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语文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语文教案集合[1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的:
第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第2、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第3、熟读并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第1、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第2、语言运用的妙处。
三、教学课时:三课时
四、对本单元的整体思考:
本单元为古代散文,三篇之中《赤壁赋》文学色彩最为浓厚,又在全单元甚至全书的最后。无论从单元编排的角度还是从三册为“文学作品”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教材编写者建议用三课时教读都是非常合理的。
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我认为既要考虑文学作品的本质特点,又要揣摩课文的个性特征。文学即人学,是人的感情、思想与自然(绝非仅仅是自然景物)、社会和谐共处,相互激活,相互欣赏,相互提高的一种生活方式。因此,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必须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结合创作时具体的时间、地点来进行。对于这篇课文而言,则还需把握作者从1080年初贬黄州到1082年秋游赤壁创作此赋期间情感思想起伏变化的心路历程,把课文当作这条线上的一个点来理解。再一个,就是这篇课文的重难点,从编排上看,这也是整个单元的教学重点,起到收束整个单元的作用。最后,古代文学作品一般都是适合朗读的,这篇课文要求全文背诵,积累是新教材、新大纲一个突出的`重点,因此应该把朗读、背诵贯穿到教学过程之中完成,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作家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板书课文题目
(二)教师配乐朗诵全文,要求听准字音,听出节奏,听教师对文章感情变化的处理。
(三)投影展示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第1、着重体会景与情及内在联系。
第2、熟读并背诵一、二段。
(四)学习第一段
第1、抽读第一段,正音。
第2、全体朗读一遍。
第3、划出写景的句子,两人讨论,形成一个整体画面。要求能按照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的顺序,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可以打腹稿,也可以拟个简单的提纲,目的在于通过想象再现东坡先生的此时此地此景。请一个同学描述。
4投影一幅画面小结第一段的景物特征:澄澈、幽美。
(五)学习第二段
第1、抽读第二段,其他同学默读并正音。
第2、教师引导。如此幽美的自然环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请在此段找一个词概括。
第3、作者写了饮酒放歌之乐后,接着写谁?箫声如何?请找四个词概括,并分别组词。(哀怨、思慕、啜泣、倾诉)
第4、歌是欢乐的,而箫声却如此悲愁。此处有一个问题,从行文看,“主乐客悲”是明显的,而正文前的提示却说作者“力求排遣苦闷”,这个矛盾应该怎样解决?请大家认真思考之后讨论,用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假如有难度,可结合提示中“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这一句话思考。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客的苦闷就是苏子的苦闷,问答的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身思考、排遣的过程。就在此处,作者的心情由乐转悲了。
第5、其实,作者的心情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本文中,而是贯穿在被贬到黄州后的所有作品中。我们来共同感受一下。投影两词:《卜算子》和《定风波》。教师简述如下:第一首词作于公元1080年初贬黄州之时。写出了苏轼经历人生重大打击后孤苦凄凉而又惊魂未定的感觉,与本文表达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第二首词写于公元1082年三月,此时的苏轼已经能够坦然面对甚至享受人生的风雨了,最后一句最能概括全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而这些情感变化合在一起恰好说明了苏轼抒写的是自己的真性情,苏轼的人生是真实的人生。
(六)小结两段
(七)下面我们利用剩余的时间背诵一、二段
第1、对于古文,我们一定要做到在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
第2、组织朗读。
①全体齐读两段,要求不错一字,读出感情。
②分成两组,各读一段,要求一组读时另一组默读。
③分男女生读,要求一组读时另一组丢开课本试背。
④学生自读三遍。
3、组织背诵。
①教师投影背诵提示一,学生根据提示自背一遍,再齐背一遍。
②投影背诵提示二,全体齐背一遍。
③抽两位同学检查背诵情况。
④总结背诵方法:重点词提示法;层理思路法;韵脚法;句式法;想象画面法等。
(八)小结本课,投影板书。
写景抒情
乐悲
这节课我们共同感受了苏轼初游赤壁的情怀,至于东坡先生为什么由乐转悲,又为什么总是能很快超脱,答案就在下节课,后两段苏轼对人生的诠释对我们会有更大的启迪。
语文教案 篇3
《识字5》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谚语,有积累谚语的兴趣。
3、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4、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和正确、流利地朗读谚语。培养积累谚语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1、实验质疑,引出课题。
(1)、体验:折一根筷子和折一把筷子。
(2)、质疑:这说明了什么问题?从课文中找出与它相对应的一句话。
(3)、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团结合作的几条谚语,板书《识字5》。
2、提出学习目标。
(1)、会认课文中的.10个生字,理解生字的意思。
(2)、会写课文中的8个字,把字写正确、写美观。
(3)、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展示课外收集的谚语。
(5)、能结合课文内容,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全员参与)(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约8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我会拼读生字。
移、谋、柴、焰、易、折、搓、绳、斤、独
2、我会用这些生字组词。(如:移动、火柴、绳子)
3、我会读课文。(单独读、合作读)
4、我知道这些生字的意思。
5、我会写田字格里的生字。
斤、折、挑、根、独、满、容、易
(二)、学文展示。
1、我会把课文读流利。
2、我知道“人心齐,泰山移”的意思。
(三)、创作性展示。
1、展示个性学习生字。
(1)、我知道左右结构的字有:移、谋、焰、折、搓、绳、独
(2)、我知道“柴、易”两个字是上下结构,“斤”是独体字。
(3)、我认识这些字的部首。(如:“移”字是“禾”旁)
(4)、我知道这些字的意思跟它们的部首有关系。(如:“柴”,是山上的树木。)
(5)、我会用编字谜的方法来识字。
(6)、我会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识字。
(7)、我会用换部首的方法来识字。
(8)、我要用组词的方法来识字。
2、课文内容学习展示。
(1)、我知道课文写的是有关团结合作的谚语。
(2)、我知道我们同学间要互相团结,互相帮助。
(3)、我会做课后的“看看写写”。
(4)、我会背诵这些谚语。
3、生字书写展示。(我会写)
(1)、我会读这些生字。
(2)、我会把这些生字写漂亮。(学生独立写字,展示)
三、拓展延伸。(约7分钟)
1、我会给这些生字扩词。
2、我还知道一些有关团结合作的谚语。
(1)、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2)、三个臭皮匠,抵得上一个诸葛亮。
3、小结:是呀,人多办法多,团结力量大。让我们互相团结,互相帮助,让我们的班级越来越棒!
四、作业设计。
1、抄写课后“我会写”中的生字二遍,并各组三个词语。
2、背诵课文。
3、搜集有关团结合作的谚语。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简说】
互相协助,不应成为一句口号。在他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每个人的一种责任,一种行为习惯。但要能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
本课中的林园园,舍不得把自身的绿铅笔借给同学,说明她在协助他人方面做得不够好。教学时既要让同学看到林园园的缺乏,又要让同学相信林园园会成为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小朋友。
【教学目标】
1、认识“术、铅”等9个生字,会写“由、术”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仔细体会人物的语言,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
【教学重点】
弄明白李丽和林园园的四次对话的意思。
【教学流程】
一、启发导入
出示一片画好的蓝色的树叶。
提问:看到这片树叶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有的可能问:怎么会是蓝色的树叶?还有的更惊奇地问:真有意思,我从来没见过蓝色的树叶,怎么会是蓝色的?)
对呀?树叶怎么会是蓝色的?(教师边说边把蓝色的树叶粘在黑板上)。那我们就一起学习19课《蓝色的树叶》,一起读读题目。
二、初读课文
1、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喜欢读的段落多读几遍;同桌合作,读一读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意。
2、汇报交流:
⑴ 指名读喜欢的段落,检查自学效果。
⑵ 课件演示摘苹果游戏,识记生字:
术、铅、惹、吐、桌、盒、注、削、皱
⑶ 课件演示青蛙过河游戏,读词语:
皱眉、借铅笔、趴在、削铅笔、不由得、吞吞吐吐、盒子、惹人喜爱、脸红
三、细读课文
1、课件出示李丽没画完的画,问:“这幅图还缺什么呢?”(树还没有涂上颜色)
从这幅图你可以知道些什么?(李丽要向林园园借绿铅笔的原因)
齐读第1自然段。
2、读讲第2、3、4自然段:
⑴ 用笔划出李丽和林园园的四次对话。
⑵ 指导读对话局部,理解词语:
课件出示A李丽小声对林园园说:“把绿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林园园吞吞吐吐地说:“我还没画完呢。”
重点理解“小声说”、“吞吞吐吐”“没画完”等词语。
课件出示B李丽只好趴在桌子上看林园园画画。等到都画完了,李丽说:“现在可以把你的绿铅笔借给我了吗?”园园说:“我怕你把笔尖弄断了。”李丽说:“我小心一点儿。”
理解“只好”。这个词是说李丽没有别的方法可想。她已经把房子、小山画好了,只等画树。没有绿铅笔,没法画,所以只好等林园园把画画完,才又一次向林园园借。
“我怕你把笔尖弄断了。”这是林园园的心里话,她担心李丽使绿铅笔时会把笔尖弄断,实在有点舍不得借。
课件出示C林园园从盒子里拿出绿铅笔,说:“你要注意,不要削,不要用力画,不要画得太多。”林园园讲了三个“不要”,总是担心李丽弄坏,或者使用得太费,舍不得借。听了林园园的`话,李丽连忙说:“我只画树叶和小草。”
理解三个“不要”和“连忙”“只画”。 (“连忙”和“只画”,是讲李丽一心想借用绿铅笔,既然林园园肯借给她绿铅笔,就立刻表示同意林园园的要求)
课件出示D林园园皱着眉头,说:“还画小草吗?太多了!”这是林园园听到李丽说要画小草,觉得太费绿铅笔了,所以林园园说:“太多了!”意思是你要用,就只准画树叶。
(读好对话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李丽说的三句话分别要用请求、商量、诚实的语气来读;林圆圆的四句话分别要读出矛盾、担心、吝啬、不乐意的语气。在逐句指导后,再组织同学把林园园和李丽的对话分角色有表情地读,根据课件演示配音读等。)
3、读讲第5段:
课件出示课文段落,指名读后,提出考虑题:林园园看见李丽画了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使同学理解林园园已经认识到自身的做法是不对的,同学有困难应当热情协助。她因为羞愧而脸红。
理解“用心”、“不由得”等词语。
课件演示从林园园的神情联想“此时,她在想些什么?”,从而使同学受到思想教育。
4、读完课文后,你觉得林园园和李丽是两个怎样的小朋友?(注意不能将林圆圆当成批判对象。)
四、书写指导
1、认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找出关键笔画。
2、教师范写(请同学帮老师找缺乏),同学临写,组内互相展示,说说你有什么话要提醒你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