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加法教案

欢迎阅读有理数的加法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理数的加法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 深入理解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掌握其运算规律。

2. 能灵活运用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深入理解有理数加法的运算规律,并能灵活运用。

2. 难点:将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三、教学过程

1. 复习旧知

回顾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并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运算练习。

2. 深入探究

分析有理数加法的运算规律,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性和对称性。

举例说明异号有理数相加时绝对值不等和相等两种情况下的运算过程,让学生深入理解。

3. 拓展应用

结合生活实际,给出一些与有理数加法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用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解决。

引导学生将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4.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围绕一个与有理数加法相关的问题展开讨论。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想法和解题思路,培养合作精神。

5. 展示交流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解题思路。

其他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和建议,共同完善解题思路和方法。

6.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有理数加法的运算规律和实际应用。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数学问题,提高数学素养。

7. 作业布置

布置一些与有理数加法相关的.实际问题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对有理数加法运算规律的掌握情况和实际应用能力。

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有理数的加法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概念,掌握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

2. 能运用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进行简单的有理数加法运算。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掌握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

2. 难点:理解异号有理数相加时绝对值不等和相等两种情况下的运算。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复习有理数的概念,回顾整数、分数和它们的运算规则。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有理数加法与整数加法有什么不同?

2. 讲授新课

定义有理数加法:将两个有理数相加得到另一个有理数的`过程称为有理数的加法。

同号有理数相加:当两个有理数同号时,取相同的符号,并将它们的绝对值相加。

异号有理数相加:当两个有理数异号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0与任何数相加:0与任何数相加都等于该数本身。

3. 举例说明

给出几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根据运算法则进行计算。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加深对有理数加法运算法则的理解。

4. 课堂练习

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巡视课堂,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5. 课堂小结

总结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强调同号相加和异号相加的运算方法。

提醒学生注意运算过程中的符号和绝对值问题。

6. 作业布置

布置适量的课后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有理数加法运算法则的掌握。

四、教学反思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对有理数加法运算法则的掌握情况。

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有理数的加法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理解有理数加法意义

2.掌握有 理数加法法则,会正确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3.经历探究有理数有理数加法法则过程,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

学习重点:

和 的符号的确定

学习难点:

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学法指导:

在探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问题时,利用物体在同一直线上两次运动的过程,理解有理数运算法则。先仔细观察式子的特点,找到合理的运算步骤,使加法运算简便。

学习过程

(一)课前学习导引:

1. 如果向东走5米记作+5米,那么向西走3米记作

2. 比较 大小:2 -3,-5 7,4

3. 已知a=-5,b=+ 3, 则︱a ︳+︱ b︱=

(二)课堂学习导引

正有理数及0的加法运算,小学已经学过,然而实 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有可能超出正数范围。例如,足球循环赛中,可以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 们的和叫做 净胜球数。如果,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蓝队进1个球,失1个球.于是

(1)红队的净胜球数为 4+(-2) ,(2)蓝队的净胜球数为 1+(-1) 。

这里用到正数和负数的加法。那么,怎样计算4+(-2),1+(-1)的结果呢?

现在让我们借助数轴来讨论有理数的加法:某人从一点出 发,经过下面两次运动,结果的方向怎样?离开出发点的距离是多少?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请同学们用数学式子表示

①先向东走了5米 ,再向东走3米 ,结果怎样?可以 表示为

②先向西走了5米,再向西走了3米,结果如何?可以表示为:

③先向东走了5米,再向西走了3米,结果呢?可以表示为:

④先向西走了5米,再向东走了3米,结果呢?可以表示为:

⑤先向东走了5米,再向西走了5米,结果呢?可以表示为:

⑥先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5米,结果呢?可以表示为:

从以上几个算式中总结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的两数相加,取 的符号,并把 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 取 的加数 的 符号, 并用较大的绝对值 较小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 两个数相加得 .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 。

例1 计算(能完成吗,先自己动动手吧!)

(-3)+( -9) (2)(-4.7)+3.9

例2 足球循环赛中,红队胜黄队4: 1,黄队胜蓝队1 :0,蓝队胜红队1: 0,计算 各队的 净胜球数。

解:每个队的进球总数记为正数,失球总数记为负数,这 两数的和为这队的净胜球数。

三场比赛中,红队共进4球,失2球,净胜球数为(+4)+(2)=+(42 )= ;

黄队共进2球,失4球,净胜球数为(+2)+(4)=

蓝队共进( )球,失( )球, 净胜球数为 = 。

(三)课堂检测导引:

(1)(-3)+(-5)= ; (2)3+(-5)= ;

(3)5+(-3)= ; (4)7+(-7)= ;

(5)8+(-1)= ; (6)(-8)+1 = ;

(7)(-6)+0 = ; (8)0+(-2) = ;

(四)课堂学习小结

1.本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2.你觉得有理数加法比较难掌握的是哪里?

(五)学后拓延导引

1.计算:

(1)(-13)+(-18); (2)20+(-14);

(3)1.7 + 2.8 ; (4)2.3 + (-3.1);

(5) ()+(); (6)1 +(-1.5 );

(7)(-3.04)+ 6 ; (8) +().

2.判断题:

(1)两个负数的和一定是负数; ( )

(2)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的和等于零; ( )

(3)若两个有理数相加时的和为负数,这两个有理数一定都是负数; ( )

(4)若两个有理数相加时的和为正数,这两个有理数一定都是正数 ( )

3.当a = -1.6,b = 2.4时,求a+b和a+(-b)的值.

有理数的加法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会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

2、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通过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通过揭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渗透事物间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重点是运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进行减法运算。解有理数减法的计算题需严格掌握两个步骤:首先将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然后依据有理数加法法则确定所求结果的符号和绝对值。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是难点,突破的关键是转化,变减为加。学习中要注意体会:小学遇到的小数减大数不会减的问题解决了,小数减大数的差是负数,在有理数范围内,减法总可以实施。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强调指出:由于把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从而减法转化为加法。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当引进负数后就可以统一用加法来解决。

2、不论减数是正数、负数或是零,都符合有理数减法法则。在使用法则时,注意被减数是永不变的。

3、因为任何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再规定几个带有减法的运算律,这样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记忆。

4、注意引入负数后,小的数减去大的数就可以进行了,其差可用负数表示。

教学设计示例:

有理数的减法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2、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2、通过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揭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渗透事物间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在小学算术里减法不能永远实施,学习了本节课知道减法在有理数范围内可以永远实施,体现了知识体系的完整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

2、学生学法:探索新知→归纳结论→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和运算。

2、难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新知,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以多种方式讨论解决。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计算(口答)(1);(2)-3+(-7);

(3)-10+(+3);(4)+10+(-3)。

2、由实物投影显示课本第42页本章引言中的画面,这是北京冬季里的一天,白天的最高气温是10℃,夜晚的最低气温是-5℃。这一天的最高气温比最低气温高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生:10℃比-5℃高15℃。

师:能不能列出算式计算呢?

生:10-(-5)。

师:如何计算呢?

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教法说明】

1、题目既复习巩固有理数加法法则,同时为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打基础。2题是一个具体实例,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把具体实例抽象成数学问题,从而点明本节课课题—有理数的减法。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师:大家知道10-3=7。谁能把10-3=7这个式子中的性质符号补出来呢?

生:(+10)-(+3)=+7。

师:计算:(+10)+(-3)得多少呢?

生:(+10)+(-3)=+7。

师:让学生观察两式结果,由此得到:

师:通过上述题,同学们观察减法是否可以转化为加法计算呢?生:可以。

师:是如何转化的呢?

生:减去一个正数(+3),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3)。

【教法说明】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尝试,自己认识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计算。

2、再看一题,计算(-10)-(-3)。

教师启发: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据有理数减法的意义,这就是要求一个数使它与(-3)相加会得到-10,那么这个数是谁呢?

生:-7即:(-7)+(-3)=-10,所以(-10)-(-3)=-7。教师给另外一个问题:计算(-10)+(+3)。

生:(-10)+(+3)=-7。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上述两题结果,由此得到: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2)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生:减去一个负数(-3)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3)。

教师总结:由(1)、(2)两式可以看出减法运算可以转化成加法运算。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