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欢迎阅读语文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巩固所学的7个生字,学习生字“开、伞、热”,学写“开、四”。

2、学习课文第三段,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人与自然的互相帮助,和谐共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课题)小朋友,昨天我们学习了爷爷和小树的第一个故事,谁还记得?(指名说)

是呀爷爷多么关心小树呀,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故事吧。

2、爷爷和小树多么亲密呀,让我们一起来亲切地叫叫他们。

3、过渡:穿上暖和的衣裳,不冷了。很快春天到了,小树长出了嫩嫩的新叶,谁认识(生字游戏:长新叶)(指名带读)

4、生字宝宝可调皮了,跑到老师手里了,你们还认识吗?(开火车)

二、指导看图,学习课文第三段

1、小树的叶子越长越多,转眼夏天也来了,爷爷和小树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小朋友打开书本,找到夏天的故事,听清要求:先把生字、难读的字拼一拼,再把这个故事连起来读一读。

自由读

谁能把生字读准了。(重点纠正发音)

生字宝宝跑到课文里,你能读准吗?(指名读文——齐读)

2、夏天的小树到底长成什么样了呢?老师把它请出来。(出示小树图)

指名说

(引导:树叶的颜色

长高)

随机教学“伞”的字形(老师把“伞”请出来,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字形,作用)谁来夸夸小树。

过渡:你们读得真好,就好象是一棵棵美丽的小树。

3、引入情境:小树们,你的这把绿伞是给谁撑的呀?为什么呀?

你们真懂得回报呀,难怪要给爷爷撑开绿色的小伞)出示句子。

(指名读──男、女声读──齐读)

4、你为爷爷撑开了绿伞,遮住了太阳,所以爷爷……出示句子:爷爷不热了。

(出示图)你怎么看出来的?(指导观察:表情)

爷爷坐在树底下会有怎样的.感受?

5、小树和爷爷还在说着话呢?你们猜他们在说些什么?

6、总结:是呀,寒冷的冬天,爷爷给小树穿上了暖和的衣裳,炎热的夏天小树带给爷爷一份阴凉,来读读这个故事。(指名读──表演读──齐读)

7、过渡:小树,你们真好,给爷爷带来了一份阴凉,你们还想把阴凉带给谁?

是呀,你们的阴凉可以带给爷爷,还可以开给很多很多的人,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

齐读

8、过渡:是呀,爷爷和小树互相帮助,在院子里快乐地生活着,选择你喜欢的一个故事来读一读,可以一边表演一边读──指名表演读──集体表演读)

三、拓展延伸

爷爷和小树的故事真感人,你们有没有也和小树发生过一些什么故事呢,

或者看到过别人和小树之间的故事呢?

四、复习巩固

你们和小树之间的故事也很感人。生字宝宝又要出来考考你们了,谁会组词读。(卡片认读,组词读)

五、指导书写

1、这节课我们还要学写“开”,你有什么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

2范写──练写。

3、学写“四”。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这是一次通过养花而对学生进行的表达训练。要求学生在学习本板块的全部内容之后,通过自己动手或者留心观察周围人是如何养花的,再和别人进行交流,表达养花过程中的趣事。这次表达共分为四部分:实践、观察、想象和综合交流。在这次表达中,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养花,观察花,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把养花过程中的乐趣和收获与别人共同分享。可以观察别人是如何养花的,把每次的观察记录下来,最后以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保护植物的思想感情。

2、学生通过观察,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养花中的趣事。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观察,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养花中的趣事。

教学准备:

提前布置自己动手养花,或观察别人养花,并做记录。

教学过程:

一、我和花儿交朋友。

1、开学初布置每人养一盆花。

1)你最喜欢什么花?为什么喜欢它?

2)我们全班每人都养一盆花,比比,看谁的花养得最好看,看谁能坚持到最后。

3)同学们想一想,养花得需要做什么?你们有信心天天这样做吗?

2、认真观察。

1)每天都要观察花的变化,从种子到胚芽到幼苗到小苗。把花的变化过程记录下来。

2)把养花过程中发生的有意思的事写在日记本中。

3、定期交流。

1)召开养花经验交流会,把养花过程中发现的植物生长的变化与小组同学说一说。

2)半个月时拿到学校来同学们参观并介绍自己是怎样养花的。

3)把过程中发生的有意思的事和同学交流。(如:你养花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你有没有和花说过悄悄话?你的花有高兴和伤心的时候吗?)

4)先和小组同学说,注意语抓住“趣”去说。

5)指名说,注意表达时语言流畅,有条理。

6)动笔把趣事写下来。

7)写完以后读一读,看是不是通顺。再读给大家听一听。

二、展示

1)把花拿到学校来看看谁养的花最好?在花盆上贴上自己的名字。大家参观,选出最受欢迎的花。

2)把自己在养花过程中的记录拿出来展示,选出“最佳园丁”。表格如下:

三、老师总结。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品味文章活泼优美的语言

2、仿写课文,初步学会如何把声音写得生动

3、学会运用自己的耳朵聆听,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初步学会如何把声音写得生动

难点:学会运用自己的耳朵聆听,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眼睛,给了我们色彩,把我们领进绚丽多姿的大千世界;耳朵,给了我们聆听大千世界的奇妙声音。可是,你善于用你的耳朵吗?你用心听了吗?今天,我们将走进《你一定会听到的》这篇课文,一起去感受那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

二、检查预习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明确: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要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善于运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这个世界的声音。

四、自读课文,指导朗读

刚才同学们已经听录音朗读过课文了,你们再读一读,看看怎样来读好这篇课文呢?用怎样的节奏、语气来读,要读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来呢?

明确:1.舒缓的节奏、亲切的语气。2.优美意境3.作者的童心和童趣4.对大自然生活的热爱之情。5、对生命的歌颂。

五、精段选读,品味语言

(一)、引导学生对词、句、情感等多方面的品味

(1)抓住声音的特征,运用一定的拟声词

(2)巧妙利用各种修辞:比喻、拟人、设问、排比……生动形象;

(3)各种感官巧妙应用:视觉、听觉、触觉,全方位,多角度。

(4)发挥想像,创设美好的意境……

问题:文章大量运用排比的修辞,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排比,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课文的1、2、3段构成一组排比段,形象地铺陈出那些富有诗意但又细微得难以觉察的声音;5、6、7段构成一组排比段,列出了生活中习以为常、不被留意的声音,这三个段落基本上均由排比句构成。

问题:文章大量运用提问、设问、反问修辞,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中运用提问、设问、反问等多种问句,不断激活读者生活体验,引发读者思考。

在学生自主发言的基础上,揣摩原文,引导出基本的描写声音的思路

(大屏幕显示:如何才能把声音写得生动?)

抓住声音的本质特征——以声写声

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以形写声

展开联想、想象,融入真情实感——以情写声.

巧用各种修辞——以美写声)

(二)、文本质疑,合作探究

问题:你觉得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不明白?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预设问题1既然作者要我们去聆听这个世界的`声音,那么是不是世界上所有的声音都应该用心地、努力地去听呢?

明确:并不是世界上所有的声音都值得我们去用心聆听的。我们在“听”的成长过程中,应该学会选择和思考,这样声音不仅“好听”而且“有益”,可以充实了我们的生活,也让我们得到很多乐趣。

2、但是也并非所有拥有健康的耳朵的人都能听到这个世界上的美

妙的声音的。作者还在文章当中提到了一种人——“木头人”,那么作者所说的木头人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人呢?

明确:作者所说的“木头人”是指一个“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的

人,当大家说“好”的时候,他盲目鼓掌,大家批评时,他跟着摇头。他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接收“世界声音”的能力,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

六、仿写练习

1、欣赏图片,出示范文:杜鹃怒放的声音吗?整整一个冬季,杜鹃都在聚集精华等待着。当春风不断加温,花骨朵开始突突突地翻滚起来,终于有一天,她达到了沸点,掀翻了花盖子,咕噜噜地一个个粉红色的泡泡全冒了出来。

2、请学生朗读的范文,并让学生对这段文字按照先前的“如何把声音写得生动”的要点,逐一进行点评。然后教师可对学生所点评的内容作适当的补充和引导。

3、老师相信,细心的你一定也听到过许多别人不曾听到的声音,也一定能写得比老师更好。现在就请大家也模仿课文1~3段中的任何一段写一段话,把别人所听不到的声音描写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4、学生充足的时间仿写课文(大屏幕显示“如何把声音写得生动的4个要点,并播放《林中鸟鸣声效之森林狂想曲》,为学生写作提供一个充满大自然气息的氛围)

5、请个别学生朗读自己所写的内容,请其他同学对他所写的文字根据前面的“4个要点”进行点评,教师作一定的补充和引导。

6、教师总结:看来同学也都和作者一样,拥有一颗宝贵的童心和一颗热爱大自然的心,听到了大自然的各种声音,而且能把这些声音很生动地描写出来。

七、归结全文

1、全班朗读课文最后一段:“你开始微笑,轻轻地笑,大声地笑,这时候,你一定会听见的,这个世界,也跟着你欢笑。”

2、教师寄语:“你开始倾听,用心倾听,微笑着倾听,你一定会听见的,这个世界,将回馈与你最美妙的声音!

语文教案 篇4

设计理念: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是由两封书信组成,一封是张国强写给柯岩老师的信,另一封是柯岩老师的回信。学习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提出的成长中存在的问题,提醒学生避免类似问题;二是学习用书信进行书面交流。写回信的书面训练跟这篇课文整合设计在一堂课中,其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提高课堂效率,达到读和写、积累和运用的真正结合;另一点就是为学生深入地思考和交流成长中的问题提供一次真正的机会。

教学目标:

1、读懂信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2、学习回信的格式、写法。

3、在写回信的过程中感受成长: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就是与他人共同成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平时交流中常用什么方式呢?(谈话、电话、收发信息,还有书信。)是啊,书信也是一种很好的交流方式,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以书信的形式进行交流的例文,那就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二、学习提示:

自己小声读课文,用铅笔划出

1、来信中主要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2、在回信中柯岩老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三、学习思考并讨论

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何看法?

四、对比着两封书信,你又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对比来信和回信的写法及格式)

五、给王虹写回信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时候很多人也像张国强一样遇到一些烦恼常常不知怎样解决,这里知心姐姐给我们转来了王虹的一封来信让我们帮助她跟王虹写封回信,我们能做到吗?

请打开课本,看看王虹遇到了什么问题?同桌商量一下该怎样给她写回信。

六、自己根据口语交际的情况,写回信。

七、交流回信三封。

教学反思:本来设计的时候是打算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还有写作教学整合在一起来完成教学目标的,但是总觉得哪一点都只是蜻蜓点水般的没深入进去就匆匆而过了,感觉自己的课堂总是失败多于成功遗憾多多。想想姜校长说的话再想想自己,倍感自己的落伍,的确,对于我们现代人不进步就是落后了。光想这堂课是不够的,我应该从我的很多课去思考:多了条条少了“润物细无声”的.衔接,各个环节的过渡语言备课时一定要充分;学生的学情总是过高地估计,只是自己的课堂学生的反映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再加上老师的驾驭能力的限制,使得学生有不知所措的时候。自我锻造已迫在眉睫!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