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课堂密码》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堂密码》读后感 篇1
1、“三主”协同率
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之间属于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协同关系,《发现高效课堂密码》读后感1。它既反对“以教为主”“教”霸权,又有反对企图以降低教师的地位、淡化教师的作用,来凸显所谓“以学为主”的单极主体地位的做法。它主张教师和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伙伴”协同投入对教材文本的“活化”,促成教师、学生、教材三个主体之间的对话、交往、互动。
2、“双因”统一律
“双因”这里专指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课堂教学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融合相统一的过程。“双因”统一律的价值在于,课堂教学中,在完成智力培养目标的同时,自觉地(而不是自发地)激发非智力利因素的参与,不仅使“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效达成,同时让“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落实和升华。
3、伙伴效应率
在班级授课制的环境中,学习不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伙伴互助的过程,且往往会因为伙伴之间知识与能力的对称更容易形成“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意会效果。
合作,不仅是知识学习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人格修炼的一个重要内涵。
4、学思结合律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只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而陷于迷惑;只重思考而不重视学习,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学”与“思”二者不可偏废。
审视现在的课堂,问题出在重教“学”,而轻学“思”。知识网络的构建,一旦缺了思维的黏着,非常容易支离破碎。缺乏思维的“学”,其效率必有折扣。
5、“两化”创生率
课堂教学的本质,就是“内化”与“外化”相互创生的结果。
所谓内化,就是师生对教材文本理解个性化意义构建的过程,读后感《《发现高效课堂密码》读后感1》。
“内化”与“外化”都需要主体能动性、创造性的参与,需要在一次次智慧挑战中生成“个性化”的知识构建。
6、温故知新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全句的大意可以为:“(善于)温习已有的背景知识和生活经验,就可以学会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7、愤悱启发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大意是:“只有当学生心求通而未得时,才可以帮助学生开其意;只有当学生口欲言而不能时,才可以引导学生达其辞。”
8、视野关注极限率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教师在视力正常的情况下,其视野关注极限为25人,再多就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视野关注极限定律。这条定律对我们有三点启发:积极推进小班化教学;建立视野资源意识,养成视野转换的习惯;坚持关注后进生。
9、学习快乐率
孔子的古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自信是快乐的基础,自信能使人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10、“二八定律”
一般情况下,课堂上20%的属于重点、难点的内容需要教师,而80%的内容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学掌握的。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真得不断学习,寻求教学规律,有意识地运用规律。我们不能让学生迷迷瞪瞪的学,老师也不能稀里糊涂的教。
《课堂密码》读后感 篇2
学习,对于老师而言,是我们职业发展的关键,也是我们一生的课题。尽管现在我们的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较大,但学习的步伐不能停止。我们常常对学生说,要向40分钟要效率,其实对于老师更是如此。如何将每一个40分钟运用好,如何达成高效课堂,这对于我们职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利用空余时间仔细拜读了于春祥老师撰写的《发现高效课堂密码》这本书,收获良多。
全书分为“高效课堂大揭秘”、“课堂规律有几多”“课堂医案巧拾零”、“模式建构与重建”等十四章内容。其中第二章课堂规律有几多,让我思考颇多。结合自己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其中于老师谈到学习快乐律:于老师认为生命舒展的过程,就是快乐体验的过程。给快乐一个机会,就得给展示一个机会;给展示一个机会,就得给自信一个机会;给自信一个机会,就得给预习一个机会。在这条规律上我自己深有感触,也收益颇丰。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本身就比其他考试类学科更多几分乐趣和实用性。所以在我平时的教学中,我在重视考点的基础上,也会注意课堂趣味性的提升。在学习《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8单元“Howdoyoumakeabananamilkshake?”这个单元的教学中。我让孩子们先去预习课文,了解制作香蕉奶昔的步骤,工具等,在课前先将相关短语进行听写,让孩子们先掌握基本内容。课堂中,我将制作材料,工具都搬进了教室,让孩子们真正上了一堂“动手课”。一堂课后,孩子们们既掌握了单词短语,更直观学习并感受了教材的魅力。我还记得在初三毕业的最后一节课,我问孩子们印象最深刻的一节课是什么,不少孩子都说到了这节课,甚至是成绩基础很差的孩子都还能记得这个单元的单词。从这一节课中,我真正理解了于老师所讲的学习快乐律,让孩子们带着目的,参与课堂,这样的学习才会是快乐的课堂。
另外一个让我深思的规则就是“二八”教学律。于老师说到,教学的“二八定律”是指,一般情况下,课堂上20%的属于重点,难点的内容需要老师教,而80%的内容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学掌握的。“学”绝不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凡是没有教师指导参与的“学”,往往是低效的。“教”也未必就是教师的专利,所谓“兵教兵”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的方法。这个规则特别适用于习题课当中,在上习题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有自己在演“独角戏”的感觉。因为对于基础好的同学,这些练习题他们早就已经掌握很好了;而对于基础薄弱的孩子,有课堂注意力低下的问题,上习题课就更加严重了。所以针对这个问题,在习题课上,我会让孩子自己起来分析语法点;或是给程度较好的孩子分配任务,让他们来当“小先生”。这样一来,因为要起来讲解,程度低的孩子注意力提高了;程度好的孩子也有了新的挑战。
细节决定成败,同样适用于高效课堂。在本书中第七章,于老师谈到了高效课堂的15个细节。关于点拨方面,于老师讲到这样一个细节,就是高效课堂的生成。书中讲到,就生成而言可分为横向,纵向,系统三种形态。横向偏重于拓展,指向多元;纵向侧重于深化,指向深刻;系统着眼于全局,指向结构。尽管有很大的中考压力,但我认为英语学习上,我们不仅仅要教给孩子们应试的单词、短语和语法。这些对于孩子们以后未来的发展,其实微乎甚微。我们更应该教给他们中英文化的差异,英语语言的魅力,思想上的多元化。这些才能帮助孩子们走得更远,更好。
在达成高效课堂的目标上,我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在初中英语教学的道路上,我也还有更多需要提升的地方。希望我能保持初心,保持学习的积极性,Stayhungry,stayfoolish。
《课堂密码》读后感 篇3
高效课堂是每个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带着教学中的困惑和对高效课堂的追求,假期里,我细读了于春祥老师的《发现高效课堂密码》,被这位博学多识的“草根教育专家”所折服。数十载,于老师坚守在教育改革一线,但从未改变过初心,勤于研究,乐此不疲。他不仅是我们教师的楷模,更是我们教育事业的指路明灯。
在研读《发现高效课堂密码》之后,深深地体会到这本书不仅是一缕清风,为我们教师吹散迷雾;也是面镜子,让我们教师看清课堂缺陷。下面我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个人体会。
在第二章中,于老师总结的“课堂教学规律”,给我指明了方向。其规律概括起来讲就是“动手做、动脑思、动眼看、动耳听、动嘴议、动身演”,以上“六动”可以界定为高效课堂“生命狂欢”的基本形式。这就是于老师的课堂效率观。其中“学习快乐律”和“二八”教学律,让我印象尤为深刻。
关于“学习快乐律”,于老师说“快乐源自成功,成功源自展示,展示源自自信,自信源自预习”。换言之,“预习催生自信,自信激励展示,展示孕育成功,成功繁衍快乐”。回顾自身教学,我给予学生的“预习权”和“表达权”少之又少。学生对英语教材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督促学生的预习,并花时间进行检查,让他们养成预习的好习惯。针对学困生,我还会对他们进行相应的预习方法指导。并在新课开始之前,告诉学生新课上会解决哪些问题,让他们有目的、有方法的去预习课文,熟悉教材,从而让他们在课堂上自信学习且快乐习得。
关于“二八教学律”,即一般情况下,课堂上20%的属于重点、难点的内容需要教师教,而80%的内容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学掌握的。在我们的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教”建立在“学”的需要的基础上,从而实现“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学教互动”,“动态生成”。回顾自身教学,往往不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常常课堂上“满堂灌”,这种错误的课堂教学观念,日后我一定改善,且争取给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
在第十章中,于老师的传统课堂“十八怪”,让我陷入沉思。十多年前,新课改,新理念就传入到了我们教师群体中,可是真正实施的却寥寥无几。教师依旧做主宰课堂,英语教学课堂中,教师依赖课件无法自拔,学生依旧天天腻于题海,应试教育魂魄犹在。我不仅回想了自己平日的教学,我给了学生多少思考的空间?学生有多少展示自己的机会?是否可以精选题目,让学生跳脱离题海,减轻他们的负担,实现真正的高效学习?英语课堂是否一定要依赖于课件?我能否用更高效的方式来整合知识?带着这些疑惑,我再次深入于老师的高效课堂中,并解读他的密码。于老师说“课堂上指望一个老师带四五十个学生,再苦再累也不会带出高效来,一旦把小组带成‘动车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我明白了,要让小组合作更多一些,实一些,课堂教学才能更加高效。民主是课堂的基础。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才会有“精彩”。学生的精彩才是课堂的精彩。
细细品读这本书,不论是于老师的博学、乐学、专研精神,还是其提倡的高效课堂教育理念与方法,都是我们教师这一生所要解读的密码。教育生活一旦成为我们研究、探索、创新的资源,“幸福美感”就会不期而至。研究不管是其过程,还是结果,都伴随着一种“幸福美感”的体验,这种体验便是对生命的滋养和回馈。
将来教师之间的竞争,主要取决于谁学习的速度快。现代版的游戏规则是“快鱼吃慢鱼”。学习速度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必然被淘汰。如果你要这个世界有更多的爱,那么你就要在你的心中创造更多的爱;如果你要这个世界更优秀,那么你也要先让自己更优秀。学习是生存的需要,生命因读书而精彩!
《课堂密码》读后感 篇4
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推荐得是《课堂密码》。这一本书的作者是周彬博士。为什么会挑选这本书呢?还得从我自身的感受说起,初入职场从教的我在每一堂课后,每一周,每一单元,每一学期的课上下来后,都觉得是那么不安与无奈。我只知道自己的课堂肯定出现了问题,却也没去想过出现了什么问题,更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看到周彬博士的《课堂密码》我茅塞顿开,它就像是解开这些课堂现象的密码,不仅真实地道出了课堂教育存在的问题,而且提出了可行的解决策略与实施意见。现在让我们粗略地来看一看《课堂密码》这一本书吧!
正如本书作者周彬博士所说:”我们需要成绩,但却不能从学生身上抢成绩;我们需要趣味,但又不能偏离学科来讨好学生;我们需要有序,但又不能用权利和体力管制学生。“深刻剖析了当前的课堂教学,周彬教授说不要把课堂只当课堂,也不要把课堂只当教学,更不要把课堂止于安静,要以学生为师,以同事的课堂为友。
给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因材施教“是一个美丽的教育。文中第32页《从”因材施教“到”因教施学“》让我感触很大。感触在周博士敢于讲真话;感触在浅显的道理却从未疑惑或少人问津;感触周博士对当前教育体制和形式的深刻剖析。
书中总结道,因材施教至少有两个前提:一是教师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掌握学生的学习潜力与学习现状;二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掌握学生信息为原则,而不受其他原则的干扰。很显然,这两点对于我们来说都有难度。我们不能与学生生活在一起,就连上课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再者,教学中我们即使掌握了学生的学习程度,也必须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去完成任务。同样的内容,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能掌握的很好,但对于个别学生来说,就很困难了,但即使我们都知道这一点,我们也会拉着他继续走。因此可以说,因材施教是一个美丽的教育理想,然而在当前是难以做到,甚至无法完成的。他把先圣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理论做了比较,虽然他们都是今天教师向往的生活,但之所以向往,是因为不复存在。
孔子所谓的因材施教的”材“是指人,他的学生;而今天我们讲的”材“却是具体的教材。大家都知道,教育的起点不是教材,而是学生的现状;教育最基本的原则是因材施教。但是生源的庞大、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方式,使得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基本上是无法实现的,家长和学生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当你对一件事情感到不满的时候,不外乎两种态度:一是转身离去;二是改变自己的态度。学习这件事情要想转身是不大现实的,那就只有转念了。既然我们明白因材施教是不现实的,就要改变自己的学习策略,不要被动地跟着教师,盼着他对你因材施教,而要主动地在教学进度的前面奔跑,努力做到”因教施学“。毕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
课堂效率=教学进度×学习接受度
文中提出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并不是看课堂教学过程如何,而是看课堂教学产生的学习结果如何。不管课堂教学过程多么丰富多彩,多么受学生欢迎,如果学生对教师讲解的内容难以理解,难以接受,那么这堂课也是低效的。不管老师上课讲了多少知识,也不管是怎么讲解知识的,最终的判断标准应该是学生接受了多少知识。从上面这个公式可以看出课堂效率等于教学进度与学习接受度的乘积。两个因数都达到最大的时候,乘积就是最大的。因此要让课堂发挥最大的效率,肯定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努力和投入,教师一味地加快教学进度而不顾学生的学习接受度,或者学生只管个人的学习接受度而不顺应教师的教学进度,都很难让课堂效率最大化。
《课堂密码》一书还提到了很多,比如为何教师总是忙而无功、是学生失序还是教师失趣、以”有趣课堂“实现”课堂有效“、”课堂管理“管什么……都有一种看到题目就想立刻了解的感觉。所以今天我就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