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教案

欢迎阅读案例教学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案例教学教案 篇1

1.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读本课10个生字,理解词语“犹豫、寂寞、骤然间、经久不息”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残疾学生范小君的坚强勇敢。能边读边思,大胆提问。

(3)感受“掌声”的魅力,感受同学间纯真的友情。

2.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义,体会残疾学生范小君的坚强勇敢,感受“掌声”的魅力。

3.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质疑激趣:

1.出示课题,齐读

2.读课文时,你最想知道什么?(自由提问)

说明:

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自学生字词

2.学习生字词

3.指名分节读,要求:读正确

4.读了课文后你知道,是谁为谁而鼓掌?掌声一共响起几次?

说明:

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生字词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互相交流。

借助拼音朗读课文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十分困难,而要“读正确、读通顺”并不十分容易,要求学生在朗读时能够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不加字,不漏字,注意标点的停顿。同时,在读课文时,应该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自由轻读课文,思考:那两次掌声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响起的?是怎样的掌声?划出有关语句

2、抓住关键词,讨论交流

(1)理解词语:骤然间犹豫

(2)为什么骤然间会响起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3)指导朗读第三节1、2、3句。

(4)小君演讲结束后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表达了大家怎样的情意?

(5)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小君又是怎样的呢?

(6)感情朗读第三节

3、那次演讲之后,小君有什么变化?齐读末节

4、“寂寞”什么意思?原来的小君有多寂寞?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指名朗读一、二节

5、齐读全文

说明:

抓住关键词语,说说、想想、读读、议议,帮助学生体会小君的勇敢,感受同学间真诚的友情。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

四、复习巩固,练习说话:

1、抽读生字词

2、说话练习:当同学遇到困难时,你会怎么鼓励帮助她?

说明:

在学习课文,为故事中的人物感动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学会关心、帮助周围的人,进一步升华思想。

二、说课要点:

1.说教材

《掌声》这篇课文写了一个身有残疾的小朋友,在全班同学的掌声鼓励之下终于鼓起勇气,走上讲台有声有色地进行演讲的动人情景。课文的故事内容粗粗看来并不难理解,但是从故事背后所表达出来的,对残疾少年面对生活坚强勇敢的精神的赞美,以及同学间纯真的友情的描绘,并不是学生一读就能够体会到的。

2.说学情

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生活优越。对于身患残疾的小朋友在生活与学习中会有多大的困难,需要用多大的努力去克服,他们是很难,甚至根本无法体会到的。

再者,由于独生子女的普遍现象,造成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很少会去主动关心周围的人或事,特别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能够体会课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样一种同学间的互相支持与鼓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3、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阶段目标的要求,依据学生学习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四个教学目标(具体见教学设计1)。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教学仍然是教学之首,然而与前不同的是,在识字的教学中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在不断巩固学生掌握生字音与形的独立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的意思。

培养学生边读边思,大胆质疑的阅读习惯,应该贯穿于学生语文学习的每一个教学阶段。但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思考能力的不同,教师应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质疑的能力有所了解,并作出相应的帮助和引导。

4.说教法

识字教学中,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放手,让识字能力强的学生领读、示范,教师适时点拨,结合课文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理解字词的意思。例如,对于“寂寞”这个词的理解,教师就结合课文,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寻找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来使学生明白词义。

抓住关键词语,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在朗读中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主旨。这就是在本课的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

5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意在告诉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懂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继续培养良好的读书、学习的习惯,更是至关重要。例如,在帮助学生理解体会范小君同学勇敢坚强地面对生活的时候,教师便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第一、二节,在了解范小君身患残疾的情况的同时,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她在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就是这样,在读的基础上加强理解,在理解之后加深感悟,才能真正地读懂文本,体会文本的主旨。

6、说实施

整堂课的教学分为四大板块。由学生实际生活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关键词语,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感悟。

三、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儿童的情感容易激发,也容易变化,因此,在生情的基础上,必须引导他们把情感的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从情到理是认识上的升华,而要“悟理”则必须先“析情”。语文的教学并不仅仅是一种纯知识性的教学活动,它还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它是传播与弘扬一个民族文化的最有力的工具与手段。它渗透着中华民族历来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情感准则┄┄所以,教学语文应“知”、“情”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民族文化深入人心,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掌声》教学设计十二附说课及反思,掌声,希望对你有帮助!

案例教学教案 篇2

观察背景:

对于5-6岁的幼儿来说,情感虽然仍会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他们情感的稳定性开始增强,大多数儿童在班上有了相对稳定的好朋友。然而好朋友之间也会经常有摩擦,这些摩擦时常有发生,如:老师在开展活动之前,请小朋友搬凳子坐下,有两个平时要好的幼儿一起上前搬凳子,他们同时看到一张凳子,两个人又同时去搬,这个时候谁也没让谁,矛盾产生了;又如:两个好朋友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开始在教室里追跑打闹,本来是打着好玩的,要是老师没及时发现,往往会越打越真,最后倒真成了打架。这下都来找老师评理了。

活动目标

1、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让幼儿感受有朋友的快乐。

2、培养幼儿的语言、交往、合作及协调能力。

3、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4、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实录:

为了尽量避免幼儿之间产生矛盾,导致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的任意滋生,我组织幼儿开展了这次活动,目的是让幼儿体验有朋友的快乐,知道用正确的方法处理和朋友之间的矛盾。为了达成活动目标,我做了较充足的教学准备:情境表演、课件《小猴找朋友》、歌曲《拉拉勾》。

一、情境表演,导入活动。

"两个好朋友为了抢一张椅子互不相让,结果都生气了,谁也不理谁。"教师提问:他们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有什么办法让他们和好?

幼儿能很快发现两个好朋友之间的矛盾,想出帮助情境中两个好朋友的解决矛盾的办法:有说给个小朋友让一下;有说让他们猜拳;有说去搬其他的椅子等等。

(以贴近幼儿生活的情境进行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发现两个好朋友之间的矛盾是怎么产生的.,并商量解决的办法。让幼儿在发现问题和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处理自己与同伴之间的矛盾。)

二、观看课件《小猴找朋友》,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怎样才能找到好朋友。

师:小猴一共找了几次朋友?为什么前面三次它都没有找到好朋友?妈妈对小猴说了什么?第四次,小猴找到朋友了吗?为什么?

小朋友很喜欢这个故事,老师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绝大部分幼儿都听得很认真,并能快速、准确的回答老师的提问。

(通过观看课件,让幼儿感受小猴在没有朋友和找到朋友时候的不同心情。让幼儿自己小结小猴为什么能找到朋友?帮助幼儿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助的几个"法宝")

三、谈话:我的好朋友

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好朋友是谁?他有哪些优点?

幼儿能清楚的说出自己的好朋友是谁,能用比较的适当的语言表述好朋友的优点。

(设计这个环节,有融入语言领域的成分在其中,幼儿在讲述过程中既是一种语言组织能力的提升,也能增进幼儿与好朋友之间的情感)

四、游戏:猜猜我的好朋友是谁?

教师引导幼儿正确的描述自己的好朋友,并让其他幼儿进行猜一猜的游戏。

在描述自己好朋友的时候,大部分幼儿能简短的,比较具体化的描述自己的好朋友。所以,其他幼儿能很快的猜出结果。

(在这个环节里,老师根据幼儿的能力强弱,先请能力较强的幼儿进行描述,再请能力较弱的幼儿参与到游戏中去,如此一来,老师尽量照顾到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来进行游戏,激发幼儿的兴趣。)

五、教师以幼儿熟悉的歌曲《拉拉勾》,进行表演活动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社会领域指导要点中提到:社会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尤其是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学习,往往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幼儿主要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的经验和体验而学习的。教师要注意通过环境影响、感染幼儿。

社会活动的开展不仅仅是一次活动,它应该融入到幼儿平时的生活中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幼儿随机能碰到某次社会活动所提到的问题,作为教师,也可以随机的对幼儿进行教育活动。我认为老师可以尝试经常让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比老师开展多次活动效果来的明显。

案例教学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自、己、东、西”4个字。认识新偏旁“学”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就要树立自主的思想,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习生活的本领。

教学重点、难点

认字和练习朗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从读中领悟小鸭和小鹰的妈妈为什么要它们的孩子自己去学会生活的本领,这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巧用谜语,引出新课。

1、教师:老师知道小朋友们都非常喜欢猜谜语,猜出谜语的小朋友最聪明。今天,我们就先来猜两个谜语:

“脚像小扇子,嘴像小铲子,下水捉虾子,不湿花褂子。”(鸭子)

“飞得高,飞得低,扑到地上捉小鸡。”(老鹰)

2、教师引导,让学生说出小鸭会游泳和老鹰会飞翔的生活习性。

3、引导把学生的思维转到“小鸭子为什么会游泳,老鹰为什么会飞翔”上来,引出课文:小鸭子会游泳和老鹰会飞翔是生来就会,还是和我们小朋友学走路一样是一步一步慢慢地走出来的呢?(让学生讨论)好,今天老师就要讲一个故事,叫做《自己去吧》。(板书课题)听完故事,我们就知道了。

二、借说“故事”,巧讲课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范读课文,把课文以一个故事的形式讲出来。

2、了解生字:大家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讲给其他小朋友和爸爸、妈妈听呢?好,教师就来教大家讲这个故事。

(1)学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多认几遍。

(2)老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正音。

(3)抽卡片认读生字。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出示投影片,教学看图:小朋友们请看,图上画着两只鸭子,一只是小鸭子,另一只是鸭妈妈,它们都张着嘴巴在说什么呢?好,我们来听一听。

2、找出鸭子说的话,思考:你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小鸭子的话?自己练读,同桌互相评议,然后指名读,教师教读。

3、听了小鸭子说的话,妈妈又是怎样说的呢?

4、出示词语“自己”,读一读,然后分小组讨论:鸭妈妈为什么让小鸭子自己去游泳?

5、小鸭子学会游泳了吗?齐读最后一句。思考:小鸭子为什么要学习游泳呢?

6、分角色练读,教师板书,注意读出小鸭和鸭妈妈说话时的`不同语气,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想一想自己在向妈妈提出某种要求时用的是什么语气,妈妈的回答又是什么语气,读后评议。

7、在教师提示下,让学生试背第一段。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看图、思考:图上画着谁和谁?老鹰蹲在石头上,而小鹰却在飞,想不想知道他去干什么了?

2、让学生自学第二段,然后指名读、教读、齐读。

3、本段小结:小鹰在听了妈妈的话之后,就没让妈妈带他去,而是非常勇敢地自己去试一试,结果小鹰真的学会了飞翔。

4、分角色练读,注意语气,然后再朗读。老师板书。

5、在教师提示下,让学生试背第二段。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二、识记生字,先让学生观察字形,然后一起评字、组词,让学生口述笔画、笔顺。

随着生字“学”和“风”的学习,认识偏旁“学字头”和“风字框”。

3、教师范写,学生描红。

4、注意“己”字第三笔不出头,“风”第二笔是横折弯勾。“去”、“会”、“学”用已经学过的笔画和偏旁识记。

三、复习检查,表演课文。

1、检查要求学会和会认的字,指导学生齐背课文。

2、表演“故事”。

四、总结全文,实践导行。

小鸭和小鹰通过自己勇敢的尝试,分别学会了游泳和飞翔。那么,是不是我们也应该自己学会做一此些什么呢?比如:书包自己背,文具自己收,自己的房间自己整理等。

五、学会“故事”,回家讲演。

让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其他小朋友和父母听。

案例教学教案 篇4

一、活动目的:

1、通过幼儿的品尝与生活经验,了解甜与酸的味道存在于很多食品当中,有了这些味道才使我们吃东西时感觉更可口。

2、认识汉字:甜、酸,复习:苦、辣

3、培养幼儿倾听的能力。

三、活动创设:

1、食品若干。

2、汉字字卡若干。

四、活动展开:

(一)幼儿品尝,引起兴趣。

1、请个别幼儿上来品尝,说出品尝的是什么味道(出示字卡)

2、有那些东西是甜的?

3、再请个别幼儿上来品尝,说出味道。(出示字卡)

4、有哪些东西是酸的?

5、集体学念:甜、酸

(二)故事《甜鼠》。

1、生活中我们吃的东西有各种味道,有了这些,才能使这些食物更美味。

有一个小老鼠出去玩,发生了一件很好玩的`事。

2、讲述故事《甜鼠》。

边讲边出示相应的字卡,帮助幼儿记忆,并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3、老鼠成了一只甜老鼠,甜甜的真好吃,我也请你尝一尝。

4、游戏:吃了酸的东西的幼儿将字卡贴在图片“醋”上,吃了甜的东西的幼儿将字卡贴在图片“糖”上。

(三)游戏结束。

将字卡送入识字角。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