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 篇1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在这个周末就快读完了,边读大脑不时闪现着我的一个个学生们,也像过电影一样闪现着我对他们的不良态度和错误的教育方式,以及我给家长们出的那些个馊主意.有些后悔,又有些自责.
有一段时间以来,每读过一本书总会觉得自己的头脑里充盈着很多东西,它们杂乱无章地散布在头脑中,渐渐地似乎又都化为乌有,好像得到了很多东西,又好像什么也没有得到.我想可能是因为只有时间在一本本地读书,却没有静下心来整理的原因吧,所以,读过这本书后,我决定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得进行一下整理,让凌乱的大脑整齐一些,清醒一些.
一、阅读最重要.
不只一本书到了阅读了重要,不论是我读过的《给教师的建议》,还是《卡尔·威特的教育全集》,再回想小时候常常听老师讲,读一本好书就是交了一个好朋友,古人又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便是现在参加了工作,学校的领导也会常常鼓励我们去多读书、看报.可见,所有人对阅读的重要性都有着很坚定的认识.但是现在又有多少人重视儿童的早期阅读呢?可能是因为家长们都会觉得孩子还小,让那么小的孩子去阅读是件太难的事,他们需要先学习了拼音,认识了一些字后才能去进行独立的阅读活动.但是当我看过《卡尔·威特的教育全集》的时候,第一次听到一个父亲谈到,只有让孩子越早识字,越早进行阅读,才越有利于孩子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才能.那时候就想,将来我也一定要早早地就让我的孩子提早认字,提早进行阅读.但当时却没有什么具体的做法呈现在我的脑海中.当我读到《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这位妈妈在写道她是如何让孩子识字时写了一篇题为《让孩子识字不难》的文章,她很具体地把自己教女儿识字和阅读的经验告诉给大家.这时,我的头脑便真正呈现出了一幅如何教导孩子去阅读的画面.
二、对孩子要谨言慎行.
成年人面对孩子的种种错误行为时,难免会以发火、批评、惩罚等方式来对待孩子.然而,却没有人意识到,我们这样的做法只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对于他们改正错误也许有一些帮助,但是可能离让孩子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自我管理却走得更远了.
在这本书中,这位妈妈对孩子的每一件小事都是那么用心,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她对女儿的理解和尊重,更是懂得用一个个巧妙的方法来促进女儿的成长.当读到这些内容的时候,我便开始反思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当中犯下的一个个错误.开始为自己那么急躁的情绪而感到愧对孩子,而自责.同时更觉得自己知识与能力的贫乏和不足.
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自责自己为什么当孩子没有专心听讲的时候要去那么严厉地批评孩子的不用心,总是做小动作,却没有反思自己的教学为什么没有能够把学生的眼球吸引过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你所教授的内容感兴趣,对你所组织的活动感兴趣,那么他们又怎么不专心地听着你的讲解,跟着你思考呢?孩子不听讲,不能去怪罪孩子,首先应该怪罪的应该是老师自己,应该改进的应该是老师,而不是孩子.老师要想方设法让孩子们喜欢你所教授的学科.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要让学校里的老师都去用兴趣来吸引学生,竞争有更多的学生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
可是,想到这里,又会觉得自己之所以没有吸引来所有孩子的注意力,是因为自己的专业技能上的不足.感到自己在本学科的知识及教学能力上需要提高的地方太多了.自觉有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
四、绝不可急功近利.
家长和老师们很多不恰当教育行为都来自于急功近利的心理.我希望孩子们能够在我提出一个要求之后,就一下子记住,不许再犯.如果再犯就会受到惩罚.可能孩子们会很快养成一个好习惯,但是他们之所以养成了习惯,并不是因为觉得这样的好习惯对他们的学习或生活有帮助,而仅仅是因为害怕受到老师的惩罚.这样的好习惯不是真正的好习惯.
我现在正在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让我们班的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通过近来读的这些书,我想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引导孩子对阅读产生兴趣.但是起初我的想法是只要让孩子们都去读书,他们的思维能力会在短期内得到提高.这又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怪.现在读过这本书,我不再那样想.我觉得如果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对阅读产生了兴趣,他们受益的阅读带给他们的快乐,自然而然地得来的就是孩子们学习能力及认识能力的提高.虽然结果是一样的,但是初衷不同,也就不会对孩子提出过分要求,这样才能让他们自由发展,也更好的发展.
所以,我觉得,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不可以有急功近利的心态.
五、学习不是为了取得好成绩.
学习为了什么?可能很多家长都会说是为了让孩子考上好的中学,好大学,将来找到一个好工作,有了好收入,才会有好生活.说实在话,我在上学的时候真的不知道自己学习是为了什么,只觉得如果不好好学习爸爸、妈妈会不高兴,自己会很长时间没有好日子过.所以那时候学习根本不是为了自己,只是为了家长,为了不受爸妈的训斥.现在,我不那么认为了.学习是因为我想.读书是为了解决我工作中的问题,因为喜欢.难怪在一次参加教师培训时一位老师说成年人的学习都是带有功利性的`呢,确实如此.但是,我觉得应该让孩子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感觉到学习并不是为了得奖,为了考试得高分,为了考上更好的学习,而仅仅是因为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让自己更加丰富,更加饱满,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结果就会让自己获得一种快乐和成就感.当然这不是仅凭说一说就可以的,但我真的不希望孩子们在成人的价值观里形成学习就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认识.
记得那次在学校青年老师共同成长会上武老师说:“做老师,你想让别人尊敬你,你得有让人尊敬的地方.”没错!看看现在家长的学历,有几个是不如自己的?再听听他们的经历,有谁不比自己的经历丰富?再想想,他们已经是为人父母6年多,即便他们没有经过教师培训,但他们已经在实践中经历了很多有关教育的事件,而且他们也肯定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学习了不少育儿的知识.对孩子的了解也比我们做教师的人要多.这样想来,我们如果没有什么可以为人家所尊敬的地方.
当然,孩子对老师是有着天然的尊敬感的.我想,这可能与家庭的教育有关系.没有一个家长会在最初孩子入学的时候对自己的孩子说老师的不是,没有一个父母会教育自己的孩子不尊敬自己的老师.如果家长有不尊敬自己的行为,我想首先应该反思的应该是我们自己.我们真的需要不断去学习,去学习教育的理论,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不但让自己的教学上能够激起孩子的兴趣,更要在家长遇到教子问题时给予有效的帮助.我想,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为人所尊敬的资本.
以上是这两天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一些认识和想法.书还没有读完,已经收获很多.我觉得这收获不仅仅是具体方法上的收获,更多的是对自己的反思.
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 篇2
跟孩子交流要用“孩子的眼光”
面对打针这类让孩子害怕的事,家长不恰当的处理方式,会让孩子对这些事情造成心理阴影。在跟孩子沟通时,要用孩子的眼光,而非大人的眼光去揣测他们的心理。在孩子将可能承受打针这样的痛苦时,哄骗、威吓或者强制的手段只会放大孩子的痛苦。恰当的做法是,把将要面临的痛苦直接告诉孩子,既不夸大也不过分轻描淡写,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教给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这样孩子就会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痛苦,并坦然接受。同时也能让你在亲子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让孩子充分相信,爸妈说的话是真的。为你跟孩子的沟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不要作弄恐吓孩子
用哄骗、威吓或者强制的手段,那样只会放大孩子的痛苦。从来不捉弄孩子,也不要恐吓孩子,更要在孩子面前揭穿别人对他的捉弄和恐吓。孩子需要在足够爱的环境中成长,需要安全感。
善良豁达有责任感
一个能给小板凳揉疼的孩子,对别人会有更多理解和爱心,遇到问题从不偏执于自己的理由和利益,这样的思维方式,不仅让孩子在当下心情愉快,也能保证一辈子不吃大亏。“复仇行为”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这点上,川川哥哥是反面教材,希望小川能豁达一些。
面对孩子的错误要用“自由的眼光”
失误本身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导,孩子只要感觉不对了,就会从中吸取教训。一味地批评教训或者干脆不让孩子犯错,要么会让他产生逆反心理,要么就会让他失去独立自主的意识。如果你真的希望孩子做一件事,可以让孩子在两个选项中选择一个,这样能够减少孩子被摆布的感觉,增加他的掌控感。孩子“像牛顿一样”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不用心,犯各种低级错误,理解孩子,不要过分追求完美。
对待孩子与异性的.交往要用“干净的眼光”
我们应该用“干净的眼光”看待孩子,以“健康的信念”理解和教育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非常容易受到大人的暗示,如果你用成人庸俗的眼光去揣测孩子的心理,就很可能把孩子之间纯净的交往,解读成了恶俗的事情,反倒给孩子增加了负罪感。因此要学会引导孩子,用平常心面对跟异性的交往,同时把男女之间懵懂的情感解释成对异性的欣赏,减轻孩子的负担,帮助他们平稳度过青春期。
古诗的滋养
中国文字原本就蕴含着艺术美,古诗更浓缩了我们母语的精华。孩子四五岁时,就可以读古诗,和孩子一起诵读经典,背诵经典;动机单纯一些,享受背诵古诗带来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想象美,只有喜爱才能谈得上接受。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环境,照本宣科肯定是不行的,文章里的小故事一定能带来一些提醒和点拨,这就足够了!
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 篇3
当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几乎每个妈妈都给予孩子美好的祝愿,希望自己的宝宝健康、聪明、漂亮、优秀、有个好前程----等等。当孩子呱呱落地的那一刻,就把自己所有的爱和目光集中在了孩子身上,思考如何把孩子养的壮壮的、塑造好的性格、上学成绩突出、各方面都优秀。可是有时付出和收获并不成正比,孩子的表现和我们期望的不一样,这时候的妈妈感到失望、迷茫甚至愤怒。我也是一名这样的妈妈,一直思考如何把儿子教育好,经常向别人请教,上网查资料,阅读有关书籍,对我有很大的帮助。期中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大,受益颇多。
“妈妈是朋友,妈妈是老师,妈妈是孩子的引路人,妈妈教育方法的差别,常常影响孩子的一生。” 封面上的这段话我最喜欢。作者在书中没有一点的废话,也不像其他教育书籍那样说着不知所谓的大道理,书中的语言朴实,这本书给予妈妈们的都是实实在在生活中可能经历着或即将经历的事情。举几个对我帮助比较大的例子。“打针有些疼”当孩子因为什么大哭时,要尽快转移他的注意力,这比哄啊劝啊有效,更能降低孩子的痛苦感。我一直是这么做的,真的很有用。前段时间宝宝生病住院,这是他第一次住院要拍片、抽血、打针、雾化。对于一个四岁的'孩子,处于懂很多事而承受力较差的年龄,他很担心也害怕。我就用书中的方法鼓励他,少受很多罪。 “在爱的名义下施暴”这句话给我很强烈的震撼。我家孩子是一个调皮的孩子,经常犯错,当然也没少挨打,每次打过后都会后悔。有时,我的脾气略显急躁,失控时会打宝贝屁股。在宝宝吃饭问题上,一家人伤透脑筋,甚至在吃饭时,威逼利诱,妄想利用武力手段让宝宝屈服,可他不吃时照样不吃,满屋跑,现在想想挺可笑的。但真正的问题是,当我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抱怨孩子不懂事、不听话、总是在犯错误,永远达不到自己理想的时候,我们愿不愿意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我们愿不愿意向孩子承认或向自己承认“我错了”。如果我们没有这种勇气或不愿做出这种反思,我们就不要奢望我们的孩子会有所改观。甚至我们有的家长或老师对孩子不满了,非打即骂,打骂的理由是充足又充足的,简直无懈可击。书中说:“打孩子是一种陋习和恶习。一个用武力征服儿童的成人,无论财富多么丰厚,地位多么显赫,学问多么高深,打人的理由多么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现。这一瞬间,你以为自己强大而正义,其实是缺少理智,恃强凌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全部失守,只能从体力上给自己找平衡--------在爱的名义下施暴,此时此刻你的行为如此粗野,不过是个穿西装的野人。”
书中说“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我们从来不否认一个溺爱孩子的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但这远远不够,如果我们真正能够爱孩子,那就从改变自己做起,从加强自身的学习做起。培养一个好孩子,不仅是对家庭负责,也是对未来社会负责。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错误的教育方法是一柄锄头——当我们手上有一块玉石时,我们必须做的正确。
一个成功的孩子背后定有一对成功教育孩子的父母,尹建莉把自己的育儿经验无私地奉献给读者,让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有了方向。它从孩子出生、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事做了总结,并讲了处理方法,有心的妈妈们可以读一读,他对你会有很大的帮助!
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 篇4
这个假期我阅读了《孩子不得不管》,《千万别管孩子》,《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等书,但其中对我帮助最大的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也许是自己刚刚做了母亲,非常想把自己的女儿教育好的原因吧,我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阅读了全书。本书的尹老师尹建莉本身是一位教育专家,曾经做过老师,同时她也是一位成功的妈妈,培养了一位出色的女儿,她用自己16年的教子经验向我们娓娓道来了教育的最好境界——有心无痕。全书共分七个章节,每个章节一个主题,从爱、学习、品格、习惯、家长的智慧、家教小事、教育误区等多个方面向我们讲述了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则,给了我们意识形态上的震撼和生活细节中的指导。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一、学习不要“刻苦努力”。
尹老师强调要让孩子们轻松学习,千万不要用学习作为惩罚孩子的手段,引导孩子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把所学的东西应用到生活中去,真正体会学有所用的乐趣。她抓住孩子的心理,大量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提出了一系列与我们常见的做法截然不同的方法——“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学习不要“刻苦努力”;不考一百分;考好了不奖励……这些观点听上去令人耳目一新,又有点令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细读之后,你会恍然大悟,你会发现尹老师在向我们讲述一个朴素的道理:要让孩子做好一件事,先让孩子爱上它。
很多老师都说过这样的话:不谈学习,每个孩子都可爱。换言之,在学习上,这孩子是不可爱的,是让人头疼的。可是在学校、在家长眼中,学习却是最重要的,学生学生,不学习那哪行啊?于是,这孩子就被贴上了“不可爱”“差生”的标签。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孩子平时都是那么活泼可爱,聪明机灵,而在“学习”这件事上就变成差生了呢?“你这孩子挺聪明的,就是在学习上不用心,不刻苦。”这是老师说得最多,而家长们又最容易接受的理由。
一个人不可能既讨厌一件事,又能把一件事做好。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爱上某件事,他才能把这个件事做好。因此,我们要做的,是思考如何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小心呵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让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只设“记功簿”,不设“记过簿”。
尹老师设了一个“记功簿”,记录孩子成长中外在的一些进步,同时也记下了她内在的进步与成长。每页只记一件事,画一朵小小的红花——算是给孩子的奖励。这个方法,很多家长和老师肯定都用过,但却有些小小的不同。有的除了“记功簿”还有“记过薄”,想借以提醒孩子不要再犯同样的错,没想到这样的结果是,优点会巩固成为真正的优点,缺点也会巩固下来,成为总也改不掉的缺点。也有的在设“记功簿”时,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如作业得了几星,考试得了几分,比赛得了几等奖……,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品行的培养。
儿童和成人一样,都喜欢受到肯定、受到激励。在肯定和激励的环境中,他们才更容易自信,更容易进步。几乎没有哪个孩子会愈挫愈勇,他们需要成功体验。而事实上,孩子成长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点进步都是应该得到肯定的,如“帮妈妈洗菜,洗得很干净”“帮邻居奶奶收衣服”“扶受伤的同学上医务室”“主动捡起地上的垃圾”“能主动承认错误”“劝阻同学玩危险游戏”等等。作为教师,还要想办法让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体验。成功体验不是偶尔得到的高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后的喜悦。
三、对孩子要谨言慎行。
在这本书中,这位妈妈对孩子的'每一件小事都是那么用心,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她对女儿的理解和尊重,更是懂得用一个个巧妙的方法来促进女儿的成长。当读到这些内容的时候,便开始反思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面对学生的错误行为时,多以发火、批评、惩罚等方式来处理、对待。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开始改变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开始去了解学生,遇到一些事情全班商议,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小主人。
四、绝不可急功近利。
家长和老师们很多不恰当教育行为都来自于急功近利的心理。我希望孩子们能够在我提出一个要求之后,就一下子记住,不许再犯。如果再犯就会受到惩罚。可能孩子们会很快养成一个好习惯,但是他们之所以养成了习惯,并不是因为觉得这样的好习惯对他们的学习或生活有帮助,而仅仅是因为害怕受到老师的惩罚。这样的好习惯不是真正的好习惯。
以上是我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一些认识和想法。我觉得收获不仅仅是具体方法上的收获,更多的是对自己的反思。
看这本书,真的觉得受益匪浅!教育就在身边,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教育的最好的契机,关键是你拥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加以引导。让我们记住她的一句话吧!“孩子不是为了”长大“或”成功“、”成才“活着,孩子首先是为了”童年“而活着。”教育不应该有功利性,爱孩子才要施教,施教应该溶于浓浓的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