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爱和自由》的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 篇1
自从读了《爱和自由》,孙瑞雪老师教育理念,让我作为老师还是作为孩子的家长都有好大的触动之处。
我相信作为孩子的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小孩子送到最好的幼儿园里面来上课,接受最好的教育。我觉得《爱和自由》详细进述了蒙氏教育知识理念,怎么去理解孩子,怎么看待孩子的各种表现,还应该怎样去处理他们的表现。
孙瑞雪老师从中认为:孩子6岁前,他们的自我成长更依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的,但是我们成更多的就是给孩子塑造一个积极向上的信息环境,让孩子接收积极信号,还说了在6岁之前我们要多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快乐,孩子也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反变得毫没有组织与纪律,反而让他们自由到极致了,也变得自律与顺从老师的话了。孩子在一个充分自由与爱的环境里,认识的是真理也不会是畏惧强权,迷失真正的自我。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幸福。
《爱和自由》,书中用精辟理论和大量的案例深入说明了什么是爱,什么是自由,也同时纠正了成人对于爱和自由一些错误理解。书上写了《爱和自由》的重要性更是被提高到对中国人来说史无前例高度、纪律、独立、智慧、道德……这些我们值得去学习的地方和品质,都取决于我们给孩子怎样的爱和自由。
但是我感觉成人可能觉得爱是简单的,只要发自内心就可以。但这是主观误区,俗话说:“美国心里学家弗洛姆说:‘爱同我们掌握其他艺术一样,它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如果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精神建构过程,就无法给我们孩子他们所需要的爱。”
同时蒙特梭利说:“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孩子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提供,接受这个观念,像发生一场内在革命,也意味我们会因自卑、压抑而感到产生自大。其实儿童弱小,他内在藏着一种强大精神能量和潜能。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 篇2
读到孙瑞雪教授这样一些话:
“蒙特梭利博士认为,儿童的感觉来自于内部,也就是说儿童不是一个空瓶子,不需要我们成人往里面灌东西。”“儿童是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资料,只需供给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是啊,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专制”和“越权”,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成人的安排,可不知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所以我很珍赏书名中的自由二字,从前我也是片面的认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任其发展,它怎样会和纪律及最高境界的自律相匹配,让孩子更好的学会控制自我?但经过亲身的和孩子们生活在一齐我很有感触。首先,我觉得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必须要改变自我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仅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其次,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倾听和交流是很好的桥梁,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弹力带。第三,成人是孩子的榜样,老生常谈到”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反照着成人的言行举止,所以,我深感自我肩上职责的重大。
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体恤,要学会相信,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欢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这是我们的心愿和目的!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 篇3
“当给儿童自由时……”这是本书自序的第一句话,通览全书,回头再看这句话有很多感想。
本书以爱和自由为全书的立足点,强调给孩子的爱要有科学的方式,即在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利用蒙氏的各种训练方法,并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选择。作者相信这样孩子就可以全面发展,这就是蒙氏思想的本意。作者用各种事例诠释了“爱和自由”对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同时,也简要地提到了约束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总体来讲,作者比较审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实践着儿童教育,并总结出一些经验。
作者所谓的“爱和自由”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主角还是成人,孩子是被施舍的对象。作者要求成人尽可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给他们科学的爱,给他们尽可能充分的自由。但无论加上什么样的修饰词,这种施予和授予的关系没有变,孩子是被动的,是从属地位的。这意味着,成人有权力决定给什么样的爱,给什么样的自由。给什么,怎样给,取决于成人认为怎样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这种施舍的“爱和自由”是功利主义的,并且会因社会的压力而不断修正、变化,最终就是妥协和放弃。
而蒙氏原著中,也大量谈到了爱,自由,但是,这并不是蒙氏思想的基础和本质。“尊严和独立”:生命的尊严和个体的独立才是蒙氏思想真正的`核心。蒙氏主张这种尊严和独立是天授的,是自然赋予人类的,而不是孩子的父母。蒙氏极力想说明,如果你认识不到,不尊重这种天赋人权,你就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而爱、自由不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而是孩子生而就有的权利,是从“尊严和独立”生发出来的。如果不认识到这点,所谓的“爱和自由”就是技巧性的,伪善的,也是善变的。
仅仅“爱和自由”,并不能使生命真正做到有“尊严和独立”地发展,他需要责任,需要平等。不背负责任,很难谈到尊严;没有平等,独立也是不完全的。而缺少真正的尊严和独立,孩子在被施舍的环境中成长,很难期望他人格的健全。孩子当然需要爱和自由,但不是施舍的,而是彼此尊重,相互平等,担负各自的责任。这样,人格才能健康发展,并走向成熟。
“如果我们珍视孩子的尊严,那我们就该成为维护尊严的榜样”。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 篇4
孙瑞雪的《爱和自由》这本读物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更加了解儿童的心理、诉求、想法。这本书告诉我们,儿童教育同样要与时俱进,给我带来几点儿童教育的思考。现今我国发展很快,儿童物质生活丰富,现在的儿童还需要什么呢?
一、儿童需要父母的理解和鼓励。大部分的人平时都会给孩子买很多的东西,可是那并不是他最想要的,只有理解和疼爱才是孩子最需要的。请减少与别人孩子的比较,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没有盛开的花朵,请耐心等待他盛开的高光时刻。
二、儿童需要家人的陪伴。只有时常陪伴在儿童身边,儿童才会感觉到开心快乐,儿童才会感觉到被重视。现在好多儿童一上小学就被父母送进寄宿制学校学习,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孩子缺失了幸福感,更有严重者学习很差,不愿与人交流,甚至发生自闭现象。还有好多农村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很少陪伴孩子,让童年时光失去了色彩,等到孩子大一下进入叛逆期,出现很多过激行为,父母想挽回时就晚了一步,请抽一些时间与孩子一起度过美好时光吧。
三、儿童需要玩耍时间。现在的教育模式很多家长喜欢让孩子抢跑,提前学习与自己年龄不符的知识,而忽略了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就把孩子的创造性给抹杀了,提前学习的知识并不能给孩子带来创造力,甚至让孩子收到伤害。有个小女孩,小学六年级钢琴十级,为了练好琴,父母费心费力时时监督督促,孩子为了不练琴,把水故意洒在钢琴上,后来钢琴十级证书拿到手后,孩子再也不愿碰钢琴一下。
我们今天的儿童教育应该重新审视,要符合现在儿童发展的需要,保护儿童恰当的接受教育,尊重儿童的玩耍权利,陪伴好儿童最重要的一段时光。这就是我的读书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