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说勤奋》(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说勤奋》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生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感知说理的方法,能找出作者的观点。
3.感悟文中有关词句,体会只有勤奋学习,才能实现理想,有所作为。能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词句,能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感知说理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上课之前我想和你们谈谈理想(板书),你有什么理想呢?
生:……
师:是啊,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
生:是勤奋!
师:对!(板书:勤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说勤奋》。板书:说。
你是怎样理解这个“说”字的。
生:(谈论……说一说……说道理……)
师:对,“说勤奋”就是谈论关于勤奋的道理。那么,关于勤奋,作者有怎样的观点,又是如何去证明的呢?读完课文,你自然就知道了。
二.检查预习
师: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了,下面我们就来展示一下预习的收获。
1.读生字
读屏幕上的生字,一生全部读完,一生再读,开火车。
2.读生字,说生词
读一个生字,说出它在课文中的生词,小组读。
3.读生词,读句子。
读屏幕上的生词,找出含有生词的句子,读一读。
(相机与生交流:预习时读了几遍书?……鼓励学生:你真勤奋!难怪你的书已经读得这么流利了。)
三.初读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找出作者的观点,用“——”画出。
2.大屏幕显示句子: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朗读句子。
3.理解“鲜花”、“汗水和心血”
(“鲜花”就是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取得了成功,“汗水和心血”就是勤奋。)
读第一句话,这是个什么句子?(设问句)换成肯定的.说法。
过渡: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举了两个例子,下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的2、3自然段。
四.精读感悟
1. 同座两人合作学习其中的一个例子,思考:他们成功了吗?找出有关他们成功的词句,读一读。
大屏幕映示:
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
他用了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师简介《资治通鉴》)
后来他远渡重洋,到比利时去留学,由于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他们成功靠什么?(勤奋)
同座再读课文,画出能体现他们勤奋的句子。
司马光:
小时侯……滚瓜烂熟为止。
长大以后……叫“警枕”。
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他的勤奋?(扣住:一遍又一遍、滚瓜烂熟、稍微、继续、警枕)(相机用“滚瓜烂熟”说一句话)
有感情地朗读。
引导出“小时侯”、“长大以后”,这就是——一生勤奋。
再读句子:只有一生勤奋,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童第周:
第一学期末……急起直追。
每天天刚亮……改进学习方法。
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他的勤奋?(扣住:“毫不气馁、急起直追、每天天刚亮、晚上睡觉前、总是”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
师:是啊,童第周的成功不就告诉我们(出示句子):“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生读。
3.再读课文,小结。
五.课外延伸
1.搜集关于勤奋的名言、俗语、成语、诗词等。
2.为文章再添一个因勤奋而成功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说勤奋》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2、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
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
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把握论点
1、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十五课《说勤奋》(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文章开门见山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幻灯出示: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3、齐读观点。
4、古今中外,涌现了许多手捧鲜花、有所作为的人,文中选取的.是哪两个人?(板书有所作为)
二、细读文本,明白道理
1、细细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想想司马光和童第周手中的鲜花分别是什么呢?你是从文中哪些句子感受到他们的勤奋的?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司马光: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呢?你是从文中哪些句子感受到司马光的勤奋的?
交流一: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呢?
(1)、出示:他用了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①、我们先来看看《资治通鉴》是怎样的一部书。
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部书是按历史年代编写的,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目的是让建统治者从历代治乱兴亡中取得鉴戒。它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比较完备的资料,已被人们称为史学瑰宝,其地位堪比《史记》。
②、这正是一部有价值的著作,司马光写成这部著作很不容易,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19年:时间长;持之以恒。
终于:说明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很不容易,付出了很多汗水、心血。
③、补充说明:在整整19年时间里,司马光把全部精力放在这部著作上面,每天工作到深夜,到完成《资治通鉴》的时候,他身体已经十分衰弱,眼睛昏花,牙齿大多脱落了。
(2)、出示: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①、什么叫“滚瓜烂熟”?(司马光背书背得熟练 )
②、为什么能够“滚瓜烂熟”
“却”看出比别人努力。
“一直”,是说司马光读书时没有休息
“一遍又一遍”朗读次数多,朗读时间长。
③、老师请大家注意这个字“躲”,通过这“躲”,我们仿佛能看到这样一幅幅画面:
3)、出示: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①、“警枕”是什么意思?(警示自己,提醒自己的枕头。)
②、用这种枕头你习惯吗?为什么?(点出:稍微)
③、司马光为什么要用这种枕头?提醒他什么?(时时刻刻都不要浪费时间,要抓紧时间读书和写作)
④、司马光争分夺秒地学习、写作,连睡觉的时间都要挤出来,这就是——勤奋。
3、学习第三自然段
童第周: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呢?你又从文中哪些句子感受到童第周的勤奋?
交流:
(2)、出示:第一学期末,他的学习成绩很差,但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
①过渡:在上中学时,童第周的基础比别人差多了,他的考试成绩平均分才40多,学校建议他退学吧,但他同样——“毫不气馁 ,急起直追”。
理解:毫不气馁——气馁,失掉勇气,失掉信心。
急起直追——马上行动,迅速赶上基础好、学习成绩优秀的人。
②出示:天刚亮,睡觉前
从这两句话里,我们可以读出一个四字词语——起早摸黑、起早贪黑。说明司马光学习时间长,比一般人勤奋。
③他起早贪黑地学习是一天吗?不是——“每天”、“总是”,能够坚持,天天勤奋,时时勤奋。
④小结:面对落后,童第周毫不气馁,急起直追,起早贪黑的学习,每天如此,这同样是——勤奋。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读完了课文的两个事例,我不禁有个疑问,作者为什么要举两个事例呢?这两个事例有什么异同?
同:都是通过勤奋,取得了成功。
2、小结:看样子,不论天资,不论基础,只有勤奋,才能有所作为。勤奋是成功的唯一法宝。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说勤奋》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4、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
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
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板书“勤”字(书写认真),我们从小就应当要认认真真写好中国字,堂堂正正做好中国人。
问:勤的右边为什么是个“力”字?
板书“奋”字,学生齐读“勤奋”一词,并为它找近义词。
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勤奋”二字。(板书“说”字,学生读课题)
2、解题:曾经有人对你说过有关“勤奋”的话吗?谁?是怎么说的?(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区分“勤奋”与“勤劳”等近义词,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勤奋”的'含义。)
二、初读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迅速把书翻开到《说勤奋》一课,用最快的速度读课文,找一找作者对勤奋的观点是什么?用横线画出来。
指名说。
2、再读课文,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教师随机正音。
4、默读课文,找出不太理解的词语,与同位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指导理解如下词语:
滚瓜烂熟:记得非常牢固,念得或背得非常流利。
毫不气馁:气馁,失掉勇气和信心。一点也不灰心,充满信心。
名列前茅:指名次排在前面。
勤能补拙:勤奋不懈可以弥补天生的笨拙。
5、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三、指导学生写字:
1、出示生字:
2、认真观察字形,你认为哪些字比较难写难记?
3、你会怎样记住这些字?
4、有针对性强调“稍”、“梁”、“末”、“渡”等字的写法。
5、学生动笔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说勤奋》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懂“司马光、童第周”有辉煌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刻苦勤奋。
2、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教具学具: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揭题
(板书:勤奋)看到“勤奋”一词,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来学习文章《说勤奋》,文中是如何来说勤奋的。(板书: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生字,读准字音。
2、自由、轻声读文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3、同桌互读,互问,四人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4、回答教师问题:你懂了什么?
5、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6、全班质疑问难。
7、齐读全文。
三、细读课文,体会词句的意思。
过度: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1、指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找出主句。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3、体会交流
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设问)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比喻)
用"鲜花"比喻成功者所取得的成就
用"汗水"、"心血"比喻成功者付出的努力。
4、指导朗读。(个人朗读。全班朗读。)
5、归纳板书
提出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这一段用设问的方法提出自己的观点,非常明确,引起读者的思考。
五、作业 抄生字。
第二教时
一、复习检查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你懂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2节
我们继续学习下面的.课文。
1、指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写了谁?(司马光)
2、写了司马光的几件事?
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就去玩了,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长大以后,他更加勤奋。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
3、体会交流
A、哥、弟间的对比,(指导朗读)
B、"小时侯"与"长大以后"的具体描写(指导朗读)
C、特别"醒枕"的奥秘
D、取得的成就(指导朗读)
6、两件事说明了什么?哪些词语特别能说明司马光的勤奋。
7、指导朗读
8、齐读这一段
9、归纳板书
这一段分别写了司马光小时侯和长大以后,勤奋学习的事情,举了几个例子,通过对比衬托、细节描写等方法突出描写司马光的勤奋,写得特别生动,读了,我们就仿佛能够看到司马光那认真的样儿。
三、学习课文第3节
(以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读课文
(2)讲童第周的故事
(3)找出描写童第周勤奋和取得成就的句子。
经过半年的努力……………………名列前茅。
后来他远渡重洋………………………产生了很大影响。
(4)体会交流
成绩差不是天生,童第周名列前茅、青蛙卵剥离技
术所产生的影响,这些事实证明,勤能补拙,成功来自勤奋是真理。
(5)指导朗读
(6)归纳板书
天资聪明的人靠勤奋能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基础
较差的人靠勤奋同样也能成才,不应自暴自弃。
举例说明………………司马光和童第周的成功事例
四、学习课文第4节
(1)齐读课文
(2)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体会交流
课文通过司马光和童第周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
道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
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造句:只有…………才能…………才能…………
(4)归纳板书
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总结观点………………学习条件好了,但仍然不能忘了勤奋
五、默读课文,质疑问难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