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欢迎阅读说课稿(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叙事长诗,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本课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这是情感目标。

2. 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这是知识目标。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这是能力目标。

(三)教学重点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但很多时候有些人只对吃鱼感兴趣对抓鱼并不感兴趣。所以我的理解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欲。”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才能真正完成教学目标。针对此,我选择教学突破口是:由诗眼入文,巧设疑问,激发求知欲。引导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阅读。

(四)教学难点

由于音乐是无形的,听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难摹写的。但这篇文章却很好的表达了出来。因此授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

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感受“声中之情”“文中之情”。文章的难点就是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音乐来感知听者、演奏者内心感情,并将两者融为一体的。

二、说学情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首先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结合注释在课前预习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被动学习方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这个理念,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通过提问设计、板书设计,师生讨论分析等来掌握本诗的特点和思想情感,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课文脉络,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第二课时:主要是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尝试用文字描摹音乐的成果;第三课时:,结合导学案处理相关练习内容。)我今天说课内容选取的是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对于新授课来说,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导入语: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共传知音的传说;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

他们再次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畔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见证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偶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信手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二)具体研习

1、 听课文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课

文,回答问题。(文章主要通过“乐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这也是全文的主旨句,我将围绕此句做文章,打破逐段讲解的老套路。)

1、全文最富有感情最能体现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引出下问。)

2、“沦落”是什么意思?文中“沦落”的人有哪些?

(明确:琵琶女和白居易。)

3、 (谁解沦落人?)(引出对第三段和第四段的学习,分别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文中人物,读出应有的情感。了解琵琶女和诗人的遭遇。)

4、“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同是”同在哪里?

(一个是朝廷官员,一个是江湖的歌妓,一个是高朋满座,一个是门前冷落,反弹琵琶求其相同点。)

明确:同在经历、心境、都来自京城、怀才不遇??)

5、是什么将两个素不相识的人联系在了一起?

(明确:音乐)

6、 (谁识琵琶声?)这是怎样的音乐?

(转入对第二段的研习,学生齐读,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对音乐的描写尤有独到之处。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先挑出来读读。然后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a,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b,音乐有什么特点?c随着音乐的变化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d琵琶女的演奏收到了什么效果?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a,诗人善用比喻,用一连串比喻反复形容。“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这些诗句都是用生活中具体的声音作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各种不同的音乐节奏和旋律。b,音乐时而厚重时而清脆,时而悠长时而短促,极富变化。c,悲愤、哀怨、凄楚??d,“此时无声胜有声 ”、“东船西舫悄无言”,都让人感到那琵琶声中既有琵琶女的形象,也有听者的共鸣。

(三)课外延伸

学生刚接触这类文章可能还不能充分领悟其中的内涵,因此为了加深他们的兴趣,继续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我会让学生课外进行比较阅读。此外学生还可找描写音乐的文章和诗歌,如《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等。

(四)作业

家庭作业能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现在的音乐类型丰富,学生也有自己所钟爱的音乐,因此我让学生课后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五、说板书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的意义:

支撑跳越是学生比较喜爱的一项运动,它对锻炼学生的跳跃能力,提高弹跳力和锻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培养勇敢、顽强、果断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材分析:

1、支撑跳跃-山羊-分 腿腾越属于竞技体操项目,动作过程有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助跑,要求身体重心要平稳,助跑由慢到快。

第二部分是踏跳,有两种动作,一种是跺板,方法是 上板后双脚使劲向上跺起;另一种是挫板,上板后两脚前脚掌向后上方挫起,两种动作各有千秋。跺板动作的特点是使身体直接弹起,而挫板动作则能使身体自动向 后上方摆起,两种动作根据运动员的不同的适宜性作为起跳方式,上板的动作是单脚起双脚落在助跳板上起跳。

第三部分是腾空,腾空包括山羊前的第一腾空和山羊 后的第二腾空,运动水平的高低以腾空的高度来决定的。一般以身体低于肩水平的动作为低难度动作,达到肩水平的高度为中等水平的动作,高于肩水平的动作为高 难度动作。第二腾空也是根据第一腾空的高度和难度来决定的。而高水平的动作是第一腾空和第二腾空的不同难度的翻腾动作。整个动作具有美观、惊险、和危险的' 特点。

第四部分是落地,落地要求身体要平稳,落地的稳定性在正规比赛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作为初中学生学习山羊支撑跳跃,难度较小,而通过训练后,可增强 学生腿部力量,提高弹跳能力和跳过障碍物的能力,对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促进身心健康都具有良好的作用。学生通过练习后,通过两腿伸直,在空中控制身体姿 式,对改善身体恣态,促进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目标确定:

①在初次学习中,了解支撑跃的动作过程及各动作环节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对于学习和掌握动作具很好的有帮助,支撑跳跃的动作过程有很明显的四个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动作不同,要求也一样。因此,在学生的脑海里,先初步建立一个动作概念,对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动作,是十分必要的。

②用分腿腾越的方法跳过山羊是本次课学习的终结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辅助练习,帮助学生很完成动作练习,实现锻炼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十分重要的。

③由于个别学生因为心理障碍等因素不敢跳,但通过辅助练习和具有良好意义的有浅入深的练习可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练习信心,完成练习任务,达成锻炼目标。

3、重、难点的分析:

①山羊-分腿腾越是本节课学习的课题,分腿腾越是支撑跃的动作方法。运用分腿腾越的动作跳过山羊,通过反复练习,发展学生的弹跳力,提高运动能力。

②为 什么要把双脚上板与含胸作为难点?双脚踏板起跳是动作的重要一环,而某些学生由于不能运用双脚上板的动作而采取单脚上板时往往使动作变成跨栏动作,以致使 身体侧骑在山羊上,导致侧翻下山羊的危险,是确立动作的难点之一;含胸也是动作的重要一环,个别学生在上板时由于没有含胸而采取挺身的动作在起跳后直接撞 在山羊上,造成动作严重错误,所以含胸是确立动作的第二个难点。

教学设计:

一、课题:支撑跳跃---山羊—分腿腾越(学)

二、目标:

1、了解支撑跳跃动作过程及其各环节的注意事项。(讲)

2、能用正确的方法上板和跳过近距离的山羊。(练)

3、克服恐惧、培养勇敢、果断的优秀品质。(练)

三、重点:目标2。

四、难点:双脚上板与含胸

五、教学理念:培养跳过障碍物的能力

六、教学策略:辅助练习与实际练习相结合

七、场地布置:山羊一个,助跳板一块,体操垫二块

八、教学步骤:

1、做好准备活动

2、辅助动作练习

3、单脚起步双脚踏板起跳练习

4、起跳后的提臀与含胸

5、分腿腾越动作练习

九、教学过程:

1、准备活动:徒手体操 (略)

2、两腿开立下压 8*4

3、俯撑,两腿回收成开立 3-5次

4、两手叉腰,单脚上步双脚向前跳成开立,向前跳成并立 3-5次

5、挺身跳,双脚缓冲落地 2-3次

6、三步上板起跳练习 2-3次

7、三步上板起跳撑羊提臀练习 2-3次

8、三步上板起跳撑羊提臀含量胸收腹分腿练习 2-3次

9、五---八步助跑起跳撑羊提臀收腹含胸分腿练习 2-3次

10、在教师保护与帮助下完成分腿腾越的动作

11、教师依据练习情况进行单个指导和集体指导

12、练习时要求有良好的秩序

13、根据学生练习情况逐渐拉大助跳板和山羊之间的距离,增加练习的难度

14、适当调整山羊的高度增加练习的难度

15、选择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演性练习

16、学生对动作进行评价

17、教师评价

十、结束:

1、集合学生

2、放松练习

3、总体评价

4、收拾器材

5、宣布下课

十一、教学反思:

在初步练习时,大部分学生在分腿腾越时两腿分大、两腿伸直不够,并有勾腿现象,这些方面都是造成动作质量不高的原因。改进的措施:

1、辅助练习:①腹开立压腿练习,压腿时要求两腿伸直;②两脚并立,向前做分腿跳,跳起时两腿伸直;③直膝跳。

2、练习时提示:①“两腿伸直”; ②“两腿分大”;③“绷脚尖”。

3、个别指导: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分别进行指导。

通过以上练习和指导,逐步改进动作错误。多次练习后,可使动作美观大方,以达到目标要求。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能辨颜色的手》是讲货主欺骗盲人,盲人揭穿骗局的过程,通过盲人那双能辨颜色的手赞扬盲人的智慧,批评货主的欺骗行为。故事蕴含着物理学方面的知识:物体吸收辐射热的能力与物体的颜色深浅有关。故事中,盲人实际上是通过太阳照射下罐子的不同温度而辨出罐子的黑白颜色。

课文情节生动、人物角色鲜明、可读性较强,故事内容能抓住学生的心。

二、说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角色的.对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盲人如何知道货主欺骗自己的道理。

3、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并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

三、说教学

1、读。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在文中找出对应的语句读。

2、悟。在研读重点内容时通过指读、分角色读、齐读、演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自我感悟,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陶冶情操,在读中积累语言。

3、想。如果你在现场,你会怎么想?怎么说?围观的路人会议论些什么?“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故事情节,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4、议。盲人是如何用手辨出罐子黑白的?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5、再读。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感受盲人的智慧。

6、演。分角色表演故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材:

《别挤啦》是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主题为“地球家庭”的一首诗歌。它通过对人思想感情上“别挤”和严防把美好心灵挤走两方面的抒写,表达了作者向往人间的美好,追求人间真、善、美,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用宽容、善良、真诚的心去生活的思想感情。诗虽短小,却给人以道德教育,使读者受到感染,心灵得到净化。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并模仿写一节。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诗句意思

3、通过朗读、理解诗歌,联系生活拓展思维,感受“真善美”的重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塑造良好的人格。

三、说教法学法:

本课语言诙谐、形象生动,每一句话都能让人联想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由于诗歌跳跃性大,所以学习课文时可以利用诗句间的`“留白”进行思维拓展,联系实际理解生动有趣的诗句背后意思,即作家呼吁的道德观。

四、说教学设计:

1、联系生活,导入课文。

2、初读诗歌,把握内容。

为了不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所以在朗读上就要下功夫。学生在联系生活谈自己感受、收获,都是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朗读先是“正确、流利”,在细读基础上,把握住作者的情感和在自己理解基础上,再读出语气、读出感情。也就是体现了语文课的“读中感悟”。(但教学中学生还是没读好,可能是学生感悟不到位,也与平时朗读技巧指导有关)

3、精读理解,感悟表达。

在揭示课题之前先将第一节的内容分解导读,通过问题提示、“留白”的方式引导学生分句体会诗句意思,并在理解诗句过程中反复品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在整个“问题导学”过程里,老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为理解本诗做足了铺垫:世界之大,足以容纳所有人的自由。随着作者写作思路的转变,老师跟着将矛盾抛给学生:无拘无束的自由并非真自由,真正的自由是有条件的,需要做出“保证”的。在矛盾激发的同时,揭示课题“别挤啦”,揭示作者的中心意思“不要挤”,学生对它的接受与体会当然就自然且深入了。

联系生活理解诗歌中的道理,这也应该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一个难点、一个亮点。学生们只要结合生活实际谈出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所以在细读课文时,我让学生把诗歌中的每一句话与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谈自己的阅读感受、阅读收获。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说、随心所欲的谈,告诉学生把你读这首诗歌时最先想到的说给大家听,一人说,大家补充。学生们把自己身边的不道德行为、社会中的不道德现象甚至关于对世界的和平问题的看法都谈了出来。学生们自己总结了“真诚”“宽容”“善良”“健康”“和平”“和谐”“平等”等词语,懂得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也知道了在生活中自己应该怎样做。

4、借助背景资料,领悟作者情感。

5、领悟现实意义,拓展延伸

“言为心声”、“情动而辞发”,在多元化思维拓展的基础上,当学生对“挤”有了自己的思考,他需要一个表述的机会及交流的平台,所以,就设计了写诗的环节。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表达的需要,又可以锻炼其模仿课文形式进行诗歌创作的能力,还可以使探讨问题的平台延伸到课堂外与教室的墙壁上。但是遗憾的是时间不够没有在课堂上写,只能做为作业回去写。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