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欢迎阅读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篇1

静下心来,细细地思考一翻,于是有了对这些抄袭作业同学调查的念头。经过调查,发现学生抄袭作业原因有三:

一是这部分同学上课大多不喜欢听课或者说听不懂老师讲的课,激不起他们的听课的兴趣,因而学不到知识,不懂得做就产生抄袭;

二是初中学生正处于好玩的年龄,而部分学生往往迷于玩电脑游戏或者上网聊天,为了应付教师布置的作业,腾出更多的时间玩,他们就选择了复制;

三是由于各科的作业太多,学生为了按时完成,就想到了节省时间的`“copy”。

如有时语文一个晚上布置一篇作文;数学分发了一张提纲;英语除了一些书面作业要交外,还要背诵单词,还有其他学科布置的作业等,这些作业加起来,你说学生累不累?这也就难怪部分自觉性不高的同学要“copy”。调查完后,我突然觉得学生有太多的“苦衷”,学习也够辛苦的,同时也让我对教学进行了反思:

反思一:在目前新课程的环境下,在实施“减负”的今天,为什么学生的学习还会如此辛苦?这固然有学生本身自己的原因,如学习态度、自觉性等,但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是否也要有所反思呢?学生不喜欢听课,激不起听课的兴趣,教师是否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呢?为什么学生会不爱听课,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老师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指导者的角色是否到位等都需要教师好好反思,有些教师对教材研究得很透彻,语言点讲得很仔细,可是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得不够,心中没“装”有学生,因而就形成教与学的脱节,学生学不到知识,不懂得做作业,也就难怪学生会想到“复制”了。

反思二:反思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些学生的自觉性不高,自主合作学习不到位,他们往往迷上电子游戏等,出现这种情形,老师就有必要对学生加以学习方式的指导,对那些自主合作学习不强的学生,正确地引导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他们也就不会“复制”作业了。

反思三:新课程强调教师之间的合作,要求教师之间要互相沟通、协调发展,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讲究实效性,要求质不求量。教师之间在布置作业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学生的学习不会感到压力很大,教师布置的作业不一定都是书面作业,也可以是学生喜爱的一些动手制作、绘画、上网搜集材料等作业,这样也就可避免某些学生“复制”作业了。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习,努力改变教学方法,创造让学生乐于学习的气氛,要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加以学法指导,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能自主合作学习,同时教师之间要加强协作,各学科之间要协调发展,只有这样,学生抄袭作业的现象才能得到遏制,也就不会再出现部分学生“复制”作业了。

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篇2

前几天,我和刘老师正好集体备课到《叶公好龙》这篇文言文。对叶公只喜欢龙的艺术,见到真龙却又极度恐惧的这一行为,我们有不同的见解,就像爱画虎的画家一样,如见到真虎也必定会逃之夭夭,是人之常情。如只谈个人看法,我从中领会的是“不能只看事物的表面现象,要通过现象看本质。”刘老师和我也有同感。

但《教师教学用书》中有一个重点提示“从文中体会到做人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不可弄虚作假的精神。”学生理解是多方面的.,如何引导他们去领会这个重点呢?

在上《叶公好龙》的第二课时时,孩子们从“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中领会到叶公对龙艺术的喜爱,又从“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领会到对真龙的恐惧,把两部分进行比较理解,要孩子们谈谈自己对叶公的看法。

结果就有了四种观点:

1、不要当爱慕虚荣的人。

2、做人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的人。

3、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4、叶公的行为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的。

这时,唐xx发言了,“既然我们有这么的同学都赞成叶公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我想作者在写作时也能想到这点,但从文章结尾来看,作者好像故意逃避这个观点,为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句“为什么?”使孩子们又再一次进入文本,因为他们已养成习惯,相信从文中能找到答案。接着,我是这样引导孩子们的:

1、这篇课文是以什么语气来写的?

生:嘲笑。

生:讽刺。

2、好,能感受到讽刺之意。哪个句子体现出这种意味?

生: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3、太棒了,既然是以讽刺的意味来写,作者肯定有他的目的,那他的目的是什么?

生:他似乎是刻意想让我们明白什么道理。

4、那他是想让我们明白什么呢?或是想让我们从中吸取什么教训呢?

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作者是有意让我们从中体会到做人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不可弄虚作假的精神。接着,孩子们热情高涨,谈到了生活中这种“叶公好龙”似的现象。对什么叫寓言故事也加深了认识。

感谢我的孩子们,同时也感谢我自己,“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的真理得以实施,终将得到回报。

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篇3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经常对自身教育行为进行反思,教中学,学中教,是教师从“经验型教师”走向“反思型教师”,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语文是基础学科,更应该重视教学反思。

那么,如何写好初中语文教学反思呢?下面谈谈我的认识。

(1)写自己成功的经验:指及时记下好的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手段措施等。

我们可以反思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比如我教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引导学生推敲那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我紧扣“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一句设疑引导:作者的眼泪因何产生?作者又为何已这句话结尾?这首诗又怎样与抗战初期的时代背景紧密联系?这样,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学生比较深入地把诗的内容互相联系起来,对诗歌的主题也有了深入的理解。课后,我高兴地把这些感觉记录下来,反思成功之处:语文课堂点拨就要力求点拨出语文味道来,把学生引向语文深入审美阅读的轨道,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语文味道来,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2)写自己的教学缺憾:指及时总结失败的教训。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我们不妨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我们要收集各种教学“病历”,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找出典型“病历”,并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我在一个班教冯骥才的《珍珠鸟》时,我把让学生们发现“我”与小珍珠鸟亲近的过程作为这节课的重点,如果同学们能很顺利地找出这个过程,那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会水到渠成,课堂教学也会很顺利。我在进行这一个教学环节的时候,自己讲得多,引导得多,确实把教学主动权“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体现了我的“主导”地位,但是却没有放开手脚让学生们自己去思考,而是根据我的思路来整理,由我来总结。课后冷静反思,觉得这一部分内容,如果让学生细读,是完全能够自己概括出来的,让学生自主完成比老师的强硬灌输要好得多。

后来,在另一个班,我便主动的让学生自己去细读,自己去概括,效果果然更好了。由此我发现去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是很有价值的一件事。

(3)写教学中偶发事件的处理:指及时记下偶发事件应变处理的案例。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我们学校初一学生要学习小学六年级内容,我在教学《向往奥运》一课时,对偶发事件的处理的重要性深有感触。在备课时,我特别认真地查阅资料,特别是北京申奥成功的有关资料。本以为自己对这课相关的内容了如指掌,却没想到,一个学生不经意间提出的问题却狠狠地“教训”了我。

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自渎并提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本想到孩子们会提出“奥运的五环”代表什么意思或其他一些句子的含义,没想到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布勃卡、德弗斯、刘易斯、埃文斯、索托马约尔、奥蒂、吉普凯特、莫塞利,这些运动员都是哪儿的?他们参加的什么比赛项目?”我心里大吃一惊,这孩子怎么提出这样的问题!说实话,中国运动员我的了解还比较多,至于课文中提到的外国运动员,我只知道布勃卡是俄罗斯撑竿跳运动员,瓦尔德内尔是瑞典乒乓球运动员,而其他的外国运动员有的我连名字都没听说过,非常不熟悉,这可让我怎么回答呀!当时真的羞愧极了,记得很清楚我是这么说的:“如果同学们有兴趣,咱们可以上网查阅,我们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了解你心中的疑问。”那时,我已看出了这个同学很失望,我也非常惭愧。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深深的认识到:现代语文教育需要老师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但是人无完人,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拥有所有知识,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知识不足。作为一名教师应本着严谨的教学态度,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特别要着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当教师遇到不理解的问题,问问学生,求得学生的帮助,体现了对学生和尊重,这样也有利于打开学生思维之门,老师和学生的知识得到了互补,老师得到的是书本上看不到的知识,而学生则受益更大,不但获得了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心。

(4)写学生的新见解新思路:指及时记下学生独到的思路和见解;或者记下学生有价值的疑问及产生问题的根源。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过就其自身而言,就是师生心灵的共同交流与沟通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且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在课文《皇帝的新装》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们讨论最喜欢哪一个人物,并说明理由。学生大多是喜欢文中的小孩:在大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敢说真话的情况下,他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我正准备进行下一个环节,讨论“你不喜欢谁,为什么?”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最喜欢的人是两个骗子。”我大吃一惊,按一般人的理解,那两个骗子应该是大家批评的对象。不过,我还是很有耐心的追问:“为什么?你喜欢他们什么呢?”这个学生回答:“我认为骗子只是针对皇帝的贪图享乐,不理朝政,设下骗局,以毒攻毒,希望皇帝改过自新,治理好国家,他们的目的是好的。”学生们议论纷纷,但我很高兴,借机让学生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课堂效果很好。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并把学生的新想法、新见解做了记录,更深刻地认识到:语文课堂,要充分尊重所有人的意见很不容易,作为老师,不能用自己的思维去代替学生,不能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5)写同事间交流的心得:教师间充分的对话交流,无论对群体的发展还是对个体的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

总之,我们写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要把“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融入自己的教学过程,并对自己成功经验进行总结整理。长期坚持有针对性的反思,就会避免人云亦云,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就会得到不断提升,我们的教学就一定会更加生动、精彩。只要能够坚持这样做,就能使自己对教学具有独特的见解,形成教学的个性化。

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篇4

前不久刚刚听一个老师上《少年闰土》,这个老师最后有一个这样的安排,让学生选择你是愿意做“闰土”一样的人还是愿意做“少爷”一样的人,让学生选择,一边是甲方做“闰土”一样人,一边是乙方做“少爷”一样的人。一声令下,“哗”的一下,30多号人都愿意做“闰土”。愿意做“少爷”的只有两位,老师说:乙方势单力薄,我帮助乙方。老师选择了“少爷”。然后双方各自阐述理由,你为什么愿意做“闰土”,你为什么愿意当少爷?并阐述理由,结果,老师们,可想而知,讨论的'情况也是一边倒。作少爷不好,第一、不自由。做“闰土”多好,下雪了我可以到雪地上捕鸟,好玩。

夏天可以到瓜地刺碴,多有意思阿,做“少爷”没有得玩,不自由。第二、作“少爷”学的知识是死的、呆板的。第三、作“少爷”就没有闯天下的能力,将来出去后就无法自立。到最后,老师说,不说了,我下一个结论吧,我下一个结论是什么结论呢?“其实阿,系统的知识和丰富的生活体验都需要阿,做少爷阿,可以掌握系统的知识,闰土有生活经验,所以既要掌握系统的知识,又要有丰富的生活体验。这样一结合就完美了。”我心里说:“扯淡。”这是个典型的无效果,典型的无效果。

我坐在下面看,感觉老师就是在耍猴,问题在哪里?有没有好好去琢磨这句话,鲁迅在文章中有这样的话:“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你有没有去嚼这样的文字,故乡,闰土带给鲁迅少年时的心理印记到底是什么,这里有对高墙生活的厌烦,这里有对自由自在生活的憧憬,这里更有无奈。

因为生活的道路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可以由你选择的,所以你把这句话放在《故乡》里面去,你把这句话放在“彷徨”里面去,你的这次辩论的设计有多么蹩脚,有多丑陋。这对鲁迅精神的一种亵渎。这是第一个案例。

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篇5

《母亲的恩情》是一首文包诗的课文。文包诗这种课文类型是苏教版的特色,也是古诗教学的新课型。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巧妙的把一首诗包含在一篇简短的文章里,生动地介绍了与古诗相关的背景知识及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可以说:“诗”是“文”的中心与升华。在教学时,我主要围绕“文与诗”的联系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文本故事,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激发情感、想象,从而体会母爱子、子念母的一片真情。在细节上,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自然段主要抓“夜深了……一针针……她想……”这句话,通过看课文插图,理解“一针针”“一线线”的意思,引导学生品味:从母亲在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补衣服,你知道了什么?再联系上句中“忙着”一词,体会出母亲为儿日夜操劳的辛苦,然后通过想象:母亲会在心里想什么?进一步感受母亲对儿子的.牵挂疼爱,最后通过朗读表现母亲把对儿子的爱缝进了衣服里的无私关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围绕想象孟郊和母亲分别时的情景,说一说母亲怎样叮嘱儿子,儿子心里怎样想的,体会母子间的深情,为下面解决难点铺路。

第三自然段处理好比喻句:母亲就像太阳,母爱就像春天里的光辉。我这样引导:回想平时妈妈照顾你的事情,从而体母爱就像阳光,无处不在,细致入微地温暖着小草。并抓住“抚摸”一句,让学生模仿做一做动作,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母爱无法回报,从而懂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意思。

最后一段,我设问:虽然母亲的恩情,我们无以回报,但是我们要报答吗?你怎么报答?学生们说了很多:给父母端茶送水递拖鞋,陪父母聊天,给父母表演节目,帮父母做小家务之类的小事,教师的适时引导,帮学生把道德认识与具体的道德生活联系起来,指明了学生道德活动目标。

课后,我让学生给母亲做一件事,把想对妈妈说的心里话写下来。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