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与地坛》有感

多美网

2025-09-19读后感

欢迎阅读读《我与地坛》有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我与地坛》有感 篇1

《我与地坛》是一篇散文,作者是史铁生,为我们讲述了作者在遭遇了人生的滑铁卢之后,在地坛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与感悟。

20岁,人一生当中最狂妄的年纪,史铁生却在这时永久的失去了双腿,一生被禁锢在了轮椅之上。“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来。”地坛,成为了史铁生思考生命和消磨时间的地方。地坛,也与史铁生拴在了一起。没有史铁生的地坛是不完整的地坛,没有地坛的史铁生也不是如今的我们熟知的史铁生。

十五年间,地坛每一个角落几乎都有史铁生的轮椅压过的痕迹,他也看到了地坛的人与事。一对白头偕老的夫妇,作者在文中写道,十五年来这对夫妇和他是一直坚持到地坛来的人。妻子总是依偎在丈夫身上,两人之间平平淡淡,或许史铁生的理想就是这样的平淡的生活吧。史铁生还写了一个在地坛的老头,一个真正的饮者,一壶酒或许就是他的一切,一个人独自在地坛之中散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还有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史铁生在一旁写作,小伙子就在另一边唱歌。虽然有时会出现差错,但嗓音也是不错的。地坛和地坛的人带给了史铁生在人生低谷的一丝慰籍。

史铁生的母亲,是一位可以理解儿子的母亲,也是一位称职的母亲。当史铁生在地坛待了一个下午时,他的母亲也就担心了一个下午。母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是天地之间最感人的。地坛,不仅仅是一个地方,不仅仅是史铁生散心的地方,它同时也是史铁生母亲对史铁生爱的体现。究竟有多少个黄昏,史母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观察着史铁生的一举一动。究竟有多少次为了寻找儿子而满头汗水。史母生前,史铁生没有感受到母亲的爱,但在史母逝世之后,史铁生明白了母亲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地坛,它也同样是寄托着史铁生对母亲那份没有表达出的爱和对母亲的深深地愧疚之情。树欲止而风不待,子欲养而亲不在。地坛,它同样见证了史铁生与母亲之间那段苦涩的亲情。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史铁生第一次遇见那个小女孩。一次意外得知,那个小女孩竟然是一个有问题的孩子,上苍美丽赠与了她,为何又要给予她呢?史铁生在此顿悟了,没有了丑陋,那么美丽又有何用呢?生活本就是苦难与美好并存的,有美好就势必会出现苦难,有苦难美好也就在不远处。不需要一直纠结于一时的苦难,相信明天,希望就在前方。

地坛,对于史铁生来说,是自己散心的场所,是自己思考生命的一个地方,也是对母亲思念与愧疚的寄托,同时也是他人生的一处新起点。史铁生与地坛,早已不可分割。

读《我与地坛》有感 篇2

我们这辈子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伟人不会,英雄不会,男人不会,女人不会。我们总会遇到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甚至绝望的困难,毫无疑问,这是我们一生的冬天。但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有一种让人们突破冰凌的力量,仿佛向死而生的伟大歌声,突破了时间与肉体的界限,突破了无限大的可能性,史铁生来了,像我展示他浩瀚不屈的精神世界。

大家应该知道,现在这个时代有一种文化正侵蚀着年轻人,那就是丧文化。丧文化背后的“丧圈子”有着庞大的群体基础,他们认为什么都无用,努力无用,奋斗无用,反抗无用。认命。随意,就这样吧,永远是他们的精神写照。没想到,当年鲁迅先生努力想要让中国青年拜托的“冷气”,如今又被很多人供奉了起来。这对社会的发展很不利,年轻人失去了闯劲,失去了朝气,本应热情如火,现在反倒暮气沉沉。

而史铁生呢?那个到地坛时,“失魂落魄”的人,他真的失掉了自己的魂魄了吗?并不是,史铁生比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肢体健全的人都具有人的魂魄。读《我与地坛》,眼前就像展开了一幕幕画面,岁月流转,一个更加立体生动的史铁生从片段的记忆里归来。我们没有选择,或许可以抱怨上帝的不公,世间总有坏事,但是,亲爱的年轻人们,我们是要么向前,要么就被道路覆盖。我们不好说他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但他却劝说着自己接受苦难: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每次读到这句话,心里就会“砰”地触动一下。很难从某种意义上对这句话做个阐释,但却总在冥冥之中从中得到一些鼓舞的力量。

正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如果一个人精神彻底沉沦了,那他也就是彻底没救了。史铁生还是史铁生,地坛还是地坛,春风依旧在,四季的变化自然那么巨大。史铁生是在怎样的痛苦中鼓舞着世人?仿佛在说“你瞧!你看看我,你看看我的鬼样子,你再看看我有神的目光,朋友,再试一试,我们的生命都富有这样伟大的力量”。他果真试了,度过那段自我否定的时期,生命因他的作为而焕发出新的光泽,因为他是史铁生啊,没有超能力,和常人比起来甚至还要差上一些,但是毫无疑问,他一定是一个英雄,不能飞翔甚至不能正常行走。但是,英雄是那些发光的人,是引领我们走出困境,给予我们希望与念想的人,史铁生完全吻合这些特性嘛。

他是英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我们都拥有一个类似于地坛的地方,我们都有特别不为人知的期待,只要我们不放弃,我们都可以成为一个在地坛中发光,照耀他人的人。于无可救药之地,疗人绝望,这正是地坛的意义。

读《我与地坛》有感 篇3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在一座废弃的地坛中对自己所见到的人生百态所发出的感悟、思索。史铁生以地坛作为寄托自己情感与发泄情感的地方,同时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双腿瘫痪,就在这年少轻狂之时丢失了自己的双腿,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他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失去了的时候他走进了地坛,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地坛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如果我遇到如此突如其来的打击,我必定会不知所措,十分绝望,甚至扼杀了自己的生命,但是史铁生,他积极投身于写作,用残缺的身体誊写了优美的文章。看到了史铁生,我便想起了那一个身残志坚的人。尼克?胡哲,他天生的残疾,但他却热爱生命,用他那清晰的头脑,很好的幽默告诉了全世界生命的坚强,告诉了世界生命的自尊、自信和自立。还有海伦?凯勒,贝多芬,霍金……这些一个个大家熟识的残疾人,都达到了我们常人都难以达到的高度。

我不认为史铁生是一个“钢铁人物”,他有十分坚韧的一面,但同时他也是一个常人,有喜有悲,刀片划过,就总是会痛了,流血了,结疤了,可能会复痛,再流血,复结疤,只要这血还是温的,还能流动,那么便不必在意它会痛,会流出,这样的勇,直至最后平静下来接受它的冻结。

人老了,多靠回忆活着。可是他,因无聊,无奈,提前透支回忆,透支情感,透支了青春热情,若无足够幸运,幸运得不被亲友遗弃、淡忘,那么必将是春水东流的万劫不复。

史铁生的勇气,是不畏惧这“回”,是迎向这“回”,拥抱这“回”。

原来每样人生,都殊途同归。

读《我与地坛》有感 篇4

在《我与地坛》出版那年,有人曾说,“这一年有了《我与地坛》,即使没有任何其它书籍的出版,中国文坛也是大丰收。”

当时买书时,我还看不懂这本书中的深意,现在细细品来,那句话的确不错。

史铁生的散文不同于我读过的其它女作家的文笔。龙应台于琐事中读懂了生活的真谛,自有一股脉脉温情;张晓风的散文更为细腻,有柔媚之感。惟读史铁生的文字,除了坚韧之外,比寻常男作家多一份深邃和厚重,我想应当是他正直青春时两腿截瘫,心境多次在生与死间游走的缘故罢。

他为寻找宁静来到地坛,地坛也因他而熠熠生辉。史铁生作为一个苦难的人,他想过死,想过放弃,但他最终明白,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把死看成旅人艰难跋涉后终点的灯光,给人温暖和安慰,他像疲惫的人盼望休息一样盼望最后的沉睡,但他并不急于求死,他仍挣扎着前行,他选择做一个勇士。他继续艰难的活着,他梦想消灭残疾,消灭病痛、丑陋、愚昧和鄙陋,但又发现这样的世界寡然无味。他听凭命运的安排 ,充当起苦难的角色,他知道“是没什么道理好讲的。”他不再抱怨,他向着思考的路走去 。

思考了死亡,思考了苦难,史铁生开始思考活着。他想要索取,想要让这悲惨的命运多得到点儿什么。他说,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他终于走到了能让母亲为他骄傲的地方。

地坛似乎有着一种魔力,它接纳了那个落魄的人,那个摇着轮椅进来的青年,以它特有的悠久和博大、寂静和深邃,帮助了那个青年人找到了心灵的安宁。他走过生,走过死,走过朝阳和落日,走过生命的轮回。他有着博大而深沉的心。

史铁生在地坛永恒的安静中找到了灵魂的归属。他说,“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了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地坛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平息汹涌的心绪,净化纷乱的灵魂。那是一个荒旷的所在,引领我们回到最初的眺望,去看那生命的固有的`疑难。

史铁生凭借地坛的宁静回望写作的零度,他已在空灵澄净的心中达到最高的境界:如果无法在地坛中找到安静,不如在安静中找到地坛。灵魂不死,他说: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