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中班主题教案《我居住的地方》含反思(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班主题教案《我居住的地方》含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聚落以及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特点。
2、举例说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点
1、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特点。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教学方法
以启发、讨论、比较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以《丽江行》为背景音乐,展示一些原始聚落图片,师生通过谈话导入新课。
一、乡村和城市
多媒体展示农村、牧村、渔村、林场和城市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分组展开讨论:
1、把所有图片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并说明理由?
2、乡村和城市在景观上有哪些差异?
3、比较居住在乡村和城市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有哪些不同?
4、乡村聚落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5、城市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依据学生的讨论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乡村与城市不仅在景观上有着很大的差异,而且人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也有所不同。那么,聚落作为人类聚居和活动的场所,这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呢?
二、聚落与环境
1、让学生利用教材80页的文字和图片,并结合自己知道的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引导学生分组展开讨论: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2、多媒体展示一些特殊的聚落景观图片,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展开讨论: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建筑特点的关系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聚落,乡村与城市居落的差异,以及聚落的形成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课后请同学们收集传统聚落图片,我们一同来探讨有关聚落的发展与保护问题。
中班主题教案《我居住的地方》含反思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聚落,通过读图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认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保护传统聚落的意识,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难点】
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方法】
启发法、谈话法、直观教学法与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相结合
【学法引导】
通过学生的自学、读图比较,小组讨论等活动,掌握本节课的内容。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运用地理的眼光看周围的事物。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分析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泉州景观图引入新课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观赏
利用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从宏观上对城市有一个感性认识,为下面的交谈铺垫。
一、乡村和城市
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主要差异引导学生分析城乡景观差异
展示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图
2、聚落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
与同学交谈或与老师交谈读图:比较不同地区乡村的景观
阅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将相关知识用直线划出。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易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出来,学生在交谈中掌握新知,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到“即使同样是乡村,不同地区的景观也是不一样”。
通过阅读将所学知识落实到书上,以达到巩固的效果,同时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分析文字的能力,学会从文章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二、聚落与环境
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提出问题:三明聚落的形成因素
?2、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举例,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册32-33页分析、讨论:三明聚落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运用已学的人口分布知识判断聚落的集中分布地
思考、回答
选择感兴趣的民居阅读、讨论:各地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由学生共同选择几个代表性民居分析
利用旧知识做铺垫引出新知识,降低学习的难度。利用乡土地理作为分析问题的载体,可培养学生会用地理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
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能力选择,扩大知识面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交流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讲述聚落的发展组织学生对有关四合院的问题进行讨论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加强学生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的意识了解聚落的发展学生活动:
1、讨论
2、小记者采访
3、小记者小结
让学生知道事物在不断变化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学会查阅手头的资料。通过学生的讨论而形成的“保护传统聚落的意识”更强,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使这一难点在讨论中攻破。由学生采访更有利于交流
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中班主题教案《我居住的地方》含反思 篇3
教案目的:
1、让幼儿初步认识、了解地球,知道地球是一个十分巨大的球体,是我们人类和其它动物共同居住生活的地方。
2、教育幼儿爱护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
3、初步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探索兴趣。
教案准备:
1、录音机、录象机、幻灯机各一台,磁带、录像带、幻灯片等;
2、世界地图一张,地球仪一个;
3、各类动物、植物图片若干。
教案流程:
一、猜谜语导入活动。
不用发动日夜转,春夏秋冬按时换,一日行程八万里,满载人类千千万。(地球)
二、通过观察、讨论,让幼儿初步认识地球的形状。
1、提问:小朋友,你们认识地球吗?它是什么形状?(幼儿自由回答)
2、出示地球仪,请幼儿观察并讨论地球的形状。
小结:地球是一个非常大的球体,形状像球而略扁地球仪就是缩小的.地球模型。
三、通过听、看,让幼儿了解地球上面有什么?
1、提问: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球体,你们知道它上面有什么?(请幼儿凭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识回答)
2、听录音——[地球的自白]:我是地球,我的身体可大啦,而且被厚厚的大气层包围着。上面有不同的颜色,蓝色的部分代表水,黄色的部分代表山,绿色部分代表陆地。我身上有各种各样的树木和花草,还生活着许多动物,有凶猛的老虎和狮子;顽皮的小猴、可爱的小兔;还有ji、鸭、鱼、虾等等。哎!对啦,你们人也生活在我身上,有中国人、外国人,大人、小孩......
总之,我身上的东西多得很,一时半会儿是说不完的,等有时间,我再向你们详细介绍好吗?
3、游戏:“送图片回家”。
请幼儿从盒子里任意取一张图片,然后贴在地图相应的位置上。如:小鱼贴在代表水的蓝色处;......
4、看录像——“世界各地”,进一步了解地球上的情况。
小结:地球上有许多人、动物和植物,而地球只有一个,它是我们大家共同居住和生活的地方,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注意保护地球,爱护我们的家园。
5、讨论: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居住的地球?(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多植树......)
四、结合幻灯片,教师有表情的讲故事《地球生病了》,然后组织幼儿讨论:地球为什么生病了?怎样给地球治病?......进一步激发幼儿的环保意识和探索兴趣。
五、延伸活动:
“我为地球扫卫生”——清出白色垃圾。
中班主题教案《我居住的地方》含反思 篇4
设计意图:
中班幼儿对自己生活的地方、住的小区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就产生了想了解同伴居住环境的愿望。随着主题"我的家乡的开展,幼儿通过看家乡、说家乡、夸家乡等系列活动,产生了自己是安吉人的自豪感。幼儿对自己身边的事比较感兴趣,通过与父母一起去自己生活的小区、街道、公园等地方看看、玩玩、画画,从父母、老师身边了解有关安吉的历史、人文等知识,丰富相关的谈话内容,使幼儿有想说、敢说的愿望。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学习用简短的语句说出自己居住的小区名称。
2、要求幼儿学会安静地倾听别人的谈话、了解别人的谈话内容,培养有意识的倾听能力。
3、鼓励幼儿能大方地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的意见。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5、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1、多媒体:有关城市小区、街道、生态广场、驿站广场、昌硕公园、机关幼儿园等图片。
2、幼儿在父母的帮助下了解自己居住小区的名称,小区的一些主要景色。
3、介绍小区的图画(幼儿照片或自己画的图)。
重难点:
能用简短的语句说出自己的感受。
活动过程:
一、创设谈话情景,引出谈话话题
1、出示安吉地图:看!这是什么?(一张地图)
这是哪个地方的地图?(安吉地图)
我们住的地方叫"安吉"(指出地图中的安吉)。
你住在安吉的哪个小区?(让幼儿说出自己居住小区的名称,最好能说出几幢几单元几号。)
2、老师小结:我们居住的地方叫安吉,有许多的小区:汇丰花园,新嘉园,芬芳小区,桃园新村,宁馨花园,市民中心……我们住的地方很美,我爱我家!
(活动前幼儿已经在区域活动中了解了安吉地图,为幼儿在本次活动中寻找自己居住的地方提供了保障,幼儿因此能大胆地进行介绍。有多名幼儿在地图上找到了自己住的小区。)
二、引导幼儿围绕居住地进行谈话
1、提问:你家周围有哪些好玩、好看的地方?(提示:汇丰花园的旁边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如生态广场……)
2、请你介绍给大家。(生态广场、驿站广场、昌硕公园、机关幼儿园……)
3、你最喜欢到什么地方玩,你用什么方法把这些好玩的地方告诉大家呢?(拍照,画下来。)
(幼儿回答时语言丰富、声音响亮,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家很熟悉,又通过与父母的交流知道了许多居住地周围的环境,所以与老师的互动、同伴的互动积极。)
三、讨论:主题墙的布置
出示收集并已制作的.居住小区图片让幼儿谈论。
师:昨天我们小朋友已经回家画了自己居住的地方,我们怎么将你的家介绍给同伴?(布置"我居住的地方"。)
怎么来布置"我爱家乡"的主题墙呢?(提示:上一次的主题"我爱妈妈",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如:爱心,心愿卡,画妈妈等表达了自己的感受o)
(通过集体讨论、个别交流等方式让幼儿大胆表述,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到主题墙的创设中,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使幼儿与环境、幼儿与老师产生积极的互动。)
四、延伸活动
回活动室,师幼共同布置主题墙。
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圆满结束!活动前我为幼儿创设了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轻松获得锻炼与提高。活动过程中,幼儿表现的积极主动,都能用较完整的语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能主动与同伴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