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草房子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草房子读后感 篇1
在和一位朋友交流时,我问她作文为什么写得那么好。朋友推荐我去看曹文轩的小说。
几天前,我捧起曹文轩的《草房子》,开始第一次阅读。这是冒着极大的“风险”的,因为是儿童小说,而我已经是高一的学生了。
《草房子》真是一本好书,读后感《《草房子》读后感》。用肖复兴先生的话来说,《草房子》是一首诗。
真的,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读到这样让我心动的儿童小说了。放下书,抬头望见的不是窗外密集的楼房,而是油麻地的那一群草房子,和房顶上飞翔着的白色花环似的鸽群,心里充满了感动。
曹文轩《草房子》故事的发生地——油麻地,我以为是他儿时生活过的地方。我在闲翻地理课本时,发现香港有个油麻地(yaumatei)。之后又查了一些资料,知道曹文轩曾在那里小居。他很喜欢,就纳入其小说之中。
首先是秃鹤,一个生理上有缺陷的孩子。我感觉到这个形象是很真实的,或者就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在我们的印象中,总有那么一个人,或爱流鼻涕,或长得有什么毛病。他们的处境通常会很糟,因为会有许多人取笑他们。
他们的心理是很脆弱的,但他们又不愿意承认他们是弱势群体。但他们又的的确确就是弱势群体。我曾经看到过“校园软暴力”这个概念。我们会常常不经意地从言语上伤害别人。尽管我们并不是故意的,更不可能以“软暴力”这个视角去审视我们的行为。
曹文轩老师很好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心灵成长的过程”。秃鹤从报复到最后挺身而出,是一个美丽的过程,是一种人性之美。
桑桑,油麻地小学校长的儿子。六年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小学生活,他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的震撼人心的故事。这一切,清楚而有朦胧地展现在少年桑桑的世界里。在这当中,他接受了人生的启蒙与洗礼。
桑桑认识纸月后,突然爱干净了,而且对纸月的养神充满幻想。为救纸月,他与刘一水大斗。一位小网友告诉我,这“朦朦胧胧地表现出羞涩少年释放出的淡淡荷尔蒙和对一个文弱小女生的怜爱”。
我很喜欢桑桑这个“异想天开或者做出一些古怪行为”的小男孩。,他很像我。我仿佛总能看见一股乱流的小溪律动般地跳过。我们都很善良。
“桑桑虽然没有死,但桑桑觉得已死过一回了。”。这是小说结尾中的一句话。我久久不能释怀。从永恒的意义上来讲,苦难或者幸福,有如白天和黑夜一样,他和我们永远相伴,谁也不例外。
我相信,《草房子》是永恒的,因为他代表着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美的力量。它永远能感动我们心灵最软弱的一部分,而这一切是永恒的。
另外。从功利的角度来说,《草房子》的阅读确实能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曹文轩的文字是美的,是干净的,就像诗一样。
真的谢谢朋友推荐给我这样一本好书,一本如诗的书!
草房子读后感 篇2
《草房子》这本书写得是一个叫油麻地的小乡村里发生的事。在油麻地里,还有一座油麻地小学,那里的房子都是用草搭成
《草房子》是一本很值得回味的书籍,曾经看似很厚的,无味咀嚼的书,今天我却爱不释手,更希望有续集出版,因为我想看到更多精彩故事;看似很不起眼的小故事,经作者的串联,却给人留了深刻的印象。
这书籍中桑桑是一个小男孩,他喜欢做出一些夸张的事。而六年的小学生活却让他没齿难忘.在这六年当中,他经历了无数感人的故事:父子师生间脉脉的真爱,同学间天真的友情……他从这些故事中明白了:善良,尊严,顽强………这一切的一切在他的心田里埋下了“爱”的种子。如果说是经历过才让他埋下了“爱”的种子,或许我概括不够深入,准确说是桑桑变得愈加有“爱心”了,因为我们都知道书籍中公认为最顽固的老奶奶秦大奶奶就是最早被他所感化的,不是吗?
秦大奶奶曾在这片土地生活几十年,在这几十年里,她与秦大没日没夜地工作,不论阴天与晴天,不论炎热与寒冷,甚至到了吃不饱穿不暖的程度。几十年的心血换来这片土地,这需要的不仅是一种执着坚持的精神,更是流露出的一种爱啊。记得书中写桑桑第一次见到秦大奶奶时好像认识她似的,叫了一声奶奶,一直被别人叫成可恶的“老太婆”的秦大奶奶听到这样亲切的叫声,心里不知是什么滋味,我想一定非常欣慰和感动吧,从她亲昵的行动中我们不难看出——她伸出手去抚摸了下桑桑的脑袋,秦大奶奶下意识地开始喜欢这孩子了。所有的孩子们都远远的躲着她,桑桑却可以从奶奶的艾地里要来一大束的艾,那是因为桑桑给了这位可怜的老奶奶足够的尊重和爱,当所有人都嘲笑她,要赶她走,都不理她时,桑桑却陪她玩;当所有人都喊她老太婆时,桑桑却亲切地叫她奶奶。由此可见,要想让别人尊重你,爱你,那么你就要这样对待别人,尊重和爱是互相的,桑桑不就是用自己的爱诠释了吗?
起先,秦大奶奶说什么也不肯离开校园,不管别人怎么地恳求她,甚至是把她抬到新家时,她都会半夜偷偷溜回来。领导来学校视察工作,她专门捣乱,往教室里放鸡鸭鹅,扰乱课堂纪律,自己还不承认,但自从她将一名小女孩从河里救出来险些丧命时,师生对秦大奶奶的态度有了很大转变,派人轮流照顾她,陪着她出去遛弯儿,慢慢地,秦大奶奶开始把她的鸡鸭鹅都卖掉了,而且监督同学们不能随意摘学校的花草,并且在领导来视察时,她开始绕道走小路,不让领导看见,怕给学校丢脸。秦大奶奶开始寻找自己新的生活,快乐,自由。她要离开学校了,一件一件,自己慢慢的搬东西,不需要谁帮忙。终于有一天,秦大奶奶奋不顾身,为学校的一个南瓜而永远永远的离开了……所有人因为她的离开而伤心,而自责。
读这本书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无处不真情!在《草房子》里,我看到了令人落泪的真情。阅读着,品味着,我与文中的小主人公桑桑同乐同悲,真心希望真爱开满人间!
草房子读后感 篇3
那片艾地,是一片普通的艾地;桑桑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小孩;秦大奶奶也是一个极为普通的秦大奶奶;可就是这些普通的人身上,却发生了感人而不普通的故事——
秦大奶奶的丈夫叫秦大,他们在1948年用了十几年的心血买下了这块地,种上了麦子,可是,秦大没能等到麦子在和风的吹拂下跳舞;没能等到麦子深弯着腰行礼,他走了,去了另一个世界,草房子——《艾地》 读后感。秦大奶奶倒是等到了。可那时,麦子轮不上她割。那时,土地不再属于她。油麻地的人在那儿盖了一座学校,非法入侵了那地。政府是厚道的,在另一个河边盖了房子,并划了一片小小的地给秦大奶奶。可秦大奶奶就是不走,因为人们不知她不是舍不得这地,而是丢不下这田前屋后散落着的零碎的记忆。
终于,政府在校内划给她一小片地,政府放得下,学校丢不下,十几年来,一直做着攻击,秦大奶奶也反抗着。直到那一天,她为了一个落水的孩子掉进水中。从此,秦大奶奶像变了一个人,她不再破坏,而在维护。当人们都把她当成学校里的一员的时候,她又掉在水里了。与上一次不同的是,这次,她是为了一个南瓜;与上一次不同的是,她去找秦大了。
没有孩子的秦大奶奶失去了她的唯一拥有的土地,便从此开始了与油麻地小学的对峙。这就是一场透着实实在在的生活味道的对峙,他在公开课事件上达到了戏剧性的高潮。然而,小女孩乔乔的落水事故让油麻地的人们看到了秦大奶奶“自私”、“固执”的另一面,读后感《草房子——《艾地》 读后感》。事实上早在桑桑第一次叫他“奶奶”的时候。秦大奶奶心里藏着的那份温情就已经开始流露了。正因为这样,她才会为了另外一声“奶奶”而毫不犹豫的跳下水去,并在油麻地小学孩子们的声声呼唤中坚强的醒了过来。与此前的情节相比,秦大奶奶最后的落水去世倒显出了一种意料之外的偶然,但或许这,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老人和油麻地小学、与这儿的孩子们结下的情谊,让她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享受到了她失去已久的亲情和温暖,而让她最终也带着这些慰藉离开了人世。
她走了,走的是那么的戏剧性,而她,只为了,一个小小的南瓜。她走的耐人寻味,也走得十分感人。我甚至在梦中仿佛看到老人那憔悴的身子,她那龟裂的手掌拿着拐棍去捞那个南瓜,却滑入了水中,这一回,她走了,她再也没有回来。
我依然没有忘记文章的结尾:
墓前,是一大片艾,都是从原来的艾地移过来的,由于孩子们天天来浇水,竟没有一株死去。它们笔直地挺着,在从田野上吹来的风中摇着叶子,终日散发着它们特有的香气。
整篇文章因艾地而起,又为艾地而终。
草房子读后感 篇4
读了曹文轩的《草房子》, 我不仅被它的魅力所吸引,还被故事里面的情节深深感染了。《草房子》之所以能打动我,是因为它写了男孩桑桑小学六年来刻骨铭心的经历,我们也是小学生,他的经历和我们有着太多的相似。所谓人生何处无真情,《草房子》描写了桑桑六年来亲眼目睹的一连串看似寻常而又催人泪下的故事,不幸少年与厄运的抗争,残疾少年的尊严与坚持,等等,这些故事在这其实并不大的草房子里上演着,给人有撼人心魄之感。
这本书的每一章都是以一个人物命名的,有秃鹤,纸月,白雀,细马,桑桑,杜小康,桑乔,蒋一轮……就是这么些人给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生动的故事。如秃鹤,他与桑桑从一年级开始就是同班同学,一直相处了六年。因为他是个出了名的小秃子,所以油麻地的孩子就都叫他秃鹤。曹文轩写的也很幽默:“秃鹤的秃是很有道理的,他用长长的好看的脖子,支撑起那么一颗光溜溜的脑袋,这颗脑袋绝无一丝瘢痕,光滑得竟然那么匀称。阳光下这颗脑袋象打了腊一样,让他的同学无端想起,夜里它也会亮的。”他的秃给油麻地孩子带来了欢乐。
桑桑给我的印象更为深刻,倒不是因为他是校长的儿子 仅仅只是因为桑桑就是桑桑。他的异想天开或是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稀奇古怪的行为是司空见惯的。为了打鱼,他将蚊帐三下两下扯下来,用剪子改成网,撑了一条放鸭小船到河里打鱼去了,结果是母亲摘掉了他的蚊帐,他被蚊子咬得身上到处是红包。但自从他患病以后,他变了,变懂事了。他自愿为任何人做一件事,帮细马放羊,端上一碗水给饥渴的路人,最让我忘不了的是带妹妹去看城,他为了小时候的承诺忘了实现而內疚,发了烧也要去,最后坚持带妹妹沿着一百多级台阶登上了城墙顶,妹妹走不动了他就背她上去。
当蒋一轮老师找到他们时,桑桑再也站不起来了……。读到这,我从漫不经心到被它深深地吸引了,泪水也止不住流了下来……。《草房子》里的故事说也说不完。像纸月到小学发生的事,细马小小年纪挑起了“当家人”的担子,杜子康因家境一落千丈而失学,跟着父亲放鸭,其间的痛苦与奋争,并从孤独煎熬中走出。以及孩子们自觉组成宣传队,唱歌,演戏。无论是老师还是小孩轮流陪伴垂暮老人的最后瞬间……。读着读着仿佛我也在他们中间,似乎这个暑假我是和油麻地的小孩们一起过的。
曹文轩写的太真实了,小说中的人物个个鲜活生动。他写了桑桑六年,正是他接受启蒙教育的六年,他经历了无数感人的故事,并从这些故事中明白了善良,尊严,和顽强。这一切的一切在他的心中埋下了爱的种子,给我的启发太大了,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本书对我们的成长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