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
通过对不同的课文写作方法的分析,理解其对表达主题思想的作用。下面梳理了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
【单元学习目标】
一、学习用对比、象征的修辞手法展示人物精神世界、抒发思想感情。
二、通过对不同的写作方法的分析,理解其对表达主题思想的作用。
三、理解“面对逆境”不屈不挠的思想意义,培养勇于奋斗的意识。
【基础知识学习】
一、叙述方式有:顺序、倒叙、插叙等。
二、圈划符号介绍:
1.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不同的意思。一般来说,词语用圈点(实点、小圈、大圈等),句段用线框(虚线、直线、曲线、粗线、线框等)。
2.句子成分常用符号:主语(双线)、谓语(单线)、宾语(曲线)、定语( )、状语[ ]、补语〈 〉、中心语……。
3.圈画的符号不能太复杂,杂了就会搞不清;圈画的内容不能太繁多,多了等于没有。要克服任意圈画的坏习惯。
【教学安排】
《密室日记》二课时。
《你是我的辞典》二课时。
《生命之线》一课时。
《石缝间的生命》一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课时。
【每周一诗】
1. 背诵王驾《古意》:
夫戍萧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背诵范仲淹《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2. 王驾,唐代诗人。
3. 范仲淹,宋代文学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积累、理解成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全文。 2.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教学时数:4课时。
学习方法:1、诵读法 2、评点质疑法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了解孔子及《论语》。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
预习导学:
1、搜集关于孔子其人及《论语》的资料
2、细读《论语》十则,熟读成诵
课堂导学:
1、提问关于孔子的资料收集。(小组汇报,搜集成果)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主张仁义 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提问关于《论语》的资料收集。(小组汇报,搜集成果)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生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3、朗读课文:
范读:学生要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同学们正音正字。
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反复诵读
4、总结三个通假字:
A B C
5、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领会大意,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讨论、弄清楚没有注释的词语的意思。
(2)把十则《论语》按照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分类,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理解前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学习难点:重点字词释义,弄清楚通假字。
学习要点:详细分析,具体探讨,学习前五则内容。
1、第一则: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 )第三句讲的是( )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翻译( )
2、第二则:
吾:______日:______三:______省:______为:______
谋:______忠:______交:______信:______传:______习:______
翻译本则( )
3、第三则:
故:______知:______可:______以:______为:______
总结出这章当中的一个成语( )
翻译本则( )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4、第四则:罔:______ 殆:______
翻译本则( )
同学们,这一章的内容带给我们什么思考?对于我们学习有何现实指导意义?
理解20xx多年前的圣人之语经久不衰之魅力(小组探究发言,同学们要有自己的思考)
5、第五则:诲:______知之:______为:______是:______
【固定句式】“……也……”译作“……是……”
翻译( )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6、前五则哪几则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 )
哪几则是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 )
7、请同学们当堂背诵前五则(10分钟)
第三课时
学习重点:重点字词释义。
学习难点:理解后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学习要点:详细分析,具体探讨,学习后五则内容。
1、第六则:贤: 齐: 内: 自省:
翻译:( )
2、第七则:三: 行: 焉: 其:
善者: 从: 改之:
翻译:( )
找出这两则当中的成语( )、( )
思考:这一则我们应如何理解?
3、第八则:
士: 弘: 毅: 仁以为己任: 已:
翻译( )
思考:这一则当中体现出了孔子的一种思想,你知道是什么吗?
4、第九则:岁寒: 然: 后凋:
翻译:(
5、第十则:以: 行: 其: 欲: 加: 于:
翻译:( )
这一则的成语是( )
【理解第十则】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6、后五则哪几则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 )
哪几则是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 )
哪几则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
7、当堂背诵这后五则。看看哪位同学背的最快。
第四课时
【学习要点】总结归纳,查缺补漏,在课堂上就完成背诵、默写。
1、课文当中出现的读音,进行复习。(5分钟)
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不亦说( )乎 三省( )吾身 传( )不习乎
诲( )汝( )知之乎 不知为( )不知 是知( )也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也
2、文言字词句小结(这是我们学习文言的关键一步)
(1)而:(1)表示顺接;(2)表示转接。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温故而知新(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任重而道远( )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死而后已( )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2)为:读wèi时,多作介词;读wéi时,多作动词。
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仁以为己任( )
(3)焉:见贤思齐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4)之:①指示代词,“这”;②第三人称代词,“它、它们”;③结构助词,“的”;④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5)固定句式:
①不亦……乎?→不是……吗?②……也。→……是……。
3、当堂背诵这十则并当堂默写。《论语》作为千百年来的一部伟大的作品、作为四书五经之一应当为我们所熟识,这十则又是经典中的经典,背默是最基本的前提,只有会背默才能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深意。
4、小组讨论(小组合作探究,同学们要通过自己思考发现《论语》的经典之处,发现《论语》的美)
(1)、你喜欢哪一则?为什么?(2)、你觉得哪一则对你启发最大?(3)、你觉得怎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4)、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言?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3
关于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锦集七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三、课前准备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二、教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1、导入新课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1、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2、感知内容
3、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4、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5、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1、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3、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
[明确]
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4、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5、作业
背诵这三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