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1
星期一是语文课,我听了张老师一节中专二年级的语文课,课堂上张老师教的很卖力,课堂中学生学习的很认真,课后从教学反馈成绩却不理想。通过我反思我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年龄看学生确实已经到了高中阶段,但是从学习基础层面上讲学生也只有4年级的认知水平。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的一切行为都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比如教法的选择,学法的选择,教具的选择,课件的设计。相反忽视了学生存在的这种特殊的实际情况,即便是教师在教学多用功,最后还是很难达到好的效果。
二、选择正确的教学手段。一提到直观教学,很多教师都认为比较适合低年级学生,都已经是中专的学生还用直观教学的方法是不是太幼稚了。俗话说:不论黑猫还是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再选择高深的教学方法,没有达到教学目的也是白搭。针对中二级学生的特点,直观教学的方法非常值得推荐的。举例子:在课文中提到了莎士比亚的名字,其实你用再多的手语去解释,倒不如展示看一张莎士比亚的图片学生理解的更快。
三、让学习内容更加的贴近生活。在课文中有很多的词语例如:心扉、借鉴、过瘾、呕心沥血。就课文的解释学生很难理解,如果能从学生身边入手,学生就会有话可说了。
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2
叶圣陶老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对诗意的理解如果孤立地去品词析句,往往对诗的意境领会不深。但是变换了角色,你就是诗人,你就处在诗中情境,孩子们的想象力就会被激活,他们幼稚天真的话语,往往自然地把诗的意思吻合了。
(1)首先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初读古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准确字音,读通顺诗句,利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难读的生字,学生很有自信,读诗的积极性自然就上来了。并给学生自主权,让读的形式多样化(和同桌的小朋友两个人一组一行一行地读,也可以一句一句地读,或者一边看图一边读。)其实这也是一种方法指导:接下来了解学生读懂了什么地方时,学生就能从课题到每行诗句进行表达。
(2)其次,对于理解有困难的词语进行注重了让学生进入角色。“高洁”的理解一定有困难,引导学生看图,看看雪化之后松树叶子的变化,有学生说出叶子是鲜亮鲜亮的,有学生说雪化后青松显得更加挺拔苍翠了。结合上课开始老师画的松树,我让孩子们把自己当作是一棵小松树--“大雪就是想压折你们,可是你们却坚强地与他较量,你们会说些什么?”孩子们的想象力就是丰富:“雪,你来吧!我正好用你洗澡呢?你被太阳晒化就会变成水,让我喝了,我会更漂亮、更坚强!”情感激发了,语言训练也恰倒好处。
(3)拓展阅读的环节证明孩子是可以在一节课上同步学习一组古诗的。效果比较好。
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3
《画鸡蛋》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文章比较长,在分段上也不像以前学的课文那样每一段都不长,尤其是第二自然段,非常的长,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枯燥性,我特意在激趣导入的部分,安排了介绍达芬奇的事迹和作品以及一些相关的小故事,这样确实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课后回想认为这个想法有一些欠考虑,导入的时间有点过长了,我想课前作适当的介绍,其他的放在学完课文后来扩展知识比较好。
另外在课文理解的方面,我首先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我觉得这是理解课文的前提,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有些句子看起来很容易懂,其实学生并不一定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还有一些句子,我认为学生读完几遍后一定能记得住,但是并不是我想得那样,比如“在1000个鸡蛋中,没有2个是完全相同的。”在我提问的时候并不是很多孩子能记住,并明白它的含义。所以,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会抓住学生似懂非懂的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它的意思,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和务求甚解的学习品质。在语言的训练中,着力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达相同的内容,比如让学生复述老师对达芬奇说的话,我要求不必和课文中说的一样,只要意思表达完整就可以,这样练习把话说活,逐渐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慢慢得到发展,我想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情感方面,抓住“认真观察,认真练习。”8个字对学生进行了教育,并展开了小小的讨论。
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4
二年级孩子对学习古诗还是比较冷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一开始教学,我适当修改了一下教案,改为诵读大赛,比比谁积累得古诗多,并给予奖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由于这首诗大部分学生已背诵,因此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解诗的意思。对诗意的理解,我想,如果孤立地去品析,往往是领会不深。为了突破重点,课前我给学生读了两篇文章《冬》、《岁寒三友》,学生对青松这一形象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学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自己当作小诗人,处在诗的情境之中,孩子们的想象力被激活了,这样青松坚强、高洁的形象深入学生的内心。
不过,课堂真是遗憾的艺术!本课介绍背景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初步理解诗歌的含义,让学生知道‘青松’借指坚强的中国人民在困难面前不弯曲,当时我问:孩子们,这里的青松还会指谁呢?一生说:指陈毅。他的理解是完全正确的,由于坚持自己的`预设,没对该生的回答做任何的肯定,虽然后来做了弥补,但显得很牵强。这说明自己缺少课堂教学的智慧,也说明自己对教材钻研的不透彻。如果当时说;对是指他自己,表达自己要向青松一样不怕困难,相信自己。同学们想一想,除了指他自己,还会指谁呢?让学生进一步联想指的是中国人民,整个中华民族,该有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