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反思

欢迎阅读故乡教学反思(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故乡教学反思 篇1

讲解这课的时候,自己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的去分析,而是运用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

原因是这样的,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一篇文章,说的是如何教《故乡》课,读后深有感触。于是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这种方法说,课文里边有很多的“三”,于是我就在讲课之前,给学生布置作业,回家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三”,不仅是三什么,更是“三个什么”或者是“三什么……”,在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我就询问是否找了,而学生说的几乎全是课文中出现的,什么“三十年”,什么课文分“三个部分”等,这可不是我要的答案,也不是我希望出现的`答案。于是我就开始了指导学生如何来找“三”,并不是说在课文里明明白白地写着,而是需要你自己通过读课文,来归纳总结,整理概括,才能够更加明确的“三”的具体内容。

随着自己的课的完结,学生的总结也接近了尾声。自己在讲课的时候,也是在有意无意之中给学生点拨或者暗示出那些三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那些三具体指什么呢?下边有具体的解释:

三个故乡

课文中一共写了三个故乡:一个是现实中的,一个是过去的,一个是理想中的,回忆中中的故乡是过去时的,而现实中的是现在时的,而理想中的,则是将来时的。

回忆中的故乡是充满神异色彩的图画,这里有生机勃勃的西瓜地,这里有儿时的玩伴,这里有希奇古怪的事情,这里有鲜活的世界,这里更有作者美好童年的记忆,

故乡教学反思 篇2

这只是《故乡》这篇课文的部分反思。才上了个开头,也许过几天还会再写个后续。虽然最近很忙,今天也明明应该要抓紧时间看点书的。但是,打铁要趁热,哪怕现在手头都没有课文。

教这篇课文之前,自己先通读了好几遍,边读边圈点勾画。大概有了几个教学设想。第一个环节就是梳理情节,没什么特别的。教小说,梳理情节是第一步,也是必要的。第二个环节其实是想抓住几个比喻句。先读二十年前的闰土和杨二嫂的相关内容,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他们给你留下的印象。然后解读二十年后的,闰土——“石像”、“木偶人”,杨二嫂——“圆规”。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应的依据,阐述人物和喻体,在外在形象、内在性格上的相同点。接着分析内在成因,比较圆规和木偶也就是闰土和杨二嫂的异同。(具体内容和后续环节下次再阐述好了)不过后来,这个设想在撰写教案的时候,被我否决了。写着写着,总觉得一下子进入到几个比喻句的解读,有点太深乐,还是要再铺垫一下,循序渐进。

这就有了全新的一个设计。只说中间全部推翻的这个环节好了。改成探究人物关系,“我”和闰土,“我”和杨二嫂,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关系的转变。杨二嫂和闰土的关系,分析两人的异同,进入“苦”的深度探究。“我”和闰土,宏儿和水生,从这两组关系,探讨循环。最后进入到“希望”的探究,引入课文最后几段。往往上鲁迅的文章时,我总要讲很久很久。从教后,慢慢地非常喜欢鲁迅的文章。不自主地讲太多了,这可能不是一个好习惯。但是觉得通过细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学生的写作水平、阅读能力、对世界的认知等等都会有不同维度的提升。

检查学生的预习批注时,发现我的预设有点偏差。对于闰土的麻木、杨二嫂的尖酸刻薄,宏儿与水生和少年时“我”与闰土之间的相似点,都已经有初步的分析了。所以,根据学情,将教学重点放在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异同,“我”和闰土之间产生隔膜的原因探究上,再逐步进入主题。也就依然选择了第一次的教学设想的部分设计,仍然从大家感兴趣,记忆深刻的“圆规”和“木偶”入手。不知道下次上的时候,又会有什么样的碰撞。梳理情节之后,引导学生去探究其中时间的错位,也就是插叙手法的运用。学生提了几个问题,觉得很有意思。第一个问题是既然先写二十年前的闰土是为了和二十年后的闰土形成对比,营造一个巨大的反差。那为什么在这两件事的中间,母亲提及了闰土的境况“也很不如意”之后,还穿插了关于杨二嫂的部分?第二个问题(这个问题确切地来说,是我在检查学生的预习批注时,想到的),在母亲说完闰土“境况也很不如意”之后,杨二嫂出场之前,为什么穿插了一段“我”和宏儿的对话。这样的闲笔又有什么作用?

这两个问题都是指向情节的设置,都是情节的一种“延时”。

故乡教学反思 篇3

这篇课文是鲁迅写的一篇小说,鲁迅的文章是晦涩难懂的。对于现在的初中生来说,理解他的文章是有一定难度的。怎么选择切入点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我慎重的选择切入点。

我用了一周时间预习,反复的读,特别是重点的语段句子,学生都能琅琅上口我才开始新课,效果比以往要好得多。

在教《故乡》时,我采取了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法,分阶段、分层次、分内容,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探究的平台,拓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宽度,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行了很好的培养。反思自己的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步:从收集资料中感知发现学习的要义。

第二、对信息进行整合,突破教学重点。

第三步、课外拓展延伸,丰富学生情感。

新课标下,被解放了的语文自主探究学习,有着无比的优越性。作为语文教师,更要努力建起大语文观,搭建平台让学生去探究,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宽度。这是我在设计并实施《故乡》一文的自主性学习,经过反思后得到了启示。

故乡教学反思 篇4

《故乡》是鲁迅写的一篇小说,对于现在的初中生来说,理解他的文章是有一定难度的。怎么选择切入点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我慎重的选择切入点。

因为这是一篇小说,我从小说的三要素中的人物入手。这篇小说中作者主要刻画的就是两个人物:闰土、杨二嫂。我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探究小说的主题。让学生找文中对这两个人物描写的句子,然后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造成人物性格发生巨大变化的深层原因。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是引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最好的素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最好的材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分析,学生们探究的结果还是很不错的,其实放开学生的'手脚,他们有时真的会给你一个惊喜。我趁热打铁,把文章最难理解的一部分拿出来让学生去质疑。然后大家讨论,分析。虽然学生有时提出问题没有任何价值,但是这也证明他们是在思考,只是他们思考的深度不同。

第二步就是引导学生分析写作特色,有几点学生自己是能说出来的。例如:对比手法的运用、(对人物的描写)对自然环境的的描写。有些则需要老师的引导。学习这篇课文我觉得我的教学切入点选择的较好,但是没有引导进入深一层的分析,就是对主题的探究。这一块在教学上我浪费了宝贵的时间。第二课时我才引导学生去探究。有时讲课时,控制不好拓展的范围。拓展的内容虽然对学生的成长很重要,但是与课文内容又没有多大的联系。

鲁迅文章的教学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自己在教学中不断的反思一定可以做到熟能生巧,在今后的家教学中也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无定法,只要自己始终用心,始终有一份责任心在,我相信我的教学水平一定能更上一层楼。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