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读后感

多美网

2025-09-28读后感

欢迎阅读围城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围城读后感 篇1

这本书大概是我用了最长时间读完的一本书了,因为每天读书的时间都在来回通勤的地铁上,也因为这本书需要一点一点慢慢的读。不像是以前读的推理悬疑的小说,爽就得了。

在读这本书之前,一直都只闻其名,不知其所以然。觉得围城大概就是真的如名字一样,有的人在城里生活,有的人在城外生活,两波人在相互羡慕着。实际上精神世界上的围城,尤其是一个人的脑海里的围城,更叫人纠结。

我认为之所以有围城,其实就是人们总是想太多。自从工作以来,不知道是产品经理这个职业对我的影响还是本身就是一个纠结的人。在做一件事在想一件事的时候总是会优先考虑,如果***了,该怎么办?这种的如果全部都是坏的事情,有的时候事情还没有开始做,就已经开始考虑到了最坏的结果,而最坏的结果一旦出现在自己的脑海,就会想的很多,越想越烦恼。但是事实上,真的出现这种坏结果可能性高吗?不高,可能就百分之几甚至是百分之零点几的可能。而且还有可能在我们做事的过程中,可能性降到更低。想太多究竟是好还是坏?我认为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想太多以后的执行力。当你已经想清楚了好的结果,坏的结果,那就去做吧。不要因为还没有做,就被坏的结果给吓住唬住。在做呢过程中,就更不要去想坏的结果,要想尽一切办法来避免坏的结果。

这本书里起初我还是比较讨厌辛楣这个人,大概是因为他和主角抢老婆吧。但是越到后来就越喜欢这个人。辛楣就是那种爱人爱到痛彻心扉,恨人恨到咬牙,对朋友豪爽干脆。而且辛楣这个人的.情商极高,在一群人去往三闾大学的时候,辛楣这个人知道其他两个人身上盘缠不多,所以就决定以后吃饭的时候让其他两人来选择,而不是在大手大脚的花钱。真正的情商高是从对方的角度来替对方考虑事情。

如果说辛楣这个人是社会上比较完美的男子,那么鸿渐这个人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或者说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鸿渐一些影子,平凡普通有着各种各样的烦恼。这本书读的之所以有一些慢,因为读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的把书中的人物套在自己身上,有一些场景还真的是非常像。唐姑娘应该是鸿渐最喜欢的一个女人了吧,但是唐姑娘耗尽了鸿渐的荷尔蒙,鸿渐最后也表现的歇斯底里,甚至有种报复的快感,可见鸿渐还是一个脾气很倔强的人。如果鸿渐和唐姑娘在一起了,不知道最后的这段感情是不是平等的。但是我还是很乐意看到这种场景,都能够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

总觉得幸福的爱情或者是说两个人最合适的相处模式,就是哪怕你和对方坐在一起,什么话都不说,也不会觉得不尴尬。因为她就坐在你身边。而且一段好的爱情绝对不是靠某个人对某个人特别好来维持的,是靠吸引,你可能有吸引我的能力,我也有你羡慕的地方。这样慢慢相处下去才会越来越被对方吸引。

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吧。

围城读后感 篇2

阅读经典,是件特别有意义的事。为什么我们要看经典?因为经典作品,我们每一次阅读都能够获得不一样的感受。这些经典作品,是作家用心在写作,他们写作之初就忘记了金钱,名誉等身外之物。这样的作品才是好作品,这样的作品才能称之为经典!值得让我们一代又一代去阅读。

初读围城,我正值年少。那时只看到了一些表面的男女爱情。已是中年的我,再读围城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到底什么才是围城?家庭,爱情,还是自己的心灵禁锢?这些都算,也都不算。人生到底是要追求些什么呢?这个命题已经被讨论了千年。钱钟书先生把方鸿渐的似坎坷似锦绣的人生,把答案给大家展示出来。

欲望是座城,我们都围在城里面,总想冲出去,然而又放不下已得到的。兜兜转转在城里,寻找着自己的小幸福。渴望着实现自己的所有的欲望。欲望和失望是是成正比的,欲望越多,失望越大。当你只有一个欲望的时候,你会发现还好实现。当你的欲望越来越多的时候,你会发现怎么也得不到。人类做过实验,在一个瓶子里放了几个比瓶口略小的果子,让猴子抓,当猴子抓一个果子时轻松地抽出了爪子,可同时抓好几个果子,却怎么也不能抽出爪,急得猴子吱吱直叫,但不肯放下多出来的那几个果子。人们都说最难战胜的是自己,其实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的欲望。人一生当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其实并不多,也很便宜。走出欲望之城,把欲望,金钱,美色,权利抛在后面,你会发现你拥有了智慧,获得了自由,当然幸福也就随之而来。

除了欲望,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最多的情绪。恐怕就是焦虑了。几乎每个人都焦虑过。焦虑这座城困住了我们每一个人。焦虑是人们预感到不利情景的一种担忧,紧张,恐惧,不愉快的。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感到身边被及时服务,有种让人不安的感觉。这种感觉让我们失眠。让我们焦虑、抑郁、疲惫,离幸福感也就越来越远。一个人可以有目标,但目标不要太完美,既要积极进取,又要正视客观,还要有一定的弹性。 千万不要盲目的`攀比,或者太注重虚名。功名利禄皆想求。喜怒哀乐附之有,人生各有不同,何必如此比较。大多数中国人都在与别人比较中找幸福感。每个人其实都是在过自己的生活,没有必要和别人站在一起比。人生境遇是不同的,我们并没有站在一个起跑线上,所以不必着急去追,跑的快的。并不见得跑得远。踏踏实实做过眼前事,不为昨日后悔,不为明日担忧。

我们总是太在意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把自己困在了别人的目光围城里。走出来吧!活成自己的样子,活出自己应该有的状态。人生的价值不是需要别人肯定,而是当你终老一生的时候,回想自己对别人人有过什么样的贡献?哪怕你是修自行车的,也会给别人的出行带来方便,哪怕你是一个一个泥瓦匠也会给别人带来,广厦千万间。做一个有用的人,读几本无用的书,简简单单岂不快乐。

围城读后感 篇3

围城这本书,我已读过多遍了。

最初接触时,是在初中的阅览室里,本没抱多大期望,还以为钱老的作品会像鲁迅的文章那样深涩难懂。读后却感觉处处是譬喻,形象而生动;细细体会书中情节,模仿书中各人物说话的神情语调,其乐无穷。

那时年少轻狂,喜欢反复翻阅围城,喜欢背诵那些譬喻,喜欢用譬喻来评论某事,喜欢学习钱老在围城里说话的腔调,觉得玩弄文字游戏是最过瘾的事了。后来,看的次数多起来了,对围城更熟悉一些了,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才明白围城能够这样通俗亲切,从生活中的细小事情入手,也能令人忍俊不禁,是因为作者在生活中历练,体味生活,鞭笞生活,从生活中看到人性的弱点、人生的真实,并透过生活掀开人生的面纱,用含蓄又不乏讽刺的笔调揭露客观环境的无奈和人本身的猥琐,给人以思想深层次的震撼与启迪。

作者以围城为名,叙述了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遭遇——毕业、回国、恋爱、失恋、求职、任教、结婚、婚姻失败。无疑都是在围城内外反复转悠,这一切的经历无非就是为了说明婚姻像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方鸿渐经历恋爱又失恋,求职又降职,最终与孙柔嘉走进婚姻殿堂,然而结婚后两人都发现对方有双方婚前未发现的缺点,再加上生活琐事,工作不顺心,经济尴尬等原因,婚姻陷入破裂,最终分道扬镳,阐发结婚就如深陷围城的道理。这样的婚姻生活,现在仍然在很多的家庭中看到它的翻版,绝对是现实又不新鲜的。退一万步讲,方鸿渐娶了孙柔嘉,到底不是自己的意中人,维持的婚姻不长久,可如果方鸿渐得偿所愿娶了意中人唐晓芙,围城会不会牢不可破呢?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即使是意中人,且能够共入围城,也会发现‘‘如果娶了意中人也不过尔尔,结婚后发现自己娶的.总不是意中人”。每个人在长大后都会追求自己认为美满的爱情,追求到了,又一无反顾的进入婚姻,然而真正寻找到理想的婚姻,维系好婚姻,通过婚姻使爱情美满,这样的人几乎少之又少。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正如杨绛所说,不仅婚姻像围城,人生、生活、职业等等更像围城。现在我们是学生,应对着学业;成年后,参加工作,应对的是职场;等到有一天,我们坠入世俗去成就婚姻时,应对的是爱情。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循环,重复的做同一件事情,不同的是,个人的心态决定了这个循环是恶性还是良性。知足常乐者安于现状,积极进取者奋发向上,然而一味厌弃自己的生活,空想不实际的事只会令自己陷入围城。

最后我还想说一句读后感,知足常乐。作为学生,爱情、婚姻,对我们而言,还太遥远,但是,生活中的事,又何尝不是围城呢?

围城读后感 篇4

小时候,父亲就把我往文学这条路上带,没事就在我耳边念诗,我第一首会背的诗就是《水调歌头》,也因此,苏轼是我最爱的诗人!

记得,他曾经逼我背《弟子规》,而我当时还小,顽皮,把书的封面撕成了两半,他气得狠狠地打了我,那时我哭得很凶,但他并没有解气,命我把封面粘好,后来一个星期左右脸色都没有缓和。我知道,我伤了他的心。

而我爱上钱钟书,则是《围城》这本书。我手里有一本父亲给我的《围城》,书页已经泛黄,甚至封面有些掉色,但书角却一点也没折。他给我时就是这样。他爱书,一同爱我一样!

我不善于概括这本书,引用导读上面的话来说“这是本睿智的书,因为它的有趣源自一位智者对人性的洞察与调侃。”

说到围城,它包含了很多,但我印象最深的则是父亲一直说的话,也与导读上的差不多“围在城中的人想突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大抵如此”

父亲给我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很小,并给有读出什么,反而很糊涂。我没有恋过爱,更没有结婚;没有毕业,更没有就职。书上说的种种,我并没有真实的体会,只有模糊的印象,但这并不影响我判断,因为这围城,一如父亲给我的爱......

父亲对我,不算严厉,但经常绷着一张脸,或许每一个父亲都是这样。有时,他也会和妈吗一起逗我开心,虽然很少成功。他不准我瞎跑,但同意我去旅游;他不准我买薯片、饼干,但会让妈妈为我烧最好吃的菜;他不看重我的分数,但会督促我的学习;他不会给我零钱,但我需要的东西一样也没少过......

或许,很奇怪,在父亲这般的保护下,产生了逆反心理,会叛逆,虽然仅仅止于心理。我不止一次的希望独立,希望能脱离家庭的保护,飞向属于自己蔚蓝的天空。尽管知道自己没有这个能力。

终于,这个机会来了。父亲因为信仰佛教,长达一两个月的.在外地的寺庙里。起先,我高兴过,以为自由了,却发现自己离不开父亲,更离不开这个家,不是因为经济,而是因为,自己在这个家有太多的情,太多的爱!

父亲再出去的期间,给妈妈打了一通电话,后来这通电话转到了我的手里,在电话的这一头,听到了电话那头的父亲的话,我哭了,不是我爱哭,是真的忍不住......

我,重读了父亲给的《围城》,更加深了羞愧,羞愧于以前自己的想法。虽然 有些不同,但还是觉得,以前自己就是在“父亲的爱”这个围城里想要突出来,后来在围城外之后,想冲进去。但有异于书中,我想一辈子在这个“围城”里,一辈子都不出来,尽管不可能,但还是希望,一辈子,不出来!

耳边还回响着父亲对我说的话,久久不能消失......

“对不起”......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