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中班科学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设计】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任何科学知识,都可以选用儿童理解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儿童。”趣味性和可接受性就是儿童参与科学活动的重要前提。本着这一原则,并以生活常识为基础,教师设计了这一活动。通过让幼儿看看、摸摸、比比、说说等多种形式,在游戏中感知头发的秘密。活动中利用各种感官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掌握所学知识。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的感官,培养幼儿对人体秘密的兴趣。
2、通过看看、说说、摸摸、画画等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人体头发的一些简单的特征、用处及保护。
【活动准备】
假发套、镜子每人一个,蜡笔、纸每人一份,关于头发的课件,年老者一位。
【活动过程】
一、通过看看、摸摸、比比了解头发的简单特点。
1、看看:幼儿自己对着镜子看看自己的头发是什么样的?(颜色、长短……)
摸摸:每位幼儿自摸头发,什么感觉?(弹性、柔软、光滑、硬毛糙……)
2、比比:幼儿自己结伴,互相观察头发(从颜色、粗细、多少、硬软上去比较)。
3、结合教师制作的课件进行小结,我们人类有各种各样的头发,有颜色不一样的,有长、短不一样的,有粗细不一样的,有硬软不一样的……)
二、并初步了解头发的用处及保护。
1、你们最喜欢什么头发(泛讲)
2、你们知道自己的`头发有什么用呢?(美化自己,保护头皮……)
3、头发在我们人身体上有很重要的作用,那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好它呢?(勤洗头、勤理发,每天洗头,小朋友不要烫头发……)
三、简单了解头发的生长过程。
引导幼儿讨论:
1、小朋友是不是一生出来就有这样美丽的头发?
2、婴儿的头发是怎样的?(光头、头发很少)实物投影仪出示幼儿小时候的照片,让大家猜猜这是谁?并请出这两名幼儿与照片上比一比。
3、人的头发会不会变呢?请出一位老者,让幼儿看头发(花白色秃发)。
4、结合课件演示小结:头发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那么有的人不喜欢白头发,有的人觉得头上光秃秃的很难受怎么办呢?
四、玩假发套。
出示几种不同式样的假发套,提问:这是干什么用的?
按幼儿意愿打扮,帮老者带假发套。比比:重点观察年老者带了假发套以后,变得怎样了?(年轻了、漂亮了……)
五、延伸活动。
为自己设计发型。幼儿人手一纸、笔等等,让幼儿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设计一种和本来不一样的发型。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感知磁铁有吸铁和相吸、相斥的特性。
2、利用磁铁进行分类活动锻炼幼儿的分类能力。
活动准备:
纸、积木、钥匙、一元硬币、回形针、扣子、小铃铛、铁制易拉罐、小石头、橡皮筋、铝制易拉罐、橡皮筋、磁铁、铁沙和石沙混合放在若干个塑料版里、小布快,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老师魔术表演,启发小朋友猜一猜是什么使纸上的东西动起来的?有几个小朋
友说纸下面有吸铁石(磁铁)。
二、观察磁铁相吸、相斥的特性。
1、让幼儿尝试把两块磁铁放在一起,看看会发生什么事?
2、教师总结:有时两块磁铁会吸在一起,有时不会吸在一起,但是只要转换方向,两块磁铁就可以吸在一起了。
三、通过操作,感知磁铁吸铁的特性。
教师:请你们试一试,磁铁能不能吸起其他东西。
1、幼儿观察桌上的各种物品,猜想每样物品能否被磁铁吸起,并在书中的表格里做记号。
2、请每个幼儿用磁铁吸一吸桌子上的物品,把可以吸起来在幼儿用书框中做上记号。
3、请幼儿将物品分成能被磁铁吸起来的和不能被磁铁吸附的两堆。
4、讨论磁铁能吸起和不能吸起的物品的原因。
四、通过找铁沙游戏,进一步巩固幼儿对磁铁特性的了解。
1、教师:磁铁只会吸含铁的东西。现在这儿有一堆沙,老师不小心把铁沙混在了这堆沙里,请小朋友帮我把铁沙分出来好吗?
2、幼儿分组,每人一块用布包好的磁铁,每组一盘石沙和铁沙混合物,以及一个空盘。
3、教师向幼儿说明为了防止磁铁沾得满块都是铁沙,所以才用布块包着磁铁。
4、请幼儿将沙盘里的铁沙吸出来,放在另一个空盘子里。(教师先示范,将布块和磁铁分离,铁沙就会被取下来。)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先让孩子们观看魔术表演,孩子们特别感兴趣。在指导孩子时,我发现很多孩子把钥匙、铝制易拉罐和积木猜测为能被吸起来的.东西,经过实验孩子们才发现铝制易拉罐和积木原来是不可以被吸起来的。孩子们在活动中探索了磁铁的特性。并且边实验边做了记录,大部分孩子学会了记录,但是还有个别小朋友不知道怎么记录。因此,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会多引导孩子记录他们实验的结果。
收获:
教师真正做到了让幼儿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相关知识:
蔬菜,蔬菜是人们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是一种绿色食品。蔬菜可提供人体所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
教材简解:
科学认识活动《蔬菜找家》,它的内容来源于孩子贴切的生活,真实般场景图“菜园子”让孩子能真切认识蔬菜的生长环境与特点;情境式的“送蔬菜回家”调动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直观、清晰展现蔬菜究竟长在哪里的视频《蔬菜的家》,以及最后“蔬菜蹲”游戏的有趣、易操作,能激发孩子积极参与科学认识的各环节。
设计理念:
此次活动贴切孩子的生活,但又是孩子较陌生的,科学认识活动《蔬菜找家》让孩子在猜想与验证中丰富对一些蔬菜生长环境的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力,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和领域综合融入的效果。孩子对新事物的认识都具有一定的好奇、探索心理,活动中让孩子先猜想再验证满足了这一特点。“蔬菜找家”、“蔬菜蹲”的游戏都充满了情境与趣味性,让孩子在游戏中学,感受大自然无穷的奥秘。
设计思路:
《蔬菜找家》活动内容来源于孩子的贴切生活,活动的第一环节让孩子畅谈自己爱吃的蔬菜,到展示如真实场景“菜园子”图,丰富了孩子对蔬菜生长环境的认识,再通过情景化“蔬菜迷路”环节,激发孩子的爱心来送蔬菜回家,接着《蔬菜的家》视频播放,帮助孩子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的“蔬菜蹲”游戏巩固孩子对各种不同生长环境下蔬菜的认识,环环相扣帮助孩子了解一些蔬菜的生长环境与特点。
目标预设:
1、学习依据蔬菜生长环境和特点为蔬菜找家。
2、初步感知蔬菜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人类必需品,我们要喜爱它们。
3、在有趣的“蔬菜蹲”游戏中巩固对一些蔬菜的认识。
教学重点:
通过对蔬菜生长环境的猜想与验证的对比,了解蔬菜正确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教学难点:
准确地将蔬菜分别送到各自生长的环境。
教学准备:
蔬菜卡片和蔬菜生活环境背景图,图上有土地,池塘,藤蔓;视频:蔬菜的家
教学过程:
1、谈话,激发孩子参与活动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平时最爱吃什么蔬菜呀?请你和你旁边的小朋友先说一说!(组织幼儿与同伴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师:谁先来说说,你最爱吃什么蔬菜?
师:你们真棒!说了这么多的`蔬菜名称,可是你们知道它们都生长在哪里吗?
师:你们说的都很好,究竟它们生长在哪里呢?老师请你们看看这是什么地方?(分别出示有土地,池塘,藤蔓的蔬菜生长环境背景图)
师:现在请你们说一说这是什么地方?
师:小朋友的想象力真丰富,其实啊它是一块菜园子,这一块是蔬菜长在藤蔓上的家,这是蔬菜长在泥土上面的家,这是蔬菜长在泥土下面的家,这是蔬菜长在水里的家。
2、帮蔬菜找家
师:咦,菜园子的蔬菜呢?(出示许多蔬菜卡片)哦,原来它们跑出去玩了,现在蔬菜玩累了,它要回家了,可是迷路了,你们愿意做一个有爱心的小朋友,把它送到各自生长的地方吗?送的时候我们可以讲一句好听的话(比如萝卜长在泥土下面,说“我把你送回泥土下面的家”)(幼儿按照自己的经验,将蔬菜分别送回家)
师:你们都送对了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短片。(播放蔬菜生长环境视频)
师:看完了短片,你们送对了吗?有要改正的再给你一次机会,快!
师:现在一起看看,都送对了吗?
3、趣味游戏活动:蔬菜蹲
师:现在老师要请四个小朋友分别从四块不同的蔬菜生长环境取一份蔬菜,我们一起来玩“蔬菜蹲”的游戏。请一组小朋友各自拿好选择的蔬菜,输掉的小朋友下场,玩到最后的小朋友获胜。
师:还想玩的小朋友,呆会儿我们区域活动时,我们在表演角再玩,好吗?
4、小结,进一步帮助孩子了解蔬菜的作用。
师:蔬菜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我们身体的必需品,它们可以清除我们身体里面的垃圾,让我们变得更加健康,所以我们要喜爱它们!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光透过其他物体时的折射现象。
2、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3、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准备:
透明水杯、相同大小玻璃球人手两颗、铅笔人手一支、水。
活动过程:
一、 教师讲述生活趣事“小猫抓鱼”,引发幼儿兴趣。
1、师:小猫想抓鱼缸里的小金鱼,它的小猫爪每次都是对准小金鱼的,可是怎么也抓不到,这是怎么回事呢?
2、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自由讨论并回答
3、教师小结幼儿的答案。
二、教师介绍今天的实验材料,并操作示范,引发幼儿思考。
1、师:刚才我们讨论了“小猫抓鱼”的有趣现象,小朋友们肯定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今天我们要做的小实验将会告诉我们答案。
2、教师出示准备好的清水和透明杯,引导幼儿思考:如果将手指放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3、幼儿猜测将会出现的现象。
4、教师小结:手指放入水中,会发现手指折弯了,手指在水中的位置跟我们眼中看到的不在同一位置,这是因为光在水中发生了折射现象。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光的折射现象吧。
三、教师带领幼儿做铅笔插入水中的实验。
1、教师介绍实验方法:透明水杯里倒入约2/3的清水,放入铅笔。
2、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从杯子的侧面观察水中的铅笔会发现什么现象?
3、教师小结:可以发现水面外地部分没有任何变化,但是入到水中的部分看起来像是被折断一样,这是因为“光的.折射现象”。
四、引导幼儿观察投入到水杯中的玻璃球和水杯外的玻璃球。
1、教师介绍试验方法:将一个玻璃球放到水杯里,并将另一颗玻璃球放在杯子的旁边,幼儿观察它们之间的差异,接着再从杯子的上下左右等不同的方向观察水中的玻璃球。
2、幼儿自由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积极讨论探索。
3、教师小结:从侧面观察水杯中的玻璃球时会显得较大,而水杯旁边的玻璃球为正常的大小。当从上或从下观察水中的玻璃球,将不会出现任何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