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细跳月教案

欢迎阅读阿细跳月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阿细跳月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 感受作品的风格特征,了解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

2、 能听辨乐曲中各种音色的变化,较熟练地演唱主题旋律。

3、 了解相关的民俗风情,掌握“跳月”的基本舞步,加深对作品的印象,并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教学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钢琴

学具:准备一些报纸或其它自制乐器的材料

教学重点

重点是让学生能感受彝族乐曲的风格特征,较熟练地演唱主题旋律。

教学难点

难点是掌握“跳月”的基本舞步并自己或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创作、表演。

教学课时】 1 课 时

教学方法

1、 教法

利用多媒体这一先进的教学设备,利用直观教学法、聆听法、讲述法、唱奏法、谈话法、诗画舞结合法进行教学,力求做到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2、 学法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注意配合老师积极活动。利用模唱法、聆听法、练习法、比较法、讨论法使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能学到掌握知识的方法,这也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设计意图

一、 节奏律动

教师: 今天我们要一起外出,请跟上老师的节拍,可不要掉队呀!

拍 × ×× ×× ×× ×

合 右左 右左 右左 右

念: 走 快点 快点 快点 走

(合:拍手 右:右手拍腿 左:左手拍腿 )

学生:模仿拍节奏

教师:走的节奏是什么样的?

学生:部分学生起来走动,拍出走的节奏:

× × × × ×……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拍出5/4拍的节拍的重音。

> >

× × × × × × × × × ×

教师:哎!这边还真有同学掉队了,于是呼喊学生:

×× × × × ×× ×

等等 我 呀 嗨 快跟 上

(呼) (应)

学生: 模仿拍节奏

二、 导入

1、 欣赏《阿细跳月》片段.

教师:请大家根据下面这段音乐,判断我们要去的地方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是什么因素会使你产生这种联想?(播放音乐)

学生:音乐欢快、热烈,使人联想到载歌载舞的欢庆场面.节奏感强、富于动感,与舞曲有关……

教师:我们将要去彝族山寨参加他们的篝火晚会,先请大家将课前查找的有关资料进行交流。

2、 讨论交流

(1) 彝族主要居住在我国云南、四川等省,有十几个支系。阿细是居住在云南境内的彝族支系。

(2) 火把节是彝族(西南少数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3) “跳月”是彝族阿细人的一种歌舞形式。(播放彝族“跳月”的音乐。)并了解基本舞步。

三、 授新课

1、 板书:《阿细跳月》。

2、 完整欣赏《阿细跳月》。(播放音乐)

3、 讨论归纳:

教师:你们能找出刚才所练习过的节奏吗?

学生:节奏(1)是引子部分的节奏型并以固定低音的形式经常出现在伴奏声部。(听相关部分内容)节奏(3)是旋律的节奏型。(出示节奏谱)

5/4 ×× × × × ×× ×|

教师:节奏(2)是5/4拍的固定节拍,也是跳月这种舞蹈风格的独特之所在。

4、分析、练唱。

教师:我们一起来哼唱一下主旋律。(唱)

1=G 5/4

你们能将它的主要特点归纳出来吗?

学生:旋律主要由5、1、3三个音组成,每句的句末相同。

练唱旋律:

5 1 3 1 3 5 2 1 |… …

) (

教师:还有补充吗?

学生:结构归整、匀称,由四个乐句组成,每句的节奏相同……

5、听音乐分声部拍节奏

5/4 × ×× ×× ×× × |

×× × × × ×× ×|

× × × × × |

6、讨论

教师:你们注意到音乐中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相同的?

学生:旋律是不断反复,而演奏的.乐器经常变换。

教师:能听出什么乐器在演奏吗?

学生:有二胡、竹笛……有时是一件乐器在演奏,有时是很多乐器一起演奏。

(老师就学生不熟悉的乐器音色如:笙、高胡与二胡的区别等进行讲解和比较,使学生能分辨民族乐队中几种主要乐器的音色)

7、完整欣赏《阿细跳月》(播放课件)

教师:下面我们将再一次地欣赏这首作品。在听的过程中,请你们用自制的乐器共同来参与模拟演奏,可准备一些报纸或其他的材料,让学生动手制作。同时请1-2名同学出来,记录出各种乐器演奏时所表现的顺序。

8、讨论检查学生记录的结果,出示结构图(电脑课件)

引 竹 合 弹 二 高 笙 竹 弹 合 竹 合 尾

子 笛 奏 拨 胡 胡 笛 拨 奏 笛 奏 声

教师:乐曲中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变化?这些变化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学生:联想到不同的舞蹈场景、不同的舞姿、不同年龄的人……

教师:你们还能注意到音乐中其他的变化吗?

学生:后部分渐快、渐强,将乐曲推向高潮。

9、归纳。

民乐合奏《阿细跳月》是作曲家、指挥家彭修文根据彝族民间歌舞“跳月”的素材编写创作的。旋律素材简洁,节奏富于动感。作品采用固定主题多次变化重复的结构,用不同的音色、力度、速度的变化对比,表现了“跳月”时欢快、热烈的歌舞场面。

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几种形式的《阿细跳月》。

(播放课件――音频、合唱和视频,学生看彝族人舞蹈并学跳基本动作)

四、 创作表演

教师:我们再次听到的将是由你们自己设计并担任表演的《阿细跳月》,请你们自己组合,分小组讨论、设计、练习。

1、 小组活动(老师分别参与各小组的讨论和设计活动)

2、 各小组表演。

五、 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共欣赏了哪几种形式的“跳月”?

学生:有阿细人自己跳的“跳月”,有舞蹈《阿细跳月》有器乐曲《阿细跳月》,有合唱《阿细跳月》,还有我们自己表演的《阿细跳月》。

教师:这几种“跳月”各有哪些特点?

学生:1、彝族人的“跳月”是大家一起跳,音乐比较简单。

2、舞台上的“跳月”是经过加工的艺术作品,服饰鲜艳,舞蹈动作是经过设计的。

3、乐队演奏的“跳月”是通过不同的音响来表现的,它需要我们根据音乐进行联想……

教师:这节课使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请你们自己来进行总结、提问和评价。

学生活动,做点评)

教师:音乐是人们认识一个民族文化的窗口。“跳月”是阿细人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今天我们也随着《阿细跳月》走进了彝族山寨。现在就让我们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去分享他们的快乐吧!

(播放音乐,师生一起随着音乐“跳月”,在欢快的歌舞中结束课)

以语言节奏律动,让学生感受5/4拍的节拍规律和掌握乐曲中两种典型的彝族乐曲节奏型,为欣赏乐曲做好铺垫。

本课难点

让学生在简单的走路中掌握难点。

引导学生关注音乐,展开联想,归纳出对《阿细跳月》主旋律的总体印象。

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相关内容,为教学创设意境,使学生能“走进”彝族山寨,了解相关的民俗风情。

通过听、辨、忆、分析等活动,使学生认识《阿细跳月》的主旋律及其主要特征。这也是本课欣赏教学的一个重点。

师生用接龙的方式练唱主旋律,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旋律的认识。

重点

学生分成三组,以节奏律动参与欣赏,使之能熟记音乐的旋律。使学生对彝族旋律的典型节奏有个更深刻的认识。

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的结构及音色、织体的变化,培养学生横向与纵向的听辨能力。

让学生“加入”到乐队中更进一步的关注各种音色的变化和它的表现作用。

启发学生根据音乐展开想象。

关注力度、速度的变化。

课堂延伸

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主要的表现手法。

难点

拓宽视野,让学生了解各种形式的《阿细跳月》。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参与音乐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合作意识。

学生自己总结、评价所学的内容。

首尾呼应

附板书设计

节奏训练

× ×× ×× ×× ×

合 右左 右左 右左 右

念: 走 快点 快点 快点 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等等 我 呀 嗨 快跟 上

(呼) (应)

《阿细跳月》

典型节奏

5/4 ×× × × × ×× ×|

听音乐分声部拍节奏:

5/4 × ×× ×× ×× × |

×× × × × ×× × |

× × × × × |

阿细跳月教案 篇2

一、设计思路。

三年级音乐学习是小学低年级向中高年级音乐学习发展的转折点,在音乐游戏活动中应该较低年级更加重视学生情意的发展和音乐能力的发展,尝试留给学生更多的感知、探索、体验的空间。

《阿细跳月》是一首复合拍子的乐曲,主旋律中含有切分节奏,但欢快的主题不断重复,带给人们尽情舞蹈的感受。由于5/4拍的学习不是三年级的教学内容,那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感知、体验乐曲特有的节拍特点便成为本堂课的教学难点。教学设计重点由听入手:听辨乐器音色,激发聆听的兴趣;完整地静心聆听,唤起学生情感投入,引发联想;听动互补的'感受活动,感知并掌握乐曲的节拍特点;创编实践,从切身的活动体验中加深对阿细跳月活动的感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二、教学内容。

1、听:《阿细跳月》 。

2、创:为《阿细跳月》编舞。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民乐合奏《阿细跳月》,感受彝族“跳月”舞独有的奔放热烈的音乐情绪,想象音乐所表现的“月下欢舞”的欢乐情景。

2、过程与方法:在听、赏、唱、舞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乐曲特有的节拍韵律;在小组创编活动中,体验彝族阿细人载歌载舞时的愉悦情感。

3、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民乐合奏的表演形式;能和着音乐的节拍创编律动并表演。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用肢体语言来感受、体验乐曲的节拍特点,表现音乐欢快的情绪。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快乐的罗嗦》,导入新课。

1、律动进入教室。

2、师生交流彝族风情:你知道彝族人喜欢什么?你认为彝族是个怎样的民族? 3、有表情地歌唱《快乐的罗嗦》(中速—快速)

(二)听辨乐器,感知民乐合奏。

1、听辨演奏乐器:笛子、二胡、三弦、民乐合奏。

2、认识大三弦:大三弦是彝族舞蹈时常用的一种弹拨乐器。

3、介绍民乐合奏:从这段音乐中听出是一件,还是多件民族乐器在演奏?我们把多种民族乐器按不同声部在一起演奏的形式称为民乐合奏。

4、模仿上述乐器的演奏姿势。

(三)欣赏民乐合奏《阿细跳月》。

1、完整初听全曲,感受音乐情绪。

(1) 边听边即兴模拟小乐队演奏。

(2) 师生交流乐曲带来的感受。

2、揭示课题,了解彝族风情——跳月。

彝族有个分支叫阿细人,每当农闲或节日的夜晚,全寨人都会在乘着月色、燃起篝火、载歌载舞。热闹的场面,仿佛天上的月亮也要下来舞蹈。因此,人们把阿细人的这种活动方式称为“跳月”,所听乐曲名称为《阿细跳月》。

3、律动参与,感知乐曲节拍。

(1)听音乐、赏画面,感知乐曲节拍特点。

(2)复听音乐,跟着音乐击拍● ○ ○ ● ○。

(3)跟琴伴奏,模唱乐曲主旋律● ○ ○ 。

(4)按节拍游戏律动“请你跟我这样做”。(每五拍做一个动作)

(四)创编表演“阿细跳月”。

1、集体讨论:“阿细跳月”可能会采用的方式;

2、小组讨论、编排跳月舞的动作或队形;

3、小组轮流表演,相互评价:我欣赏的表演。

4、欣赏彝族“跳月”舞蹈的视频,交流:

(1)男女生各有什么特色动作?

(2)学一学自己喜欢的动作。

(3)修改小组的编排,再表演。

5、创设情景,与师共舞,体验“跳月”的热烈场面。 席地而坐——小组轮流表演——师生共舞

六、教学反思。

这堂课采用了各种听赏方式来解决听辨的难点,能较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们能在听、唱、编、舞等音乐活动中感知《阿细跳月》的乐曲节拍特点,体验音乐情绪,领略彝族阿细人跳月的风俗。

为了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感知乐曲节拍规律,我设计制作了Flash课件。利用按音乐节拍出现的月亮图案● ○ ○ ● ○启发学生视听结合来感知,再通过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引导学生从律动中加深感知,最后鼓励学生在跳月舞的创编活动中尽情表现。跳月舞的创编活动采用先探究、后欣赏、再舞蹈的形式,学生能从通过自身的实践来体验彝族阿细人跳月时的欢快情绪、想象阿细人跳月时的欢乐情景。课后发现此形式可以略为提前,让学生在宽裕的时间内充分体验。

阿细跳月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欣赏乐曲“阿细跳月”片段,发现并尝试表现乐曲的节拍特点。

2、引起对少数民族的了解兴趣。

【设计思路】

本次活动是对外出观摩课的修改,原活动将对音乐的听辨、肢体动作的表现、集体舞放在一次中进行,量大而无法做透。分析素材后我认为,对音乐的听辨对幼儿较有挑战,需要组织一次活动帮助解决难点,因此设计本次活动。

“阿细跳月”是一首彝族名曲,通过倾听、分析乐曲特点,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少数民族不同于汉族的风情,引起了解各民族的兴趣,推动主题的发展。

【环境与材料】

自制ppt

【活动过程】

一、倾听发现

1、第一次听前:今天我带来一首好听的曲子。

听后讨论:听到这首曲子你有什么感觉?

2、第二次听前:这首曲子不但好听,还有很多特别的地方,请你找一找。

听后讨论:你发现了什么特别的地方?

1、第三次听前启发引导:以前我们听过两拍子、三拍子的音乐,这首曲子是几拍子的?

听后讨论

提升:这是一首五拍子的音乐,很特别。

倾听一小段,试着找找节拍。

2、第四次听前启发引导:五拍里也藏着一个小秘密。

听后讨论

提升:五拍又分成前面3拍和后面2拍……(用幼儿的发现提升)

再次倾听,尝试用拍膝+拍手的方法表现

二、倾听表现

要求:前三拍拍膝,后两拍自主创编动作

幼儿可与同伴协商

激趣:后两拍“嘿嘿”

三、欣赏总结

1、这首曲子藏着这么多特别的地方,它的名字也很特别,叫”阿细跳月”,是一首少数民族的曲子。阿细是一种称呼,阿细人生活在我们中国的云南,这个少数民族叫彝族。彝族喜欢在月光下围成一个大圆圈,绕着篝火跳舞,所以就有了这首曲子“阿细跳月”。

2、欣赏教师的示范

附动作:由五拍组合成“三步弦”(双臂左右摆动、换脚跳三步,按节拍击掌的`同时空中蹬两脚)

【自我反思】

本次活动对幼儿是有挑战的,尤其是在倾听方面提出了较大的挑战。从活动现场效果来看,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幼儿能感受并发现乐曲的特点,最终达成活动目标,但花费的时间较长,可见幼儿在音乐欣赏方面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关注培养。但幼儿对此类活动是非常感兴趣的,一方面是音乐的特殊性对他们有吸引力,另一方面活动的设计也能引起他们参与的兴趣。本活动的开展是比较有价值的。

阿细跳月教案 篇4

设计思路

日常活动中,幼儿听到有关民族音乐的旋律会随其自由舞蹈,但幼儿园很少将民族舞蹈融入日常教学中。本次音乐活动将彝族阿细支系的音乐《阿细跳月》和海南黎族的竹竿舞融合在一起,既让幼儿感受到乐曲的民族特色,同时又能体验民族舞蹈——竹竿舞,能极大地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

活动目标

1.在了解竹竿舞特点的基础上,初步学习在竹竿上跳,体验游戏带来的愉悦。

2.在活动中尝试三人合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合作能力。

3.尝试跟随音乐进行节奏乐、图谱游戏等活动,感受民族民间音乐的音乐风格。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在社会领域课程中让幼儿欣赏民族音乐舞蹈,对相关的民族文化知识与民族艺术形式有所了解。

材料准备:相关课件与图画、民族服饰、竹竿、幼儿用书第6页。

活动过程

1.准备活动。

幼儿将竹竿当马骑,来到活动场地,初步感受音乐的节奏特点。教师简单介绍本节课所涉及的两个民族的民族特点。

教师:今天我们要上一堂特别的音乐课,需要用到竹竿,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听着节奏做律动,熟悉节奏及旋律,为后面的'活动做铺垫。

2.教师和幼儿一起欣赏竹竿舞。

观看竹竿舞的课件,让幼儿对竹竿舞有初步的了解。

教师:我国有一个少数民族叫黎族,那里的人会用竹竿玩什么呢?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欣赏吧。

大家一起观看课件。

教师:他们把竹竿放在哪儿,在干什么?

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他们是怎么跳的,竹竿是怎样移动的?

小结:这种舞叫竹竿舞,竹竿的移动叫打竹竿。

3.幼儿学习跳竹竿游戏。

教师:小朋友,你们想不想自己试一下竹竿舞呢?

教师和配班老师三人组成一组做示范。幼儿三人一组自由分工,自己尝试跳一跳,教师巡回观看。

教师:小朋友,你们在玩时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幼儿:会碰到脚,两个人动作不能统一……

教师:知道为什么吗?因为竹竿舞需要很好的配合才能完成。

请一组幼儿做示范,教师从旁指导。先两个人一组练习打竹竿,老师跳,再请幼儿三人一组试一试。

4.幼儿表演。

幼儿穿上民族服饰,准备表演竹竿舞。

教师设置分组的区域(两组或三组),请幼儿自行选择到区域内表演。其中每组两人打竹竿,其他幼儿跳舞,并进行分解练习。如打竹竿的幼儿先练习,跳竹竿的幼儿观察,然后再练习。教师积极引导幼儿将舞步与节拍和节奏对应,再进入竹竿之间进行表演。

5.可视化音乐游戏。

翻开幼儿用书第6页,请幼儿把虚线的音符描成实线,并随着音乐点音符,让幼儿感受音乐的节奏与节拍。

6.简单小结。

延伸活动

在户外活动时让幼儿自由进行竹竿舞的游戏。

在音乐区中提供音乐磁带和录音机,让幼儿自由表演。

播放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音乐,让幼儿充分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的风格。

结合美术活动、社会活动,了解少数民族黎族地区的风景名胜、民俗文化等。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