析和联系上,由于结合实例,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在进行地壳中元素分布的教学中我将氧、硅、铝、铁的顺序用谐音“养闺女贴(心)”来帮助学生进行记忆,效果良好。

不足之处:全面发展有待提高

概念教学比较抽象,我将教学程序优化,尽可能的将枯燥的概念与生活,与物质联系起来,希望学生在课堂上都能积极参与,但是结果并非如此,有极个别学生乘探究之际随意窜组,或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如何改善这种状况呢?我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情况,鼓励他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同时在以后的学生学习中我会按新课标对学生的三维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优化分组,有效指导,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九年级初中化学《元素》教学反思 篇3

每届学生在学到分子、原子、元素这部分内容时都普遍感到难学,其原因是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识记的内容又较多,故学起来均感到枯燥无味,然而这次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新教材上的插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学习了元素的定义及元素与分子、原子的区别后,我让学生翻到教材72页看插图,并提问“桌上放了几个瓶子?里面各装有什么?”学生回答:“铜、锌、钙”,紧接着,我又问“这个人为什么不认识?”学生都笑着抢答“他是外国佬,不认识中文”,于是我趁热打铁地又问道:有没有一种方法让外国人也知道瓶内装的是铜、锌、钙?从而引出元素符号,在介绍完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后,我又让学生阅读教材P73页的图4-7,从而讲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归纳出有三种含义的元素符号,然后让学生参照图4-7做有关元素符号意义的口头练习,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迅速高涨,连平行班中一些上课不爱听讲的学生也纷纷举手争着抢答,并埋怨老师未叫他回答。班上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们学得非常起劲,下课铃声响起时,有部分学生甚至脱口而出“怎么就下课了?”

与平时相比,本节课学生主动参与的次数较多,学习兴趣较浓,课堂气氛活跃,布置的作业第二天批改时,完成的情况及质量都较好,较高,缺点是课时时间有限,元素符号又较多,学生一时难以全记住。

九年级初中化学《元素》教学反思 篇4

从以往的教学经验看,元素一节是学生学习化学过程中成绩分化的一道分水岭,从元素符号开始,学生陆续接触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部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从最开始的充满憧憬、兴趣高涨直线走低,成绩一落千丈。难道记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真的比记英文单词还要难吗?我认为,问题不在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难记上,而在于学生学习化学的任督二脉没有打通。

何谓学习化学的`任督二脉呢?我跟学生说:要学好初中化学需要打开三道门,这第一道门就是元素符号。第二道门是化学式,第三道门是化学方程式。第一道门打开了,你才能接触第二道门,打开第二道门你才能接触第三道门。很多化学式的书写不能靠死记硬背,而是用化合价的知识来解决它。如果元素符号记不住,记住了化合价也没有用武之地,化学方程式就更没指望了。所以,学习化学的任督二脉就是元素符号——化合价——化学方程式。学好元素符号是打通任督二脉的开始,是关键。

在一、二单元的教学中,曾经让学生零星地记过几个元素符号,但数量太少,在本节表3—4中,我跟学生又找出了和汉语发音首字母相同的元素符号:氟、氦、氖、钠、镁、锰、钡帮助学生记忆。其他元素符号则要靠死记硬背,要不然,又能怎么样呢。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