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欢迎阅读《归园田居》教学设计(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

2、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充分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重点: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

1、熟读诗歌,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你觉得诗中的哪些关键词,关键句有深层含义?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的诗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

课堂教学流程设计及学生活动要求

教学过程:

导入:

知识储备:小组交流:介绍作者、写作背景(个人展示或小组交流解决,4分钟)

活动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1、朗读两首诗歌,小组自由朗读课文——-小组展示朗读——-其他同学纠正读音——---全班齐读课文(5分钟)

2、初步了解诗歌的诗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小组内交流)(8分钟)

活动二:赏析诗句

1、赏析诗歌《归园田居》:你觉得诗中的哪些关键词,关键句有深层含义?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小组内交流——学生个人展示——其他小组补充点评)(15分钟)

补充:《归园田居》:全诗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的流露了出来。

活动三:拓展:

同学们,你是怎样看待陶渊明“归隐”的呢?如果他生活在现代社会还会归隐吗

(小组内交流——学生个人展示)(8分钟)

作业:背诵两首诗歌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有关田园诗及其代表作家的知识。

(二)体会“陶诗两首”的意境和思想意义。

(三)领会“陶诗两首”的风格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字词释义。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①少:年少,从小。

②适:适应。

③俗:世俗。

④韵:气质、性格、情趣。

⑤性:本性,性格。

⑥本:本来。

⑦丘山:这里指远离官场仕途的田园、大自然。

2、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①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仕途有如罗网一样,使人不得自由。

3、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①荫:这里作动词,遮蔽。

②罗,排列。在“后檐”和“堂前”的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

4、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①户庭:门庭,家里。

②尘杂:灰尘杂物,这里比喻做官时乱糟糟的繁杂之审。

③虚室:空室,静室。

④余闲:空暇。

5、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①结庐:建房子。

②人境:人居住的地方。

③车马:这里泛指人世间的繁杂之事。

④喧:喧闹,干扰。

(二)难句注译。

羁鸟念旧林,池鱼思故渊。

①羁鸟:被束缚于笼中的鸟。

②池鱼:被养于池中的鱼。这里是诗人以羁鸟和池鱼来比喻自己过去仕途生活的不自在。

③旧林、故渊:比喻诗人向往的田园,即下文的“自然”。

全句可译为;被(从树林里抓回来)关在笼子里的鸟想回到原来的林子里去,被(从大河里捕回来)养在池塘里的鱼想回到原来的'大河里去。

(三)从这两首诗中可以看出陶渊明诗歌具有怎样的艺术风格?

分析:

从这两首诗看,陶渊明的诗歌最明显的艺术风格就是平淡自然。这是和他的诗歌的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分不开的。他的诗歌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的心境。

在《归园田居》中,诗人笔下的田园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诗人摄取的全是日常生活中习见习闻的再平常不过的景物,而这些景物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的,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

(四)《归园田居》和《饮酒》在写作方法上有何不同?

答:

首先,在选取角度上,《归园田居》着重描绘客观环境,借客观来表现主观;而《饮酒》则着重写诗人对客观环境的主观感受。

其次,在表现手法上,《归园田居》主要用反衬、对比的方法,显得质朴而坦露;而《饮酒》多用比兴之法,显得婉曲含蓄。

(五)《陶渊明诗两首》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分析:

(1)《归园田居》全诗20句,可分三层。

1~6句:写作者的个性和思想,表达对官场的厌恶。形象地表达了陶渊明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归农的急迫心境。

7~18句:描写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表现了作者鄙视利禄、洁身自好的清高品格。

19~20句:写诗人回答人们的疑问,说明官场是禁锢人的牢笼和罗网,只有冲破它,回归自然,才会乐趣无穷。

(2)《饮酒》全诗10句,共分两层。

1~4句:第一层,写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5~10句:第二层,说明美丽自然的景物欣赏,能获得无限意趣。

三、教学过程:

本单元主要介绍我国诗歌古体诗中最优秀的几篇代表作。

古体诗指唐朝以前包括春秋战国、秦汉、魏晋这一历史阶段的诗歌作品,其体裁主要包括四言、五言、杂言、乐府、民歌、楚辞、七言诗等。

其发展的轨迹主要是由民间创作到文人创作,其中又包括了《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作→陶诗等田园诗一类的明显足迹。

我国的古体诗是我国文学遗产中最宝贵的财富,它成就辉煌,群芳斗艳,绚丽灿烂。如果按题材分类,它有田园诗、山水诗、政治诗;如果按情节分类,它有叙事诗和抒情诗;如果按创作分类,它有文人创作和非文人创作(民间收集)等等。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2、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能力目标

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2、体悟古典诗歌中融注的积极健康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诗中形象及语言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手段

自制多媒体课件、播放诵读录音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导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语→体味意境→总结规律→扩展练习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介绍新知

1、有“田园诗人”、“隐逸诗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之称的东晋最杰出的诗人是陶渊明。

2、《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归去来兮辞》等诗文描写了田园生活。

3、陶渊明的诗歌喜写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现了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赞美。他的诗歌语言像雨后麦苗一般清新。风格像田野间的春风一样真实、自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学们能说一说陶诗的影响吗?

4、明确: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题材,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朱自清也说:“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二、分析诗歌,明确主旨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模仿诵读,熟悉作品,了解诗歌内容。

3、列结构图

摒弃世俗

喜爱自然

村居生活

田园美景

本性复苏

心旷神怡

4、归纳主旨

学生归纳:赞美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表达回归后的舒畅喜悦,透露出其对官场污浊生活的憎恶、摒弃。

三、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欣赏诗歌意境。

1、教师点拨: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借助哪些景物描写表现出来的?

2、学生选出描绘景物的诗句。

3、教师点拨:

这些乡村平平常常的事物,到诗人笔下却组成了一幅优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像世外桃源一样。诗人怎样点石成金,化平凡为神奇的呢?我们来品味写景诗句的语言美和情境美。(出示鉴赏提示)

4、学生讨论诗句“方宅十余亩”到“鸡鸣桑树颠”,分析景语,体会情思,教师点拨。

5、师生总结本诗情景交融的意境。

6、教师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中国古典诗歌以抒情为主体,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把情景交融作为创造意境的基本要求。读者解读诗歌、鉴赏诗歌,正是要通过揣摩诗句,借助想象,再现情境,鉴赏融注了诗人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才能身临其境,领悟到诗歌的韵味、情趣。

四、拓展练习,巩固鉴赏方法

1、鉴赏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等诗歌的情思意境。

(课件展示诗文)

2、学生各抒己见,注意仔细分析、研读品味、体会意境。

3、学生讨论、回忆所学过的古典诗歌,进一步品味诗歌意境。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解读诗歌,品读诗歌,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过程与方法抓关键词,分析意象,体味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反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难点】

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习作者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法、诵读品味法、拓展延伸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黑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苏东坡在评论王维的.作品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下面我们来观赏一幅画,你能联想到哪句诗。

(二)学生自由诵读,找出读不准的字音,不理解的字词,讨论研究。

小结解读诗歌的方法:抓住关键词

(三)学生朗读,同学互评。(注意节奏、语气、语调等)

(四)理清本诗的脉络厌恶官场田园风光喜欢归隐

(五)分析意象,感受意境

引入王国维《人间词话》: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六)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读出情感,教师示范读。学生尝试背诵。

(七)引入后代诗人对陶渊明的评价,你对陶渊明有何评价。

李 白: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

杜 甫:焉得思如陶谢手。

白居易: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陆 游: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

板书: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厌恶官场田园风光喜欢归隐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生字词,能够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体味诗歌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同时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境。

2、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陶渊明的田园诗平淡自然,通过学习,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

体味诗歌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鉴赏陶渊明田园诗的能力 。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同时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容与理解作者情感,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

2、讲授法。抓住关键的诗句进行分析、讲解,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知识迁移法。通过两首诗的学习与比较,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陶渊明与《归园田居》组诗情感的理解。

教具准备

黑板、粉笔、图片

课时字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一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图片,从而引导学生进入诗意的田园风光,进入一个世外桃园,引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与他的思想。

提问:看到这些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图有什么感觉?你们喜欢吗?这有没有让你们想到世外桃园?我们上个单元也学过一篇有关世外桃园的文章,记得是哪篇课文啊,谁写的?(《桃花源记》陶渊明)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内容谈谈对陶渊明的理解。

找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桃花源记》向我们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批判了现实社会的黑暗。从《爱莲说》里知道他是一个隐士。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陶渊明隐居田园的生活过得怎样。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

二、朗读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而且要注意下面的注释,对诗歌有一个总体感知。

2、全班有感情的齐读课文,教师正音。

三、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介绍作者:(同上)

写作背景:诗人曾几度出仕做官、归隐,在官僚与隐士中徘徊。直到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三首。

四、重点分析诗歌

1、解题:文章与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人的眼睛,它往往能传达出或暗示许多信息。提出题眼——归(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师生共同归纳:从何而归?归去何处?归去如何?为何而归?

2、感知诗意:让学生自读诗歌,想象诗中景物构成的画面。让学生带着“归去如何”这个问题在诗中找答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想象中的画面。提问:“为什么会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从中体会到什么?教师抓住学生答案中的关键字句进行分原,将学生带入诗句的理解中。

3、理解情感:提问: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很艰苦,他对此有什么感觉呢?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为”)教师指导学生着力挖掘“愿”的深层内涵,点出作者的主旨。

三、课外延伸

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归园田居》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自主学习《归园田居》其一,解决四个问题:从何而归?归去何处?为何而归?归去如何?教师简单讲解。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我们主要是围绕着四个问题展开,主要是训练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堂课的重点是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情景交融,赏析意境美。请同学们回去之后好好体会体会。

五、布置作业

1、《归园田居》其三中,“但使愿无为”的“愿”具体是指什么?根据学过的内容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写100字的小短文。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