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我的家说课稿(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的家说课稿 篇1
我的家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的家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我的家说课稿 篇2
今天我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爱我的家》中的第一个主题。《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我的家》这一主题的教学就是围绕儿童熟悉的家庭生活圈展开的,指导儿童在了解自己家庭的基础上,体验亲情,爱亲敬长。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体验家庭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的家的情感,同时进行生活行为指引,引导学生平时要从小事做起去关心家人,让家更快乐、更幸福。遵循本课程“回归儿童的生活”这一基本理念,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体验生活、回归生活。
一、课前作业感知生活
课前我布置学生用A4纸粘贴全家福,并调查家庭成员的生日、生肖、特点等。粘贴全家福时,自然会回忆起照相时的甜蜜时光,而调查家庭成员的各种情况,又是孩子与家长的一次很好的亲子活动,因此在完成课前调查的同时,“我有一个幸福的家”的感觉便在孩子的心中悄然滋生了。这种感觉从孩子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来。这就是本课程所倡导的“来自于生活”。
二、堂上交流体验生活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回归儿童生活的课程是通过教学回归儿童生活得以实现的。进入课堂学习的儿童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学要注意发挥儿童已有生活经验的作用,帮助儿童交流、分享、体验和提升生活经验。今天的课堂学习中,我主要组织学生进行两个活动去体验自己的家庭生活。活动一是介绍自己的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活动,兴高采烈地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家庭、交流自己家人的信息,一种幸福的暖流在孩子的心中荡漾着。活动二是游戏“心心相印”,当孩子看到自己所写的答案与爸爸、妈妈所写的答案是一样的时候,是多么开心,多么自豪,感觉到自己与爸爸、妈妈真的是“心心相印”,那种其乐融融的感觉油然而生了。就这样通过组织孩子们交流、分享自己平时的家庭生活,他们的感情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升华。最后以歌曲《我爱我的家》结束教学,更进一步激发了孩子“让爱永远住我们的家”的情感。
三、教师点拨回归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要求回归学生的生活,除了教学内容要回归学生的生活外,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我们的教学还要以生活世界为其归宿。也就是说,要使学生通过教学所学得的一切能回到他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的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这一种回归才是本门课程的意义所在,是以品德的形成为目的的回归。因此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进行点拨、引导,提升学生的认识、促进情感内化、进行行为指导,让教学回归儿童的生活。今天的教学内容,就是要引导学生从自己平常的生活实际中体验自己家庭的温暖,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的家,回归到生活中,平时要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关心家人。堂上教学时,我结合了几个活动适时进行行为指导:让学生说出家人的生日后,适时引导学生说说可以怎样为父母祝贺生日;结合“心心相印”的游戏活动,以问题激发的方式诱导学生说说既然知道了父母的“最爱”,今后自己可以怎样做让父母开心,并让学生马上情境模拟,演一演来表达自己的做法。这样,表演的学生记忆深刻,看的学生也印象清晰;结合课本的例子,我还引导学生讨论平时生活中自己可以怎样做让家里人开心。通过这样的引导,我相信孩子今后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会有所行动的。这就达到了回归生活的目的了。
我的家说课稿 篇3
一、教学目标
了解有关蒙古族的风土人情,让学生感受蒙古族音乐豪放的风格特点,掌握蒙古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二、教学重点:
感受蒙古族音乐豪放的风格特点,指导学生有感情演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三、教学难点:
能够以小组合作进行舞蹈,打击乐和演唱表演等活动。
四、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法、学法、教学手段等在教学程序中体现。共分为四个部分:
(一)导入:播放多媒体课件,在本课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的音乐声中,带领学生坐上音乐列车去旅行。这一环节的设计,使课题巧妙地展开,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从开始就进入到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通过欣赏不但了解蒙古风土人情,拓宽了视野,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了音乐知识。并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伴奏音乐《草原就是我的家》,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进行了歌曲渗透,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聆听音乐,感受情感,用情歌唱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主要部分歌曲教学怎样才能教得扎实、新颖,让学生爱学、乐学,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歌曲演唱,而且要以情带声的演唱是我的目标,于是在导入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以马儿上山坡的音阶小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1、音阶练习
师读:骑着马儿上山坡
生唱:1 2 3 4 5 5 5
师读:骑着马儿下山坡
生唱: 5 4 3 2 1 1 1
师读:骑着马儿走一走
生唱: 3 5 3 5
师读:骑着马儿跑一跑
生唱: 1 1 1 1 3 3 3 3 1 —
师读:骑着马儿跳一跳
生唱: 1 1 1 1
师读:马儿马儿快停下
生唱: 1 7 6 5 4 3 2 1
接下来通过教师的范唱让学生熟悉旋律,用身体动作去感受,下面就由我来做一下范唱,然后让学生按节奏读词,舞蹈欣赏等形式,学生在多次学习体验中一直在无形地感受着歌曲的魅力。紧紧抓住了音乐教育以听为中心的原则,使后面的教学水到渠成。只经老师简单点拨,学生便能轻松学会歌曲。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歌曲情绪。我启发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大胆表现,怎样唱歌会更好听?运用教学课件启发学生,表达音乐情感。并运用声势节奏为歌曲伴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三)歌曲拓展
学习简单的蒙古族筷子舞的基本动作,我为同学们准备了筷子,通过舞蹈学习,让学生全体参与,共同感受蒙族音乐美、舞美,加强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体验。
(四)即兴创编,表现音乐
本环节是本课的高潮部分也是难点部分。通过让学生分组抽签来完成不同蒙古包上的任务。
第一个蒙古包是让学生跳起欢快的舞蹈,要让学生听清要求:学生可以用老师教的动作或自己创编的动作来表演,无论怎么样跳都要跟上音乐的节奏,而且动作要优美舒展,注意音乐一停,马上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
第二个蒙古包的问题是请学生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听清要求老师准备了一部分的打击乐器,有的同学有,有的同学没有,没有的同学请你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或周围的物品来为歌曲伴奏,拍手拍腿都可以,注意也要跟上音乐的节奏,音乐停伴奏也要停。
第三个蒙古包的问题就是请学生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美丽的草原(如时间不够回家完成)
在这个活动中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作欲望,也使学生学会相互合作与沟通,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自由发展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与平台。在培养集体意识的同时,感受集体创作带来的无穷快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坐上火车结束了我们本节课的蒙族之旅,紧扣“游”这一情境,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思,快乐地结束了本节课。
以上是我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不足之处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我的家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选自新课程中二年级音乐三册中的第四课《跳起舞》。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藏族的文化,感受藏族歌舞的特点。其中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是一首藏族民歌,唱起这首歌,眼前仿佛出现了藏族同胞歌唱家乡、载歌载舞的情景,课本中只为学生选用了歌曲的主体部分,适合低年级学生演唱。
二、目标的确定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课内容的安排,我将这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4点:
(1)让学生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大胆表达、敢于交流、勇于创新,培养学生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
(2)通过师生互动,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大胆、自信的健康心态。
(3)通过对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的学习,认识XX、X节奏并进行节奏创编练习。达到鼓励音乐创作,开发和培养学生音乐创作性潜能。
(4)能准确表现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进一步了解藏族歌舞音乐的风格,培养学生喜爱民族文化艺术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本课时我分为“情景导入”、“创造表现”、“引导体验”三大部分。
情景导入:俗话说“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教学中也是这个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否在导入部分就抓住孩子的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因此,在此我设计了一个情景,教师带领小朋友再次到藏族做客,和藏族小朋友一同享受快乐和幸福,边演唱歌曲《多么快乐,多么幸福》边跳起藏族舞蹈走入课堂,
紧接着,我利用班内正好有一位藏族小朋友的优势,我设计了“介绍自己的家乡”的谈话情境,既让学生轻松的步入课堂,又锻炼了学生的节奏控制能力,也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为后面创编家乡的歌词这一环节奠定了基础。
新课标指出,音乐课程的特点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两次播放了《我的家在日喀则》,学生初步聆听歌曲的基础上再次设置一个悬念,故意把乐谱的次序打乱,注意边听边领着学生找次序,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歌曲,在演唱过程中运用拍手、拍腿的方法,让学生积累了关于四二拍的强弱规律的感性经验。学生在演唱是既能跟上节奏,又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了知识。
引导体验:让他们的表演基于这种发自内心的爱。然后是歌曲的演唱,我没有过分的强调歌曲力度的变化,以及如何处理歌曲,而是让学生自己在听范唱时,感觉到它的欢快情绪,以学生自我的体验为出发点。再者,在学生演唱时,我总要边作舞蹈动作,让学生体会到这首歌的舞蹈性,最后是歌曲的表演,有了前面的这些基础,无论是打击乐器的同学,还是演唱的同学,还是舞蹈的同学,他们都是在表演,都是发自内心的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方式不同,但效果相同,这也就达到了这节课的`总的目标。
最后就是节奏的学习,我先让学生用手里的打击乐器,用自己喜欢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这也给了学生展示的空间。但我又提出了书中的建议节奏。我刻意这样说:“书中建议。。。。。。”目的就是不否认学生自己创作节奏的同时,培养他们对创作的足够信心。接下来就顺利成章的以一种成熟的合奏方式,来表演歌曲。同时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和声的感觉,使歌曲更完美。
创造表现:这部分的内容是对学生所学的内容进一步巩固和再创造,老师是课堂上的引导者,要给学生很大的发挥空间,启发学生创造性的进行艺术表现。例如:让学生分组表演要求队员之间互相合作,互相配合。同时也是合作学习的表现,既能发挥集体合作的精神,又能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
四、教法和学法
教法:在教学过程中我综合运用模仿、谈话法,示范法,情景导入等教法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之间不断进行思维交流与心灵沟通的过程,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法:本课主要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调动孩子们全身的感官,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并在教学中引导孩子们把无目的的“动”变成音乐中有规律的“动”,使他们在爱学,乐意学的基础上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重点:在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里,少数民族的歌舞就象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它深邃莫测、琳琅满目、浩无际涯。藏族歌舞就是其中最瑰丽的珍宝之一,它烁烁发光、多姿多彩。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去关注不同民族的艺术,感受它们独特的魅力呢?因此,在本节课教师将带着学生走出自己的“家”,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与新学到的知识相结合,进行创作简单的踢踏舞旋律,并进行表演。总之,这是一节集听、唱、动、创为一体的综合课,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将自己自己在音乐中所获得的审美体验充分表达出来。同时,通过这样的综合性表演,也会大大激发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多民族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