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三体前传(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体前传 篇1
夏季,除了令人窒息的高温,还有一种让人心悸的自然现象:雷电。雷雨天气,从窗帘的边缘钻进来的耀眼电光,以及仿佛响在耳边的隆隆雷声,我即使待在房子里,依然无法安心。在愤怒的大自然面前,我是如此的渺小,小到直视雷电的勇气都没有。
闪电是什么样子的?虽然我不敢亲自观看,但是数以亿级的人类之中,终究还是有不畏强权的勇士,揭开了雷电的神秘面纱。于是,在小学生的课本上,闪电呈现为紫色,长长的,是天空的裂缝。可是,你看见过球状的闪电吗?能够自由穿梭任何物体,能在一瞬间将人变成飞灰,并且有选择性地攻击目标······这就是球形闪电。它像一个神秘的幽灵,引诱着我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刘慈欣的《三体前传:球状闪电》。
《三体》早以如雷贯耳,但是畏惧于它的盛名以及巨大的篇幅,一直没有勇气翻开。最近看了太多的人生感悟和心灵鸡汤文,迫切需要改变一下阅读风格,便打开了这本书。谁知一发不可收拾,不到两天就看完了。这样全身心地投入一本书的感觉,很奇妙。完全沉浸在书中的世界,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了。上一次有这种感觉,还是读《白鹿原》的时候。
当读完整本书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序曲”,发现爸爸真是一个“哲学家”。爸爸说,“过一个美妙的人生并不难,选择一个公认的世界难题,投入全部身心钻研,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知不觉的专注中,一辈子也就过去了”。林云为了她的新概念武器,丁仪为了伟大的物理学,而“我”的一生,都与这个夺走“我”的父母的.、神秘的球状闪电相伴前行。人活一世,只是为了某一件事,或者某一种物体,这样的专注和纯粹,让人钦佩的同时也容易让人胆寒。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中庸思想告诉我们,凡事不要走极端。因为极端的近义词是偏执。
尽管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是同样无法否认,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以现有的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在这些神秘事件的背后,究竟存在着怎样的真相?以往我从来不会去注意,去深思的很多东西,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之中。我同时也意识到,站在宇宙的视野反观自我,一个人真的很渺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可能只是一种客观描述,也并没有贬低人类的意思。既然自身都是如此的渺小,些现如今困扰着我的种种问题,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雷雨交加过后,我们感受到的是清新的空气。而他,十四岁的少年,看着自己的父母化为灰烬,他也迎来自己的新生。或许是因为仇恨,或许是球状闪电的神秘,“像爸爸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说的那样,我迷上了一样东西,我要去经历他所说的美妙人生了。”
《三体前传 篇2
好久没写读后感了,嗯,也不知道为什么,就特别想给这本书写一个感悟,嗯,可能是因为是男朋友推荐的,所以说才格外注意,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这本书,他本身的确是一个新发现新突破,他算得上是我在科技类图书上的第一本书,之前一直想看三体,但是也因为太长,也因为没有什么机会,就一直没有看,所以他准确的说是科幻类小说上面的第一本书,那么继续,我们来说一下这个内容。
它主要讲的是我和林云,还有丁仪,包括张彬,包括其他一些人之间发生的故事,讲述了关于球状闪电的发现、探索,以及一些人的终身研究却没得到结果,最后却像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发现了重要发现,当然,他还被应用于武器,这方面确实是在道德与伦理方面接受很大的考验。
当然到了最后,随着球状闪电的发现,宏电子的发现,宏原子的发现,还有童年时期林云的生长环境对她的影响,各种各样的人都和球状闪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说整本书的`框架是非常严密,很打动人的,虽然说我是分开把它看完的,但是如果我有时间有精力的时候,我一定会一口气看完的,他真的是很吸引人的一种。
包括以后还想看一些类似于这种的科幻作品,包括刘慈欣的其他作品,还有阿瑟克拉克,和包括阿西莫夫等人的作品,我觉得都可以涉猎一下。
最后我觉得嗯,其实怎么说呢?看完整本书,对大体印象还是有的,但是可能具体细节记不清了,前后顺序记不清了,可能最后作者的一些后记思考比较打动我,具体的观点也记不太清,总之我觉得就是科幻小说存在是有它的意义的,它不应该去想内容会不会发展为现实,而是人类应该一直存在这种想象力。
《三体前传 篇3
读完《球状闪电》,恍然大悟,以前我对生物及物质的理解还停留在分子和细胞阶段,现在想,应该是由质子、中子、电子云及其他一些我们未发现的基本粒子所组成。
敞开想象,一切事物都是基本粒子所组成的一定大小的空间。人吃的食物是基本粒子,周围的空气是粒子,光线有波粒二象性,周围空间中充满粒子,踩的地面,水体,周围环境全部由粒子构成。你的朋友同事都是基本粒子组成的个体,细胞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原子由物理学基本粒子组成,原子某种程度上说是由原子核和电子云组成的空间。以人体为例,人体有大约40万亿到60万亿细胞,这些细胞是活着的,远古时候达成了一定生命契约,共同组成了人这样一种有机的生命形态,所以请别感到孤独,40万亿与你同在。
碳、氢、氧、氮四种元素基本组成了人体所有,体内所有的生命反应不过是核外电子和质子的传递。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团质子和电子云,是依靠电子传输构成的一台台超级生物计算机,比现在的计算机发达太多,目前大脑复杂的功能距离完全开发还有很久(我有点怀疑我们是被高等明遗忘在这里进化的计算机,这种生物计算机不用工厂制造,只需要用DNA加以时间培育,就能长出,时机一旦成熟他们就会收割,收回这些计算力),单单情感这一块就足以让所有理论计算机难以企及,所有的喜怒哀乐嗔痴怨都自电子的传递与转移,人类尚不能了解自己的脑功能,科技真是太落后了,一旦日后人类能够修改DNA,就可用生物方法生产先进的生物计算机,真正的人工智能啊,或者依靠人脑与计算机的互联,通过电子信息的传递完成人脑的内部开发和外部延伸。
人类就是生活在电子云中世界中的.一个个小电子云团,一个个碳基的超级生物计算机,能够与硅基计算机相联,与万物的电子云互联,万有引力大概是因为世间事物都是由物理学基本粒子组成的吧。那么我们也能与光发生作用从而发生跃迁,与电磁波发生作用,我们可能具有能够操纵金木水火土的潜力,与东方世界中呼风唤雨的神仙一样,只不过我们尚未开发出这部分能力,能够利用自身电子云和其他物理学基本粒子相互作用达到自身目的。我猜想,大概就是道家的天人合一吧,我们真的是与世间万物一体的。风水可能有一定道理,唯物主义可能类似牛顿力学,没有达到量子力学的水平,故而很多事物难以解释。
人作为由电子云空间构成的小电子云空间,随着时间会消亡,人体空间随着时间而发生坍塌,人随之衰老死亡,那为什么会寿命有限呢。我们知道我们所生活的宇宙由空间和时间两大元素构成,相对论告诉我们时空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按照我的思考,应该是存在一个宇宙定律,那就是:空间存在的时间一定是有限的,宇宙应该也是有限寿命的。
那么空间的存在时间与什么有关呢,与这个空间的大小么?与熵增减有关么,与DNA的强大与否有关么?与细胞分裂次数有关?我大胆猜测,应该是与电子云稳定与否有关,即与你整个身体的反应激烈与否有关,平缓稳定的生命状态与平和的心态可能有助于保持这种稳定,自然界告诉我们电子能量越低越稳定,所以我们也要保证自己的能量不要太大。要长寿的话,就要保证自己的电子云的低能量的稳定,千年王八万年龟是有道理的。
我又在想一个问题。时间究竟是什么东东呢?时间是个什么东东呢时间是什么东东。
时间可能本身是不存在的,只是人为的划分,参照物就是物质的的运动,引起的变化。也有可能是推动一切发展的动力。无论是解释时间还是对于时间,我们很多人大概都会是诸多感慨和无能为力吧。
唉,人类太渺小,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三体前传 篇4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类苦于渺小而毁于自大;“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科幻之翼,我们脱离卑微琐碎的庸常生活,又以更宏大广阔的视野反思自身。刘慈欣的《球状闪电》就以不长的篇幅折射出多重光芒: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瑰丽隽永的理想主义和大气磅礴的史诗风格,令我沉醉,也带我飞翔。
《球状闪电》的创作缘起是刘慈欣亲眼目睹了“球状闪电”,并在同年阅读了两本克拉克的科幻小说,奠定了他的科幻理念:科幻的真正魅力在于创造一个想象中的事物或世界。刘慈欣创造了“球状闪电”,这种过去和现在都不存在,在未来也不太可能存在的事物反而有很强的吸引力。
书中有一段话至少出现了两次,“我们都是凡人,虽然我们用超过凡人的努力去探寻,可我们还是凡人,只能在基础理论提供的框架中进行推演,不可能越雷池半步,否则就像步入没有空气的虚空一样,但在这个框架中,我们什么也推演不出来”,球状闪电俨然成了一个谜,大量的数学推演和实验都无法破解它,吸引了许多人献出生命……但世上总有一些超越凡俗的人,能把所有人都想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大概就是想象力高于知识的`体现:知识是枯燥的、呆板的,而想象力是灵动的、有穿透力的;想象是灵魂,而知识只是作者构架和描述自己的想象的工具。通过常识、通过知识,我们读者去理解作者的科学想象,领略又一个世界,并触及作者的精神和思想,以此反思生活,观照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