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幼儿园小班《小老鼠》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小班《小老鼠》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能运用泥塑中搓圆、搓条、压扁等技法,塑造出小老鼠的基本造型,并做适当的装饰。
2、通过观看教师示范,初步掌握制作的技巧。
3、感受泥工活动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泥巴若干、牙签若干、泥工板
活动过程:
一、 开始部分: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班上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猜一猜,它是谁?
二、 基本部分:
教师出示泥老鼠,引起幼儿兴趣。
1. 你们看,它是谁?你们喜欢它吗?
2. 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做一个泥老鼠?
教师边提问边示范制作泥人的方法。
1. 小老鼠的头是什么样子的?上面有什么?
2. 小老鼠的身体是什么样子的?身体上有什么?
3. 想一想,怎样将小老鼠的头、四肢和身体连在一起?
步骤:
将泥先分成三份,取泥中的一份团圆,作为老鼠的头;
用另一半泥中的一点,作为老鼠的两只耳朵,连在老鼠的头上(注:老鼠的耳朵要大点);
用泥搓两个小圆压扁,作为眼睛粘在老鼠脸上,再取一些泥压扁,作为老鼠的鼻子;
用泥搓成椭圆形,作为老鼠的身体(底部要平);将第三份泥成四份,搓长连在身体上(用牙签固定),作为老鼠的四肢;
最后再用牙签将头部与身体连起来。
幼儿制作,教师巡回观察并进行对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给予指导和帮助。
教师:小老鼠,一个人感到很孤独,没有朋友玩,小朋友请你们帮帮小老鼠吧,用泥巴做许多老鼠好吗?
三、 结束部分:展示幼儿的作品,请幼儿像同伴介绍自己制作的老鼠,教师对幼儿的制作活动表示赞赏。
幼儿园小班《小老鼠》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神奇的童话世界让儿童向往和迷恋。在语言活动中,故事表演深受儿童的喜爱,这种形式给儿童提供了许多运用语言的机会。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角色、制作道具、参加排练,学会了遵守规则、合作互助,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大胆讲话,能用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
2、初步感受故事中角色的情绪变化,尝试表演故事。
活动准备
故事课件,乐曲《啤酒桶波尔卡》等。
活动重点及难点
重点: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较准确地表达意愿。
难点:感受故事中角色的情绪变化,主动参与表演活动。
活动过程
1、演示动画课件,鼓励儿童积极猜想并大胆讲出自己的想法。
儿童跟音乐自由入座,教师与儿童谈话引出话题。教师提问:请小朋友把看到的故事讲给大家听,看到什么就讲什么。
2、教师讲述故事,帮助儿童理解故事内容。
首先,教师与儿童共同讲述故事。教师提问:小朋友们都讲了故事,老师也想讲讲这个故事,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讲。
其次,根据故事情节引导儿童练习对话。教师提问:小老鼠想和啤酒桶跳舞,可啤酒桶为什么不高兴?大家想想办法让啤酒桶高兴起来。小老鼠会和啤酒桶说什么悄悄话呢?(教师要帮助儿童体会故事中不同角色的情绪变化,鼓励儿童创编对话,提醒儿童注意对话的语气)再次,引导儿童根据故事情节创编动作。
3、让儿童尝试表演故事,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活动。
讨论表演故事时的有关规则。根据儿童的意愿分配角色,教师组织表演并旁白故事。鼓励儿童对自己和同伴的表演进行简单的评价并对如何才能更好地表演提出建议。
4、根据讨论的建议,鼓励儿童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如:如何制作道具、布置背景等,为下次排练做准备。
活动延伸
儿童用自己制作的道具在表演区中继续排练。
活动反思
以上活动设计是在与同事们的共同讨论下经过反复修改定下来的,可是在实施活动时还是遇到了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
一是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大班儿童语言的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我在设计提问时注意每次提问的有效性。如:“小朋友看到是谁来了?她来干什么?”“啤酒桶不能和小老鼠跳舞,它的心情怎么样?表情会怎么样?”等。让儿童把自己的想法充分说出来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可以让其再说一遍,让其他儿童加强记忆。儿童的思维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干扰,在活动中很常见的现象是,一个儿童说出答案后其他儿童都跟着他说,没有自己的想法,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给予引导。如,在活动中儿童看到动画片中的仙女后,教师问:“如果你是小老鼠,你会怎样帮助啤酒桶?”大部分儿童都说请仙女来帮忙。因此我就提醒儿童:“如果是我就会请孙悟空来帮忙。”儿童马上就想出来“请魔法师、请如来佛、找一只有魔法的笔来画”等方法。总之,活动中教师一定要设计好每一个环节的提问。
二是儿童的参与性。教师在进行教育活动时一定要把儿童放到第一位,不能在活动中出现教师只顾进行设计好的活动环节,而不顾及儿童的反应。本次活动的每一步都考虑要为儿童足够的空间来参与。开始时让儿童进行猜想,充分发挥儿童的想象力。接着,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述和肢体语言,引导儿童倾听、模仿。然后,鼓励儿童间相互练习对话,并用动作表现出来为下一步的表演打下基础。最后,在表演部分请儿童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角色,并讨论表演的要求。整个活动中儿童都是主动而快乐地参与其中。
三是教师的感染力。教师积极、诚恳和热情的态度能很好地感染儿童。在活动中,我经常用商量的口吻和儿童说话,让儿童感到师幼之间的平等。在表演时,我让儿童给我也安排一个角色,他们帮我安排了旁白和太阳的角色,原因是我穿着红颜色的衣服、个子高、很漂亮,等等。教师的.参与进一步激发了儿童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这次教育活动让我领悟了许多,在日常工作中有多少教育契机需要我们去挖掘,这就需要教师都来做有心人。
幼儿园小班《小老鼠》教案 篇3
一、活动背景
电脑在家庭中是十分普及的,鼠标对于幼儿来说并不陌生;而小老鼠的形象又是小朋友所熟悉的,基于两者之间的相通之处,于是我运用大家所熟悉的曲调“小老鼠上灯台”的音乐,设计了本次活动,利用小老鼠的形象让幼儿通过想象,引导幼儿用不同的肢体动作来表现小老鼠爬、滚的动作,在玩一玩、动一动、唱一唱的过程中,体验歌唱活动的乐趣。
二、过程实录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鼠标小老鼠”,并能积极地投入扮演小老鼠进行演唱。
2、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小老鼠滚落的样子,并学习用简单的线条表现小老鼠滚落的轨迹。
3、鼓励幼儿大胆想象,体验表演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课件(故事鼠标小老鼠);胸饰(小老鼠)、鼠标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进入活动场景中。
1)师:有只小老鼠,名字叫鼠标,今天它带我们小朋友去一个地方,我们去看看是什么地方!来跟着鼠标小老鼠爬过山坡,穿过树林,钻过山洞。
幼儿跟着老师的指导语做律动。
师:到了,这儿有什么?
幼:一台电脑。
师:鼠标小老鼠呢,它到哪儿了?
幼:在桌上呢。
师:鼠标小老鼠怎么跑电脑台上去了?我们先坐下来看看它到底要干什么?幼儿围坐在台前。
2)教师操纵电脑,讲故事《鼠标小老鼠》后提问。
师:鼠标小老鼠去了哪儿?
幼:电脑桌上。
师:它想吃什么?
幼:它要吃面包、香肠。
师:吃到了吗?发生了什么事?
幼:没有吃到,因为来了一只大黑猫,小老鼠吓得滚下来了。
师:原来贪吃的鼠标小老鼠想吃面包,被大黑猫吓跑了。
(评析:以故事的形式引出,使幼儿的兴奋点马上转移过来,激发了幼儿思考的兴趣。)
2、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小老鼠滚落的样子。
1)师:小老鼠怎样从电脑台上滚下来呢?请小朋友们用自己的身体来做一做。
2)幼儿用身体创编小老鼠滚落的动作。
3)师:你是用身体的哪一部分做的?请你来试一试。
幼甲:(表演后回答)我用双手来做的。
幼乙:我是用腰扭的。
幼丙:我用手指做的。
4)师:那让我们跟着音乐来试一试。
让幼儿跟着下行的音乐做滚落的动作。
( 评析:幼儿对于小老鼠的形象、动作、体态非常熟悉,所以在让幼儿做动作时幼儿的情绪高涨,每个人都在很投入地做,做出来的动作形态各异)
3、熟悉歌词,并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小老鼠爬的样子。
1)师:我们也来学鼠标小老鼠做一做这个游戏。(贴上小老鼠的胸饰)
请你想一想用身体的什么地方做小老鼠呢?怎么爬呢?老师想用胳膊来做。(教师示范用胳膊交替往上移动)
幼:可以用手指、拳头来做小老鼠。
师:请你们也来试一试。(幼儿学小老鼠爬。)
2)师:小老鼠爬到哪里?电脑台在什么地方?
幼:肩膀是电脑台,头上也是电脑台。
师:老师用手掌做电脑台,两个手指做小老鼠,你想好了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3)边念儿歌边做动作。
师:小老鼠,上电脑台,吃面包,吃不了,喵喵喵,猫来了,叽里咕噜滚下来。
师:我的电脑台到了头上,拳头是小老鼠,你的呢?我们再来一遍。
幼儿园小班《小老鼠》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对小动物摘苹果的不同动作的观察,了解故事情节。
2、鼓励幼儿尝试用语言和肢体大胆的进行表达。
3、共同体验故事中小老鼠的心理变化,知道需要别人帮忙时要大声说出来。物质准备:了解小动物的基本特征
心理准备:
小动物的图片,故事ppt、动词字卡,故事录音
环节预设:
一、激兴
出示小老鼠,与幼儿相互问好。(小老鼠问好的时候声音要小)让幼儿知道这是一只胆小的老鼠。出示ppt“小老鼠看到了什么?”
二、观察ppt画面,了解体验故事大意
画面一:数数有一共有几个苹果?
小老鼠看到了苹果怎么了?(观察小老鼠的口水)摘到苹果了吗?(体验小老鼠又惊喜又失望的心理)
画面二:谁来了?小鸟是怎么摘到苹果的?小老鼠看到小鸟摘苹果,他心里会怎么想呢?小老鼠成功了吗?轻声的在树下求助:“你能帮我摘一个吗?”
画面三四:出示小猴子、大象,知道小猴子爬到树上摘到了苹果,大象用鼻子卷了一个大苹果。可是小老鼠在树下只能看着他们把苹果摘走,心理真难受。
画面五:小老鼠没有吃到苹果,心里会怎样呢?大家一起帮帮他。老师的办法:只有大声说出来,你的朋友就会帮你的。宝宝一起和小老鼠说“帮我摘个苹果好吗?”
三、倾听故事整体欣赏
师幼共同欣赏录音故事,再次体验故事中小动物不同的摘苹果的办法。体验小老鼠的心理变化。(出示小动物及相应的动词字卡,和宝宝一起复述故事中的片段)
四、角色游戏
教师讲故事,幼儿各自选择动物角色,和老师一起体验故事中的人物。
简述理由:
教师利用轻声向小朋友问好的方式引出这是一只胆小的小老鼠,引导幼儿对小老鼠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利用提问的方式引发幼儿仔细观察画面。通过让孩子们用肢体来表现不同小动物的动作来让孩子们了解不同小动物的飞到树上的不同本领,加深对故事情节的了解。
整体欣赏的关键是让孩子对故事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感知,培养幼儿对故事情节连贯性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