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师在这里》读后感

多美网

2025-09-29读后感

欢迎阅读《好老师在这里》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好老师在这里》读后感 篇1

这个假期里,我读了林文虎老师写的《好老师在这里》这本书,前半部分主要讲了很多有个性特点的老师,以及他们的教育故事,对一般老师有参考和借鉴意义,后半部分侧重讲述了一些有个性的学校的做法,则对校长或管理者更有启发意义。

我很赞同序言中的这句话,“绝大多数的老师都还是想当好老师,只是有些老师找不到成为好老师的方法罢了。”我认为在所有的为人师者中,排除个别人,大多数都还是想做一个好老师的,每一个教师都还清楚地记得当初踏上讲台时的那个美好愿望和理想,并为坚守和实现这个梦想而努力地工作和寻找,只是后来啊,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因许多事情而改变了。

我好似亦是如此的吧!?我想当好老师,但找不到成为好老师的方法。我很难做到像美惠老师那样敢于诚恳地给学生道歉,也不如杜老师那样有足够耐心来观察学生和学生谈心,我习惯因循守旧,不会像美玲老师那样自编教材,我遵循师道尊严,更不会和林老师样,把学生当兄弟……说实话,从教十多年来,我还是十分看重教学成绩的,我始终担心所任教的班级考试成绩会落后其他班级,有时还为成绩没有达标完成任务而纠结自责,严重时会失眠。我始终认为成绩是最现实的了,没有好成绩,就不是一个好老师。我们整天打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大旗而想法设法的将自己的知识经验灌输给他们,却不知道他们想要的是什么,看似无私的背后充满着自私的影子。

其实,找到好的方式方法,成为了好老师,成绩自然也不会差的。让许多平凡的孩子在平凡的老师那里找到春天,是书中告诉我的,也是我认为我也应该能够做到的事情。教育家陶行知曾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是啊!我们多一把尺子就多了一批好学生。我们的心中不仅要有分数,更重要的是要有人,一个个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人。

最后用书里陈元利校长的这句话勉励我自己吧,“教育之道无它,爱与榜样而已。”

《好老师在这里》读后感 篇2

人们总是怀念自己心目中的好老师,每当想起他(她)们,总是肃然起敬。

《好老师在这里》一书,给我们描绘和勾勒出了一位位出色的好老师形象。尽管他们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优秀。

书中介绍的老师虽然平凡、质朴,却用自己的智慧、生命、满腔的爱意为教育事业无私地奉献着,为学生灼灼地燃烧着。

他们让小草长出了小草该有的风采,让杜鹃长出了杜鹃该有的风貌;让每个学生依自己的天性,活出像样的自己,无愧"好老师"的称号。

林文虎写的《好老师在这里》这本书中,一则则故事让我深深感动,故事背后的事理引起我深深思考。同样是做老师,方式方法截然不同,效果当然显而易见,而好老师就能找到这些好方法,虽然可能会经历种种困苦曲折,但最后的收获却是甜美的。

其实,教育是一项慢的艺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学会等待,学会"静等花开"。

在所有的故事中,我对发生在杜老师的书法课堂中的故事最感兴趣,陈述如下:

杜老师的书法课只有一个简单的要求:"要对得起每一张纸,写诗涂鸦都可以。写书法,不可以说话,说话的人自己站到后面去,想好了能不说话就回座,站多久自己决定。"

"对得起每一张纸"是杜老师给孩子的自我要求,这通常能产生很精彩的成果,孩子的创作常常让人动容。

不过,有一节书法课,坐在最后的阿焜整节课都没有动笔,直挺挺地坐了整节课,收作业时,杜老师看到阿焜送来的空白纸张,问道:"怎么没写?"阿焜很自然地回答道:"老师不是说要对得起每一张纸吗?"老师点点头没说什么,收下了空白的宣纸。

第二个星期的书法课,杜老师偷偷地留心阿焜,发觉他还是一样安静地在座位上坐了一整节课,杜老师没有打扰他,一样任由他枯坐到下课,一样收下了他那空白的宣纸。

第三周书法课,杜老师还是暗中留意阿焜,阿焜终于有动作了,他在纸上涂涂写写,杜老师则压抑住兴奋与好奇的冲动,让整节堂课按平常的节奏进行。下课时,阿焜终于交上来一张写满文章的宣纸,那是一首感人的童诗。

杜老师回到宿舍批改完作业后,拿起阿焜的童诗谱了一首曲子。隔天上课时,他邀请孩子们唱起了这首新谱成的歌曲。

几星期前写不了几个大字的作文的阿焜,在这首歌曲产生的"很有感觉"中完全改观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深刻体会到教师不仅需要学习"等待"的艺术,而且需要学习恰到好处的表扬的艺术,需要学会寻找能触动学生的那根弦。挖掘孩子的成就感,就像勘探甘美的泉水,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挖掘,耐心等待,总会有泉涌的机会。

夏丐尊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支撑那些好老师"不会累"、"不觉苦"的就是对孩子们的爱,是他们用真心换真情。我想每一个老师都是想当好老师的,让我们打开心扉,走进孩子们的世界,用心倾听孩子们心灵的呼唤,让孩子们无邪的笑容在阳光下如花绽放。

最后用书里陈元利校长的这句话激勉我自己---"教育之道无它,爱与榜样而已"。

《好老师在这里》读后感 篇3

这个假期里,我读了林老师写的《好老师在这里》这本书,前半部分主要讲了很多有个性特点的老师,以及他们的教育故事,对一般老师有参考和借鉴意义,后半部分侧重讲述了一些有个性的学校的做法,则对校长或管理者更有启发意义。

我很赞同序言中的这句话,“绝大多数的老师都还是想当好老师,只是有些老师找不到成为好老师的方法罢了。”我认为在所有的为人师者中,排除个别人,大多数都还是想做一个好老师的,每一个教师都还清楚地记得当初踏上讲台时的那个美好愿望和理想,并为坚守和实现这个梦想而努力地工作和寻找,只是后来啊,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因许多事情而改变了。

我好似亦是如此的吧!?我想当好老师,但找不到成为好老师的方法。我很难做到像美惠老师那样敢于诚恳地给学生道歉,也不如杜老师那样有足够耐心来观察学生和学生谈心,我习惯因循守旧,不会像美玲老师那样自编教材,我遵循师道尊严,更不会和林老师样,把学生当兄弟……。说实话,从教十多年来,我还是十分看重教学成绩的,我始终担心所任教的班级考试成绩会落后其他班级,有时还为成绩没有达标完成任务而纠结自责,严重时会失眠。我始终认为成绩是最现实的了,没有好成绩,就不是一个好老师。我们整天打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大旗而想法设法的将自己的知识经验灌输给他们,却不知道他们想要的是什么,看似无私的背后充满着自私的影子。

其实,找到好的方式方法,成为了好老师,成绩自然也不会差的。让许多平凡的孩子在平凡的老师那里找到春天,是书中告诉我的,也是我认为我也应该能够做到的事情。教育家陶行知曾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是啊!我们多一把尺子就多了一批好学生。我们的心中不仅要有分数,更重要的是要有人,一个个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人。

最后用书里陈校长的这句话勉励我自己吧,“教育之道无它,爱与榜样而已。”

《好老师在这里》读后感 篇4

参加工作10多年啦,一直记得自己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的美好希望——成为一名备受学生喜爱的好老师。虽然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收获了不少学生的爱,但总是感觉离自己所希望的还相差好远好远。差在了哪里呢?读过这本《好老师在这里》之后,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其实这本书中记录的都是一些平凡、普通的教师们的故事。可在看似平凡的背后,他们在做着不平凡的事儿,因为他们让孩子真正找到了自己的春天!这些教师和我们一样都过着起早贪晚、忙忙碌碌的生活,但他们却从不觉得累、不觉得烦,更不会厌倦,这是为什么呢?是什么让他们在忙碌中收获了快乐与幸福?又是什么让他们拥有了无限的力量?我想这与他们爱学生、懂学生、尊重学生是分不开的!

美惠老师年轻热情,她喜欢用真实面目和孩子们做朋友,在学生面前能哭能笑,也能疯狂。她能为了一个后进生站在雨中哭泣,她也能为了一道讲不明白的题跟学生道歉,她还能不顾倾盆大雨、山石崩落,开车到深坑街为阿诚买生日蛋糕……在美惠老师心中,孩子们的每一张笑脸,就是对老师最好的鼓励。

杜守正老师最触动我的就是他能全然不动声色地接下学生的一张空白作业,能听懂学生看似“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不做作业的理由,真是难事!在杜老师看来,教学中某些很有感觉的东西不知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就会出现,而教师就要有足够等待的耐心。读到这里时,我不禁回想起自己的教育现状:我喜欢统一规定、统一要求,我的审美眼光就认为统一的姿势、统一的格式、统一的字迹是美的,我的教学就是为了保证统一,根本见不得一个“特殊”的存在。这就注定了我对于这些特殊的孩子,根本不曾给他们留有翻身的机会。假如我们再用传统的、固有的、僵化的标准去束缚不同个性的学生,那么我们的教育注定是个悲剧。我想作为教师的我们,心中不仅要有分数,更重要的是要有人,一个个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人。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个新鲜又真实的教育故事,也从这本书中,我又找到一些可以参考教育的方法。记得书里陈元利校长有这样一句话——“教育之道无它,爱与榜样而已。”此时我更是认为“教育之道无它,尊重与适合而已。”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