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雨水的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雨水的教案 篇1
活动背景
今年夏天多雷雨,雨中雷电的轰鸣声让孩子们恐惧下雨,雨后天空中出现的彩虹让孩子们又非常欣喜。通过雨水落到不同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不同,引导幼儿想象雨水是有颜色变化的,让幼儿感受雨水给世界带来的美好和灾害。了解下雨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正确认识雷雨现象,懂得保护自己,爱护环境。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想象雨水带给不同季节里景物的变化;讲述自己对雨水变化的感受。
2、尝试简短儿歌的创编。
3、加深幼儿对雨水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和危害的认识,促进幼儿树立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幼儿通过回忆、想象表述雨水的多种特征。
难点:带领幼儿归纳提升儿歌内容。
活动准备
《大雨小雨》歌曲、白板、白板笔、四季景色、暴雨、洪灾、泥石流、雷电图片
活动过程
一、欣赏歌曲:《大雨小雨》,引发幼儿对下雨时景物变化的讨论。
二、提出问题:“雨水有没有颜色?你见过的'雨水是什么样的?”引导幼儿回忆雨水带给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1)“春天里雨水把小草浇出了什么颜色?”“夏天里雨水把荷花浇出了什么颜色?”“秋天里雨水把枫叶浇出了什么颜色?”“冬天里雨水把大地冻成了什么颜色?”教师通过前引式的问题引导幼儿想象并回答雨水是多种颜色的。
(2)教师出示洪水和泥石流的图片,引导幼儿观看提问:“过量的雨水引发洪水冲成了什么颜色?”“暴雨把山上的土石冲走变成了什么颜色?”
(3)教师向幼儿介绍曾经下过的酸雨落到地上将庄稼树木烧死,腐蚀房屋墙面和地面,变成了灰色的。
三、师幼总结问题并尝试创编《雨水的颜色》这首儿歌。教师将创编的儿歌书写在白板上,组织幼儿一同朗诵。
四、出示雷电图片,请幼儿谈谈怎样躲避雷电的伤害。
(1)请幼儿谈谈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感受。
(2)教师补充说明正确的躲避雷电和简单的洪水中逃生自救的常识。
五、结合今年多发的暴雨灾害,倡议幼儿要爱护环境,树立环保意识。
(1)弄清暴雨灾害的造成是由于人们滥砍滥伐,污染气体排放过量,全球气温上升,导致暴雨频繁,洪涝灾害增多。
(2)倡议幼儿要爱护树木,减少垃圾的产生,做一名环保小卫士。
附儿歌:
雨水的颜色
春天里雨水把小草浇出了绿色,雨水变绿了;
夏天里雨水把荷花浇出了粉色,雨水变粉了;
秋天里雨水把枫叶浇出了红色,雨水变红了;
冬天里雨水把大地冻成了白色,雨水变白了;
不停的雨水引发洪水成了黄色,雨水变黄了;
突降的酸雨把大地变成了灰色,雨水变灰了;
暴雨把山上的土石冲成了黑色,雨水变黑了;
又可爱又可怕的雨水是五颜六色。
教学反思
孩子们喜欢下雨,对主题充满兴趣,在回答问题和讨论中兴奋地表述着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感受。在创编儿歌过程中,在老师问题的引导下幼儿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创编任务,还发挥想象力创编出:“雨水浇在苹果上苹果又红又甜;雨水浇在水塘里,青蛙喝了雨水真甜呀”等一些甜美的想象和稚嫩的语句。孩子们感受雨水美好的同时也了解雨水带来的灾害,从而掌握洪灾中逃生自救的常识躲避雷雨的方法,在孩子们幼小心灵里树立环保意识,争做环保小卫士。不乱扔垃圾,不浪费水,还向家长宣传多走路,少开车等环保理念,对“低碳生活”也有所涉猎。总之“假如雨水有颜色”这一活动无论是老师还是幼儿都从心灵上得到美好的想象和震撼。让我们发现生活美好的同时更懂得珍惜。
雨水的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中的第五节课,本单元从第三课开始到第七课重点探究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变化,包括风化作用、侵蚀和沉积作用。前面已经学习了各种自然力对岩石的风化作用,以及风化作用对地表的影响。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学生常看到降水,但是不一定想到它会侵蚀土地,会改变地形。本节课我通过“下雨”的模拟实验,及对“雨水”降落时土地和径流的观察,认识流水对土壤的侵蚀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什么因素影响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程度的问题,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推测和设计实验方案去探究。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2.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2.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及流程图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3.对实验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并能在组内或班内交流。
4.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以及对实验现象做出解释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对出现的实验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并能和大家交流。
难点:设计“影响侵蚀的因素”的模拟实验计划。
四、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
①雨水侵蚀土地的课件。
②模拟“下雨”的实验器材1套。 学生实验准备:模拟“下雨”的实验器材(长方形塑料水槽,喷壶,湿润带有少量沙石的土,杯子,小铲子);记录单。
五、教学过程
(一)生活情境导入,初步感知雨水对土壤的侵蚀作用
1.下雨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雨水对土地会有影响吗?(稍停顿)你认为会有怎样的影响?
2.雨水真的会对土地产生同学们所说的这些影响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雨水对土地的影响(板书)
(二)模拟“下雨”的实验,探究侵蚀现象 很可惜,今天没有下雨,我们怎么研究这个问题?
1.介绍实验装置
喷水壶来当降雨器,一盒泥土代表土地,这就组成了我们的模拟实验——“下雨”的器具。
2.师生结合图片,介绍模拟实验的步骤 师生合作演示实验操作方法。 课件显示操作方法,教师讲解注意点。
3.师生交流观察内容,明确实验方法及目的与要求
实验怎样做我们清楚了,那么,我们要研究“雨水对土地的影响”应该重点观察些什么呢?
学生汇报1:土地表面在雨前、雨中的变化情况。你怎么知道它变了?(与原来比较出来的)
汇报2:雨水的变化。
雨水的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雨水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尝试用各种容器收集雨水,并运用不同的方法比较收集到的雨水的多少。
活动准备
幼儿收集雨水的成器、记录纸和笔、量杯、雨具。
活动过程
一、看录像,回忆上次收集雨水的快乐经历。
1、说说录像里自己和同伴们在做什么,有哪些快乐的经历,谈论收集雨水的好处,如浇灌植物、排涝、冲洗道路,雨水经过处理也可饮用等。
2、谈论各自收集雨水的方法:用什么盛器?在哪里收集?
3、思考:为什么有的'人收集的雨水多,有的人收集的少,交流各自的发现,并说说各自的推测。
二、再次实践探索
1、在记录纸上用符号表示自己准备去接雨水的容器和准备去接雨水的地点。
2、按照自己的推测去收集雨水。
3、听信号在规定的时间里出发和集中。
三、观察比较
1、集体目测比较谁收集的雨水多。
2、将每位幼儿收集的雨水倒入量杯,观察量杯上的刻度,并记录在各自的记录纸上。
3、和上次的记录进行比较,进一步发现可以多收集雨水的方法。
四、交流讨论。
1、交流各自的发现。
2、通过观察量杯刻度,找出今天收集雨水最多的几位幼儿,并从他们的观察记录中去证实,刚才大家寻找的原因是否正确。
3、从记录中进一步发现问题,并思考是否还有其他原因。
活动反思
将用各种容器收集到的雨水进行量的比较,讨论如何比较水量的多少,收集来的雨水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等问题,并在以后下雨的日子里继续实践探究。
雨水的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在实验中培养合作、交流的探究精神。
4、 教学重难点: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在模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自然界中其他因素对土地的侵蚀。
5、教学准备: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饮料瓶,扎孔的瓶盖、水等。教师演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介绍实验操作的课件。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让我们先来看两幅图片。(出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
你能说说你看到的景象吗?
你认为出现这样的景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二)雨如何影响土地
对,是下雨。
1、下雨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天气现象。下雨时,雨水降落到土地上。雨水会不会对土地产生影响?土地会发生什么变化?雨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2、请你们小组讨论,回忆下雨时看到过雨水对土地的影响 。
小组汇报
3、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雨水会对土地造成怎样的影响。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模拟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
请你们讨论:
我们可以怎样来模拟雨水对土地的影响?(也就是用什么来模拟什么,怎样来模拟?)
小组讨论并汇报,教师补充其它所需的材料。
4、模拟实验:雨水降落在土地上。
下面请你们观察实验材料,老师来介绍基本的操作方法。(投影出示)
1)把长方形塑料盒中的土堆成一个斜坡,并稍稍拍紧,在土的`边沿造一个垂直的“悬崖”。
2)把饮料瓶的瓶盖上扎一些小孔,做成喷水器。瓶中装满水。
3)把装有“悬崖”的盒子放在报纸上,并把盒子的一端抬高,让水能从小孔流出。
4)用手挤压喷水器,让水喷洒出来,尽量让雨水降落到斜坡的土上。并用杯子接住流下来的水。
5、实验怎样做我们清楚了,那么,我们要研究“雨水对土地的影响”应该重点观察些什么呢?(投影出示)
实验要求:(温馨提示):实验前仔细观察斜坡上的土地的形态和瓶中的水;实验时注意观察“降雨”过程中的土地,以及“雨水”和“径流”的变化情况,并做记录;实验后描述实验中的现象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教师简单讲解什么是径流)
小组实验、交流、展示并汇报。(投影展示)
6、小结: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课题《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三、影响侵蚀程度的因素
1、现在你们知道了这斜坡上的这许多小细沟是怎样来的,这许多小细沟中汇集的水流又会怎样改变地形。
不仅仅是降落到地表的雨水还有经地表流动的径流,一起把泥沙带走了。
那么影响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哪些呢?
学生无法回答时教师的引导问题:(自然界中的地形跟我们实验中的地形有什么不同?现实中降雨跟模拟实验也有哪些不同?)(如果我们刚才实验中的土地不是斜坡而是平地,如果斜坡上长满树木,如果降雨量很大,结果又会怎样呢?为什么?)
2、学生汇报。 (板书:影响侵蚀程度的因素:有无植物的覆盖,降雨量的大小、土地坡度的大小、土质的不同)
3、接下去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影响侵蚀程度的因素”吧。我们能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吗? 这是一个什么实验?对比实验最讲究“公平”,只能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其它条件不能改变。实验方法中要要求设定对照组和实验组。
四、课外拓展活动
请你们选择一个研究的问题,按照要求进行实验设计,下节课交流完善设计方案。
板书: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影响侵蚀程度的因素:有无植物的覆盖、降雨量的大小、土地坡度的大小、土质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