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读后感

多美网

2025-09-22读后感

欢迎阅读学记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记读后感 篇1

《学记》这篇文章涉及到教育、教学的很多方面,它提出了教学相长、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启发诱导,还总结了教学成功的经验、教学失败的原因、学生在学习上的四种过失等等。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学相长和启发诱导两个方面。

一.“教学相长”使老师走上专业化成长发展之路。《学记》里提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段话阐明了教与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要想教好就必须不断地学习,而不断地学习反过来又提升了教的水平。这就好比一个老师要给予学生一杯水,他就必须有一桶水。教学相长的道理让我认识到一位优秀的老师要善于反省、热衷学习和钻研,这样他才能够不断地成长、发展。《论语》中孔子有这样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只有善于反省的人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才会不断地学习,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二.“启发、诱导”让老师“解放”,让学生“乐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讲的是怎样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则说明了启发诱导的作用。我认为老师要做好启发诱导,关键是要明确老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老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这就像导演和演员的关系,一个导演只有充分调动演员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让演员被动的接受说教,才能算是好导演。作为老师也一样,课堂这个舞台的主角应该是学生,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启发诱导,让学生充分发挥他的积极性、创造性。孔子也曾有过“启发诱导”的言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述而》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不到他努力想懂而懂不了不去开导,不到他努力想说而说不出来不去引发,告诉他一个角落是如此,他不能随之联想到另外三个角落也是如此,就不再多说了。孔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时就做到了这一点,这从《论语》中的很多内容可以看出来。

我认为一个老师如果真正做到了启发诱导,首先他就解放了自己,因为他不必在课堂上大量灌输了。其次,受益匪浅的还是学生。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如果启发诱导运用得当,学生会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受,他自然会乐学,师生关系也会越来越融洽。如果老师课堂上大量灌输,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那么学生就会缺少反思,他的领悟就会有限,所学的东西也必然忘得快,更谈不上学以致用了。由此可见启发诱导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待《学记》,我们要取其精华,由表及里,才能真正落实到教学中去。

学记读后感 篇2

《学记》是我国甚至世界上教育文献中最早、体系比较完整而又有价值的一部著作。《学记》是《礼记》49篇中的一篇,全文1229字,却包含了教育意义、任务、教育原则、方法以及学校教育制度等方面的问题,比较深刻地阐述了教育、教学过程的根本规律,对当时的社会乃至今天的社会教育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因为很久不接触古文了,初读《学记》颇有些费劲,参看了注解后,大概弄懂了十之八九,深为古人见解之独到和精辟所折服,文中对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其所倡导的“教学相长,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善喻和长善救失”五大原则,时至今日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记》中有这么一句话:“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句话形象地阐明了有效教学的关键,即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它包含了这样三种思想:一要注重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鼻子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二要督促勉励,但又不强制压抑,学生就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到比较容易;三要打开学生的思路,但又不能提供现成的答案,这样学生才能独立思考,发展智能。“和易以思”,从某种程度上让我们明确了作为一个教师真正的角色,教师是启发者,是引路人,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而非给予者、灌输匠。教学的真谛是如何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探索和接受知识。

联想这几年全国大范围实施的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一轮的教育改革要求改变过去教育教学中强制灌输知识点、压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师生关系紧张、不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等弊端。真正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全人教育的思想,让教育回归到它的本质和远点,那就是培养人,培养各方面素质和谐、健康、全面、综合发展的人,一方面服务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培养人来服务于社会的发展。

要想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我认为,借助《学记》“和易以思”的观点,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真正遵循和贯彻这样一种教育教学原则,必将有助于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成长发展。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第一,实施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即做到《学记》中所说的“善喻”。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培养个性健全、素质全面、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只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真正贯彻启发性原则,以启发式教学方法思想为指导,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去激发和调动学生,教育教学就能朝着新课程的要求不断接近。

第二,摆正教师的角色地位。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到底应该居于怎样一种角色,有着怎样一种地位,这也是影响教育教学行为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和易以思”这一观点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教师既不能牵着学生鼻子往前走,不能强制学生学习和接受教师所希望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又不能代替学生,直接帮助学生获取问题的答案。教师应该摆正自己的角色,他是一名启发者,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他是一名引路人,引导学生科学、快捷地认识生活、认识世界;他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促进学生素质综合、全面、和谐、健康地成长和发展。

第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种活动组合而成的,只强调教师的教,就会使教师处于绝对领导的地位,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造成师生关系的极度紧张。新课程要求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这包括了学生的为人处事能力和个性的健全发展。因此,教育教学中要强调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做到“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和心理相容”,《学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建立这种和谐关系的方法,那就是“道而弗牵”。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集大成,时至今日仍然对我们的教育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尤其是对于指导我国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更有重要的意义,我只是从“和易以思”这一观点出发,阐述了个人对于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的一些具体做法,就当是我对《学记》一文的读后感想吧。

学记读后感 篇3

很早就明白“玉不琢,不成器”、“学,然后知不足”等说法,但从未探寻过它们的来源,直到读到了《学记》才恍然大悟,原先这些说法的根源在那里。随着阅读的深入,才发现这些只是《学记》给予人的豹之一斑。

《学记》以微言写大义,千字略略有余的文章论述了教育原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教育的大问题,每一点都能够与实际相结合衍生出许多供人思考的资料。目前自己有些资料读得还不够通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小学语文课怎样上?此刻有很多争议。我选取与自己的教学关联紧密、感触最深的两点来浅谈我个人的读后感。

《学记》第三则:“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是的,教学相长,是学生在促我们“长”,学生即我们身边最可宝贵的资源。

学生是鲜活的、富有新意、永远不能完全预期、充满张力的资源。从某种好处上讲,他们是我们的老师。

一、学生的质疑时时冲击着老师已有的知识储备,是促进老师不断学习的外部力量。

古人云:“学贵有思,思起于疑。学贵有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学生质疑约有三种状况:一是有疑而问。二是意见分歧。学生中常有不盲从者,这十分可贵。如果对问题的认识从一开始就整齐划一,恐怕是一种悲哀。即便大家最终达成的是共识,那由异到同的争辩之路也是最美的。三是为师纠错。

二、学生的独到理解为教师大脑吹进一股清风,启发着教师思维。

有时,我们常常以为对某个问题思考得比较全面了,已成定论,无可质疑。但学生以小朋友的敏锐、独具的慧眼还是会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视角。比如,上课时间,我经常会问小学生们,“最欣赏陈友玲老师教育方式的哪一点?结合文章语句说明一下。”学生们常常打破常规看问题。有时,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答案,虽不必须正确,但因其观点不同,能够启发一些不同的思考。

三、学生习作为育人工作带给了宝贵的素材,使以课堂为载体的育人活动更为有效。

说教,为学生所不愿理解,但又是教育学生时最常用的方式。说教本身无过,流于刻板则无效。有时,学生习作带给了以学生之言教育学生的契机。

家长会上,应对家长和学生,我从一则周记说起: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父母为生活打拼已经很累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让他们为我们的学习分心?应对父母疲惫的面容,我常常感到自责。”

跟几个纪律不好的学生交流时,我也拿出了学生的周记本:“我多想坐下来静心学习,自习课上说话的同学,难道你们不明白“己所不语,勿施于人”?

这样,便实现了“取之于生,用之于生”。

凡此种种,几年的教学实践令我常常深思。教与学双向的付出与收获,使自己受益颇丰。所谓“教学相长教中知困学解困,师生互动师亦获长生补长。”

读《学记》,常读常新,永读永获。《学记》值得所有从事教育的人慢慢研读。有人说,中国教育理论在世界教育理论空间中“群众失语”,只有西方教育理论在“独白”,这令人感慨。以我浅见的视野,不明白《学记》是否已经成为世界教育的通用读本,但我相信,它必须是!

学记读后感 篇4

这本书师青研班的读书活动推荐的第一本书,班主任当时推荐这本书的时候把这本书的重要价值讲的已经非常清楚。首先,这是我们中国教育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本书。甚至要比我们之前熟知的国外教育大家卢梭、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大家都要早很多年。其次,不仅仅是时间更早,我们当今所谈的各种先进教育理念都在《学记》讲到过。

这让我对我们的传统经典又一次慨叹,热衷效仿国外的先进教育的同时,我们是不是更要把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几千年积累沉淀的精华继承下去。第三,《学记》虽然短短一千多字,但是道理却不是读完一千字就能领会的,鸟瞰第一遍的时候,我也已初步感受到了这本书看似平静的水面,但是到底多深邃,有多广阔,在于每个人。但道理却又用一个个生活的例子灵活展现,层层递进,层层剥离,逐步带领读者走进大智慧。中国的教师,中国的教育大智慧,是要有紧密联系的。

摘录批注及感悟:

这本书是我除了语文教科书之外批注最多的一本书,我用了两天,只看了前四讲,我不是阅读障碍,而是我真的感受到这里有不可限量的深度和广度等我去探寻。我要一遍遍去体味,去感悟。

开篇第一段话,让我牢牢记住的那四个字——化民成俗。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化:教化。程度要深于教育,是要通过教化,实现良好的风尚,全社会积极向上,国泰民安。俗:通俗,平俗,也就是达到平常通俗那样的境界。化民成俗,因为教育,让这会可以到达一种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一切优良传统、道德文化平凡得不值得一提,那才称其为俗。

这四个字深深的震撼了我,可以说,在大智慧面前,原来我所认为的教育真的狭隘到了极点,我的眼里的教育往高了说,我想教会我的孩子做个好人,实际日常教学中,我又总是在纠结孩子的这道题怎么算上,从来没想过原来教育是有如此高度。这种感觉就好比我站在板凳上质问我的`孩子你这道题怎么还不会?而我们的老祖宗,我们的教育大家,就像站在泰山上,放眼未来,俯瞰整个社会,为这个社会的发展,为民族的未来,为了改变社会,改变世界而努力培养人才。我惭愧至极。但同时也庆幸我没有一直洋洋得意的炫耀自己“板凳上的成就”,我从今天起认识到了,我要努力带着我的孩子们爬向峰顶。别再此时堂而皇之、言之凿凿的认为:“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在峰顶,如何指点江山?不在高楼,如何穷极其目?教育者要有更博大的胸怀,要有更高峰的高度。从今天起,努力做一个向教育峰顶努力攀爬的教师。

这段从生活中的佳肴入手,谈到教育,让无形的教育化作有形的鲜活的生活中的例子,有了参考,有了比较。更清晰的体会感悟教学的真谛。此段话中的“教学相长”也是我们当下流行的教育理念。也让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思考。教学相长应该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本身教和学的能力会互相促进,各有提高;

二、教师和学生的身份不是固定的。

三、教与学是一体的,不能抛开学习谈教育,也不能抛开教育谈学习;

四、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是良性循环。

“知识渊博,为什么还要谦虚?”“知识就好像一个圆,已知的在园内,未知的在圆外,知道的越多,这个圆就越大;圆越大,未知的就越多。”

我们作为教师就要走这样谦虚的胸怀,当了老师就什么都知道了?就不用学习了?不能浅尝辄止,不能贡高傲慢。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是合格教师应该做到的。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