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多美网

2025-09-18读后感

欢迎阅读《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篇1

前些年,我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朋友给我推荐了一些心理学的专业书籍。当听到《遇见未知的自己》这个书名的时候,内心顿感新奇,单是书名就深深吸引了我。在阅读之前朋友告诉我想要学会感性的认知周边,这本书可以找到答案。于是,我在学习闲暇间,迫不及待的打开了这份神奇的礼物,开始了内在心灵成长的漫漫旅程。《遇见未知的自己》是台湾女作家张德芬的成功力作,于20xx年6月在台湾出版,是一本有关身心灵成长的小说。

张德芬以其深入浅出的笔触揭示出了困扰人们的烦恼痛苦的深层的原因,以明线暗线双线结合的形式讲述了主人翁心灵成长的历程,以通俗易通、平实朴素的言辞解读了深刻的人生道理,让我们一同走进张德芬,品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搭乘心灵成长的列车,达成身心灵的和谐统一。脑海里一直有个念头儿,总觉得《遇见未知的自己》是上帝送来的礼物,在打开礼物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许多?从小到大,我们产生了很多的信念、价值观、态度、标准来约束自己,也来衡量、批判他人。这些就是我们每日思想的基础,可是我们从来不去检测我们思想的正确性。当你对某一类的人或是他们的行为特别有意见的时候,就是一种自我的投射行为,也是一种逃避策略,所以又一个观点产生了:“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没有任何的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是来自于你对事情的解释,痛苦是你创造出来的。多年来,我都被一种叫强迫症的心理疾病困扰,失去了快乐,失去了阳光,在我心理身体几乎崩溃,感觉前途茫茫之时,我在图书馆看到了一些心理书籍,通过阅读,我懂得了许多快乐幸福的方法,身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感觉有了脱胎换骨的感觉。虽然现在还有时病发,但是总体上还是处于可以调节的状态。快乐就是一种选择,是天堂还是地狱,全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自我的认知有几大的力量。来看一个逻辑推理公式:A(事件)—B(信念、想法)—C(结果),A永远是中立的,因为同样的A,发生在不同人的身上会有不同的C出现。所以让我们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想法,和围绕着这个事件所编造的故事而已。这就是著名的ABC认知理论。《遇见未知的自己》,还让我知道世上只有三件事:老人的事,他人的事,自己的事。

所谓的三件事,不只是单纯的三件事,而是看问题的三种视角。老人的事指的.是老天爷安排好的、人力无法改变的事实。对待这样的事,我们只能顺应自然、遵其规律,不与之抗衡,内心平和,要淡然悦纳。他人的事,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即使是自己的家人,那也是别人的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管好自己的事情,觉察自己的心声,修心养性,寻找内在的真我。管好自己的事情,看似是自私的,实则是大爱无私的。管好自己,包括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语言、行动、习惯等等,管好了自己就不会给别人添麻烦,就是爱别人,更是爱自己。管好自己的事情,才有能力去管别人的事。人一生追求的归纳起来只有几个字,那就是爱,喜悦,和平,真我,其他所有与植物馆的都是生命的假象。在追求爱,喜悦,和平,真我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积蓄心灵内在的力量。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心灵更强大呢?张德芬说:“先要为发生在你身上的每一个事情都负起全责,负起全责的意思不是说将错归到自己身上,而是说这件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我用什么方法做到最好。能够这样,就会一步步累积内在力量,成就所要做的事情,变成一个更开心的人。”让我们顺从生命的规律,在阅历中不断成长,汲取心灵内在的力量,活出一个身心灵合一的真我!写的这些,其实只是书中内涵的冰山一角。一开始,以为它只是空讲道理的励志书,然而翻开书,却是一个充满惊喜的精彩世界。它解开了我的很多困惑,让我相信,与它的相遇,实在是一种美好的缘分。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篇2

不是每个人的成长历程都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不是每一段心路都会有贵人为你拨开云雾,通达了悟。那些遗留在心里的困惑和阴暗,挥之不去,凝结成黑压压的乌云,遮盖住我们原本明亮无染的心空。

前一段日子,外表的平静下,实则一直很痛苦,度日如年。在家里的时候,我知道我是谁,我是爸爸妈妈的女儿,是他们的希望。在中学的时候,我知道我是谁,我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精益求精是我们奋斗的口号。而在大学,衡量一个人得标准变得多元,再想为自己标记一个闪亮的标签很难,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随着人潮不自觉的走着,解开各种身份的束缚,我一时间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我想,也许我的外表可以代表我,于是开始关注自己的着装;也许我的工作可以代表我,于是积极参加社团,想在忙碌中体会自我的存在;也许成绩可以代表我,于是勤啃书本,为成绩单上的分数下力气。可是当我闲下来,独处时,还是会感到空虚扑面而来,我不快乐,这是为什么?伸出双手想去抓住自己却落空,我到底是谁?

“我有一副身体,但我并非自己的身体。我可以看见并感觉到我的身体,然而凡是可以被看见以及被感觉到的,并不是真正的观者。我的身体也许疲惫或兴奋,生病或健康,沉重或轻松,但这与内在的真我全然无关。我有一副身体,但我并非自己的身体。

我有情绪,但我并非自己的情绪。我能觉察出我的情绪,然而凡是可以被觉察的,并不是真正的觉者。情绪反反复复,却影响不到内在的我。我有情绪,但我并非自己的情绪。

我有思想,但我并非自己的思想。我可以看见与知晓自己的思想,然而那可以被知晓的并不是真正的知者。思想来来去去,却影响不了内在的我。我有思想,但我并非自己的思想。

我就是那仅存的'纯粹的觉知,是所有思想,情绪,感觉与直觉的见证。”

这是曾经台视知名女主播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书中的一段话。对于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你可以理解为你是一个历经几世轮回的古老灵魂与肉体精神的融合;对于更多的人来说,我们可以知道,我们是可以感受,观察,检验自己思想情绪的一种觉知,我们拥有身体,身份,甚至思想,可我们不是他们。这其实是换了一种更高的观点来看待自己。当我把自己定位为驻扎在身体里的觉知,借助身体,身份等来体验这个世界,突然发现以前的一些问题不再是问题,只需正确对待自己的得与失,不因为外界的褒贬而丧失对自己的信心。有错改错,就事论事,绝不将对事情的看法变成对自己的人身攻击。因为任何一种身份都代表不了我自己。

书中还讲到,每个人在刚刚出生时,都拥有喜悦平和的心境,偶尔会有情绪,会哭会闹,可是情绪来得快走得也快,不久又会回到喜悦的状态。这就是我们最初的模样,是我们最真实的自我。没有吃过糖的孩子不会留恋糖的甜蜜,正是因为我们曾经喜悦满足,长大后就不停的抓取外在的事物,抓的盆满钵满,摆到自己面前,试图让自己快乐满足。然而我们的心就像一系列同心圆,我们的真我是最中间的那个圆,而身份,情绪等等,是外面的同心圆,将我们与真我的喜悦平和层层隔离。我们太执着于外物,反而远离了真正的快乐。

其实错不在我们追求外物,不是要我们不食人间烟火,而是不要过于追求。太执着于外物,对事物就会起分别心,对于那些我们认为极好的就有了强烈的欲望,将自己的情感全然寄托在外物上,患得患失,找不到真正的喜悦和平,也看不到生命的丰满充盈。并且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感受到生命的重心,有强烈的方向感,不至于在高度繁华的世界里,沦落为一个不知道自己是谁,要干什么,要到哪里的穷忙族。

写的这些,其实只是书中内涵的冰山一角。我在书店看到时,以为它只是空讲道理的励志书,然而翻开书,却是一个充满惊喜的精彩世界。它解开了我的很多困惑,让我相信,与它的相遇,实在是一种美好的缘分。

没有人可以给我们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也没有道理可以彻底让我们觉悟。因为这个相对的世界,没有绝对的道理。但是,对于初入心理学、心灵修正的人,把这本书比作灵修地图,是不过分的。只是每个人可能选择不同的主干道。另外,觉得原来很多宗教里的东西,被越来越明确的证明为是合乎科学的,比如说,心想事成,臣服态度,祈祷时的能量场变化……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篇3

最近看了本书名字叫〈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是一本关于都市身,心,灵修行的书。看后很受启发。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小我,什么是真我。所谓的小我,就是受外界的一切而影响的自己,什么是外界的一切呢,也就是说金钱,名利,地位,权势,以及一切身边发生的事情,包括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虚荣,这些都是小我的表现,小我会被身体里的潜意识所控制,也就是说时候有些事情你会不由自主的去想,去争。而做到了也未必就会得到真正的快乐,即使是快乐,也是来自外界的,一旦外界的`让你感觉快乐的源头不在了,自己会很痛苦的。而身体里的那个真我呢?那个真我不会随着一切的改变而改变,甚至于有一天我们离开了,这个真我也不会消失!而通常能做到真我的人我想是没有吧!

书中讲解我们人类一生所追求的东西,也不过五个字就可以表达,哪五个字呢?那就是爱!喜悦!和平!为什么我们这么努力还追求不到自己想要的幸福?真我和爱,喜悦,和平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这什么我们会远离真我呢?光是角色扮演就能遮挡我们原来的面目吗 ?

其实书中就是用五个同心圆来解释的,在最中间的圆里写上真我,爱,喜悦,和平!然后在最外面的一个圆上写着角分扮演,身份认认同,里面第二个写着思想,第三个写着情绪,第四个写着身体!上面还写到身份认同——觉察!思想———检视,情绪————臣服,身体———联结。

什么是身份认同————觉察呢?我自己以为书中说的就是要觉察外界的一切,不要被现实中的一切干扰了自己。思想———检视!也就是说当你对什么事情产生思想的时候,不要就想着负面的,那样会干扰你正常的思想,凡事要多考虑,也许会得到另外一种结果。情绪———臣服,也就是说当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不管有多么的让人难以接受,发生了就是发生了,无法改变的,所以要学会臣服,臣服,不是让我们做软弱的人,不是一种屈服,而是要学会接受!当你真正放开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一切都是另一种结局!身体———联结,我们要学着和自己的身体联结,当真正想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和身体联结了,那是一种难以想象的能量!如果真的能做到这几点了,也许会活出真我吧!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的反映你的内在,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自己哪个方又被触碰了,看看自己有哪此阴影还没有整理好。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先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会付外在可以改变的部分。

记得,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得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恨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丰盛美好,而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只想说一句,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这本书读了之后让我受益颇深,以前我总是说自己的心态有多么的好,其不然,我的心态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好,我会为外界的事或喜或悲的,而且有些事情我没有真正的看开,也没有学会放下,对思想方面,更是不会考虑,对于以发生的事情不会学着接受,更别得什么与身体联结了!我要试着看开看淡一切,学着清心,静心,修心,做个小小的真我!

经典句子:

我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

这个内在真我不会随你的身体而生,也不随着死亡而小时,它可以观察人生百态,欣赏日出月落,云起云灭,而岁月的流转,环境的变迁,都不会改变它。

所以如果一个人充满了快乐、正面的思想,那么好的人、事、物都会和他起共鸣,而且会被他吸过来。同样的,如果一个人老带着悲观、愤世嫉俗的思想频率,那么难怪这个人常有倒霉的事发生在他身上了。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篇4

最近看了张德芬的畅销书《遇见未知的自己》,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先看了作者写的序你想要的人生,文章以一位都市白领阶级的女性为主角,经由每天都可能遭遇的种种事件,逐渐把眼光从外在的世界转向我们内在的世界,进而发先我们大多数人竟然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们是思想和情绪的奴隶。一个不经遇的机会下遇到一位老者,老者就像一位智者,女主人公在一位老者的指引下,改善内在的状态,进而改变了外在的世界。最终寻得内心的平和,就像春茧破茧而出,迎风飞扬。

在书中我看到很多熟悉的观点,也看到很多耳目一新的观点,我挺喜欢这本书的,应该说我喜欢这类书心灵鸡汤类的励志书籍,人带来一场心灵之旅,读的时候总有一种热情澎湃的感觉。其实我知道就算我不能像若菱那样真正地从思想、情绪和身体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但读完后就有一种如浴春风的感觉,思绪不再是剪不断,理还乱。

在读这本书前我就明白了这样的一个道理:生命来无影去无踪,无法臆测也难以捉摸,无论身处力争上游的快跑阶段,或逢人生变故减速慢行的彷徨时刻,或是看尽千山万水绚丽归于平淡的踌躇关头,都会遇到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但却从来没有去深究人为什么会有那些情绪,那就好比是知道了机器是怎样运转却不知道原理,读了这本后,知道了人喜怒哀乐的源头,知道了我们要什么,我觉得书里说的很正确,人类所追求的东西,像权利啦,财富啦,健康啦,最终的目的还是追求喜悦和内心的和平。书里展开了很多人生的课题和智慧,在这里我们见证了这些智慧的正要性和实用性。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书中一直在强调寻找真实的'自我,确实我相信大多数人对于我是谁这个问题的回答都停留在名字这个代号上,我也是这样认为的,我很少去认识真我是怎样的,事实上每当我想去想这个问题的时候内心是茫然的,就连自己也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怎样的,我发现认清自我也是一件很难的事,像书中所说那有一个很长的过程,外在环境影响着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让我们容易失落真实的自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的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在我读书的城市,那是一个节奏步划都很快的城市,稍不留神就会被落下,那里交通格外拥挤,速食店到处都是,人人都生活在名利角逐战中。

是一个躁动的城市,真的是:忙碌,忙碌,每个人都忙碌;追求,追求,每个人都追求。为了生活,为了梦想,我们每个人天天都在演戏,扮演好员工,好朋友,好妻子,好媳妇,好父母,甚至是好人!有些是心甘情愿的,能够从中获得快乐,然而在不愿意的时候,为了演好这些戏份,我们每个人都要因时因地的戴上一些面具,正是这些面具遮住了真实的自我。当然还有我们那种小我的虚荣心也会让我们失落自我。然而也不是说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就很难找会真我了,书中介绍了一些实用性和灵性的生活指南,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我们周围朋友,同事来初步认识自我,因为我们周围吸引来的人和事物,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带着一定的能量震动和我们的震动频率相近。

虽然这本书我只看了两遍,还没完全融会贯通,也没进行什么具体的实践,但我真的体会到了他能净化心灵,安抚浮躁,悲观和欲望,他将深奥的人生哲理简单叙述,将修行理念溶于其中,比起禅宗佛学等等思想显得有些粗浅,但更好让人感悟理解。他教会我,当我在面对生活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时,唯有抱持观照内心并惜福感恩的心态,一切的真相才会自动还原水落石出。

心境决定人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盲点无法透析,有太多的情绪无法调节,我们蜂拥着学最热门的技能、找最赚钱的工作、报考最时髦的学科我们总是希望以最快捷的手段实现我们的梦想。但生活永远不会和我们想象的一样,所以我们要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来舒缓残酷的现实带来的坏情绪,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改掉惰性与私心,珍惜时间和理想,告别庸俗、浮躁,坚持信念,永远追求,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经常审视自己,自己给自己上课,自己给自己打分,寻求真我,解放自我。有时间休闲时不妨静下心来认真读书,读一些关乎身心灵成长的书,修心,养心,正心。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