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语文教学反思

欢迎阅读《石榴》语文教学反思(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石榴》语文教学反思 篇1

《石榴》这篇课文语言生动形象,记叙条理清楚,是学习语言与写作的范例。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及特点,感悟文章的语言美和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以及如何运用第四自然段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写一种水果。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运用图文结合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一、朗读中感知

朗读训练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和重要手段,我在教学这一课时,通过精当的提问,让学生读读悟悟,引导学生多读书,通过学生自读,指名读等,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感悟文章所描述的石榴的生长过程、特点和作者是怎样具体写石榴子的。

二、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石榴的生长过程及特点,感悟文章的语言美。在教学“石榴果的颜色变化是有顺序的”这部分时,我先是让学生找出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然后告诉大家用上 “先、逐渐、最后”这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就能把石榴果的颜色变化写得更有条理,从而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当。

三、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

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石榴果的生长过程和石榴熟透的样子等图片。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感悟总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展现美丽的石榴生长的画面,以景激情,使学生对石榴产生美感,鼓励学生自主学,个体悟,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对石榴有了更清晰、更形象的认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感悟书中的有关语句。

四、通过“看、尝、品、读”教学第四自然段并让学生仿写一种水果

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采用“看、尝、品、读”的教学策略,先让学生出示课前带来的石榴,让学生把石榴剥开后观察石榴的样子、颜色、再尝尝味道,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读第四自然段,找出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描写石榴子的样子、颜色、味道的,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朗读。接着让学生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的样子、颜色、并亲自尝一尝水果的味道,让学生从水果的样子、颜色、味道介绍水果,学生有了这亲身的感受,结果大多学生写出来的话都不错。

但是,这节课留下了很多的遗憾:

1、这篇课文,作者用了鲜活、形象、丰富的拟人句写出了石榴形态的可爱,但我没有让学生学说拟人句。

2、调控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激励性语言不够,一节课下来,课堂气氛不活跃。

3、教学过程中,原来设计好的配乐朗读环节给忘了。

4、指导学生写话还不够到位。

《石榴》语文教学反思 篇2

进入三年级以来,在课堂上我更注重提高孩子的分析能力,我总喜欢在课前将一个个问题设计好,尽量将问题细化,在课堂上以小组的形式考孩子们。孩子们很喜欢这种形式,只有加分没有扣分的形式刺激了他们,不管对错,孩子们留下的是勇气与激情。教学《石榴》这篇课文,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很大的原因在于这篇课文确实有很多值得思考圈点的地方。

《石榴》作者以季节变化为线索,描写了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情景。可以说,每个自然段都值得好好体味。

一、分析课文

比如第一自然段中的“驰名中外”,我让孩子们先思考意思,再换词。比如第二自然段,我让孩子们边思考边看图,感受春天抽枝长叶的生机,感受夏天开花的旺盛。我们重点分析了花,我问孩子们:第二小节里,什么详写?主要写了花的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找出一个打比方的句子,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等等。在思考的基础上再辅以朗读,使得体会更深刻。第三小节是最“热闹”的一节,可挖掘的'东西很多。说说“热闹”是什么意思?石榴花会热闹吗?这儿为什么用“热闹”?在学习石榴外皮时,让孩子们说说外皮颜色的变化。通过观察图,感受熟透了的石榴的形态,感受作者把他当作人来写的真实感。最后一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石榴子儿的样子、颜色与滋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我让学生拿出预先准备的石榴,让学生剥开外皮仔细观察石榴果肉的样子,引导他们理解“紧偎”、“晶莹透亮”等词。再通过尝石榴,说出石榴的味道。

二、分析写法

课后练习5要求仿写第四自然段,我让孩子们带了自己喜欢的水果,然后也按照学习课文的方法,先看一看,然后剥开观察再品尝。孩子们依据这样的顺序,随即就能顺溜地说出来,基本上所有的孩子都过关了。

我们的语文课堂如果充满了互动,充满了智慧火花的撞击,那么这样的课堂才是灵动的,才可以听到拔节的声音。

《石榴》语文教学反思 篇3

《石榴》这篇文章文笔优美,以季节的变化,按照抽枝、长叶、开花和结果的顺序描写了石榴的成熟过程,是学生学习语言和习作的很好范例。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呢?

首先,我从题目入手,先让学生相互介绍自己所了解的石榴,我再作适当的补充。随后,紧扣“石榴”二字,让学生读全文并思考 :“课文介绍了石榴的哪些方面?”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现答案。学生很快回答:“叶、花、果实、味道。”

石榴的花与果实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学习花这部分,我积极引导学生读懂“抽出”、“长出”、“越来越密”“越来越盛”扽“挂满”等词语,引导学生想象春夏时节,石榴生长的过程和景象。其实,现在想来,如果再教这一段,我会再优美的音乐范读第二节,让学生轻轻地闭上眼睛中边听边想象,描述出自己脑海中的画面。如“我好像置身于花的海洋中”,“好多花在向我招手呢”这时,再引导学生去练读,他们在朗读中会有更深的感悟。还可以让学生猜一猜石榴花会吹些什么样的曲子呢?如“高兴的曲子,因为他们很开心。”……

在教学味道时,我采用“看、尝、品、读”的教学策略。先让学生自由读读,然后出示课前让学生带来的石榴,学生们立刻被吸引住了,兴趣盎然,教室里一下沸腾起来!我剥开一个石榴,给学生展示:籽儿很多、红白相间、晶莹透亮、籽儿像玛瑙一样好看……学生不光描述到位,还特别兴奋,我想他们一定迫不及待想尝一尝,就故作神秘地说:“看到好多同学都喳嘴了,想吃吗?别急,咱们边吃边说一说。”我把事先准备好的石榴分发给每位学生,并让他们说说看到的.石榴籽儿。这时学生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品味着石榴,他们毫不拘束地谈着自己的感受。尝完后,我再让学生读一读,学生的感受与先前截然不同了,他们读得满面笑容,有滋有味。

这篇课文也是一篇很好的习作例文,描写石榴思路清晰,具体生动,每一个自然段在写作方面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因此,教完这篇课文,我要求学生将全文加以背诵,同时,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种水果。仿写前,我让学生好好地品读书上段落是怎么写的?抓住了石榴果的什么来写的?小孩一下回答出来:形状、颜色、味道来写。由于二年级时口语交际课上,我让学生对各种水果的形状、颜色、吃法、味道做过细致的练说指导,当时并要求把练说的话写下来,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来代替,所以大多数学生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仿写前我稍微提醒了一下(抓住各种水果的形状、颜色、吃法、味道来写),结果大多学生写出来的文章都不错,比课文上第四自然段内容更具体,将水果进行了全面的描写,从它的外形写起,由外到内进行叙述。重点抓住石榴的形状、颜色、味道来写,条理较清楚。看来以前的功夫没白花。

《石榴》语文教学反思 篇4

一、朗读中感知

朗读训练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和重要手段,我在教学《石榴》这课时,没有用繁琐的串问让学生被动地去回答,而是通过精当的提问,实物的演示等方法引导学生多读书,在有层次、有形式、一遍一遍的朗读过程中感悟文章所描述的事物的特征。

首先,我让学生默读全文,设计了几个简短、精当的提问,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个季节?石榴有什么特点?同时相机板书:春天,叶;夏天:花;秋天:果;接着又设计三个层次的读,第一次是学生的自渎,边读边想石榴叶、花、果的样子,有什么特点,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字读、自悟;第二次是让学生边听同学读,边看插图,视听结合,使学生对石榴的样子有形象、直观的感受;第三次是通过实物的演示,教师引谈,师生互动的方法,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了解。

二、表达中领悟:

在学生通过多读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表达,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如课文中写花时有这么一段话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在教学这部分时,老师不急着告诉学生这是一句打比方的句子,而是让学生读中领悟,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一双双小手如林般树起,有的同学说:小喇叭写出了花的形状。有的同学说:正鼓着劲在吹呢。讲花开得多,开得旺。这时,我趁热打铁,让同学们边读边表演,同学用手做出了喇叭的形状,涨红了脸,摇摆着头,多么像一朵朵美丽的石榴花,学生对这样形式的表达、领悟非常感兴趣,同时也让老师感受到孩子们在课堂上有一颗灵动的心。

《石榴》一文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的第十一篇课文,在教学这一文时,正好是十月初石榴成熟上市的日子。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加上本班学生大部分长在城市,对石榴的感性认识还不足,如果一味地照本宣读,空洞讲读,学生的印象肯定不深。因此,课前我就布置学生观察石榴,并让他们有可能的话把石榴带到教室里来。那天上课时,我调查了一下,说观察过石榴的有二十九个同学(全班五十人),还有五个学生把石榴带来了。我让这五个学生把带来的石榴放到讲桌上。

五个石榴一字儿排开放在讲桌上,有的是青绿色的,有的是青中带黄,黄中带红的,有的一半红一半黄学生热情高涨,坐在位置上议论纷纷。于是我就因势利导,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察,说说你看到的'石榴的颜色。我看到的石榴是黄里有点带红的。我看到的石榴是有点青有点红的。我看到的石榴是红色的,还有一个大口子哪!看到学生学得那么开心,我的心里也充满了喜悦:那么,再请同学们想像一下,那么多的石榴长在树上时是怎么样的?它们像一个个胖娃娃挤在一起。它们有的笑歪了嘴,有的笑破了肚皮。同学们说得都挺好,下面我们来读读作者是怎样写的。由于学生有较深的感性认识和体会,因此,很容易就和作者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很好地把握了第三小节朗读时喜悦的基调。外形讲完,该说石榴的子儿了。我用刀打开最大的一个石榴,淡红的汁水立刻流了出来,学生忍不住叫出声来。我举起手中的两半石榴:谁说说石榴子儿的颜色和样子?我觉得石榴子儿是淡红的。我觉得石榴子儿是透明的,而且挨得紧紧的为了鼓励同学们,也为了让每个同学都体验一下石榴的滋味,我给每位学生都发了两颗石榴子儿,让他们都亲口尝一尝,甜甜的,有点酸的,滑滑的,有股香味的到此,再讲石榴的滋味,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石榴》语文教学反思 篇5

上星期我执教了《石榴》这一课。首先,向给予我帮助和指点的老师以及来听课的老师表示感谢。

《石榴》是苏教版三年级语文的一篇写景文。文章以时间为线索,写了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结果乃至成熟这一过程。如果看课文讲解,对于石榴的形象学生还不能很直观地理解。对此,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尽可能多但又精当地欣赏石榴树、石榴花、石榴果的图片,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形象的感官促动下来欣赏课文,理解课文,应该说达到了认识与理解的目的。只是在教学石榴树与石榴花中这一断中,还没有深入地去让学生挖掘字里行间的美,在指导学生读上,两次教学都没有达到美读,学生是读了,但是还没有真正读到心里。这是欠缺的'。另外,在课文前部分的课文理解上,我的引导有点拖泥带水,还不够精当。

在课文最后一小节,也就是描述成熟的石榴果时,是整个教学的一个亮点。我出示了石榴这个实物,让学生在观察、甚至是品尝后,回到课文中再去品位,对于石榴的形状、颜色、味道,我想学生是真正看懂了,读懂了,也读透了。而且学生也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最最重要的知识。最后一个小故事的穿插,一方面训练了学生对于石榴的口头描述,另一个方面还引入了品德教育,我认为也是可以得到肯定的。

最后,作业设计方面,我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性,设计了4类题目,照顾到了全面。

一堂课是这样上下来了,反思时确实发现了不少的问题,老师们也给于指出来了,比如“露出”的读音,应该两音皆可,这真是我的一个很大疏忽。还有其他一些值得推敲的地方。很感谢老师们给予提点,也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你们也能给予帮助指导,我的成长少不了大家的功劳,谢谢!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