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翅与花椒》读后感

多美网

2025-09-24读后感

欢迎阅读《鱼翅与花椒》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 篇1

这是一本有味道的书,英国人写的川菜饮食,挺有趣。1992年,从事亚太地区新闻报道助理编辑的扶霞来到中国,本意是研究少数民族历史,却在途径成都时爱上川菜。

她留在四川大学学习,并成为当年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第一位外国学徒。其实在挺多外国人看来中国人吃的东西都奇奇怪怪的,比如我们和一个外国朋友吃火锅的时候他就坚决不肯吃鸡爪、火腿肠、鸭肠和脑花。很多时候,通过外国人的眼睛看中国,才更能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江城》如此,《长乐路》如此,《再会老北京》如此,这本书也是如此。

没有政商巨子的伟大成就,没有知识精英的傲人成果,没有冠绝全球的华彩建筑,没有傲啸四方的杰出事迹,书中聚集的,都是日常的.普通人,以及我们每日所见的普通街市。但是这里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与很多其他城市一样,成都的老城区也正在被拆除,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城市正在努力摆脱过去留给它的成熟风尘,努力的想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青嫩的小姑娘,这里的一些记录就好像是一座城市的墓志铭。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 篇2

对我来说,这本关于美食的书有些长。里面走过了文革,还涉及了非典。感觉自己也和扶霞一起从90年代一路走到了现在。

最初吸引我读下去的'是外国人对我们食物的不理解哈哈哈,我一直知道很多外国人害怕鸡爪,却一直不知道为什么,直到看了这本书,真的写出了那种恐惧都嘛!(说实话,已经有点影响我吃卤鸡爪了,哈哈)。而且,从那天起,我就暗暗发誓,以后再也不逼别人吃我狂爱的食物了,真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你永远不知道你挚爱,一般人还不推荐,给你只是因为我太爱你的食物,在别人眼中真的很“恐怖”。

当热爱和工作联系在一起时,真的好幸福啊。

扶霞可能经常误以为自己是个四川妹子吧,哈哈哈那种恍惚感,缓过神来也会傻笑吧。啊,扶霞,好开心,当年你来到了四川,选择了四川。想对那个姑娘说一声,谢谢你。

扶霞,当你经历经热爱,失望,再到热爱之后,你真正地爱上了中国。中国也爱你!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 篇3

作者对中国饮食的热忱毫不逊色于本地居民,因其描述还参杂着奇闻异事更添加不少趣味。这本书虽然是以外国人的视角来描述,却引发了很多国人的共鸣。究其原因,一则是因为作者发自内心的对中国饮食的热爱。由于热爱,才有了那么多真情实感的投入。热爱激发好奇心,才有了后面的实地考察,才有了自己下厨的摸索实践。二则是由于作者本身的文化底蕴和亲身体验,文章中有很多引言来自我国古代名篇,引经据典均有所依。其在四川和湖南等地的亲身经历更是给作者提供了丰富的一手资料。

中国大江南北的美食固然别有滋味,扶霞这一路,以食物为线索,穿起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体现了她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风趣的个性。网上对《鱼翅和花椒》的介绍有些片面。这本书虽然大部分篇幅说到了四川,可也还说了湖南、甘肃、扬州、福建……

扶霞从初到成都,什么都不敢吃,到最后连一个菜虫也不放过,从而可以看出,她被中华文化同化得相当彻底,很多普通中国人都不敢吃的东西都不在话下,有时被一句入乡随俗,尝一尝,试一试给彻底蒙骗了,不吃,不可能的,没有不被美食俘虏的,可见,美食,不分男女,不分国界,对每一个人都很有吸引力,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嘛,而现在,她还沉浸在中国美食当中不能自抜,的确,中国菜特好吃,特别是川菜,想一想都让人垂涎三尺,欲罢不能…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 篇4

作者扶霞·邓洛普在香港工作时对中国味道产生了兴趣,在中国四川大学留学期间因为喜欢中国美食而到厨艺学校学习川菜,后又深受中国博大精深的美食诱惑多次来返中国前往广东,湖南,浙江,江苏等地去追寻中国各地区的美食特色,从最先的花椒豆瓣酱的家常菜带来的满足感,到后来鱼翅麂子山珍海味带来的奢侈体验,扶霞去过的地方越来越多,对中国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

从1992年的中国人什么都吃只要能吃饱,到后来的凡事要吃好才能彰显自己的财富与地位,再到后来的食不在多,要比吃的精吃的巧。扶霞在追寻美食的同时也在追溯着美食与中国的.历史,她见证了中国后现代的进程给人们带来的一系列改变,也毫不犹豫的将一些丑恶现实揭露出来,她尽量的作为一个客观的陈述者表达着改革后对人们恶习的批判和不满。她也写出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现实,百年城市几乎不留一处的被拆毁夷平,传统的美食被传承下来时早已被添油加醋,国内的大海生物以无法满足商贩要去往海外捞捕,农作物和家禽类动物也被养殖者“催促着生长”,中国在成长,中国的人口和欲望也同样在生长。文中她曾在思考着自己能不能像那些素食主义者一样为社会做些什么,但以一己之力又能为病态的生态圈做些什么呢?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