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小学语文《燕子》教学反思(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燕子》教学反思 篇1
周三,我和学生学习了《燕子专列》。在上周结束的第一单元的《燕子》教学后,学生对小燕子的可爱机灵已经非常熟悉。此时正值春天,小燕子又是春天的使者,是为春天增添生机和活力的小精灵。可是在这篇课文中,燕子却坐上了专列,怎么回事呢?课堂开始,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迫不及待的去到课文中去找原因,学习的兴趣盎然。
读完课文后,学生交流起来热火朝天。我引导学生用几个词来概括燕子遇到的困难。学生很自然的找到了“气温骤降、风雪不止、饥寒交迫、濒临死亡”学生你说我听,不同意见来补充。接着,我引导学生想象:假如情况继续进行,会发生怎样的`后果?学生体会到成千上万的燕子很可能就全都死在瑞士,瑞士境内将到处是燕子的尸体,这种情况让人惨不忍睹,痛彻心扉……在学生小小的童心里是不能容忍这种情况发生的。我接着补充,瑞士政府和人民是怎样做的?学生找到瑞士政府的行动,找到瑞士人民的行动,感受瑞士人民对燕子的救护是多么的及时,彻底,这是一种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典型例子。
在引导学生感受瑞士人民对燕子的救护时,我抓了关键词语如“纷纷”“到处”“踏着”、“冒着”、“顶着“这几个词语,引导学生想像都有哪些人走出家门,学生交流“有老人,孩子,妈妈,青年教师工人律师……”各行各行,男女老少,这只庞大的救护队,是前所未有的团队,他们不怕严寒,不严困难,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拯救燕子。这种人类爱鸟的举动深深地打动着孩子。这时我的教学目标就顺利达成了。
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出生入死,死去活来,是我作为语文老师的责任和义务,我深深地感到自豪和骄傲,我愿意和孩子们享受在文字中穿梭,积累的快乐,也愿意看到孩子们在语文课堂上积极交流,插上想像的翅膀,在文字中纵横驰骋。
我愿意,我幸福,我快乐!
小学语文《燕子》教学反思 篇2
原文
一个晴朗的日子,我们的船在蓝色的大海上航行。大海呀,水连天,天连水,望也望不到边。
一群从北方飞往南方过冬的燕子,在大海的上空不停地飞呀,飞呀……它们一定是太疲倦了,看见我们的船,就像雨点一般落下来,伏在甲板上休息。
过了一会儿,有的燕子又起飞了;有的燕子倒在甲板上再也飞不起来了。
水手们向远飞的燕子挥手告别,又把死去的燕子轻轻放到蓝色的大海里。
我在船票上画上一只燕子。我知道燕子是益鸟,更知道小小的燕子并不软弱。南来北往,不管路途多么遥远,小燕子总是坚强地飞着,飞着……
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燕子过海的辛苦和艰难,懂得要爱护益鸟燕子。
2、学会本课生字11个,理解“寒冷、昼夜、疲倦、崇敬”等词义。
3、运用前两课学到的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读懂描写燕子过海不怕辛苦、艰难和写水手们对待燕子的态度的句子。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能按提示用“……怀着……心情(干什么)”写句子。
6、能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重点、难点:理解写燕子过海不怕辛苦、艰难和写水手们对待燕子的态度的句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燕子过海的辛苦和艰难。
2、学会本课生字11个,理解“寒冷、昼夜、疲倦、崇敬”等词义。
3、运用前两课学到的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读懂描写燕子过海不怕辛苦、艰难和写水手们对待燕子的态度的句子。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写燕子过海不怕辛苦、艰难和写水手们对待燕子的态度的句子
教学难点:体会燕子过海的辛苦和艰难。
教学准备:地图、地球仪、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题。
每当春天,燕子就会从南方飞到北方;到了秋天,燕子
又要从寒冷的北方飞到温暖的南方去。同学们你知道吗,燕子从北方飞到南方去,会飞过哪些地方?今天,我们来学习《燕子过海》一课,看看小燕子是怎样飞越大海的。
二、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
1、听录音。
2、看地图或地球仪,知道燕子过海要飞过哪些地方。
3、请学生简单地说说课文什么地方令人感动。
4、再听录音,说说课文的哪句话写得特别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研究课文的开头。
1、许多同学说课文的开头写得好,我们来读一读,具体说说好在哪里。(运用了设问——自问自答的写法)
2、自问自答的写法在本单元的哪一课学过?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这是我小学的老师》)
3、练习朗读,把大海无边无际、很辽阔的感觉读出来。
四、学习第2自然段。
1、轻声自读这一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理解词语“不分昼夜”。
讨论:燕子干吗要“不分昼夜”地飞呀飞?
3、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这一段,边听边想像:你脑
海里有没有出现一幅美丽的图画?你觉得课文的哪些词语用得特别好?
①风平浪静:没有风浪。
②“蓝色”一词写出了颜色。
③“寒冷”、“温暖”是一组反义词,用在句子中很具体。
4、读读写写这些好词语。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五、学习第3自然段。
1、自读这一段,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燕子实在是太疲倦了。
2、理解重点句:
“燕子一定是太疲倦了,看见我们的船像雨点一样地落下来,伏在甲板上休息。”
①出示句子,齐读;
②比较读,说说加点字作用;
A、“燕子一定是太疲倦了,看见我们的`船像雨点一样地落下来,伏在甲板上休息。”
B、“燕子一定是疲倦了,看见我们的船像雨点一样地飞下来,停在甲板上休息。”
播放录音
出示句子
③交流:
(“太”写出疲倦程度深;“落”说明已经飞不动了;“伏”是说燕子已经疲倦到连站都站不动了,只能伏在甲板上休息。
④让学生做“伏”的动作
⑤对比读,体会
3、那为什么燕子只休息“一会儿”就又“展翅起飞”了呢?
4、理解“崇敬”的意思:
讨论:水手们为什么“崇敬”小燕子?
你是怎样学懂这句话的?
5、再读读这一段,看看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如:停止了呼吸的燕子,已经没有知觉了,水手们为什么要“轻轻放”)
六、小结,朗读。
1、小结:
每当春天,燕子就会从南方飞到北方;到了秋天,燕子又要从寒冷的北方飞到温暖的南方去。一路上,它们要历尽千辛万苦,飞过辽阔无边的大海。在过海时,有的勇敢的展翅飞翔,有的却永远不能飞起来了,它们回到南方真不容易!这些小燕子为了回到南方不怕辛苦,不畏艰难,真值得我们赞美和学习!
2、感情朗读。
七、作业布置。
1、抄写词语4遍。
2、作业本1、2。
3、感情朗读课文3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燕子过海的辛苦和艰难,懂得要爱护益鸟燕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按提示用“……怀着……心情(干什么)”写句子;
4、能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对祈使句和设问句的作用理解
教学难点:仿写句子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感情朗读课文1、2、3自然段。
2、说说课文插图的内容。
二、学习第4自然段。
1、读这一段,思考:这些话是谁对谁说的?
2、为什么作者让我们不要伤害燕子?
3、读下面的话,与课文最后一段比较读,体会:
“因为燕子在到达目的地以前飞过大海十分辛苦、艰难,所以我们不要去伤害它们。”
“当你看见燕子飞来的时候,请不要伤害它们吧!你可知道,在到达目的地以前,它们飞过大海,是多么辛苦、艰难!”
(文中第一句是祈使句,带有命令的口气,要求我们爱护燕子;第二句是感叹句,带有对燕子不怕辛苦、不畏艰难的赞美。)
4、感情朗读。
5、当你看见燕子飞来的.时候,应该怎样做?
你还想对有可能伤害燕子的人说些什么?
6、读读背背这几句话。
7、朗读全文,选择自己最感动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三、仿写
1、仿写第一段的设问句。
2、用“有的……有的……”写句子。
3、用“……怀着……心情(干什么)”写句子。
四、课堂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的第3、4题。
2、听写第4自然段(作业本第6题)。
教学反思
《燕子过海》描写了一群为了从寒冷的北方回到温暖的南方的燕子,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不分昼夜地飞行而不惜献出生命的感人情景,赞美了它们不畏艰险、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英勇顽强精神。从课文中要让学生感悟到燕子们在困难面前勇敢、坚强的品质。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以下2方面进行教学:
一、读中悟情
朗读是本文的一个重点。一上来我就抓住了“大海啊,水连天,天连水,望也望不到边。”一句。通过范读、指名学生读、男女生赛读、齐读、再次引读。让学生感悟到大海的一望无际、无边无际,为下文体会燕子过海的艰辛做了铺垫。
再有,“它们一定是太疲倦了,看到我们的船,就像雨点一般落下来,伏在甲板上休息。”我让学生抓住“太”、“就像雨点一样”、“落”、“伏”等词语,让学生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体会燕子过海的艰辛。然后组织学生朗读下文,体会燕子面对这样的困难,它们不气馁,顽强、执着地朝着目标不停地飞的精神,让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内心有所感触——燕子是非常艰辛的,我们要爱护它。
二、体验悟情
一开始,我让学生用手来比划大海和燕子的大小,通过对比来增加学生理解的深度,体会小小的燕子要飞越无边无际的大海的艰难。在后面学习“它们一定是太疲倦了,看到我们的船,就像雨点一般落下来,伏在甲板上休息。”这句话时,让学生做伏的动作,孩子们把自己当作伏在甲板上休息的小燕子,想象小燕子当时的感受,通过换位体验,深深感受到燕子的辛苦。由于是亲身经历、体验,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燕子的辛苦、艰难。这时又适时地引入一些课外资料。此时学生再次受到情感的抨击,进一步感受到燕子过海的艰辛以及不畏艰辛的顽强精神。此时,学生再读这句话时,那种感情就自然地流露出来,学生读得情真意切。
本课的教学还有许多细节处需要改进,比如在“燕”的的教学上,可以更生动形象,各个地方的过渡语应该衔接得再自然一些。我会继续努力,让自己在教学的海洋中飞行得更远。
小学语文《燕子》教学反思 篇3
《燕子》这篇文章不仅词好,更重要的,那燕子被作者写“神”了。这神来之笔是怎么来的?那是因为郑老先生书读得多。我在上写作课时我问学生到底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当然答案多是增长知识,读书能让自己长大,读书让自己高兴……学生们也都会背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在学习《燕子》过程中,我说郑老先生只所以能写出这么美的文章,读破万卷书,行万里路,那是肯定的。把燕子写神了,那些词来自于平时的阅读积累,来自于不断地观察,来自于多层面的感受,少了这些,怎么可能有这篇美文?
学生在学习劳累之余,念叨上“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两句,身心马上会轻松起来,精神也会好上许多。也许这也是这篇散文魅力表现吧。
大多数的学生是见过燕子的,他们没有陌生感,但他们没有作家那种写作的冲动,所以燕子不会如此走到他们的纸上,而对于好多学生来说,许多可爱的动物,同样不能变成文字。这是一种熟视无睹。因此研究这一课,其实我们可以告诉学生不要熟视无睹,虽然我们暂时做不到作家的写作水平,但我们能大胆把自己看到的一些动物入文,多多观察,不放过一些细节,多多用自己的双手记录,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属于学生自己的文章也会自然出现。
燕子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我们要解决的就是让学生读通课文,了解大意,理解生字新词。平时,我的教学模式是比较单板的,虽然学生都是比较配合的,但是自己感觉课堂死气沉沉的。这节课,我就尝试了一种新的学习形式,用比赛的方式去学习。学生一听到要用比赛的方式学习,个个都打起了精神。一看到学生这幅兴奋的'模样儿,我自己也热情高涨起来。紧张激烈的比赛,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在比赛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年级学生的竞争意识逐渐增强,拥有了竞争意识,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致。但是,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良性的竞争意识。就拿这节课来说吧,虽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充分的体现,但是场面稍微有点失控。在课前,我预设的结果是平分秋色,因为这样不伤和气。但一到课堂上就不受我的控制了。一开始,四组的水平不分高低,但是进入第三、四回合后,一下就分出了高低,我就给落后的组多一点机会,但是他们自己没有积极争取(平时举手发言的人少),我是想帮也帮不上忙,结局就很明显了。结果一出来,学生之间就开始争论。我听完他们各自的理由后,就告诉他们有竞争是好事,因为有了竞争才会有进步,但是这个竞争是良性的竞争,是能够让你们每个人都进步的竞争。机会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要靠自己去争取,光坐着等是等不到的。看到别人获胜了,应该为他们感到高兴,同时自己也要下决心向他们学习,而不应该在那里说三道四。听了我的这番话,那些学生都低下了头,我相信他们知道今后该怎么做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慢慢地培养他们的良性竞争意识,使他们在竞争中共同成长。
燕子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积极性不高。只有几个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显得死寂,没有生气。有可能是开学初,学生还没有进入学习的氛围中。但是,回响上一个学期,学生的发言还是有些被动。有时,公开课上,发言的积极性也都是经过反复的鼓励,甚至是物质性的奖励所起的作用。就如体会小燕子飞行这一段内容时,我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只要是发言学生的回答的确令人满意,学生能抓住“斜着身子”、“掠过”、“一转眼“横掠”……等体会到燕子飞行的轻快。有的也能从中体会到燕子喜欢春天,高兴了,还会变着花样飞行。这些固然令人满意。然而大多数学生当的陪客却让人揪心。这也应该是我课堂教学中需要突破的。如何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讨论,从而提高语言的组织能力和阅读的理解能力?
小学语文《燕子》教学反思 篇4
小学语文《燕子》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燕子》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语文《燕子》教学反思 篇5
《燕子》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优美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湖面上飞行、在电线杆上歇息的情景。在教学设计中,我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感悟燕子优美的外形、优美的飞行姿态、歇息时美妙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和鉴赏力,整个设计突出体现了“用教材教”,学生自主建构、过程经济有效的基本原则,体现教师个性化特色,注重教学创新,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画、话结合,感知燕子的外形美
课文第一自然段作者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准确生动地描写了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特点。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知燕子美丽的外形,我先让学生细读课文,再闭上眼睛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燕子,让燕子在自己的脑海中浮现出来,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脑海里浮现出来的燕子是什么样的。在学生初步感知了燕子的外形美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一边听课文的录音,一边把燕子在纸上画出来,(请一位同学画在黑板上)。画好以后,再让学生把自己画的燕子介绍给同学听。最后让学生把感受到的燕子优美的外形通过朗读表达出来。通过由话到画,再由画到话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知力。
二、咬文嚼字,品味燕子的动态美
课文第三自然段作者通过“斜、掠、沾”等几个动词十分准确传神地写出了燕子优美的飞行姿态。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几个动词反复咀嚼体会,感悟燕子飞行时的优美姿态。
首先,我让学生细读课文,感知这一自然段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去,找出有关的句子慢慢品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在学生的交流中我把“斜、掠、沾”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品词。“斜”字写出了燕子飞行时的什么?“掠过”在字典里是怎么解释的?轻声读读句子,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从“斜着”、“掠过”这两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经过老师的点拨和细读想象,学生领悟到了燕子斜着身子飞掠的优美姿态。)那么“沾”在这里应作什么讲?能换个词吗?(碰、撞)那作者为什么不用“碰”、“撞”而要用“沾”字呢?(通过比较、品味,学生感悟到了“沾”字十分准确地写出了燕子飞行之轻,体会到了作者用词之精确,同时学生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也深深地体会到了燕子飞行时姿态的优美。)学生领悟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增加领悟的效果。
咬文嚼字是品味课文内涵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咬文嚼字,反复诵读,使学生充分感悟到了燕子飞行时的动态之美,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悟力。
三、运用想象,欣赏燕子的静态美
运用想象可以使文中描述的事物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表象,这是感悟课文内涵的重要方法之一。
课文第四自然段描写了燕子歇息时与春天景色互相映衬的美丽画面。文中把燕子落在电线杆上歇息的情景比喻成五线谱,学生较难理解。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说说燕子飞倦了怎样休息?启发学生想象:对照一下插图,再闭上眼想象,远远地看去,落在电线杆上的燕子变成了什么?那几根电线呢?书上哪个词表示出了看不清楚?谁能把它画出来?一位学生在黑板上先画了几根若有若无的细线,又在细线上画了几个小黑点。我随手在画上添了几根线,把学生画的小黑点连成了一组五线谱。问:“这像什么?几只燕子变成什么了?”仔细读读句子,品味一下,联系刚才想到的,又能体会到什么?再闭上眼睛,把烂漫无比的春天和燕子歇息时的情景联系起来,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通过想象,学生不仅感悟到了燕子歇息时的静态美,而且领悟到了活泼可爱的燕子与春天景色互相映衬的美丽意境,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欣赏与鉴别的能力,而这也正是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祖国的语言文字魅力无穷,我们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说画表演等来体会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意和情,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
文描写的情境——充满情趣的春天,这样,学生的观察伴随着自己的情感,就对教材产生了亲切感,思维活了,语言丰富了,课堂也就精彩了。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