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作文课心得体会

欢迎阅读听作文课心得体会(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听作文课心得体会 篇1

10月30日,我有幸聆听了新天学区在马均小学组织的教师侯建存等老师的作文指导课。可谓受益匪浅,感慨颇深。“作文之本〞就是生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的题材来源于生活,只有当学生充分感悟生活,随时留意身边的所见所闻,才会有所思所感,才能写出作文,也只有当学生的生活素材丰富了,有可写的东西了才不怕作文。

1、教师善于为学生创造自由感悟空间。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从生活细节中去开掘生活的乐趣,生活的美好,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在观察生活的根底上,不失时机地挖掘开发生活资源,设计即兴练笔,如侯老师这节课,有目的的设计了句段,看多媒体演示句段,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素材,引导学生写身边的人或事,指导学生去观察去感受,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真挚的感情用真切朴实的语言表达出来,激发了学生表达感受生活的愿望,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由此,我体会到作文教学源于生活,在于求真,用自己的笔说自己的话,教师那么创造条件、开阔活动空间,让孩子在自由中获得真切感受,感之于处,受之于心,表之于言。

2、培养观察能力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写作文首先要有内容,观察和思维是翻开作文内容宝库的金钥匙,没有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也就不可能有组织写作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为积累作文材料打下坚实的根底。如侯老师在课上有意让学生观察事物,观察出示的多媒体上的事物,为孩子们提供了观察的素材,引导学生写身边的人和事,教师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可以从外貌、动作、表情、神态、心理活动等方面去观察,让学生轻松的`把全身心放在观察活动中,学生的语言在有效引导下变得丰富、生动大胆。此时,如果动笔去写,一定成竹在胸,从而改变了学生作文入手难的看法。

3、“练笔〞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侯老师在讲座中说过: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就是练笔。在平时要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用自己所学的语言根底如,字、词、句、段、篇以及修辞等方面写出来,成为自己的知识,到达“我口写我心〞为作文积累素材。有了鲜活的生活,真实的情感,学生不会无话可说,但还需要日常生活的不断积累,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阅读中积累好词佳句,在习作中尝试运用这些语言材料,记录自己的真情实感。同时,要给学生有效地引导,不断加强自身的语文修养,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听作文课心得体会 篇2

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老师抱怨学生的作文内容虚假,不见生活的丰富多彩;文章的结构呆板、模式化,不见思维的灵性之光;语言生硬乏味,不见儿童的童真童趣。学生写作就像挤牙膏一样的痛苦和勉为其难,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发牢骚的呢?但是去哈尔滨听了刘正生老师的作文课让我对作文课有了新的认识。

我没有资格去评刘老师的课,但是从他的课中让我看见了同学们久违了的学习作文的.热情。更让我看到了一个其貌不扬,但是却在眼镜背后藏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眼睛,我被老师的幽默与智慧所折服,原来作文课可以这样有趣、生动。刘老师讲的是《学写颁奖词》本节课先从听颁奖词猜人物开始,猜的都是大家喜欢的人,所以一下子就抓住了同学们的心,让学生产生了学习期待。接下来是刘老师自己写给自己的颁奖词,其实也就是一篇下水文,学生就在通过颁奖词猜人物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写颁奖词要抓住人物的特点以及突出的事例来写,掌握了方法之后,紧接着又出现了两篇下水文,木已成舟,学生自然抓住了写颁奖词的精髓。当学生有了写作欲望后,紧接着让学生可以给自己写颁奖词,也可以给同学写颁奖词,学生自然有话可说。整节课看不到一丝教的痕迹,都是学生自己悟到的,轻轻松松一节课,快快乐乐一节课,课结束了,同学们和听课的老师们都意犹未尽。

坐在回家的车上,我的思绪仍然在这节课里,结合刘老师的课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学,我觉得今后我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特别注意提醒学生留心观察,并且要有一定地目的性。这种观察可以在阅读、写字教学中、教学后进行。比如:在学习有关小动物的文章时,可以课堂现场观察,也可以学文前或学文后观察,并由此及彼,用学到的观察方法再去观察其它动物,进行随文小练笔时学生就有话可说了。这种观察也可以安排在习作前,根据习作要求提醒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观察。

二、加大学生阅读量,拓宽学生阅读面。第一根据教材单元的编排特点,在学习每个单元时为学生推荐更多的相同主题的文章,让学生领悟同样的事物描写方法,写作角度,表达方式,文章体裁是多样的。第二增加课外读物的多样性。丰富班级图书角,让孩子们带更多的有关科普、人物传记、历史等方面的书互相交换阅读。这样丰富了孩子们的积累,作文时也就有话可说了。

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老师的作文教学更不是一朝一夕的,只有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才能使自己的课堂向实效性课堂迈进。

听作文课心得体会 篇3

毫不夸张地说,大多数的语文老师一提到作文都会不约而同地说闹心。我虽有将近二十年的教学经历。但提起作文时一样也是眉头紧蹙不知所言。

周一和周二听了教育科组织的两节课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作课的三位教师都把他们多年教学中练就的真功夫亮了出来,为我们展示了两节完整,实效,可操作性极强的作文指导及讲评课。现将听后的一点点感悟和不成熟的想法倾泻于笔端。

秦丽萍老师那幽默的谈话,那深沉干练的教态,在座的听老师无一不被其折服,学生更是被秦老师的学识魅力所吸引,整节课给人以酣畅淋漓的快感。

1、本节课教师解决了学生无米下锅的难题,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习作的题材。教给学习观察的方法,体会的方法。再加上口头作文的训练,教师得当的引导,学生滔滔不绝,虽然说得不是太好,但学生表达的是自己的真实感爱,表达的是自己参与活动后的真情体验。从这一环节可以看出秦老师平时训练扎实有效,每位学生的写作功底深厚。

2、教师处处重视对学生自信心的树立上,学生说不好,教师鼓励学生说;学生说到精彩出,哪怕一个词语,教师都会用欣赏的眼光赏识他或用恰如其分地语言夸赞他,整堂课学生兴趣浓厚,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教师引课自然,从词的积累到笑星的表演,再到不同角度观察的习作的展示,环环相扣,节奏流畅,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受,令听者回味无穷。

4、本节课教师敢于大胆创新,打破了以往用教材教作文的常规,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一改学生被动局限在教师的框框中去完成习作的教学模式,本节课教师根据自己独特的教学设计,课堂上展示了自己朴实的教学风格。

5、课堂上教师处处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带进了作文课,让学生轻松走进作文课。

6、课堂气氛宽松而活跃,教师指导得轻松,学生说得也很轻松,在轻松地氛围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有了写作的素材。

陈相娟老师的作文指导课听下来是清晰的也是轻松的。因为,教学设计思路清晰,学生回答也较流畅。这次作文指导课之所以能如此成功,还得益于教师对此次习作要求的深入挖掘,并且根据学生已有的习作水平我接受能力而制定的教学方案。成功地用《南辕北辙》引出课题,在帮助学生审题时提炼出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恰到好处地给出每个习作环节的写作内容及方法。陈老师这堂课先口述,再习作,融口语交际、习作为一体,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开拓思路。说和写相互配合、渗透。口语交际有效地提升了习作质量。我们知道,说话是从内部语言到书面语言的桥梁。陈老师的这节课无不体现着“从说到写”的这一科学规律。

孙金宝老师展示了常态下的作文讲评课。一个年轻的'老师在众多同行面前展示这样的课,可以说是勇敢的。我个人认为没有一定的胆量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是很难驾驭好这样的一节课的,听了这节课后我是由衷地佩服孙老师的。

钦佩之余还是提一点拙见。佳作点评本来这是一个相当漂亮的教学环节。因为让学生互评给的时间很短,既要找出佳作又要给所看的文章写评语,事实上还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因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根据文本加感悟,就等于给看过的文章写个中心。而我们也都知道,道理并不一定是中心句就好。水到渠成,自然而成的结尾也许韵味更足。而点评的文章,来自于学生的实践,也接近其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这一个环节中,有学生提出完全不同的观点,教师没有给予评价。

学生其实还是一头雾水。教师最起码给学生解惑的职责都没做好。特别是还有给自认为习作需要修的同学点评这一环节,学生自读完习作后,当同学们觉得无从下手帮助修改时,做为引领者应该身先士卒,给学生就一篇较差的文章改出个好文章来,这样不但被修改文章的学生受益匪浅,而且观者更是收获丰厚,并从中明白了把文章怎样修改成一佳作。我想如果这样做了,对于那些不愿发言而又想把文章写好的同学无疑是一件事半功倍的好事,也解决了作文课成文少的难题。

其实,这堂课显得淡薄,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的回答肤浅,学生的发言没有深度和广度,在这里老师的引领作用又没跟上。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的教育智慧相当重要,教师能于细微处捕捉学生发言的可生发点,以艺术性的提问,进一步的探问问题的实质,或深入学生的思维深处。而这事实是语文教师应该一生去追求的,也是语文教师一生都觉得难以企及的事。

听作文课心得体会 篇4

临安镇中心校针对小学语文习作中存在“老师难教,学生难写,写后难评”的这个难题,组织全镇语文教师学习由教育局胡晓芳老师主讲的作文教学指导课。我有幸聆听了胡老师实实在在的语文习作指导课,让我对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有了更深了解。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小学生习作教学一直是一个难点。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的孩子在习作时,费尽心思写出来的作文,读来时却如淡而无味的白开水,或内容平淡,或空话连篇,或千篇一律。但是同学之间,私底下或许是对某人的不满,或许是获得成功后的喜悦,或许是玩了有趣的游戏而回味无穷……孩子们在交流时常常是神采飞扬、妙语连珠,而这才是他们心灵深处最真实的语言,是有“生命的语言”。

那么,为什么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学生还是不能把真话写出来呢?我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教学还存在这样三方面的问题:

1、习作教学模式固定束缚学生了的思维

教师的指导往往采用“布置题目——教师指导——学生习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这一僵化的模式,使得学生的整个习作活动完全处于一种被动应付状态,完全忽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习作课上,大多数的学生,眉头紧锁,挠头、咬笔尖,冥思苦想,学生望题兴叹,不知从何写起,常常胡编乱造。

2、习作训练时间固定局限在作文课上

一直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总是习惯在40分钟的课堂上完成,试图通过课堂上知识的讲解、范文的引导,一味地强调文法主题、修辞详略,导致本来思维活跃、情感丰富的孩子,不敢写真实情感。如在写人物的习作中,用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特点时,很多孩子都会举出“扶盲人过马路”“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的例子来突出助人为乐的品质;写父母的爱时,则大量出现“雨中送伞”“生病上医院”的例子。孩子们“处心积虑”写出的是千篇一律、毫无新意的假习作。

3、习作要求过高目标不明确

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心”的过程,没有必要搞得特别复杂。可我们的教师往往因为怕学生写不具体,写不精彩,而自己去辛辛苦苦去找什么范文,花费大量时间认真做指导,引导学生如何围绕主题,如何根据题目要求来选材,布局谋篇,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本以为这样学生就能下笔有神,言之有物。殊不知,正是由于要求过高、限制过多、指导过细,致使学生不能自主表达。另一方面,教师没有完全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小学新课程标准中对小学中、高段的习作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呈现一定的梯度性,然而,我们许多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在习作教学中有“拔高”现象。尤其是在学生初次接触习作时,人为地夸大了写作的难度,导致学生怕习作,从而失去了习作的兴趣,积极性不高,所写作文内容单一,题材单调,语言呆板,套话连篇。

那么,怎么才能改变这些不良状态,让学生在习作中开始写真话呢?我在此次听课活动中发现几点宝贵经验,相信在习作教学指导课上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兴趣入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想,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能关注学生的兴趣点,把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引入我们的教学中来,相信他们一定有话想说。布卢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作文是交流,是以文字为符号的人与人之间独特的交流方式,是情感表达的需要,是生活实际的需要。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设真实的交流场面,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交流中去,激发他们有话想说、有事想叙、有情想抒的欲望,把习作变为学生生活的再现、思想的再现和情感的再现。

二、鼓励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作文离不开想象,离开想象的作文,犹如离开了灵魂的`肉体。

三、形式多样

作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考虑学生在课堂这个环境,还要考虑学生在生活中的感情,兴趣等方面的需求。现行的语文教材,每一个单元后面基本上安排一次作文练习,这给教师提供了一定的的方便,但也有缺点:形式固定单一,比较空泛,过多强调作文的程式和字数。因此,我们的习教学作应该形式多样,让学生自由挥洒,写出童真童趣,用他们喜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述自己的观点。

四、贴近生活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现实生活是习作教学的源头,教师要抓准时机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吐为快时,将强烈的表达欲望变为习作指导。

五、多元评改

尽管学生的作文水平不一,但每篇作文都浸透着他们的心血,教师应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以更人性化的方式来对待他们,用多元化的评改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让不同的学生都有获得评价的机会,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师生共同的参与中,也是教给孩子们习作评价的方法。

总之,我们的习作教学只有关注了学生的兴趣,贴近了学生的生活,我们才能听见真实的,生动的,活泼的生命言语。同时也希望,今后能有机会多参加这样的活动,让我个人的语文习作教学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