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下教案全册

欢迎阅读小学数学一年级下教案全册(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教案全册 篇1

教学目标:

1、在动物餐厅的情境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探索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规律。

2、掌握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会比较。

教学重难点:

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森林里新开张了一家动物餐厅,小兔当任经理,小猴和小狗都跑去当了服务员。这一天,餐厅来了许多客人,经理说:“快,快,拿盘子,比谁拿得多。”小猴和小狗急急忙忙用双手去拿盘子。小猴说:“我拿了21只盘子。”小狗说:“我拿了18只盘子。”请你来当当裁判,谁拿得多?

二、知识探索

1、小组合作学习:

比一比,谁拿得多?说说你是怎么比的。

2、汇报交流。

3、小结:十位上2比1大,所以21﹥18。

4、试一试:26、31、67、49、89、90。

5、二次小组学习:

比一比下列计数器上的数。(第6页填一填)

6、汇报交流。

7、小结:

十位上的数相同,就比个位上的数谁大就谁大。

三位数比两位数大(位数多的数比位数少的数大)。

8、比大小。(第6页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后校对。

三、巩固练习

1、连一连。(第7页第2题)

2、按规律填数。(第7页第3题)

(1)按顺序填数。(说说表格有特点)

(2)读出个位是5的数,读出个位是0的数。

(3)说说有什么特点。

(4)根据填好的表,把下图中缺的数填上。

(实际是根据规律填数)

3、按规律画图。(第7页第4题)

四、小调查。

我们学校一年级有几个班?每班各有多少人?哪班学生人数最多?哪班人数最少?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教案全册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20以内数的读写,组成数序等,使学生加深对数的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2、复习20以内的加减法。

3、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知道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20以内数的组成及加减法。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审清题意。

教学难点

关键

教学资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加减法的意义

二、提高计算能力的训练。

三、小结

1、出示图。

师: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用加法呢?

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6+4=10。

师:这帽图还可以怎样列式?

生:4+6=10。

师:在日常生活中,6+4=10这个算式还可以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例子,说说加法算式的其他内涵。

2、出示图。

(1)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2)学生独立列出算式。

(3)集体交流反馈,并结合图意说说每个算式表示的含义。

1、做课本97页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计算答案写在算式的下面,以便于连线和比较大小。

2、做题单中的加减混合运算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3、做课本97页的第8题。

(1)比一比谁开的花最美。

教师说明完要求后,学生独立完成,做对的你的花才能开得美。

(2)填空,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学互相订正。

4、做98页的第13题。

(1)想一想,算一算。

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找出算式的规律后,独立完成。

(2)破密码。

可以采取比赛的形式,比一比谁最快打开保险箱的门。

今天我们复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还要自己复习两个加法表和两个减法表。同学之间还可以互相做口算游戏。每个同学对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要算得又快又对。

学生快速口算。

讨论:指名回答。

学生做完后,问是怎样想的。

学生观察,分组讨论,说说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题单时,师巡视。作为复习课,不能只是单纯地做习题,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把所学的知识加以系统地整理,因此设计了这样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作为复习课的主线,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在具体问题分析的过程中,总结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路,归纳解决问题的办法。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教案全册 篇3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减整十位数的计算方法。

2、渗透环保教育和爱护小动物的教育

教学难点:

学生学会两位数加减整十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两位数加减整十位数。

教具准备:

计数器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32+542+784—475—3

75+264+372—238—345—()=4296—()=91

39—()=3149—()=42

二、新授:

1、准备挂图。

2、引导学生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同时进行环保教育和爱护动物的教育。

3、小组活动学生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4、引导学生提问题。

(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

(2)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了多少只害虫?。

据题意列式计算

5、引导学生尝试列式解答。(a)学生小组内用计数器探索计算的方法。

(b)在小组内说一说怎样算出得数的

6生说出算法。

7练习。

26+1086—2037—2026+2074—2034+40

三、小结。

板书:青蛙吃害虫

56+30=8656—30=26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教案全册 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1、录像。

(1)商场外景镜头。

(2)商场物品远景镜头(依次播放食品类、家电类、鞋类、文具类、服装类)。

(3)商场物品近景镜头。

①柜台物品;

②售货员正在摆放文具;

③显示摆放结果。

2、商品柜台及相应物品。

3、学具袋(6袋不同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1、感知分类。

(1)播放录像①:商场外景镜头。

(2)播放录像②:商场物品远景镜头。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通过看录像,使学生明确商场物品有很多种。引导学生说出,商场是把一样的物品放在了一起。

2、明确分类。

(1)播放录像③:商场物品近景镜头(文具柜台第一层是文具盒;第二层是练习本;第三层是笔。一位售货员阿姨正在往柜台里分类摆放文具。)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阿姨是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了一起。

揭示概念:像阿姨这样,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板书课题)

学生结合所看录像说说什么是分类。

(2)猜一猜。

继续观看录像从而猜测阿姨拿的物品会放到哪一层,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把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

二、巩固发展,体验分类

1、摆一摆。

出示商品柜台,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相应物品分类摆放在柜台里。学生汇报物品是如何摆放的,教师指明分类的必要性──通过分类使每种物品看得更清楚了,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

2、完成“做一做”的题目。

(1)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类活动。

(2)小组活动,组内互相交流是怎样分的,体验分类的方法。通过分一分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作用。

(3)汇报交流。

教师在巡视中指导,同时注意学生中分类的不同方法。

3、完成练习六第1~3题。

(1)第1题,启发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并说一说是怎样圈的,为什么这样圈。

(2)第2题,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启发说出:4辆车是同一类的。

(3)第3题,教师说明题意,学生互相交流,使学生明确其中一个与其他三个不是同类。

4、补充练习。

每组一袋物品,明确要求:先讨论一下应该怎样分,哪一组分得又快又准确。然后汇报说明。

三、全课小结(略)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