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语文说课稿初中(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1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语文组5号考生。下面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爱莲说》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爱莲说》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文章,本单元是文言文单元。本文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现象,文虽短而意蕴无穷,这种写法也很值得品味。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面对的学生是这样的,文言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对于学生理解文章有所不利,这些都需要教师加以适时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提高鉴赏古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提高鉴赏古文的能力。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则为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基于此,我将展示莲花的,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而导入本课。通过这样的导入,引起学生对于文章的极大兴趣。
(二)诵读训练,初步感知
这一环节我设置了以下环节1.教师播放音频,并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指名学生阅读全文,并翻译全文,概括文章大意。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对领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文章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伊始我将从指导诵读入手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首先我会进行示范朗读,然后通过自读、齐读、指名读、竞赛读等各种手段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朗读。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大致把握文章内容,为下面深入研读做好铺垫。
(三)合作学习,重点感悟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与学的过程就是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问题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现象,可能是前后认知的矛盾,还可能是需要挑战的困境。为此,在这一环节,我将出示这样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放手给学生,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我将设置小组讨论讨论下列问题: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独独喜爱莲花呢?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3.开头作者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
这样一个问题链,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明确作者描写莲不同角度,即生长环境、体态、风度。最后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文章的思路、结构以及主旨都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可省略)
我们常说要走进文本,也要走出文本。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用“莲花”寄寓了自己的`志趣,你喜欢什么植物?请谈谈你喜欢它的原因或者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实现感知向能力的迁移。
(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着重引导学生思考本课学习的象征意义和衬托的手法,通过小结,了解学生对于本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基于此,我设计了开放式的作业:写一篇小短文,表达对某种植物的喜爱以及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说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由讲解的重要内容构成,直观简洁,结构清晰,突出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鞠躬擦黑板)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2
一、说教材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是语文版第七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记事散文。这篇文章介绍了作者马克?吐温人生第一次文学尝试的经历,结局富有戏剧性色彩。我想,学习这篇文章的一个目的在于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文学创作尝试,从而爱好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掌握相应的字词句,文章的结构、内容及主题。
2、能力目标:对文中一些词句能理解和运用,感受作者诙谐的语言风格,感悟生活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3、情感价值目标:使学生热爱生活,在生活中敢想敢说,有正义感;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及勤动脑、善动脑的习惯;让学生懂得“自我推销”的重要性;学生能在实践中展示自己,提升自己。
三、说教法: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介绍文学常识,学生自由读课文,就初步感知内容的情况,学生之间交流讨论,然后老师引导,肯定总结,通过这样的过程完成目标。
四、说学法:学生预习,查阅工具书,解决新字新词,老师介绍文学常识,学生听、记;学生自由读课文,齐读课文,对感知的内容,生生相互交流讨论,然后在老师的引领下用启发方法,逐一完成学习目标。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
2、读顺文,能够流畅、清晰的朗读课文。
3、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能够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例。
导入新课:
马克?吐温,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也是一位负有盛名的幽默和讽刺作家,一直被推崇为美国文坛巨子。
马克?吐温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不得不外出谋生。先是在一家报社的印刷所当学徒,后来,又当过排字工人、银矿工人、领航员和新闻记者,因此他并未受过正式的学校教育,但是,丰富的社会经历和生活经验也使他积累了众多的文学素材,为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马克?吐温一生创作了许多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政论,杂文,游记等,全集共25卷。主要作品如《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傻瓜威尔逊》、《竞选州长》、《百万英镑》、《赤道环球游记》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马克?吐温的《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二)读文正音
1、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诵读要求与策略: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要注意积累词汇;指出对方同学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2、准确朗读下列词语。
伶俐涉水煞费苦心粗糙滑稽猝不及防撰文言简意赅戏谑琐闻乳臭未干趾高气扬苛责诋毁
(三)简析释疑
1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具体指什么?
2、叔父离家外出一周,十三岁的.马克?吐温独立办了一期《汉尼巴尔周报》,他在第一次文学尝试中做了哪几件事?产生了怎样的反响?
浏览要求与策略:能在文中圈画与事件有关的词语,如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事件内容。
明确:课文记叙了三件事:
第一件: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
第二件: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
第三件:给一个新来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脚注。
其中,第一、三件事是详写,写出了写作原因、写作想法、写作过程和写作内容;第二件事是略写。
产生的反响:它们发表在《汉尼巴尔周报》的同一期上,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而且使这期报纸销量大增,使得周围的人不能不对年幼的作者辛辣老练的文笔刮目相看。
(四)课后小结
1、查阅马克?吐温的作品,独立思考,提出问题
2、在书刊及互联网上查阅有关作品的评论以及有关作者的资料
(五)作业设计
1整理课后字词,并用他们写一段话。
2少年马克?吐温的哪些方面令你佩服,你最喜爱他的哪一点。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3
【精品】语文说课稿初中范文合集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说课稿初中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4
一、设计指导思想
“整体感知,设疑导学、师生共议、鼓励创新”是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即通过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趣,采取“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的方法,让学生各抒己见,由教师相机点拨,在“读读议议”中撞击出阅读心得的火花。注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注重学法指导,提倡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通过科学的推理,培养听障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看、听、说、写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作者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由于运用了恰当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课文思路清晰,层次清楚,能抓住云的特点来进行分类说明。文章语言优美,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把云写的生动形象,这是和作者的观察和本身的文学功底分不开的。所以,学习本文时,应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学以致用,以提高听障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学生情况分析。
聋生由于听觉障碍,认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普遍较低,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极差。阅读是其获得文字信息的主要途径,但是由于听觉缺陷及手势语的局限,尽管他们学会了一定数量的词汇,但却不能写出通顺、自然、有条理的语言,这种语言的欠缺又直接影响了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语言训练,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词汇和句子,并学习运用,发展聋生的语言,提高其综合素质。这种听力的`缺陷还减少了聋生接受信息的渠道,使他们知识面相对狭窄,而这个时期,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如果没有老师积极引导,他们很难了解到学校以外的事情。因此培养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培养他们自觉主动地关注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可能对他们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四、教学目标。
根据听障学生的特点,将知识目标定为:
1、识记一些关于天气的谚语,加深对看云识天气知识的了解。
2、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方法,积累运用比喻句。
3、了解打比方、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以及总——分——总的说明文的结构。
能力目标定为: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过程和方法目标定为:
学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提高阅读现代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定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学着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2、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五、如何突破重点、难点
新教材第一、二册不强调文体的学习而是强调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故将《看云识天气》一文的重难点定为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并积累语言。
1、对于云的认知不是重点,但将网络上的丰富的知识、图片等引入课堂却能调动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2、教师制作课件,让学生尽快进入课文,理清结构。
3、通过欣赏云图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课前准备的看云小短文比较并体会课文中使用比喻、谚语等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
4、最后利用网络上的丰富知识拓展延伸。
六、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自觉地探索精神,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主要运用情境教学法、发现法、启发式谈话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
七、学法指导。
1、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进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抓住特征。
2、训练用多种方法自学课文。
八、教学设计
根据学生特点和课文内容,共设计三个课时。
课前需要做的准备:
预习生字和生词,将查完字典后还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划出来,课前上交给老师。
搜索有关天气的谚语、成语和优美的句子,写在摘抄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