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读后感

多美网

2025-09-28读后感

欢迎阅读《项脊轩志》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项脊轩志》读后感 篇1

目下,年近三十,竟想起少年时光,说好的不后悔呢?倒不是将到中年压力增大,年龄的变化与我是不甚在意的,我在意的是周遭环境的疏离,陪同的人渐渐少了。虽然我是个孤独的人,但遇过人事苍凉之后,感到亲情和普通生活是那么的.可爱可怜!偶然在微博看到《项脊轩志》,这个名字陌生又熟悉,上面说是在中学课文中刊录的,我竟记忆不起,遂搜索,读之,文懂,又有感,几次泪欲流。尤其读到【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zǐ)在吾怀,呱呱(gū)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后,余亦泣!

那个年纪还不太懂浓浓的母爱,老师讲的也颇为应试,一节课下来,原文能读,译文已知,便完成任务。也是在那个年纪,觉得小孩子哭是常事,母亲多此一问。今日读来感“可怜天下父母心”。归有光生活的明代虽然也重男轻女,可孩子是母亲的心头肉,哪有不动容的呢?原文第一段写项脊轩的前世今生,并且详细描述了周遭环境,有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意味。第二段写在轩中发生的各种家庭琐事,其中蕴含着无限亲情的温暖,有仆人的忠诚,有祖辈的期许,总之它并不是一个房子,是一个承载了几代普通家庭人的人情生活。第三段短,说作者在轩中时久。第四段作者成婚,平实、记叙的文字表现了夫妻情深。

而最后一段,是令我又一次眼含热泪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庭院一颗枇杷树已长成如伞盖般,而物在人去,只留下作者一人对树发呆,回忆里无限美好,现实中万般孤凄,那是何等深情!

古时文章多有叙述亲情,引人下泪的,读韩愈《祭十二郎文》也是无限心痛。自古,人间悲伤浓情岂是随着时代变化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礼啊。愿我们都不负所爱,在母亲节将要到来的时候提示自己,母亲节不只是一个节,更是号召我们重视亲情的日子。人总将会面临那样一个结果,在它到来之前珍惜当下吧。我并不后悔少年时的种种,只愿今日身边人健康幸福!

《项脊轩志》读后感 篇2

《项脊轩志》主要以项脊轩为中心,着重描写了与之有关的家庭人事的变迁。表达对家庭兴衰变幻的无限感概和对祖母、母亲和亡妻的的深切怀念。

每当我读到“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人鸟相亲相和,富有诗情,增添生活之乐。主人公的精神意趣,常与天地自然相往来。项脊轩虽小,其境界又很大。

每当我读到老妪叙述母亲之事,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可谓平淡至极,对一个幼年丧母的人来说,却是那么亲切、那么温暖、让人怀念。再如对祖母的描写,一见面:“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寥寥几笔平淡之至,语气亲切而又诙谐,贴切地传达了祖母对孙子的亲切、疼爱之情。

每当我读到“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读至此,心中不免羡慕。“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读至此,替作者“泪飞顿作倾盆雨。“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一句看似寻常的感慨,却包含了岁月的变迁,人之悲欢,造化之弄人,最终,淡定了,却也不能忘却的思念。

读了《项脊轩志》之后,我感受到作者历久不忘、亲切感人的细节描写,是人生之树上最具有光彩的枝叶,是生命长河里最动人的浪花。等我们细细品味,至诚至真之亲情贯穿在悲欣交加的的生命里,其情醇厚,历久弥坚;其香幽然,百世流芳。

《项脊轩志》读后感 篇3

《项脊轩志》是明代古文家归有光的抒情散文。作者以项脊轩为选材组材的中心,从日常生活、家庭琐事落笔,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情感。就行文线索来看,虽然作者说“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但文章的情感则都围绕“多可悲”拓展开去,重在展现令作者魂牵梦萦的“悲情”。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要抒发的就是前后长达二十年的内心“不得其平的”悲情,多少年来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在读者心灵深处引起了共鸣。

一.散文的第一节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变化,由既小又破且暗变行明亮、清静、雅致,于是作者或“偃仰啸歌”,或“冥然兀坐”,内心的喜悦来自对现实的超然。当然这种超然是暂时的,它恰恰反衬了现实之中作者所负的责任的沉重。由喜入悲,我们会看到更浓郁的悲。

由此,作者在第三节中先非常委婉地写出了父辈叔伯分家另立,篱芭分隔,离心离得,家道败落。一方面,激励作者发愤苦读,以振兴家族,光宗耀祖为已任,过早的承担起了整个家族的责任。另一方面,又使作者觉得祖母和母亲给他的亲情弥足珍贵,因而这两种情感糅合在一起都成了悲情的内涵。

母亲的早逝,使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与日俱增,而这种思念主要通过“乳二世”的老婆婆的回忆来表现的。除了侧面描写对母亲的怀念,作者对祖母的印象是正面描写。对亲情的惦念和强烈的'责任感融为一体,加深了更深层次上的悲情。

补记部分,作者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通过一棵枇杷树,更寄托了作者无限的哀思,所谓纸短情长,寓不尽的思念于言外。

二.作者因亲人一个一个离去而悲,同时亲情成了他完成家人遗嘱的动力,同时也增加了他使命感和忧患意识,这也许就是作者写项脊轩的出发点。作者在本文中要表达的是世事变迁,先人的慈爱面容、谆谆教诲、殷切期戴如在目前,而又这成为自己的一份沉重的责任时时的警策。且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发显得重大,终身难以忘怀。一片爱心由于责任感而传承,也传承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三.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一文中,对亲人的深切怀念与家族的自我责任感是相互促动、彼此撞击的。“悲”既是为亲人亡去而悲伤,更是因为承担了更多的尽孝的责任,悼亡情与责任感的结合,体现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这是更深意义上的悲。自我的悲情与附加着沉重责任感的美好亲情的痴恋相结合,使本文成为千古绝唱。

《项脊轩志》读后感 篇4

归有光,昆山人,他是明朝中期的散文家,别号震川,他是“明文第一”,被称为“明朝的欧阳修”。

在他的一生当中写过许多优秀的散文,其中,他写的《项脊轩志》是我认为写的最有感情的散文。散文中写出了自己一生中的许多不顺利与感动的事。在他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他的祖母就会鼓励他努力学习。老妈妈时常对归有光说:“这地方,是你母亲曾经站过的地方。”老妈妈还说:“你姐姐小时候,我抱在怀里,姐姐呱呱哭着,你母亲听见了就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冷吗?想吃东西吗?”归有光听到这儿,眼泪止不住的流了下来,老妈妈也跟着一起流泪了。

归有光的故事也让我想起了我的母亲对我的关爱。记得有一次,那时候我上一年级,那时候我还不习惯小学的语文课,记得第一次写作文的时候,班上的人都各个奋笔疾书,我却怎么也无法动笔,很快,结果和我想的'一样,被老师说了很多的话,还被老师同学嘲笑。回到家,我心理十分的难过,也有点害怕,因为我知道,回去后一定会被妈妈骂一顿的。其实,我的心里已经很难受了,可是想到回家之后……再想到妈妈……我的心情就更沉重了,像是一块大石头压在了我的心口,让我喘不过气来。一路上,迈着沉重的步伐,到家了,在开门的时候,我的手都是在颤抖个不停,但是,等我开门后,我跟妈妈说了我考试作文都没写完这件事,意料之外的是,当我说完后,妈妈却说:一次失败,不代表你真的不行,我们既然已经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点,我们就要去及时改正,一次改不好,那就多改正,直到自己会了为止,要坚持不懈。”妈妈说话的语气是那么的委婉,有着温柔的美。听了妈妈的话,我的成绩慢慢从60分,75分,90分,99.5分,100分,一次次,一点点,慢慢的不断地提高,等我那一个冬天里的一个放学时间,回到家的时候,我跟妈妈说了我这次的语文考试得了99.5的成绩,妈妈听了,连连夸奖我,妈妈喜上眉梢,我也感到喜出望外。紧接着,又见妈妈微笑着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有心坚持,总会有收获。是啊!的确是因为我的坚持,才有了这样的成绩。学习上,生活中,小事情,大道理,妈妈一点一滴的教导我,陪我一起快乐成长,是我童年最大的幸福!

而归有光呢?幼年丧母,青年丧妻,中年丧子……太让人心疼了,可是,家庭屡遭不测的时候,他还是那么的坚强,那么的执着,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科举之梦,总算在60岁那一年,圆了他的科举梦,多么了不起的人!真不愧是圣贤!

从《项脊轩志》中我懂得了眼中有光,心中有爱,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坚持耕耘就会有想要的回报。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