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活见鬼教学设计(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见鬼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本课5个生字。
2、能正确断句,流利地朗读。力争达到“熟读成诵”。能根据现代文、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在反复诵读课文中,能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
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能领悟文言文语言的凝练,吸收我国古文的精华,感受古代语言的优美。
4、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不要疑神疑鬼的;世上是没有鬼的,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
教学重点:
学习文言文要能正确断句,流利地朗读。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1、学生能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能读懂全文。
2、理解两人为什么会“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教学准备:
1、教师根据情况准备相应的教学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带工具书,查找有关写“鬼”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1、板书“鬼”字,请学生看认。“鬼”是个象形字,甲骨文下面是一个“人”字,上面则是个可怕的脑袋。古人认为,“鬼”是似人非人的怪物。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他的《说文》中称:“鬼,人之所归为鬼。”
2、你们相信世界上有鬼吗?(不信。)但是在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人们特别信神信鬼。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活见鬼》这个故事就发生在那个信鬼的年代。板书课题《活见鬼》。这是明代冯梦龙写的一篇文言文。
3、简介作者。(借助学生预习所查资料指名介绍。)
冯梦龙明代戏曲家,通俗文学家,文艺理论有重要贡献。代表作有“三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和凌蒙初的《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为“三言二拍”。
二、初读,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读书要求:读准字音,把你认为难读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争取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课文都通顺。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先检查字音朗读,及时纠正。再查读文情况。)
3、老师范读课文。
4、老师领读。
5、同桌练读,互相指正把课文读好。
6、指名读。
7、配乐齐读。
三、再读,读懂课文。
1、学生畅谈读文言文的感受。
2、师生对话。
(1)师读生评价。
(2)师生共同总结学文言文的方法。课件展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①读译文来理解古文。②读古文看译文的解释。
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④要经常抑扬顿挫地诵读。
3、老师出示注释,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理解文意。(通过课件出示下列注释。)
注释:
炊:烧火做饭。
趋:快走。
沾:浸湿。
踉跄:走路不稳。
愕然:目瞪口呆。形容吃惊的样子。
4、小组交流。
老师通过课件出示划线句子,指导学生采用先读句子,再说句子意思的方法来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和难句子。
(1)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
(2)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5、指名说全文大意。
四、回顾课文,领悟中心。
1、故事发生的时间?(深夜)天气怎样?(大雨)
2、人物是谁?(撑伞人和躲雨人)板书:撑伞人、躲雨人
3、撑伞人在什么状态下?(赴宴回家)他为什么怀疑躲雨人是鬼?(那人不说话、用脚没碰着)为何撒腿就跑?体会怕鬼追得恐惧心情。自读此段,指名读出恐惧心情来。
4、这个浑身湿淋淋的人是谁?
5、有趣的现象,两人都说了什么相同的话?板书:(有鬼)
6、这两个人见面后表情怎样?齐读最后一句。
7、“愕然”什么意思?两人为什么“相视愕然,不觉大笑?”(原来他们都把对方当成了鬼。)为什么他们都把对方当成了鬼?学生先说,老师再总结这两个人误以为对方是鬼的原因。师总结:“世上本无鬼,庸人自扰之”。想象一下,他们笑什么?
8、大作家冯梦龙写这篇文章只是给我们讲一个笑话吗?他还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相信科学,破除迷信)。相机板书:疑神疑鬼、闹出笑话、相信科学、破除迷信
9、老师总结:迷信是生产力低下,科技欠发达的产物。如今,科技飞速发展,迷信却依旧存在。生活中有人将迷信与科学技术嫁接到一起,变戏法去骗人,这无疑是对科学技术的莫大讽刺!学科学,用科学的我们,能上当吗?(不)是啊,不管是遥远的古代还是文明的现在,尊重科学,破除迷信都将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五、总结学好文言文的方法。
1、学好文言文不仅要读通,读懂,还要把文章读好。那就是读出品位。注意读好停顿,语速稍慢,品位我国古代语言的凝练和优美,达到熟读成诵。再一次配乐齐读课文。
2、指名试背。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背诵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3、查找文言版故事《自相矛盾》,采用今天的学法尝试着把它读懂。
板书设计:
活见鬼
有
撑伞人<------------------>躲雨人
鬼
疑神疑鬼、闹出笑话
相信科学、破除迷信
活见鬼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断句,流利地朗读,读出古文的韵味,感受与现代文的不同,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现代文、字典理解文章内容,读懂课文讲述的故事;练习复述,正确使用人称代词?他?
3.情感与态度:思考两人为什么?相视愕然,不觉大笑?,使学生懂得做事不要疑神疑鬼的,要反对迷信、相信科学;
教学重难点:能理解全文意思,并领悟文中道理。
教学准备:
1、教师根据情况准备相应的教学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带工具书。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1.上课前我们一起来猜个字谜(课件1:?鬼?字),你为什么猜它是一个?鬼?字呢?
2.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带有这个字,(课件2出示,师板书课题),当你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感受?用一个词概括(害怕、恐怖??)。如果让你用一个标点符号来体现你此时的心情,你会打上?(!)能读出这个味吗?
3.其实今天我们口头上经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活见鬼?在生活中也随时使用(刚刚明明放在桌上的钢笔一转身就不见了,你一定会惊讶地说出—— 刚才还是艳阳高照,收拾好东西正要出门去玩,转眼却下起大雨,你会失望地说上一句—— )
4. 这三个字就出自于这篇文言文,古人认为,?鬼?是似人非人的.怪物。早在四百多年的明代,人们特别信神信鬼,面对人们的迷信、腐朽的思想,有一个叫冯梦龙的人决定用自己的文章来为当时腐朽的人们?疗腐?。
5.简介作者(课件34展示)
冯梦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代表作有 ‘三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
一个故事如何治疗古人的腐朽思想,打开课文,让我们走进《活见鬼》
二、初读疏通,整体感知。
1.预习中你遇到哪些困难?(字音、字义、读不通??)
2.读通读顺
(1)谁来为大家读读课文(指名初读),(真好,但是大家有没有听出一点点小问题,倾听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正音,读正确。
(2)大家能不能大声读读这些文言句子(课件5,学生练习读,指名读,齐读)
课件6出示?踉跄?:观察这两个字有什么相似之处,与什么有关?怎样走路才算是?踉跄?呢?生字条旁写三遍。
课件7、8出示撩与亟字字音和字义,正音。
再次齐读带生字的句子,读流利。课件9
课件10出示全文,学生展示读,要求流利。全班齐读。
3.文白对读,读懂课文
(1)指导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要经常抑扬顿挫地诵读○2读译文来理解古文。 ○
3边读古文边看译文的解释。○4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
(2)结合课文下的译文,同桌合作弄懂文意。
师范读、生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进行检查;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文白对读品味文言
师生合作读古文和译文,挑两人接着往下对读(课件11、12、13出示文言文和译文对照内容)
(4)思考:从文白对读你有什么发现?(总结过渡:对,文言文语言简洁凝练,那就让我一起有滋有味地来读读简洁凝练的文言文吧!)
三、深入研读,读出滋味。
1.语速放慢些,试试看。一名学生个别读(课件14)
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见一人|立檐下,即投|伞下|同行。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2.读了这个故事,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好笑?用直线画出来。
课件15出示:?值炊糕者晨起???
那谁能读出可笑呢?指名读,学生评价。他读出可笑了吗?那谁能读出这种味道?指名读你,学生评价,那有什么好方法读出可笑呢?(抓关键词:亟、奔入、踉跄、号呼?)指名再读,读读译文再指名读。
请大家想象画面:第一个闯入者是谁?(板书:撑伞者)是什么样的?进门可能说什么? 最搞笑的还不是第一个,第二个闯入者他又是谁?(板书:投伞者)想象一下他是什么样子的?进门可能喊什么?
活见鬼教学设计 篇3
一、教材分析
文言文《活见鬼》是教材“破除迷信”单元板块中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言文短小精悍、内容浅显、借小喻大、幽默风趣,共有三个层次:一是雨夜两人同行;二是互相怀疑,一人撩试后把“鬼”挤下了水;三是两个人相遇后相视而笑。因为人教课标版教材在此前没有出现过文言课文,学生是初次接触文言文。教学中,可借助教材的编排特点(即古文同译文一起出现),让学生借助译文疏通古文文意,在学习中对比文言与白话的区别。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为主导,激活学生的想象,实现多元对话,从而引领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会写“炊、趋、沾、踉、跄、愕”6个生字,了解这些字的意思。
2.引导学生初步感悟文言文和现代文语言的不同之处,对照白话文读懂文言文。领悟文言文语言的凝练,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体会文章的含义,得到不迷信鬼神,不疑神疑鬼的启示。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预习。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语境,体会文题。
齐读课题,体会题目的字面意思。
创设语境:“活见鬼”这句口头禅,在生活中不同情境下的使用。
过渡:其实啊,这三个字就出自一则小笑话,名字就是——活见鬼。
(二)初读疏通,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指名读文。
教师关注:本课的六个生字和多音字“撩”“亟”的读音。
(2)读出停顿。
课件出示:标注停顿的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进行反馈。
2.借助译文,了解大意。
学生自主学习:借助书上的译文,了解文章大意。
过渡:文章的大意弄懂了,我们来个对读。我读白话文,你们对应读出文言文,可以吗?
(三)文白对读,品味文言。
师生对读,生生对读。
思考:通过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对读,你们有什么发现?(语言简练)
过渡:没错,文言文的语言就是这样简洁、凝练!那就让我们一起有滋有味地读读这简洁、凝练的文字吧!
学生齐读
(四)深入研读,走进故事。
师:读得过瘾!我想问问:读这个笑话,什么地方让你觉得特别好笑?
学生批注:用横线画出文中可笑之处。
学生汇报。
1.品味:“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指名读文,学生评价。
自由练读:关注关键词(亟、奔入、踉跄、号呼……)
指名读文,想象画面:第一个闯入者是什么样?(引导学生说一段话)
过渡:这第一个呀,还算说得过去,最逗的就是第二个闯入者,想象一下,他又是什么样儿呢?
想象画面:第二个闯入者的样子。
引读: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做糕的人刚刚起来就看到了这样的场景——指名读(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引读:我们这些读者又是何等的幸运,在作者的文字间目睹了这样的画面——齐读(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过渡:真是有意思。两个人都看到了对方的狼狈相,于是——(屏幕: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指名读(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指名读(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思考:两个人在大笑,难道他们仅仅在笑对方此时的狼狈吗?
过渡:孩子们,不急于回答,让我们先回顾一下这两个人的经历。
2.品味:“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过渡:文中说那是一个怎样的天气?(值大雨)嗯,在这个鬼天气里,首先出场的是——(赴饮夜归者),雨中的他——(持盖自蔽)。此时,他看见——(一人立檐下),那人——(即投伞下同行)。
师:然而同行的夜归者与投伞者却只字未聊。下雨借伞同行,不语就不语吧,为何又说遇见了鬼呢?
指名读文
学生想象:走了那么久,对方却不说话,赴饮者心生疑虑,他在想——
学生想象:于是他用脚撩试对方,却没有碰着,心就开始慌了,他想——
师:小点声啊,别让鬼听到你的心里话呀!怎么办呀,还是先下手为强吧!于是,赴饮者——(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引读:好一个赴饮者呀,居然把鬼挤下了桥——(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引读:听他的朗读,我感受到了赴饮者的害怕,一起来——(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师:好奇怪呀,二人同行,作者却只写了赴饮者,投伞下者又是怎样的呢?
(大屏幕:久之,不语,他在想——;对方以足撩之,他在想——;对方奋力挤之桥下,他在想——;当他从河水中挣扎上岸的.时候,他在想——)
学生想象
师:你的想象力令我钦佩,我们不妨合作一下,我来叙述故事,请两名同学分别扮演赴饮夜归者和投伞下者的心里所想。
(配乐)(师: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见一人立檐下,即投伞下同行。久之,不语,赴饮夜归者想——学生甲;久之,不语,投伞下者想——学生乙。赴饮夜归者以足撩之,偶不相值,心想——学生甲;被对方以足撩之,虽偶不相值,但心想——学生乙;赴饮夜归者牙关一咬,奋力挤之桥下而趋,心想——;在河水中苦苦挣扎的投伞下者心想——)
小结:爽极了,掌声在哪里。我想问问,文章里到底有没有鬼?(没有)我说有,而且还同时存在两个,谁知道两个鬼藏在哪儿?(……)没错,两个人心中各藏有一个鬼。知道这是什么鬼吗?(……)是胆小鬼。
引读:正是因为有这一幕——(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才有了炊糕者晨起看到的场景——(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引读:正是因为有这一幕——(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才有了令我们读者捧腹的画面——(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思考:现在,谁来说说看,二人相识愕然,不觉大笑,仅仅是因为看到了对方的狼狈吗?
学生回答。
(五)深化主题,布置作业。
过渡:说的好!文章确实有趣,究竟是谁把这么有趣的文言文带给我们的呢?(冯梦龙),他除了带给我们笑声,还令我们明白了什么?
学生悟理,齐读全文。
师:回家后,你可以把这则笑话绘声绘色地讲给你的家人们听,因为正是有了它,才有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引读课题)
五、板书设计
活见鬼
赴饮者 投伞者
疑神疑鬼
活见鬼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分析
文言文《活见鬼》是教材“破除迷信”单元板块中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言文短小精悍、内容浅显、借小喻大、幽默风趣,共有三个层次:一是雨夜两人同行;二是互相怀疑,一人撩试后把“鬼”挤下了水;三是两个人相遇后相视而笑。因为人教课标版教材在此前没有出现过文言课文,学生是初次接触文言文。教学中,可借助教材的编排特点(即古文同译文一起出现),让学生借助译文疏通古文文意,在学习中对比文言与白话的区别。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为主导,激活学生的想象,实现多元对话,从而引领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1、由于在以前的学习当中学生接触过文言文,有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经验。
2、学生已具备的能力有:能流利的朗读现代文,能表达自己的见解;有独立学习及合作学习的习惯;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如:使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等;能结合课文内容查阅有关资料。
三、设计理念
《活见鬼》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课文,文字简练形象,寓意深刻明了,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很多不同,然而有注释可供借助,小学生读起来就容易多了,加上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接触过文言文,学生多少有了一些学习基础和经验。文言文的`教学仍应坚持以自读为主,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因此,在朗读上必须有质和量的保证。特别是小学生,文言文接触较少,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从而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本课的设计在新课标基本理念的指导下,精心组织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学习的平台,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小组合作、全班合作,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充分调动,从而做到了在乐趣中学习知识,明白道理。
四、教学目标
1.会写“炊、趋、沾、踉、跄、愕”6个生字,了解这些字的意思。
2.引导学生初步感悟文言文和现代文语言的不同之处,对照白话文读懂文言文。领悟文言文语言的凝练,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体会文章的含义,得到不迷信鬼神,不疑神疑鬼的启示。
4.练习诵读文言文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预习。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语境,体会文题。
1、直接揭示课题,指导书写“鬼”字。课件1出示课题
2、体会题目的字面意思。创设语境:“活见鬼”这句口头禅,在生活中不同情境下的使用。(倘若生活当中有人真的以为自已见到鬼的话一定会吓得哆哆嗦嗦地喊出这几个字。明明东西就放在桌上,一转身就不见了,你一定会非常吃惊地脱口而出。刚刚还艳阳高照,正要去郊游了,转眼间就大雨倾盆。此时你会失望地说上一句)
过渡:其实啊,这三个字就出自这篇文言文,名字就是──活见鬼。
(二)初读疏通,整体感知。
1.预习过了,在自学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
有些字不认识,难读,读不懂,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2.读通读顺
(1)指名初读(谁来为大家读读文章),正音,读正确。
真好,但大家有没有听出一点点小问题。(倾听是一种本领)
能不能自己出声读读带这些文言语句(用课件2出示。学生自由出声练读,然后指名读,齐读)
课件3出示“踉跄”。学习“踉跄”。仔细观察一下有什么相似之处,这个词的意思跟什么有关。怎样走路才能称得上“踉跄”呢?在生字条边写上三遍。
课件4、5出示撩与亟的字音与字义。结合字义正音:撩,亟。
再次齐读带生字的句子。课件6出示
自由出声读课文,要求读流利。课件7出示文言全文,然后讲同学展示读,要求读流利。读得非常流畅,但同学们有没听出其中的小问题?
(三)文白对照,读懂课文
1.指导方法,引导自学。
课件8出示:关键词的注释。学生默读,结合大屏幕上有注释和课文下面的译文,同桌合作弄懂文意。(3分钟)
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进行反馈。
2.借助译文,了解大意。
学生自主学习:借助书上的译文,了解文章大意。
过渡:文章的大意弄懂了,我们来个对读。我读白话文,你们对应读出文言文,可以吗?
3.文白对读,品味文言。
师生对读,挑两人接着往下对读。同桌合作对读。课件9、10、11分三个画面出示文言与译文对照的内容。
4、思考:通过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对读,你们有什么发现?(语言简练)
总结过渡:没错,文言文的语言就是这样简洁、凝练!那就让我们一起有滋有味地读读这简洁、凝练的文字吧!
(四)深入研读,读出滋味。
1、语速放慢些,试试看。一名同学个别读
2.我想问问:读这个故事,什么地方让你觉得特别好笑?能不能用线画起来。
学生默读批注:用横线画出文中可笑之处。学生汇报。
(1).品味:“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课件
12出示: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那谁能读出可笑呢?指名读文,学生评价。他读出可笑了吗?那谁能读出可笑呢?指名读文,学生评价,他读出可笑了吗?谁有好办法读出可笑呢?
关注关键词(亟、奔入、踉跄、号呼……)指名读文。
读读译文找感觉。课件13出示译文。再指名读。课件14出示: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想象画面:第一个闯入者是谁?是什么样?进门可能说什么呢?(板书:撑伞者。引导学生说一段话)
过渡:这第一个呀,还算说得过去,最逗的就是第二个闯入者,想象一下,他是谁?又是什么样儿呢?进门可能喊什么?板书:投伞者
想象画面:第二个闯入者的样子。
引读:他们都吓破胆了,我们就把这种感觉带入文中,读一读。指名读(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教师范读,引读:就在这个早晨,做糕者不知招谁惹谁了,目睹了这样的画面。让学生个别读。
引读:我们这些读者又是何等的幸运,在作者的文字间目睹了这样的画面──齐读(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2).品味:“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过渡:他们两人是很可笑是吧,为什么会这么好笑呢?文中说那是一个怎样的天气?让我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那是一个漆黑的,下着雨的夜晚,能听到的只是哗哗的雨声,于是出现了这样一幕:课件15出示“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学生个别读。
引导学生想象:走了那么久,对方却不说话,撑伞者心生疑虑,他在想──
引导学生想象:于是他用脚撩试对方,却没有碰着,心就开始慌了,他想──
师:怎么办呀,还是先下手为强吧!于是,撑伞者──(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引读:好一个赴饮者呀,居然把鬼挤下了桥──(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引读:听他的朗读,我感受到了赴饮者的害怕,一起来──(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师:好奇怪呀,二人同行,作者却只写了赴饮者,投伞下者又是怎样的呢?
(引导想象:久之,不语,他在想──;对方以足撩之,他在想──;对方奋力挤之桥下,他在想──;当他从河水中挣扎上岸的时候,他在想──)
师:你的想象力令我钦佩,我们不妨合作一下,我来叙述故事,请两名同学分别扮演赴饮夜归者和投伞下者的心里所想。
(课件16出示: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见一人立檐下,即投伞下同行。久之,不语,赴饮夜归者想──学生甲;久之,不语,投伞下者想──学生乙。赴饮夜归者以足撩之,偶不相值,心想──学生甲;被对方以足撩之,虽偶不相值,但心想──学生乙;赴饮夜归者牙关一咬,奋力挤之桥下而趋,心想──;在河水中苦苦挣扎的投伞下者心想──)引导想象。
引读:他们心中都充满了恐惧,把那种恐惧带进去,(课件17出示: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读出来,指名读,声音轻些
引读:正是因为有这惊心动魄一幕──(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才有了炊糕者晨起看到的场景──(课件18出示: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引读:正是因为有前一晚的这一幕──(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才有了令我们读者捧腹的画面──齐读(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3)品味“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就这样见面的两人,课件19出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思考:现在,谁来说说看,二人相识愕然,不觉大笑,仅仅是因为看到了对方的狼狈吗?他们笑什么?
(五)深化主题,布置作业。
我想问问,文章里到底有没有鬼?(没有)我说有,而且还同时存在两个,谁知道两个鬼藏在哪儿?(……)没错,两个人心中各藏有一个鬼。知道这是什么鬼吗?(……)是胆小鬼。
我们能不能把这个故事读给在座的老师听?用文言文来讲,行吗?齐读全文。出示全文
文章确实有趣,究竟是谁把这么有趣的文言文带给我们的呢?(冯梦龙),他除了带给我们笑声,还令我们明白了什么?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他呢?老师也想作出一点补充:出示课件20
师:回家后,大家找时间把这几本书读一读。也可以把这则笑话绘声绘色地讲给你的家人们听,因为正是有了它,才有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引读课题)
五、板书设计
活见鬼
有
撑伞人<------------------>躲雨人
鬼
疑神疑鬼、闹出笑话
相信科学、破除迷信
活见鬼教学设计 篇5
一、教材依据
《活见鬼》是北师大教材第十册“破除迷信”单元的一片主题课文。
二、设计思路
直接由课题让学生质疑,在此基础上学生初读古文,掌握读音,教师指导朗读;学生参照译文初步解决由课题产生的疑问;教师以重点句子指导学法,分组开展学习,掌握文章意思,并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最后让学生拓展,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
三、指导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是一篇古文,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古文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以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归纳学习古文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探究合作的方式,以诵读为主导,激活学生的想象,实现多元对话,对照译文了解古文意思,总结道理,引领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古文,是教材“破除迷信”单元板块中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言文短小精悍、内容浅显、借小喻大、幽默风趣,共有三个层次:一是雨夜两人同行;二是互相怀疑,一人撩试后把“鬼”挤
下了水;三是两个人相遇后相视而笑。旨在让人明白世间本无鬼,无中生有只会自己吓自己。
五、学情分析: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五年级起出现古文,并在文后附有译文。但学生刚接触古文,无论从读音、节奏还是文意理解上都存在畏难情绪。 教学中朗读指导、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应该作为教学重点。
六、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写“炊、趋、沾、踉、跄、愕”6个生字,了解这些字的意思。
(2)引导学生初步感悟文言文和现代文语言的不同之处,对照白话文读懂文言文。领悟文言文语言的凝练,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简单方法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文章的含义,明白天下本无鬼,不要无中生有,自己吓自己。
七、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初步感悟文言文和现代文语言的不同之处,对照白话文读懂文言文。领悟文言文语言的凝练,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八、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初步感悟文言文和现代文语言的不同之处,对照白话文读懂文言文。领悟文言文语言的凝练,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问题生成单 十、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学生质疑:
1、教师直接板书课题。学生读题,质疑。
2、(预设)学生1、“活见鬼”是什么意思?
学生2、世界上没有鬼,怎么会见鬼了呢?
(二)初读古文,掌握字音,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古文,标注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尤其是标注出一些重点字的字音。
2、小组合作学习,解决本课的生字及学生提出的字音方面的问题。
3、教师难点点拨:重点字字音: 撩、亟、俄顷、号呼、踉跄、愕然
4、指导学生书写词语:踉跄、亟奔、俄顷、愕然
(三)回顾旧知,指导学法。
1、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古文《寓言二则》,这学期学习了《叶公好龙》、《嗟来之食》,这些都是和我们今天学习的《活见鬼》一样的文言文,学习文言文你觉得重点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一些字的读音和现在的字不一样,需要掌握。
生:要理解古文的意思,一些词语和现在的词语的`意思也不一样。 师总结:我们学习文言文需要的完成的任务可以归纳为六个字:读“音”,知“义”,悟“理”。同样《活见鬼》这篇古文也需要完成这三个任务。
2、师:学习古文理解古文的意思,我们以前都用过什么方法? 生:对照译文、查字典
师小结:学习古文我们可以查字典、看注释、对译文、问老师等等。(课件出示学法的关键词)
3、指导总结理解古文意思的方法。
(1)投影出示:
有赴饮夜归这者,值大雨,持盖自蔽。
有个人赴酒宴后深夜回家,正赶上天上下大雨,就撑起伞来遮雨。
(2)两行对照,理解古文部分每个字的意思,对照上下两行看看古文部分每个字对应的在现代文中的意思。
(3)教师总结:理解古文句子的意思时和现代文相比有同有异、有加有减。
4、学生分组合作,理解古文中重点字词、句子的意思。
5、学习情况检测
(四)反复诵读,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1、师:为什么“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生1:因为撑伞的那个人以为避雨的人是鬼。
生2、因为避雨的人以为撑伞的人是鬼。
师:用原文的话回答是“疑为鬼也”,“告以遇鬼”,“号呼有鬼”。(板书这几个词语)
2、理解这两人互相以为对方是鬼时的心理,指导朗读。
(1)师:想想撑伞的人看到有人到自己伞下避雨,想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生答)
(2)指导学生读古文中表现两个人互相以为对方是鬼的句子。 重点强调“愈益恐”、“亟奔入其门”、“号呼”这个词的读法 。
(3)自己读、同桌互读,点名读,小组读。
3、指导学生体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