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孟母三迁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孟母三迁读后感 篇1
孟母,一位家喻户晓的母亲,家境并不好,但她不怕苦独自一人将孟子拉扯大,将孟子培养成一位伟人。
孟母一生吃尽了苦,但为了将孟子培养成一代英才,再大的苦他也吃得下,孟子早年丧父,仅靠孟母一人在家做些零工补贴家用,孟母曾三次搬家,是由于孟子,因为孟子年纪太小什么事都比较喜欢模仿,第一次搬到了一个闹市,那里的叫卖声整天连续不断,孟子也学起了他们,整天叫卖,孟母立刻认为这个地方并不是我儿可以居住的地方,不能让他受到这个环境的迫害,第二次孟母搬迁到了一个办丧事的地方,这次孟子没有再次叫卖过,孟母认为这个地方可行,没想到过了几天,孟子经常和小朋友们一起学起大人们哭丧,孟母知道后认为这还不是我儿居住的地方,于是孟母又搬到一个学堂的旁边,孟子每天醒来时就能听见读书声,孟子觉得好奇,于是孟子就经常跑去学堂的外面听他们读书,并且自己跟着学习,盗了最后孟母想尽方法让孟子进入学堂,孟母这才安心。
在现实的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爸爸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乡村医生,从小受到了爷爷的熏陶,他为人正直,真诚。所以有许多人景仰我爸,因此我爸爸希望我可以超过他,比他更好,从小就不让我和一些品质恶劣的孩子在一起玩,但时间流去,我也渐渐的'不听爸爸的话了,我爸爸多次叫我不要和那些孩子走得太近,可我就是不听,现在我知道了。孟母含辛茹苦的将孟子养大,也让他接受了好的教育,是为了不让孟子自毁前程,我也知道我不该这样做,但是我总是控制不住自己,这时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要像陶渊明那样“出淤泥而不染”不能让不好的人或事物蒙蔽了你的双眼,要自觉抵制,千万不要自毁前程。
孟母三迁读后感 篇2
这篇文章主要是讲民工 李 女士为了给儿子小华得到更好的教育,进行了多次的“迁徒”:从山西农村迁到县城,再从县城迁到省城,相继更换了三所学校,却忽略了儿子的感受,几天前, 李 女士在整理小华的书包时,发现小华在日记里写到:“妈妈,求求你,不要再换地方了,城市里的学生们总是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我,我觉得自己就像个怪物一样!”“妈妈,我不想上学了,求求你了!”儿子的话深深刺痛了她的心。
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我心里感触很深,我觉得 李 女士做得不对,她不考虑儿子的感受就武断地决定,这样只会遭来孩子的叛逆。由此,我想到了《拔苗助长》的故事:一农夫为了使他种下的禾苗长得更快,就人为地去把禾苗拔高一截,最后倒致禾苗全部死光,庄稼颗粒无收。究其原因,那是因为他不遵循事物生长发展的`规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教育孩子也一样,急着让孩子一鸣惊人,却忽略了孩子的爱好。嘴上说是爱他,可行动上却是害他呀!每个父母都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一口吃不成胖子,心急的话必会事与愿违。孩子想要自由飞翔,做家长的也应该反思反思。
家长们,请给我们一些自由的空间吧!我们需要自主更需要快乐!
孟母三迁读后感 篇3
自从我读了《孟母三迁》这篇文章以后,我受益匪浅,感受至深,久久不能忘记。
这篇文章讲的是:孟母为了儿子在好的环境下生活搬了三次家,分别是:儿子贪玩,不读书孟母便搬到了一个没有贪玩的小孩的地方,这是第一次。孟柯模仿铁师傅打铁的动作就搬到了荒郊野外,这是第二次。外面是大片的`坟地可一到清明节,孟子就学人家玩埋死人的游戏,他们又搬了,这次搬到了学堂的附近,这时第三次搬家。孟母看到儿子去跟着念,就送孟柯去学堂读书,后来,得知孟子逃学,孟母便把刚织的布剪成碎片,以来教育孟子。
其实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家长都很爱自己的孩子,但每个家长爱的方式不一样。比如说:孩子做了一件令你高兴的事,你去说一些称赞的话,如果孩子做了令你不称心的事,你可以给予他鼓励和让他振作起来的话。我非常不同意“打是亲,骂是爱。”这句话,难道非要用打骂来表示对孩子的爱吗?那么没有几个孩子能承受得了。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爱,比如说“孟母三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孩子受到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伤害或影响时,孟母选择了躲避,孟母这个躲避躲得好呀!
每个家长都很爱自己孩子,爱的方式不同,我们都在父母的爱下成长,我一定认真学习,不辜负父母的希望。
孟母三迁读后感 篇4
环境造就了人才,环境也能淹没人才。好环境,好人生!这是我读了《孟母三迁》后所生发的感触。
《孟母三迁》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孟子小的时候,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集市,靠近杀猪杀羊的地方去住,到了集市,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记在心里。孟子的妈妈很满意:“这才是我的.儿子应该住的地方!”
故事中的孟母为了给她的孩子孟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一共搬了三次家,可见她望子成龙的愿望,也体现出了学习环境的好与坏是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品性乃至前程的。
在生活中,环境能造就人才,也能淹没人才。社会环境与一个人的成长有直接关系。孟母为了孟子学习好,三次搬家,孟子终于成为了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孟子成为大学问家,与社会环境对他的熏陶感染有很大的关系。相对而言,一个差的环境可以把一个人从成功的高峰推下悬崖,而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可以为人编织出一段精彩的彩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