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雨季不再来》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雨季不再来》读后感 篇1
这段时间莫名对非洲这块神秘的大陆特别感兴趣,想去肯尼亚看动物大迁徙,想看地球的伤痕———东非大裂谷,想看看乞尼马扎罗山顶终年不化的积雪,想见识撒哈拉沙漠一望无际的黄沙,想到达大陆的尽头———好望角。决定去借一本关于非洲的游记,可是图书馆书架上所有的游记都是写欧洲、日本、韩国的,抱着宁缺毋滥的心理,我放弃了借一本游记的想法,走到文学区这一块,被三毛的《雨季不再来》深深地吸引住了。
翻开书的第一章看到了一句特别吸引我的话“人之所以悲哀,是因为我们留不住岁月,更无法不承认,青春,有一日是要这么自然地消失过去”。想想自己,总是觉得自己还小,不愿意正视困难,可是转眼一想,自己都23岁了。所有认识我的人给我的评价都是“不成熟”,什么是不成熟?难道不成熟还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吗?
抱着这个疑问,我去查“不成熟”到底是什么意思:当一个人的行为心智低于其在社会普遍认知下该年龄阶段所应有的行为表现与意识的心理水平,展现出的明显差异或矛盾时,我们通常称之为不成熟。这样一看倒确实比较符合,我自己总结出来造成我不成熟的主要原因是“拒绝长大”。
我不想长大,总觉得只要自己不长大,爸妈就不会变老,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就可以一直照顾我,甚至还可以永远保持着一颗童心,想要什么就不计后果的去争取。可以不去了解那些黑暗的事情,这些不好的事情也永远不会发生在我的周围。
曾经在《孤身绝壁》里面看到一句特别好的话,“一些人可能会指责我拒绝长大,总是想活在童年里。但是往好的一方面说,童年都是跟探险联系在一起的,爬的最快爬的最久一直是童年的梦想,无论你是否快要30岁”。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为自己拒绝长大的心理而沾沾自喜,直到有一天实在无聊,我把“拒绝长大”四个字打到百度词条里,结果随后出来的就是“拒绝长大是一种怎样的心理疾病?”当时就被吓了一跳,这么严重?于是我马上点开了热心网友的评论
“长大以后要面对太多的麻烦,显然不长大的生活更愉悦些。她的状态是逃避,一种很常见的心理状态,这说明她的环境条件对她长大这件事的要求足够宽容(比如家庭条件、外界期许、自身要求、周围环境等等),等到条件不允许的时候,自然不得不面对,不得不长大。”
突然觉得特别有道理,以前在家里的时候,被爸妈保护的特别好,我所接收到的东西都是他们愿意让我看到的,都是积极向上的,等我来到了公司,同事们也很照顾我,有问题都会帮我解答,即使是工作中出现了错误,也没有狠狠的批评我,而是告诉我下次要注意。每次妈妈给我打电话,都叮嘱我在公司要收敛一点,东北人特别凶,小心他们打我。可她根本不知道,我就一直在这里肆意妄为,倒成了一个小霸王。
惊奇的发现,23岁的我,在用一种近乎可怕的方式拒绝做一个成年人,固执的认为自己可以不必长大。任性、不懂事、不靠谱、情绪化、说话不经过大脑、缺乏耐心、得过且过,自己想想都觉得讨厌。现在别人会纵容我、原谅我,可是很怕有一天,我会把周围所有人对我的耐心都透支完。
我可以试一试,在逃避了这么久以后,鼓起勇气,学着开始不再拒绝长大。
《雨季不再来》读后感 篇2
《雨季不再来》这本书主要收集了三毛从孩童到青年这段青葱岁月的文章。照三毛的原话是讲述了二毛变成三毛的心路历程。这段阳光烂漫又偶有乌云飘过的时光是那么的珍贵,让我们认识了一个鲜活的三毛。
三毛小时候就表现出对文学艺术的痴迷,她对美有着天然的敏感,性格有些叛逆。对课堂不大感冒倒是嗜书如命。家庭熏陶加上自身大量阅读这对于今后的文学底蕴打下了深厚基础。也许同样是因为细腻敏感再加上外界的因素,三毛一度患了自闭症。父母想尽办法也无法打开她的心门,直到遇到恩师顾福生,开始学习美术。三毛慢慢走出了雨季的泥泞,开朗起来。长大些,三毛开始了留洋求学之旅。从文章中能看出她求学的艰苦和读书的刻苦。
我印象比较深的两篇文章,一篇是《紫衣》。讲的是作为家庭主妇的母亲满心期待准备去同学会的郊游,然而最后因为天气突变最终未能赶到集合地点而错失了这场聚会。
三毛那是虽小但也感到了母亲从接到同学会郊游通知单后心态的变化。那个往日操劳持家的母亲突然表现出了少女般的神态,开始叨了起学生时代,难得的快乐和轻松。是啊,母亲也是有过青春啊,她上过学,读过书,有同学,也爱美。只是结婚生子后的那个女人因为有了需要照顾的家而放下了曾经的天真幻想开始学习柴米油盐酱醋茶,变的懂事,任劳任怨。为了这次聚会,母亲没少下功夫,给“我”和“姐姐”做新衣服;自己也穿上了平日舍不得穿的深紫色旗袍,擦了香水;前一夜,还为同学们煮了一锅红烧肉和一锅罗宋汤。
然而天公不作美,赶车的中午天空下起了雨,母亲一边看表一边焦急的让姐姐和“我”祷告上帝。最后,望着那辆大军车缓缓开走的背影,母亲疯狂的放声狂喊着同学们的名字,整个人像疯了一样,那是“我”从没见过的样子。等回过神来,母亲带着我们姐俩往回走,她忙着给我们擦去脸上的雨水,却忘了自己。回到家中,母亲又变回了熟悉的她。多年后,我再问起母亲这段往事,母亲却说记不起来了。”我“想再跟她讲,跟她讲讲那第一件新衣,讲当年她那年轻的容颜,讲日本房子窗外的紫薇花、眼神、小弟、还有同学的名字。
母亲心不在焉的淡然,听着听着,突然说:“天明和天白咳嗽太久了,不知好了没有。”她顺手拿起电话,按了小弟家的号码,听见对方来接,就说:“小明,我是阿娘(注:祖母)。你还发不发烧?咳不咳?乖不乖?有没有去上学?阿娘知道你生病,好心疼,好心疼……”
读到这里,我觉得挺心酸的。那次的同学聚会母亲一定是特别想去,那是她为数不多能重温往日青春年华的时刻,结果错过了,是多么的遗憾。她为人妻为人母已经够辛劳了,然而这最后的幻梦也破灭了。我想她并没有忘掉那一天,可是她选择了刻意遗忘,让自己的心不再抱有幻想,也就不会那么痛吧。由她,我想到了自己的妈妈还有千千万万的普通女性。为了家庭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她们甚至甘愿牺牲自己的感受。
当你看她脸上爬满皱纹时还能想到那个当年风华正茂时美丽的容颜吗?当你看到她手上的老茧时还能想到当年这双纤纤玉手也曾翻过书页,摘抄过诗词?实在不易啊,有了平凡而又伟大的女人,家才变得温馨,井井有条。现代的女性比原来选择的空间更大了,虽然大部分还是主内的传统分工角色,但至少可以有一份自己的工作,经济自立,从而人格上还保持着独立。
另一篇文章是《西风不相识》。说的是三毛去西班牙留学,父母临行前叮嘱她出门在外一定要秉持着谦让的传统美德。最初三毛也确实照做,落得好人缘。然而,这种“老好人”的行为并没有让外国同学和老师对她一样尊重,而是不放在眼里。有一天,一大帮人在三毛宿舍疯闹,老师跑来竟然大骂一顿三毛,这让她再也无法抑制怒火,一下子爆发了。同学老师们都惊呆了,从那以后没有谁再敢招惹三毛。三毛像变了个人,开始我行我素,不再过得战战兢兢,生怕被疏远。
有趣的是,这帮洋人们反倒开始尊重起她来。真应了那句,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有些人不能理解别人对你的忍让是为你着想,以为好欺负呢。而受气久了,心理领域被严重侵犯,早晚一天也得崩溃,要不就得爆发。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从小听孔融让梨长大,被教育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然而,看看中国近代历史便知,被列强大肆侵略却无力反抗。做人也如是,其实,每个人都是平等独立体,我们有权利争取属于自己的权益。
首先,我们要在意自己,这是人能站立的根本。如果你自己都不把自己当回事,能指着谁尊重你呢?
其次,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强大就欺负别人,也就是说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做到这两点了,就算有人指责我们种种又有何妨呢?我问心无愧。随着年龄增长,我慢慢了解到了一件事,谁也不可能是完美的,别人的批评也好建议也好,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让自己好过才是最重要的。
就像书名一样,雨季不再来。我们终将成长,走过雨季。希望未来的生命也多一些阳光,少一些雨水。
《雨季不再来》读后感 篇3
看完有一段时间了,沉淀了一下,总是想写点我看完之后的感受。
这些都是她在17—22岁之间发表的文字,事件发生在她17—22岁之前的时候。
看了她的文字,看了她的经历,你会发现她有很多变化,不变的是她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每次看不同的章节,都会被她的生活所吸引,不是她的生活多有趣,而是她勇敢,对生活执着。
“在我来说,旅行真正的快乐不在于目的地,而在于它的过程。遇见不同的人,遭遇到奇奇怪怪的事,克服种种的困难,听听不同的语言,在我都是很大的快乐。虽说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更何况世界不止是一沙一花,世界是多少多少奇妙的现象累积起来的。我看,我听,我的阅历就更丰富了。”这就是我喜欢三毛的原因。
《雨季不再来》读后感 篇4
昨夜的雨,淅淅沥沥,打在窗上,躺在床上,睁着眼,让目光四处游离。下雨了,我的雨季是不是该来了?告别了纯真年代,走进了豆蔻年华。
那些上课认真听讲的日子,那些下课不忘锻炼的日光,那些追着老师不断提问的时光,那些捧着书勤奋地背的岁月……变成了沉甸甸的记忆,藏在我的心里,任凭时间流逝,它们都不褪色的。雨季中出现的一事一物,也见证了我的成长。懵懂的我,遇到雨天,心情会低落的。长大的我,遇到雨天,会美美地欣赏一番雨天,听那片雨给我带来的宁静与清新。
学习生涯中的磕磕碰碰就如三毛所说的雨季,其过程与她不尽相同,但是在平凡中总有那么一点有趣的事,我们的生活却远没有想像的“痛苦”,反而多了几分别有的滋味:每天与太阳赛跑成就了自己从未有过的美丽;为了一道题与同学甚至老师“吵”得不可开交,在学校的活动中的趣闻……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给自己加上了一个又一个的砝码,却在更多的日子,体味到了解出一道难题的酣畅、取得好成绩的兴奋和欣然入眠的快慰。
我对三毛的了解是浪漫、勇敢、潇洒的真性情女子,再回顾三毛在《雨季不再来》中透露的纯势情怀和异质美感,我就愈加欣赏她的任性、洒脱。
我想,在这个时期,每一颗心都是敏感细腻的,充满无限的遐想和淡淡的哀伤,让人捉摸不透,却又始终如影随身,既感到迷茫和恐惧,又亲身体验到因未知与深藏不露而凸显的新奇感和兴奋感。每段由心而奏的歌谣,都是值得欣赏和歌颂的。三毛这段青春的奏响曲,虽然青涩,但却带着不可言喻的异质美感,带着不可抗拒的亲和感,让人欲罢不能。正如舒凡给《雨季不再来》的书序中提到,“这不仅是三毛写作历程起步的回顾,也是表征六十年代初期,所谓‘现代文艺少女’心智状态的上乘选样。”
当笔下肆意挥洒的心情化为文字,我将用它记录永生——这是莫言说的。作为用灵魂书写的笔者,三毛记录下来的青春痕迹,将值得永久保存。而事实上,这样“保存”的做法,为填补心灵的空白,为“回顾”和“眺望”桥梁的搭建,为时刻的思考准备——提供了最好的方法。我想,悠长岁月的每一个变流窜着的灵感都应该被记载,每一个漂浮着的幻想被演绎,每一个占据着的梦都应该被成真,只是一切都将与“文字”有关。我相信,被记录的岁月,被回顾的人生,会让一个人终生都活于感动中。我猜想,三毛做到了。
十年前的三毛,反抗,叛逆,又不忘播种下一个又一个美丽却带青涩,莽撞,迷惘的梦想,还携带一份不轻易触碰的伤感,而十年后的三毛——可以从《撒哈拉的'故事》看出,其心境如同渺渺清空,浩浩大海,平静,安详,淡泊。两者比较三毛是反省过的,改正过自己个人上的缺点,人之所以是可贵的是他们能因时光,环境的改从而在生活上得到长进。正如她在书中说到:“岁月的流失固然是无可奈何,而人的逐渐蜕变,却又脱不出时光的力量。”成长的力量是需要利用时间来积淀的,这是一个共同进行时,在积淀中成长的同时,也在成长中积淀力量。我们需要的是不断汲取成长过程中的营养,不断完善自我。
风还在,风还来——让我们都尽情舞吧,尽情燃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