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小学三年级语文《雨》的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三年级语文《雨》的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亦、妆”2个字。了解诗句的大概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受西湖的自然之美,感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
学生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古诗是我国文学的一朵奇葩,学会古诗对我们有很大的用处。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同学们也学过不少古诗了,谁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板书诗题,学生齐读课题。
2、(课件出示整首古诗)齐读古诗,整体感知。
师问:你们知道古诗是描写什么地方的吗?(西湖)
3、学生介绍杭州西湖。
4、观看西湖的美景,老师补充介绍西湖。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西湖就像镶嵌在杭州城西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唐代以来就远近闻名,许多文人墨客在这里饮酒赏景,吟诗作赋,而“苏堤春晓”、“曲苑风荷”、“雷峰夕照”等等本身就是一首首优美的诗,一幅幅多彩的画!
下面,我们就乘坐小船和苏轼一起去欣赏西湖的美景吧!
二、初读诗句。
1、诗的题目是(《饮湖上初晴后雨》),透过诗题,你读懂了什么?(a、天气变化——初晴后雨;b、地点——湖上舟中;c、干什么——饮酒聊天)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2、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
3、教师小结:了解了诗题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苏轼写诗信手拈来,跟大家写日记似的,常常在题目中介绍一些写诗时的背景,理解了诗题,我们再来读一读。
4、现在,请大家边读古诗边看注释,想一想文中哪句古诗写的是初晴,哪句写的是后雨。
初晴——水光潋滟晴方好(晴天的西湖水面波光粼粼)
后雨——山色空蒙雨亦奇(雨天的西湖朦朦胧胧)
三、品读诗句。
1、短短两句诗,两幅神奇的画卷就在我们眼前出现了。先让我们来看一看晴天的西湖。
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
(1)在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很美?(潋滟)潋滟是甚么意思?
(2)潋滟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浮光跃金,湖水耀金……)我们一起来积累这些词语。
(3)是什么让西湖水面波光闪动?(太阳)想像一下,假如你现在就在西湖的游船上,明媚的阳光照耀着整个西湖,就在放眼望去,晴天下的西湖,景物有什么特点?(西湖的水在阳光下更加透彻,波光粼粼;西湖的山更青了;西湖的柳在阳光下仿佛披上了一层碎金;西湖的鱼儿欢快地舞蹈,一跃而起,仿佛穿了一身金缕衣;西湖的荷花和荷叶更加鲜艳了……)这样的画面很美!我们试着把这种美的感觉读进去看,请大家自由地读读古诗。
(4)学生试读。
2、是啊!西湖的景物在晴日里这样鲜艳明媚,如果你就是苏轼,你会怎样吟诵这句诗?(评价:你的心情是愉快的!你的心情就如同这明媚的阳光!我听出来了,你的吟诵是发自内心的!)面对这波光粼粼的西湖水面,我们一起来陶醉地赞美——水光潋滟晴方好!
(1)面对这样美丽的湖光山色,请你用一个字来赞叹。(好!美!妙!奇!……)诗人怎么表达?(方好)
(2)老师用了查字典的方法来理解这个“方”字。我们一起来看看字典上关于“方”的解释。①正直;②正当,恰好;③一种形状。请大家选择一下。
(3)是怎样的景致让西湖的晴天美得恰到好处?晴天的西湖能不能少这一抹阳光?能不能少西湖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就是这晴日里的西湖让世人从心底说出了——水光潋滟晴方好!(齐)
3、正当诗人和友人陶醉在这明媚鲜艳的西湖山水之中时,突然下起了蒙蒙细雨,几条细线般的雨丝斜斜地飘进湖中,飘在脸上。
(1)你想用什么词语来表达你的感受?(朦朦胧胧)
(2)这朦胧迷茫的景象用诗句中的一个词语就是(山色空蒙)。
雨天的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
(3)同学们请闭上眼睛,一阵蒙蒙细雨,洒落在湖面上滴落在山林之中,这时的山,这时的水,这时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可以用一个字表达?(奇)是啊,这是一种奇妙,也是一种奇特,更是一种神奇,你能把这种感觉读进诗中吗?
(4)学生练读,互评。
(5)因为有雨,西湖的柳枝更加柔美;
因为有雨,西湖的小桥更加秀美;
因为有雨,西湖的小草更加娇嫩;
(6)师引读:
当苏轼看见柳枝在细雨的滋润下更加柔美,不禁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
当苏轼看见小桥在细雨的沐浴下更加柔美,不禁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
当苏轼看见小草在细雨的浇灌下更加柔美,不禁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
在晴朗的日子里,你来到西湖边,不禁会吟诵起:水光潋滟晴方好。
在下雨的日子里,你来到西湖边,不禁会吟诵起:山色空蒙雨亦奇
4、领略西施之美。
(1)一天之中,诗人享受了晴天和雨天两种美,真是高兴。难怪苏轼会赞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这时他由西湖想到了什么(谁)?(西子)西子是谁?(西施)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春秋时期越国美女)
(3)插入图片和资料,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老师补充的有关西施的小材料。(材料补充: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位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传说西施在河边洗衣,鱼儿看到西施的美貌以后都忘记了游动,沉了下去。)
(4)通过材料,西施你读到了西施是怎样的美丽?(生答)所以我们夸赞一位美丽的女子常常说她有沉鱼落雁之美。
5、淡妆浓抹总相宜。
(1)从古诗当中找一找诗人是怎样赞美西施的,哪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
(2)淡妆浓抹是几种装扮,有什么特点?(淡妆素雅,浓抹鲜明艳丽)舞台上那些漂亮的演员们鲜艳的妆扮是(浓抹)生活中女孩子淡雅的妆扮叫做(淡妆)。(看图说一说)
(3)西施化浓妆美不美?化淡妆呢?不化妆呢?为什么?(大自然所赋予她天生的美)诗中那些字最能表现她无论什么时候都美的特质?(总相宜)
(4)淡妆适合西施,浓抹也适合西施,西施天生就美,所以不论淡妆还是浓抹都适合。男生,我们来夸一夸西施的美——淡妆浓抹总相宜。
(5)这句话仅仅在赞美西子么?(还在赞美西湖)谁读懂了这句话,说一说这句话什么意思?(西湖的晴天就如同西施浓抹,雨天就如西施淡妆,不管晴天雨天都适合西湖)
(6)引读:女生,我们一起来赞一赞这美丽的西湖,看似说西子,实际上比喻的是西湖,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恰似西子的(浓抹);雨天的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恰似西子的(淡妆)一天之中,诗人看到了西湖浓抹的美,领略到西湖淡妆的奇妙,想到这里,诗人不禁赞叹——(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7)这个比喻得到后世公认,从此“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所以当他想到将西湖比作西子这一奇妙而贴切的比喻时,他是那么欣喜得意,我们要这样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如西子,美景若美人,诗人深深地陶醉了,我们也醉了,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8)同学们,你们想亲自去领略西湖的美吗?虽然我们现在不能去那美丽的西子湖畔,但是诗的美还在于奇妙的想象,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超越时空,随着苏轼再次畅游西湖吧!
四、朗读拓展。
1、这首诗是诗人第一次到杭州时所作的,当他第一次见到这人间天堂的奇景的时候,你们猜猜,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兴奋……)带着这样的心情,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2、苏轼喜欢西湖,更喜欢用诗来写西湖,这里流下了他许多的诗、墨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望湖楼醉书》。
(1)出示诗歌,生自由读
(2)这是什么样的天气,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风大雨急的西湖骤雨图)
3、小结:
大自然真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让美丽的西湖在不同的天气中尽显风姿,在诗人心中留下了永恒的画卷,也让我们跟随者这位最爱西湖的诗人度过了一段难忘的西湖之行,现在我们要和它说再见了,让我们把这幅画映在脑海中,悄悄地带走吧!
小学三年级语文《雨》的教案 篇2
一会儿,粗大的雨点落下来了,打得玻璃窗啪啪直响。雨越下越大。窗外迷迷蒙蒙的一片,好象天地之间挂起了无比宽大的珠帘。雨点儿落在屋顶的瓦片上,溅起的水花像一层薄烟,笼罩在对面的屋顶上。雨水顺着房檐流下来,开始像断了线的珠子,渐渐地连成了线。地上的水越来越多,汇合成一条条小溪。
教学这一段话,可以运用“组块教学”三字法:
1、读。
(1)听教师读,边听边想: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自己练习读,边读边体会:怎样才能将雨的大读出来?
(3)交流读,边听别人读边:抓住那些词句才能体现雨大?这些词句怎样读才能充分表现雨大?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点拨。
2、联。
(1)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的发现:那些词句写得妙?(最能体现雨的大)
(2)将“玻璃窗上----天地间---屋顶的瓦片上---房檐---地上”这几个表示地点变化的词语联系起来,熟读成诵,积累语言材料。
3、习。
学习运用作者的观察与描写方法,将“雾越来越浓”或“---越来越---”写具体,要按顺序写,可以象课文那样按地点变化的顺序写。
学生写后进行评点。
小学三年级语文《雨》的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读懂课文的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3、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如何以秋雨为线索,抓住秋天的特点进行生动描写。
2、感受文中美的语言,体会秋天的美好。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调动情感
1、引发情感:那刚刚离去的秋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2、引入课文:那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秋天吧!(板书课题)
二、育情导学,欣赏秋色
1、齐读第一段
指导读
齐读。
2、(播放课件:秋色)看了这些画面,你有何感受?
三、品读课文,感受神奇
1、学生默读第二段,并思考,看到了什么?
2、秋雨分别给这些植物涂抹上哪些颜色?(生边读边画)你还看过哪些秋天的植物,有哪些颜色?仿照上面短语的。形式说说吧。
3、这么多颜色组合在一起,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吗?(随机理解:五彩缤纷,进行说话联系)
4、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5、师引读,生接读第二自然段。
四、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过度,秋天的雨,不仅有五彩缤纷的颜色,还藏着好多香甜的气味呢,让我们来闻一闻吧!
1、师配乐范读第三自然段。提问:你闻到了哪些气味儿?
2、看着这香甜的水果,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指名读
挑战读。
五、演读课文,指导背诵
1、轻声地读第四自然段。
2、分派角色,演读课文。(学生分别扮演秋雨姐姐、喜鹊、松鼠、小青蛙、松柏、杨树和柳树的叶,进行对话练习)
3、指导背诵第四自然段。
六、总结全问,升华感情
1、结合板书,学生谈谈从秋雨中收到哪些丰收?体会到哪些欢乐?
2、师小结。
3、满怀深情地齐读最后一段。
七、引申创作,体验成功
1、(播放课件:春天在哪里)仿照歌曲来创编,歌曲《秋天在哪里》)
2、每小组自选主题,合作交流,完成填空。
3、派代表朗诵。
4、师生共唱歌曲《秋天在哪里》。
小学三年级语文《雨》的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3、积累好词佳句。
学习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秋雨的特点,感受秋雨的美。
学习流程:
一、激情导入,提示课题。
大地经过春雨的滋润,夏天炎热的洗礼,秋雨姑娘像把钥匙,悄悄地打开了秋天的门……秋天的雨给我们送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好闻的气味,还有奇妙的声音。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秋天的雨》。(板书课题)
二、整体把握,细读品味
(一)齐读课文第五段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二)找生逐段读思考课后练习题: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三)赏读第二自然段。
1、过渡: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秋雨的颜色吧!
2、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3、喜爱秋雨颜色的同学们,看到秋雨的色彩了吗?给大家讲讲。
(把描写颜色的词语画下来,课后抄到积累本上。)
4、说一说,填一填描写颜色的词语。(课件展示)
()的银杏树()的枫树()的田野
()的果树()的菊花
5、睢,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礼物:秋天的雨景。你们想欣赏吗?
(学生欣赏美丽的多媒体画面)
6、秋天的雨景美吗?你们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老师适时鼓励、点评。)
7、你知道秋雨还有哪些颜色吗?想一想,仿照例句说一说。
例:秋天的雨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
秋天的雨把()给了(),()像()。
8、小结:秋雨颜色真多!有黄色、红色……,秋雨的颜色真是……,你能用课文里的一个词语吗?(领悟“五彩缤纷”)
9、把你喜欢的那种颜色的相关句子读一读。
(四)、赏读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一读。
2、秋天的雨滴里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你知道讲了哪些水果的气味吗?
3、四人小组一个水果,让学生感觉水果的气味。
4、除了课文里说的水果,你还想到有哪些水果的气味吗?(说中扩展)
(五)、赏读第五、六自然段。
1、四人小组自由学习,解决下面的思考题。
A、有哪几种动物听到秋雨吹起了小喇叭知道冬天要来了?
B、你还知道有哪些动物要冬眠的?
2、检查学生学习的情况。
3、同学们喜欢秋天的雨吗?
4、激情朗读最后一段。
三、小小展示台:
1、是啊,秋天给咱们又带来些什么呢?
学生展示收集的好词佳句、自己画的秋天的画,丰收的庄稼和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