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欢迎阅读语文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一、写作背景: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落职,一直闲居十年。《词苑萃编》:“辛稼轩……负管(仲)乐(毅)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二、词文赏析:

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强”字分析)

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

新解:

少年古时指青年时期,从辛弃疾的生平看,这时的他正处于金人统治区内,看到沦陷区的人们在异族的奴役之下,作为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油然而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因而这时的愁情也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对国土沦丧的耻辱感,这时的愁,更多是一种渴望收复中原,建立不世功业的志愿和动力,是昂扬而充满激情的。因而理解为闲愁或做作的愁,是不恰当的。

2、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和“欲说还休,欲说还休”来解答)

而今的愁是胸怀壮志,倍受打击,以致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愁。是一种深沉而无法解脱的愁。

3、比较少年时登楼与而今登楼的目的有何不同?

少年时登楼,是为了登高望远,抒情自己的豪情壮志。而今登楼,是为了排遣内心的'悲愤之情。

4、为什么词人“欲说还休”?是什么原因使他想说却又不说了?

A、处境的残酷。统治者处处排挤、打击他,他处处受猜忌,所以有愁不敢说。

B、更主要的原因是,一生抱负化付与流水,鬓发苍苍,功业无成,而又没有知音,无人理解。这种孤独的愁情,跟谁诉说,说了又有什么用,这中间也包含着对南宋小朝廷的无限失望。

5、结句“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天凉好个秋”是句闲淡的话,骨子里包含着忧郁和愤激之情。化深为浅,化浓为淡,寓沉郁之情于闲淡之中,耐人寻味。

但“天凉”和“秋”却透着无比的凄凉和冷清,有力地衬托了作者无限的愁情。

6、少年和老年,哪个是主哪个是宾?

少年为宾,老年为主,少年之愁,是可说之愁,是激昂之愁;老年之愁,是无言之愁,是沉郁之愁。而这种浓得化不开,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愁情,才是词人要传达的。

总结

这首词巧妙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渲染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穿全词的线索,感情直率而委婉,高度概括了词人大半生的经历感受。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同音字,并能正确使用多音字。

2、积累成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3、能根据语句的提示填词,增强阅读理解能力。

4、完成“写字板”,养成正确的书写汉字习惯。

5、阅读短文《蚂蚁壮歌》,理解意思,学习运用。

6、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有关动物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7、写一写自己了解的动物故事。

重点难点:

1、完成“语海拾贝”积累词语。

2、完成“口语交际”,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3、完成“习作”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

卡片、写字板、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欢迎大家来到语文乐园,相信大家在这一节课一定会有好的表现,比一比,看谁写得快,掌握牢。

二、完成“语海拾贝”。

1、有趣的汉字。

(1)课件出示“爱(带戴)”让学生观察。

学生自由说或互教。

学生汇报观察发现。

指导用“爱戴”造句。

(2)学生自由选字组词。

(3)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4)用另一个字口头组词。

2、词语超市。

(1)课件出示成语。

(2)自由读。

(3)齐读。

(4)背诵。

(5)测试。

3、读读填填。

(1)课件出示例句。

(2)学生试填。

(3)老师予以归纳指导。

苹果开白花,所以第一个应填“白色”,“草地”为绿色,所以第二个空应填“碧绿”或“绿油油”,野花的颜色五颜六色,不能单填某一种颜色,蝴蝶有黄的、花的、黑的,成双成对飞行,小姑娘穿着的衣服一定很新,很漂亮。

(4)填后再读一读。

4、写字板。

(1)认真观察每个字笔画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争取把每个字写端正、美观.。

(2)老师范写“愿”字。

(3)在书上描红,再试着写两遍。

(4)与范字对照着差距,再写一遍。

(5)用同样的方法指导其余五个字。

三、完成“阅读欣赏”《蚂蚁壮歌》。

1、自由读短文,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再读短文,说说短文讲了什么。

短文写了一群蚂蚁在火海中逃生的故事。一群蚂蚁在大伙包围的情况下,沉着、坚定而又团结一致,不惜牺牲个体,求得种族生存。

3、老师小结。

小小的蚂蚁,在人类往往也要色变的火灾面前,竟能沉着、坚定。团结一致,不惜牺牲个体、以求得种族的生存,谱写了一曲最悲壮的生命之歌,这种精神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板书

蚂蚁壮歌

火舌肆虐、蚂蚁被困、扭成一团、滚进河流

谱写生命壮歌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当你们读了《蚂蚁壮歌》,你一定会被小蚂蚁特殊的生存本领深深感动。当你走进动物的世界,你一定会发现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动物们有的有独特的习性,有的顽皮逗乐,有的还通人性,能与人友好相处。你是否愿意把你所知道的动物故事讲给大家听一听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动物的世界,看谁讲的故事最有趣。最能吸引人。

二、口语交际指导。

1、明确交际内容。

把自己所了解和知道的动物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2、明确交际要求。

(1)是讲故事、不是读故事,力求生动真切,符合动物的的习性特点。

(2)重点要把故事内容说完整,语句要通顺。

(3)要说普通话。

三、导入谈话。

刚才我们都讲了自己所熟知的动物故事,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有趣的故事,我们把它写出来,贴在校园文化宣传栏里。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所讲的动物故事。

四、文题分析。

把你讲的故事写下来,字数不限,题目自拟。

这是一篇写动物的记叙文。写动物故事,可以写动物们独特的.习性,也可以写动物与人之间的趣事,也可以写动物带给自己的乐趣,还可以写自己怎样观察动物、了解动物等等。总之,写的内容很多,题材广泛。

五、写作指导。

1、确定写什么动物、什么事。

2、精心组织材料,选择最能表现这种动物的特点、习性。与别的动物的不同之处来写。

3、写之前,可根据自己讲的,同学说的,进一步调查了解。增删习作的内容,调整叙述的顺序。

4、要注意把句子写通顺,不写错别字。

5、写完后读给别人听一听,看一看别人能不那个提出修改意见,若能提出修改意见,及时修改。

六、开始写作。

七、总结。

第三课时

一、指导看米字格中的“横钩”、“横折弯”。

1、老师点播:毛笔字中“横钩”的写法分为三部分:起笔是横画,中间是顿笔,收笔是回、钩。“横折弯”的写法也有三部分:起笔是横画,中间是折笔,收笔是竖弯。

2、老师边讲解边示范。

横钩:先斜向下重按,再回峰转向左,最后斜向左下出钩。横部同横法,但右段可稍轻,钩部与竖钩写法相似。

横折弯:先向右下稍用力按下,然后略提笔向右运行。到写完横时再顿笔写成竖弯的笔画。

二、指导

在米字格中写“横钩”、“横折弯”。

1、在课本上描红。

2、在写字本上练习写“横钩”、“横折弯”。

3、在写字本上练习写“空”、“家”、“段”、“般”。

三、展示写字成果。

1、评选出写的好的作业。

2、把写得好的作业贴在教室的“优秀作业栏”里。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了解形声字的特点,学习利用形声字的结构特点识记生字的方法,培养同学自主识字的能力,不时扩大自主识字效果和经验的交流。

2、学习积累词语的方法,学习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认识几种基本句式。

3、学习观察的方法,提高朗读能力和书面、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春风依旧

一、我的发现。

1、放手让同学观察发现,交流讨论。

2、先让同学拼读生字,朗读韵语,在读中发现字的特点

3、读学习伙伴的话,让同学说泡、饱等6个字的特点

4、认一认生字条中的生字,再说说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5、教师还可举出几个声旁是“包”的.子,让同学试着认一认{苞、胞、炮等}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记记。

(1)自由读。

(2)师生相互数数字对词语的游戏。

(3)师生相互数数字对词语的游戏。

(4)生生相互数数字对词语的游戏。

(5)说说对词语的理解,如有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可讲解。

(6)你记住了哪些词?

2、我会填。

(1)自由朗读,感受语气。

(2)填写标点符号。

(3)指导朗读,加深对这三种句式特点的认识。

3、我会写。

(1)同学自由看图,然后让同学自由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指名说,引导同学仔细听。

(3)同学评价

(4)在此基础上,再给机会让同学有条理地把几句话连起来说,比一比,看谁说得有条理。

(5)把自身说的几句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我会读”和“口语交际”。

1、老爷爷和小孙子有驴也不敢骑,这是怎么回事呢?自身读一读这则故事,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把这个故事读给你同桌听听,比比看,谁读得更有意思。

3、小组合作分角色读一读,议一议:你认为老爷爷应该听谁的?为什么?

4、你还有更好的方法吗?(如一人骑一会儿)

5、假如遇到这种事,你会怎样做?

6、这个故事真有趣,我们来演一演好吗?听了人们的议论,爷孙俩后来会怎么做呢?把你编的故事也演一演。

二、展示台(课前精心安排“展示台”)。

“识字交流站”。

“同学字,有方法,课内学,课外集,互相交流进步大。”小朋友们,欢迎来到识字交流站。

1、把识字卡分别摆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中间,每人都教一教其他同学自身的卡片怎么读。

2、找到自身的好朋友互相学习生字。

3、自身练习读生字,每组推荐一位参与班级的竟赛。

4、评选出“识字大王”。

三、“故事会”。

1、最近,我们学习了《坐井观天》《风娃娃》《酸的和甜的》等等故事,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事要多动脑筋。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动脑筋的故事呢?讲给大家听一听。

2、分组准备,可以一个人讲,也可以几个人商量编一个故事,还可以加上一点动作边讲边演。

3、在小组里讲一讲,再讲给大家听。

4、评一评,谁的故事讲得最好?好在哪里?

5、谁的故事不够好,哪些地方可以改一改?

6、颁奖,评出故事大王以和优秀评论家。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

3、能背诵“日积月累”部分。

教学重难点

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教学媒体准备使用

准备“爬山虎”图片,提前布置学生观察感兴趣的事物。

教学过程

一、读读写写

1、检查读音,交流识记方法:

⑴自由读记,标出本组所学生字。

⑵小组读认,读中正音。

⑶全班交流读,交流难记字形识记方法。

2、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再次识记。

3、听写词语,注意书写正确规范。(自我表现)

4、选择两个词语造句。(小组交流)

二、读读记记

1、读中正音:

⑴指名读词,随时正音。

⑵齐读。

⑶同桌互读,一人随意快速地指点,另一人读。

2、解疑说话:

⑴提出不懂的词语,共同交流解题。

⑵自由选择一组词,说一段话。

三、我的发现

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自主观察,交流发现。

2、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发现作者细腻之处。

3、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这么细致、具体?

4、分角色读“小林”“小东”的话。

5、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课后从其他阅读材料中摘录类似的语句,积累在摘抄本上。

四、成语故事

1、认识事物需要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长期的观察,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胸有成竹》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学生通读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3、故事中的哪些语言给你特别深刻的印象?

4、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明白“观察”与成绩的必然联系。)

5、交流成语含义。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胸有成竹”的意思。

五、日积月累

1、有人对每月具有代表性的.花也作了细致的观察,编了一首歌。先听老师唱唱。

2、学生小组内读读,解决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老师巡回倾听,给予帮助。

3、抽读正音。

4、细读,你发现这段话有哪些特色?哪些词句用得特别精妙。

5、熟读成诵,吟唱成诵。

6、拓展:课后有兴趣的话,用一种花名,依照短文的句式说两句话。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