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达教案

欢迎阅读蝙蝠和雷达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蝙蝠和雷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要求掌握的生字和词语,了解其意义和用法,能正确运用。

2、学习“无论——也——”、“为了”、“先后”的用法,能够正确运用。

3、理解课文内容,弄清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的联系。

4、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培养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教育他们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重难点:

1、生字和词语的学习和运用。

2、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计划

这是一篇讲科学知识的课文,在教学中除了重点讲解字词以外,还应该抓住蝙蝠夜间探路和飞机夜航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懂得人类可以从其他生物得到科学的启示。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培养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教育他们爱科学,学科学。

计划4课时。

课型:

讲读课文;科普说明文。

课文感知:

人们常常在夏天的晚上看到一种在天空中飞行的类似鸟类的动物,它们一边飞,一边发出吱吱的叫声,这就是蝙蝠。蝙蝠的视力极差,但是在将要碰到物体时就会改变方向飞行,绝不与任何物体相撞,这是因为它能用超声波定位。蝙蝠的这种奇特现象使它身价百倍,成为现代仿生学研究的对象。飞机能在天空中安全飞行,正是受到蝙蝠能用超声波定位的启示。本文以这一有趣现象为背景,介绍了科学家通过对蝙蝠飞行情况的研究,找出了它顺利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飞机夜航的安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熟读课文疏通字词)。

1、导入教学:

2、自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词。

3、备注生字:

蝙蝠(biānfú)漆(qī)黑,捕(bǔ)捉,飞蛾(é),蚊(wén)子,撞(zhuàng)上,敏锐(ruì),铃铛(dāng),探(tàn)路,障碍(zhàngài)。

4、范读课文,识记生字。

5、区别形近字:

(1)辨形,注音,组词。

探(tàn),捕(bǔ),蚊(wén),深(shēn),铺(pū),纹(wén)。

章(zhāng),撞(zhuàng),碍(ài),障(zhàng),童(tóng),得(dé)。

蝙(biān),蛾(é),锐(ruì),编(biān),饿(è),悦(yuè),遍(biàn),鹅(é),说(shuō),骗(piàn)。

偏(piān)。

(2)选字组词。

漆,膝,捕,哺,撞,幢,锐,说

()黑,()捉,()击,()话。

()盖,()育,一(),敏()。

探,深,障,畅,碍,得,铛,档。

()路,通(),障(),铃()。

()刻,路(),()到,()案。

6、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理解词语及句式的运用)。

1、听写生字。

2、朗读课文。

3、理解词语:

雷达:利用极短的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装置。无线电波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能反射回来,雷达就根据这个原理,把无线电波发射出去再用接收装置接收反射回来的无线电波,这样就可以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大小等,接收的电波映在指示器上可以得到探测目标的影象。雷达在使用上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广泛运用在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方面。

漆黑:(用比喻方式构成的词)就是像漆一样黑。类似的词还有:雪白、碧绿、龟缩、蛇行等。

启示:(名词)使人有所领悟并受到启发。近义词:启发、启迪。敏锐:形容感觉灵敏,眼光尖锐。

灵巧:灵活而巧妙。

横七竖八:有的横,有的竖,形容纵横杂乱。

超声波:超过人能听到的最高频(2万赫兹)的声波。超声波沿直线传播,有方向性,并能反射回来,对物体有破坏性。

障碍:阻挡前进的东西。

反射:声波、光波或其他电磁波遇到障碍物或与原来媒质不同的媒质面而折回。

模仿:照着现成的样子学着做。

天线:用来发射或接收无线电波的装置。

无线电波:电磁波中的一部分,波长从1毫米到3000米以上。其中又分为长波、中波、中短波、短波、超声波。

4、句式:

(1)“无论——也——”表示条件关系。

例:无论什么时候到家,也有热茶热饭。

无论怎么说,也是你做的不对。

(2)“难道”语气副词,加强反问的语气,整个句子表示反问。例:河水难道会倒流吗?

他能做到,难道你就做不到吗?

(3)“为了”介词,表示目的。

例:为了能考上大学,他刻苦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4)“先后”时间副词,表示动作或行为承接的时间顺序,一般用在动词前边。

例:他的作文先后获了两次奖。

(5)“不是——而是——”表示选择关系,表示在两种可能的情况中,否定前一种,肯定后一种。

例:他不是初三的学生,而是高一的学生。

“反复”与“重复”:均有不止一次的意思。但“反复”指多次进行,不一定还照原样;“重复”一般指照原来的样子再来一次。

5、扩展练习:

例:捕捉——捕捉野兔——我和旺堆捕捉野兔。

模仿——

启示——

敏锐——

灵巧——

秘密——

显示——

第三——四课时(学习课文)

1、朗读课文,思考:

(1)飞机在夜间能安全飞行,是从哪里得到的启示?

(2)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每次试验的目的是什么?用了什么方法?结果怎样?证明了什么问题?(课文重点)

第一次: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眼睛。

方法——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结果——铃铛一个也没响。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眼睛无关。

第二次: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耳朵。

方法——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屋里飞。

结果——蝙蝠就象没头的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耳朵有关。

第三次: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嘴。

方法——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里飞。

结果——同试验二。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嘴有关。

(3)科学家从三次不同的试验中证明了什么?

证明了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4)从哪些词中你可以看出科学家揭示出蝙蝠夜行的秘密是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的?

反复研究。

(5)科学家揭开了蝙蝠夜行探路的秘密,科学家从这个秘密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给飞机装上了雷达,让飞机能在夜间安全行驶。

(6)你知道人们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还发明创造了什么?

2、小结:

蝙蝠————飞机————人类可以从其他生物得到科学的启示,进而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

蝙蝠和雷达教案 篇2

一、教材简析

《蝙蝠和雷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八册第三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文章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文章用词的准确性,在语言文字上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为了落实新课程要求,尊重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我将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精读课文,了解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2、能用“即使……也……”“不是……是……”练习说话。通过谴词造句,让学生在语文基本功上有所提升。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人们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飞机能够在夜里安全飞行”。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是“蝙蝠利用超声波探路和飞机利用雷达导航”。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抓重点、破难点,我采用了这样的教法:借助多媒体实施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原理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积极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我在教法中渗透的学法是,让学生参与语文的实践活动,亲身体验语言,感受语言,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直观形象的课件,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清楚的感观认识。

(二)围绕中心句让学生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1、围绕中心句提出问题。

2、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去探究科学家进行的三次不同的试验。

3、抓住重点词“配合起来”展开教学。不仅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意思,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体会科学家用词的严谨、准确,认识到在以后的读书、写作过程中“准确用词”的重要性。

4、抓住重点段落进行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所以我在结束新课时,让学生查阅、收集更多关于仿生学的资料。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重点内容的缩影,教育部课改专家余文森教授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边总结学生发言,边板书的方式记录板书。中间的板书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要点的把握,而右的副板书则体现了本节课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同时,大胆地鼓励学生创意板书,发挥他们的想象。这样简洁生动、形象直观的板书就形成了。

蝙蝠和雷达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理解“启示、证明”等词语的意思。正确区分近义词“敏锐、灵敏”。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说说蝙蝠和雷达之间的科学联系。

3.继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资料。

4.了解飞机靠雷达在夜间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的启示,知道事物之间有着普遍联系,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科学家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飞机能够安全夜航。

教学难点:蝙蝠飞行与飞机夜航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从百科全书、词典辞海、互联网络等各种途径查阅、收集有关蝙蝠、雷达的信息资料。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揭示课题。

1.出示“蝙蝠”图,板书:蝙蝠

请学生介绍自己课前了解的有关蝙蝠资料。

2.出示“雷达”图,板书:雷达。

请学生介绍自己课前了解的有关雷达资料。

3.板书,齐读课题。

师:这两者毫不相干,课题却用“和”字连接。这是为什么呢?学习课文后,我们就明白了。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学要求:

(1)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说一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3)想一想:你有什么问题?

2.小组交流学习。

3.集体汇报学习成果。

(1)字词学习

重点指导“辨析组词”:摹 幕 墓 暮 慕

(2)开火车分节朗读课文,注意字字音准,句句通顺。

(3)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的回答是多方面的,师注意适当点评,引出重点;同时进行语言规范表达的训练。

(4)提出不懂的问题。

(可能有关于试验方面;关于研究方面;关于仿生学方面;关于语言文字方面等等。师对学生的问题归类,简单的问题当场予以解决,有的则留待深入学习课文时解决。)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深入学习,突破难点。

1.了解三次不同的试验,理解“证明”一词并运用说话。

(1)指读有关句子,理解“证明”一词意思。(用可靠的事实来表明结论的真实性。)

(2)三次试验怎样进行的?证明什么结论?轻读课文相关小节,完成表格。

试验次数试验方法试验结果试验结论

(3)根据三次试验内容,分别用“证明”一词说一句话。

2.学习科学家反复研究的内容,理解蝙蝠用嘴和耳朵探路的原理,并进行说话训练。

(1)读读课文有关内容,边读边思考,动手画画蝙蝠探路示意图。

(2)看着示意图,练习说话:蝙蝠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经过。

3.学习科学家发明雷达的内容,理解雷达在飞机夜航中的作用,并进行说话训练。

(1)读读课文,用文具摆摆雷达使飞机安全夜航的示意图。

(2)看着示意图,练习说话:雷达使飞机安全夜航的过程。

4.理解并说说蝙蝠和雷达之间的科学联系。

(1)小组讨论,给句式:

雷达的 ( ) 相当于蝙蝠的 ( )。

雷达的 ( ) 相当于蝙蝠的 ( )。

雷达的 ( ) 相当于蝙蝠的 ( )。

(2)默读课文,思考: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科学关系?用“因为……又因为……所以”练习说说它们的科学联系及其依据。

小结:科学家从蝙蝠探路的试验和研究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这就是蝙蝠与雷达的联系,所以课题要用“和”来连接。

二、课后质疑,总结全文。

学了课文,你们还有什么问题?

三、课后拓展。

1.初了解“仿生学”。

2.语言直播厅:你还知道哪些东西是受到动物的一些特点的启发而发明的?查阅有关资料,然后向同学介绍。

蝙蝠和雷达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懂得课文中总起句的作用,学习先提出问题再逐步解决问题的写作方法。

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了解飞机夜间能够安全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引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事物,并从中也得到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弄清飞机夜里安全飞行,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2.练习归纳段落大意,学习用抓住重点句来归纳段意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弄清蝙蝠夜间飞行和飞机夜航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出示蝙蝠图:

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根据回答板书:蝙蝠)

你从课外资料中知道蝙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学生介绍课外搜集的资料)

师述:无论何种蝙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夜间都能安全地飞行。(板书:夜间飞行)

二、接下来,请大家打开书本,自读第3节,看看你能读懂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请在书上做个标记。

1、学生自学。

2、检查:多媒体出示第3节。

A交流你读懂了什么?(相机板书:灵巧)

(飞行特点)

B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根据学生回答圈出:还能、无论、即使也)

C这段话该如何把它读好呢?谁来试试,这样吧,我们先练练,待会儿我们来比赛。

学生练习,指名两人比赛,学生评议,认为自己读得好的同学站起来朗读

3、同学们,读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怎样探路的)

师述:对呀,这时,我们都会想:老师指末句,生齐读。

三、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意大利科学家斯兰瑞尼已经做了很多试验,接下来,请同学们分学习小组根据表格自学第4、5小节,同时用大圈圈出科学家研究的对象,用“———”

划出试验方法,用“”划出试验结果,再想一想,这个试验证明了什么?请一、二组的学生自学第4节,三、四组的同学自学

第5节。

(多媒体出示表格)

1、学生分小组学习。

2、检查:假如你就是意大利的著名科学家,现在请你来介绍一下你的实验过程。

学生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3、小结:三次试验证明……(多媒体出示,学生读)

“蝙蝠探路的工具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

请大家把书上的这句话用双横线划出来,然后仔细地读 读。边读边想想你还想知道什么?

4、学生自读后提问。

四、引导学生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样探路的?

1、同桌一起自学第六节,找出有关蝙蝠飞行的秘密的句子, 闭上眼睛想一想,你能理解它吗?

2、同桌自学第六节

3、检查:交流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

多媒体出示第六小节。

A、老师根据回答划出2、4两句。

B、请大家自读这两句话,看看你能自个儿读懂它吗?

C、学生介绍读懂的地方,板书:嘴超声波障碍物耳朵

D、老师操作课件示意图

E、请学生上黑板标出超声波传播方向。(生板演,生简评)

4、师生分读第6节。师1、3 生2、4。

5、问:这一节告诉我们什么?

6、赏读:好,那我们再一起来当一回研究成功的科学家,向在座的老师介绍一下蝙蝠探路的秘密吧。(齐读第六节)

五、过渡:科学家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后,就模仿它来发明了雷达(板书:雷达)那么雷达是怎样探路的呢?请用同样的方法自读第7节,同时也帮老师设计一个雷达探路示意图的板书。

1、学生自学。

2、检查交流自学体会。

3、多媒体出示课后第三道填空。(口答)

4、出示设计示意图并介绍设计意图,生评并上黑板板书:天 线无线电波荧光屏

5、集体朗读第7节。

六、总结:

同学们,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呀?(板书:和) 像这种人们通过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来创造发明东西,为人类造福,这门学科叫仿生学(卡片出示:“仿生学”) 人类仿生发明的东西很多很多,你能再举些例子来吗?

当然,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生物的秘密还未发现,许多地方值得人类利用它来创造发明,为子孙后代造福,这个重任我希望大家能挑起它,有信心吗?

七、作业:

表演题:想象假如有一天,蝙蝠在夜间飞行时偶儿碰到了夜行的飞机,它非常惊讶,就和飞机说起话来,同学们,它们会怎么说呀?

1、同桌练习,配以动作。

2、请一生上台表演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