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学教学计划

欢迎阅读初中教学教学计划(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教学教学计划 篇1

一、教学目标

1锻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手眼脑的协调能力。

3培养主动思考能力的。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学会主动学习。

4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小东西,大成就。学生做完作品,拥有的不仅是作品,更有着满满的强烈的成就感。

5培养学生专注力的。,学生按老师的要求来做事情,总是心不在焉。而做其感兴趣的事情时,却能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因此,我们应该注意把学生的兴趣与培养专注力结合起来。

二、教学内容:

折纸卡纸贴画、立体纸条卷饰、纸杯制作、卷纸画、橡皮泥、卡纸贴画等

三、教学安排

第一周:1、鉴于学生动手能力参差不齐,应该熟悉学生。

2、介绍手工制作相关知识。

3、布置学生准备上课常用工具。

第二周:折纸——兔子

第三周:纸杯制作——斑马青蛙、城堡、金鱼

第四周:插片挂饰

第五周:橡皮泥

第六周:纸风车

第七周:吸管制作——小星星

第八周:乒乓球制作——卡通人物

第九周:折纸制作——菠萝

第十周:卷纸制作——房屋

第十一周:剪纸

第十二周:卡纸制作——书签

第十三周:废料盒制作——收纳盒

第十四周:卡纸贴画

第十五周:自由创作,展示。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自己的想法,制作出有个性的作品。

第十六周:兴趣班考核

初中教学教学计划 篇2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基础看,学生在小学自然、社会学科,初中物理和生物中已了解一部分与化学有关的基础知识。面对实际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因材施教,使他们得以全面、健康地发展。

二、实验内容分析:

新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探究的重要性与有效性,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为了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化学学科内容特点,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新教材将原有的部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全部改为“活动与探究”、“家庭小实验”等。这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实验氛围,为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在实验中切身体会到过程提供了条件。

演示实验有:

物质的变化、空气成分的测定、水的组成、碳的单质的化学性质、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与制法、燃烧的条件、合金的性质、溶液、金属的化学性质、溶液的配制、酸、碱、盐的性质等。这些实验有助于研究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掌握一定的实验方法并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精神。

活动与探究有:

探究蜡烛及蜡烛燃烧时的变化;探究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探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探究水的净化过程;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探究碳的单质的化学性质;探究碳的氧化物的性质;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探究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探究燃料燃烧的条件;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探究物质溶解时温度的变化;探究什么是饱和溶液;探究如何绘制溶解度曲线;探究自制指示剂在不同溶液中的变化;探究酸、碱的化学性质;探究酸、碱的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用PH试纸测定一些溶液的PH;测定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探究如何提纯粗盐;探究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探究有机物的组成;探究如何查看服装面料的纤维种类等。通过这些实验,让学生从实验成果中体会到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体会到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在完成一定的实验过程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增强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并提高实验中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科学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实验目标: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和保证,化学课程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的规则,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并对实验技能提出如下要求:

1、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

2、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的目的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

3、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4、初步学会根据某些改造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

5、初步学习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6、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

7、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和动手能力。

8、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学会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9、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10、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

11、能知道化学实验是都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12、学会试管、酒精灯、滴管等仪器的使用方法,达到能独立操作的目的。

13、学会取用液体、固体药品,制备和收集气体的.方法。

14、能用化学语言描述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等。

15、逐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综合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16、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17、学会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四、实验措施:

1、加强实验教学的探究,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与合作精神。

3、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增强他们学好化学的信心。

4、做好实验前的充分准备,做到课前演示。

5、创造条件,增加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

6、教师要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上给学生示范并启发引导学生从生动的直观上升到抽象的思维。

7、注意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到化学的重要性,并在探究中切身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8、实验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内容,实验中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认真做好记录,实验后认真填写实验报告。

9、对有困难的实验,应尽量发挥创造性,因地制宜设计一些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验。

10、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活动与探究,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11、鼓励并指导学生动手做一些家庭小实验,以进一步激励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探索精神。

12、加强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以及独立操作的能力。

13、优化课堂结构,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平日注重实验与操作相结合,教师适时点拨、指导。

14、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化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到良好的发展。

15、搞好课外活动,如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知识讲座、化学实验竞赛、专题讨论、实验教具制作、等等,留给学生空白,发挥学生特长,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初中教学教学计划 篇3

一、学校背景分析

(一)教师资源

优势:

1、学校拥有一支团结协作,积极进取,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多年的办学实践与人文积淀,使教师在新课改的教育实践中,积极转变观念,潜心钻研,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全校教师充分意识到,只有立足课堂,不断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与行为,才能真正提升教育质量,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2、骨干教师队伍日趋成熟。学校开展多层次的结对拜师活动,为教师搭建不同层次的发展平台,从不同层面提升了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业务素质,加速了教师的成长步伐,为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3、校际合作交流常态化。借助托管资源,建立了与海南中学两校互动的校本研修机制。学科对学科,年级对年级,互帮互学,获得双赢。两校教师共同参加课改实验基地和兄弟学校的重大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研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举措,交流针对性教学材料。推进了校本研修互动机制运作的常规化和“主动有效”课堂的实施。

不足:

1、教师专业发展有一定的差异。学校重视教师专业发展,但部分教师自我发展意识不强,不重视自身学科素养的提升。受主客观因素限制,学校缺少县内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

2、教师发展不够均衡。自觉性高的教师与主动性有待提高的教师并存,成熟型教师与缺乏经验与方法的教师并存,创新意识与愿望强烈的教师与重短期效应靠经验处于较保守状态的教师并存。

3、个别学科的团队教研能力不强,研讨氛围不浓。组长的工作能力和积极性有待培养和提高,研修管理机制需要健全和完善。

4、国家基础型课程已能按照上海市课程计划的要求执行,但对照上海市二期课改的标准和要求,学校三类课程体系门类和科目不够丰富,教师缺乏对开发校本课程的思考和尝试,有待培育教师教学研究文化自觉的态度和能力。

(二)学生资源

优势:学生来自农村,比较朴实,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不足:学校生源数量和质量整体下降。由于地处城区边缘,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相当数量的家长外出务工,优质生源流失严重。我们的生源中,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家长文化水平很低(家长的学历都在初中及一下),农民进城务工后家庭教育出现缺位现象,特殊家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家庭教育质量难以提高。这些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参加各类活动的态度和水平产生直接的不利影响。导致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学习习惯不佳,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能力较弱;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业水平等方面参差不齐;创新能力不足。

(三)地方资源

优势:学校毗邻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前卫村和开发中的崇明新城,为教师与学生进行课程开发及课题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资源,凸显了学校和地方特色。

不足:地方资源与学校教育的整合力度有待提高。应加强与社区的沟通交流,为拓展型课、探究型课程的开发、开设提供有力的指导、帮助。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发展目标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精神,一方面学习实践,优化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内容方式,另一方面结合学校地域文化、教师专业特点,学生需求和社会的需要,努力建设以学生健康发展和现代社会需求的符合学校校情和生情的课程。积极夯实基础型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因地制宜开发学校的拓展型课程,在分析学校情况和开发课程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开设探究型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建设学校的课程文化。

(二)教师发展目标

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培养一支师德高尚,学识优良,业务精湛,爱岗敬业,会教学,能教研的师资队伍。教师基本功扎实,学科知识丰富和完备,能有效地解读和整合教材,面对不同的群体能因材施教,教师的基础型课程校本化的能力,拓展型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能力,探究型课程的指导与管理能力有较大提升。学校骨干教师积极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青年教师成长迅速,有在区域层面有影响的教师。

(三)学生发展目标

目标: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有所长(zhǎng)。

“学会做人”即培养学生具有民族情感,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懂礼仪、懂感恩、讲诚信、能抗挫,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向着自己的追求奋勇前进。

“学会学习”即培养学生具有勤奋、刻苦的品质。不断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尤其是实验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促使学生愿学习、会学习、乐学习。

“学有所长”即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学有所获,都能得到生动活泼地成长。

三、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原则

1、多样性原则:坚持以上海市课程标准为课程设置准则,兼顾以学校办学目标、特色要求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科目设置力求丰富多彩,可供学生充分选择。

2、主体性原则:教师是校本课程建设和开发的主体,在课程的建设、开发和实施中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开发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根据学生的需要不断优化校本课程。

3、开放性原则: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选择具有自主权。校本课程在实施中,教师要灵活地创造性地实践课程并不断反思出现的各种问题,对课程随时予以补充、调整。

4、可行性原则:在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目标时,充分考虑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科研水平,根据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努力使校本课程实用、可行。

(二)课程实施结构

按照《上海市中小学20xx学年度课程计划》结合本校实际,在充分研究课程结构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基础型课程校本化;拓展型课程弹性化,即“统一+菜单(选择)”的模式,既有共同必须学的拓展型课程,也有自主选择的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学校特色化,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

初中教学教学计划 篇4

初中教学教学计划十篇

时间的脚步是无声的,它在不经意间流逝,我们又有了新的学习内容,需要好好的对接下来的教学进行计划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教学教学计划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