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

欢迎阅读《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 篇1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法国著名小说家巴尔扎克);“教师在最为适当的时候提出适当的问题,这样就有可能推动儿童在较高的水平上进行活动。”(美国教育家拉瓦特里)。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总是精心设计这样那样的问题,让幼儿来回答、解释,并通过他们的回答,了解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情况。然而提问是一门科学,是一种教学艺术,同样的情境,如果教师提出不同的问题,或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时期提出,幼儿探究的主动性、深度和广度会完全不同。

翻开《老师,你在听吗?》第四章“促进对话”环节中指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书中讲到“提问在引导对话中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一些提问会引出更多有创造性的想法以供分享。最重要的是要明白提问的目的——揭示儿童的想法,而不是加强教师已有的思想或检验儿童习得了多少知识”。所以我们应学会提问,且要提有价值的问题:

一、多提开放性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封闭性问题只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只能让儿童形成一种固定想法,答案由发问者掌握,不需要人们给出回应。我们应该意识到封闭性问题可能正不知不觉地让孩子按照我们的方式去思考问题,或者是让孩子把别人的观点当做自己的,当成人希望儿童以成人方式思考时,教师是在直接教儿童说话。因此,我们应该多提开放性的问题,不是去寻找一个固定正确的答案,而是去揭示儿童的想法。

二、注重发展应答技巧

提问本身是一个师幼互动的过程,教师提问——幼儿回答——教师反馈,教师的应答恰恰是反映教师与幼儿之间互动的指标之一。我们如何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呢?首先,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回答,进一步提出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其次,要学会通过追问,使幼儿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修正、补充不正确或不完善的答案。再有,我们可以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概括、汇总,使幼儿获得的已有经验得到整理、提升和系统化,使幼儿能从回答中获得经验分享,并不断积累相关经验。

要提好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不是轻易可以做到的,提问技能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分析,才能有不断进步和完善的机会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 篇2

这次暑假我认真读了《老师,你在听吗?》一书,该书探讨了师幼之间的谈话艺术,以及通过对话教育幼儿的好途径,着重围绕教师如何创造一种民主对话的环境,如何支持高质量的交谈,如何鼓励、支持对话的学习和发展以及如何帮助幼儿在有限的语言能力前提下参与对话进行了阐述。向我们介绍了倾听儿童,与儿童进行言语互动所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对于我们一线教师的来说,是一份丰盛的大餐,慢慢咀嚼,在仔细品味中收获所需的营养;无不是一次全新的充电,慢慢感受,在滚滚的电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无不是一场美好的旅途,慢慢体验,在新奇的景点把握美好的瞬间……

每天在与儿童的对话中应有一些问题是为了揭示儿童的想法,但仍有一些对话是为了准确地从儿童那里了解信息。但慢慢地,更多的对话是要弄明白儿童的想法,教师要开始逐渐询问儿童的意见和想法,而不是主观臆断。当孩子们中产生一些特殊的想法或特别的想法时,作为老师,我们应尊重他们的想法,努力地支持他们。

如角色游戏,有时我们老师往往会以自己的喜好把一些观点、想法强加给幼儿,而没有认真倾听、尊重他们的想法。书中提到在准备活动或材料时,教师可以让儿童自己来选择材料制作的一些东西。其实,在我们的角色游戏中,尊重儿童的想法也可以很好的落实、体现。就拿“百宝箱”游戏来说,老师可以通过这个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缺少游戏材料或想增加游戏情节时,自主地到“百宝箱”中寻找可以替代的“宝贝”,让游戏更加顺利、精彩地开展。最主要的是,孩子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真正地做游戏的主人。

新《纲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教师应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和幼儿之间应该是平等、友好的一种关系。让我们一起努力,尊重幼儿,尊重他们的想法,把倾听作为我们的习惯,多倾听孩子,多用心观察、了解孩子,让孩子们更加自信、乐观、大胆地成长,我们会发现,孩子们比你想象的要更棒!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 篇3

幼儿由于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逻辑性不强,说话会零散、混乱,所以我们在倾听幼儿讲话时,更要注意去倾听学生讲话时的思考和表达。教师在听的过程中不仅要听孩子在说什么,更要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说?”“他有什么经验?什么感受?”,要“会听”。

倾听是一种交流,是一种亲和的态度,是我们了解彼此心灵的悠悠路径。倾听属于有效沟通的必要部分,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倾听是一种沟通,是一种必须的技能,是我们老师洞悉孩子内心、了解他们心灵的有效途径;倾听是一种习惯,是一种学习的前提,是幼儿汲取知识的必经之路。幼儿园主要是培养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阶段,特别是倾听的习惯,对幼儿今后的人生都会有很大地影响。读《老师,你在听吗?》,通过生动简要的实例,让我进一步明确了倾听的重要性。

在当今的社会家庭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家长手中的掌上明珠,孩子在家就是一个个的“小王子”和“小公主”,家长们认为,只要是正常的人,其听力是先天具备的,不必刻意去培养,读后感《《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但滑稽的是大人在乎听孩子的要求,孩子

们却不重视孩子是否在听大人的要求,而一遇到孩子不专心倾听或插话时,总是大声训斥孩子使幼儿失去倾听的欲望、兴趣,变得不听、不爱听甚至不会听。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很多幼儿具有不良的倾听习惯。表现为:幼儿不能安静的倾听、随意插嘴、不能耐心的听完老师或同伴的讲述;不能认真倾听别人讲话,爱插嘴;教师在上课提问时,有的幼儿只顾自己举手,想着自己的答案,没有听同伴回答;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表现自己而打断别人的话;还有的环顾四处或做小动作,心不在焉等等。因此,“学会倾听”成为了我们——无论是家长还是教育工作者最关注的问题。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 篇4

最近,读了《老师,你在听吗?》这本书,这一书是出自美国。书中美国五岁的安东尼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有两只眼睛,那为什么只看到一个东西?”可见幼儿的求知欲并不局限与幼儿园里所教的课程,他们并不是都对课堂活动感兴趣。美国自由、开放的幼儿园都尚且不能给幼儿的好奇心提供支持,无法使幼儿从幼儿园的经验中有所收获、产生兴奋感。我们中国的幼儿园更不用说了。

让我感兴趣的是这本书中谈到关于课堂中的谈话部分细节。书中说到很多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属于让孩子“猜测老师想法”的问题。老师如果不喜欢这个答案会让孩子继续回答直到满意为止或者是稍微改变之后再提问,孩子在这个提问中是被动的。

回想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同样出现过类似的问题,有时我的处理方式也会比较急躁不是很妥善。当一个孩子回答老师的问题不是老师所要的答案,也许会有两个现象发生,一个是老师终止了他的回答,另一个可能是他的答案没有得到老师的回应被忽略掉了。

其实这两种情况都会让孩子比较沮丧,表现欲望减弱,也有可能发生更严重的事情就是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现在反思起来我想我们应该多给孩子一些表达的空间,提问也多提发散性的问题,答案不要单一,让孩子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下产生智慧的火花。

读完整本书还是思绪万千,一下子感慨良多。老师怎么可能去发现孩子是如何看待认识世界的呢?怎么可能与孩子一起探索他们的生活与成长的世界呢?怎么可能帮助孩子建构他们自己的学习生活呢?这么多的问题围绕着我,我想答案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倾听与支持,让孩子获得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与情绪情感。我想说:亲爱的孩子,老师会听你说,听你说你的故事,你的梦想,你的成长。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