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初一历史上册教案(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历史上册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1.《观察植物细胞》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2.教材这步分内容写得比较清楚,但有一个明显错误。书第43页有一个手拿滴管滴碘液的图,图中所示的使用滴管的方法明显不规范。
3.初一使用显微镜的实验比较多。如: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观察草履虫、观察叶片的结构、观察人血涂片。可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将这些实验统一安排。如:有时可将观察人血涂片合并到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这个实验中。
二、学情分析
1.很多学生使用显微镜还不够熟练。
2.初一学生观察微小细胞的愿望非常强烈。
3.初一的学生第一次制作玻片标本,一上来就完全让学生自己做,有一定的困难。初中生模仿能力较强。
4.初一学生自制力差,容易违反纪律,尤其是实验课。
三、教学策略
1.针对很多学生使用显微镜还不够熟练的情况,注意告诉学生一些使用显微镜的技巧和方法。如:调焦找物像的技巧。
2.针对初一学生观察微小细胞的愿望非常强烈的情况,可拓展观察其它植物细胞的内容。可让学生准备一些自己想观察的植物细胞材料。教师事先对学生准备的实验材料要有所了解。这样,一方面便于课上辅导。另一方面,能及时发现学生准备的实验材料中的问题。如有的实验材料不透明,有的具有腐蚀性。教师也要给学生演示一下如何制作和观察其它植物细胞临时装片。通过实践,笔者发现西红柿、青萝卜、黄瓜的实验效果不错。
3.针对初一的学生第一次制作玻片标本,模仿能力较强的情况,可采取教师先演示,学生然后再做的方法。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基础性,更要先给学生演示一下。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一些意外的情况,教师要注意多辅导。有时当面辅导学生一分钟,比教师在讲台上讲十分钟还管用。从这个角度上讲,课下辅导学生有时教学效果会更好。
4.针对初一学生自制力差,容易违反纪律的情况,在课前要做好充分地准备。自己要知道学生一旦自己做上实验,很有可能有意无意地说话声音会很大。实验过程中,老师有什么话想跟全班同学说,有时都挺困难。即使反复跟学生讲道理,也不见得管用。若遇到这种情况,自己要注意不要生气着急,不能一味地指责学生。也不能想:现在很多的学生欺软怕硬,就得来厉害的;若用爱心,学生可能会认为你软弱可欺。其实,这种情况并不说明爱心不管用,而是说明自己的爱心不够纯。此时,要注意反思自己.自己应该清楚,事实上,自己所付出的辛苦(如查阅资料备好课、费心费力管学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怕乱课后会遭到学校领导的批评,怕丢面子,往大了说,怕转岗,怕下岗。并不是象经常对学生说的那样“管你们是为了你们好,与老师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说自己的教育并不是完全出于爱心,而是搀杂了不少私心。由于这些私心的存在,减弱了自己言语的力量。所以,尽管教育学生遵守课堂纪律的言语本身没有错,有的话甚至还非常有道理,但还是不能说服学生;尽管教育学生很辛苦,但还是不能感化学生。这也许才是导致自己在教育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爱心越纯,说出话的力量才会越大。同样一句“别说话了”出口后,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有时,自己有意无意地还将爱当作了一种教育手段,而不是为人处事的做人原则。自己要明白,从某种程度上讲,也许爱心就是善心。在任何情况下,都应用爱心。从根本上讲,这是人生观决定的。即使对方恩将仇报,也应用爱心。自己不能为了工作而工作。应该通过工作中的矛盾(如乱课),发现自己的`缺点、不足和错误,使自己的私心越来越少,越来越完善。当自己越来越充满爱心的时候,工作会干得越来越好。
四、教学目标
1.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五、教学重点、难点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六、教学方法实验法、演示法
七、材料用具生物显微装置、显微镜、挂图等。
八、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一些自己演示所要用的植物细胞材料。
2.学生准备一些自己想观察的植物细胞材料。
九、教学过程
(一)导言
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1.在复习旧课时注意向学生讲这么两个问题:
① 有的学生光对得不好,不知道光圈到底应亮到什么程度。自己要借助墙壁、开着的灯管这一类东西来形容,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
②有的学生总找不着物像。要告诉学生物镜距载物台1厘米左右的时候,镜头的高度就差不多了。这时,很可能在视野中看到杂质。看到杂质后,就先不要升镜头了,应移动玻片标本找到物像。如果物镜模糊,稍稍动动粗准焦螺旋,将物像调清楚就可以了。
2.在引入新课时,要简明扼要地说明使用光学学显微镜时,被观察的物体必须透光以及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
(二)进行新课
1.制作和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先给学生演示一下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方法,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做。在演示的过程中,顺便讲一下正确使用滴管的方法。在给学生演示这个实验时,还要注意告诉学生一个染色技巧。这个技巧不仅在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管用,对于下一个实验(制作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同样有用。这个技巧就是将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然后将装片倾斜,把吸水纸放在装片较低的一端,将碘酒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过来。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要注意多辅导。
2.制作和观察其它植物细胞临时装片
在这一步,教师要举一两例给学生演示一下如何制作其它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并用生物显微演示装置让学生观察一下教师制作的其它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有必要的话,还可让学生通过生物显微演示装置观察一下现成的其它植物细胞的永久装片。然后让学生自己制作和观察其它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如果需要的话,可给学生准备一些现成的其它植物细胞的永久装片来观察。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在这一步,教师更要注意多辅导。
在做的过程中,可提醒学生没必要观察一张新装片就降1次镜头,升一次镜头。一般情况下,直接换上新玻片标本即可。如果物镜模糊,稍稍动动粗准叫螺旋,将物像调清楚就可以了。
3.绘制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结构简图
要求学生绘制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结构简图。因为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结构典型,而且容易观察,容易绘制。如果将这一步放在第二课时,要注意在第二课时实验桌仍要摆放洋葱。
十、备注
法无定法。自己要注意根据当时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如:实验方式不一定是全探究,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可采用验证或半探究。
初一历史上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重点和难点]
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难点。
[教法]
讨论法、问题导学法
[学法]
引导学生理清本课的基本线索。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设计]
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三国建立的基本情况
二、导入新课:
回顾上课的内容,想一想:三国鼎立局面能否长久?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三、讲授新课:
1、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既然三国不能长久,那是怎样结束的?(学生读书思考并回答)
说一说,西晋是如何建立的?这个政权存在的时间长吗?
想一想:为什么西晋是个短命王朝?(学生讨论,引出少数民族内迁)
分析:民族内迁的意义。(课外延伸)
2:淝水之战
用成语故事草木皆兵引出淝水之战。
学生读书回答:这场战役的交战双方、各自拥有的兵力、最后的结果
如何?战后南北双方状况如何?引出东晋、南朝的建立。
动脑筋:苻坚拥有八十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3、江南地区的开发
根据你的所见所闻,你认为中国今天的南方和北方哪个地区经济更发达?
南方是不是自古以来就是比北方发达呢?看一下古代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出示材料(材料一:见课本提示框。材料二,见课本P129。)
动脑筋:《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引出江南地区开发的有利条件(地理条件、政治条件)和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四、全课小结:指导动手学生整理本课的历史线索。
五、作业设置:想一想,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
六、活动与探究: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的哪几次战争相似?这些战争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对现代战争是否有借鉴意义?为什么?
附:板书设计
一、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都:建康
二、从420年到589年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些朝代都在建康,历总称南朝。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原因:
A:北方人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
B:南北人民共同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许多良田
初一历史上册教案 篇3
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备课,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重点和难点]
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难点。
[教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
[学法]引导学生理清本课的基本线索。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设计]:
一、提问上节内容:三国建立的基本情况
二、导入新课:
回顾上课的内容,想一想:三国鼎立局面能否长久?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三、讲授新课:
1、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既然三国不能长久,那是怎样结束的?(学生读书思考并回答)
说一说,西晋是如何建立的?这个政权存在的时间长吗?
想一想:为什么西晋是个短命王朝?(学生讨论,引出少数民族内迁)
分析:民族内迁的意义。(课外延伸)
2、淝水之战
用成语故事草木皆兵引出淝水之战。
学生读书回答:这场战役的交战双方、各自拥有的兵力、最后的结果
如何?战后南北双方状况如何?引出东晋、南朝的建立。
动脑筋:苻坚拥有八十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3、江南地区的.开发
根据你的所见所闻,你认为中国今天的南方和北方哪个地区经济更发达?
南方是不是自古以来就是比北方发达呢?看一下古代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出示材料(材料一:见课本提示框。材料二,见课本P129。)
动脑筋:《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引出江南地区开发的有利条件(地理条件、政治条件)和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四、全课小结:
指导动手学生整理本课的历史线索。
五、作业设置:
想一想,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
六、活动与探究:
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的哪几次战争相似?这些战争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对现代战争是否有借鉴意义?为什么?
附:板书设计
一、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都:建康
二、从420年到589年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些朝代都在建康,历总称南朝。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原因:
A:北方人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
B:南北人民共同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许多良田
初一历史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方法]
讨论-引导-活动探究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公元420年开始,我国南方经历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总称什么?
二、导入新课
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历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三、探讨新课:提问: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处于什么状态?
设问:结束北方混乱局面的是哪一政权呢?(学生答)正是鲜卑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北魏政权。
1、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
下面大家阅读课文,分组解决以下问题,并且每个学习小组还可以围绕主题提出你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来共同探讨解决?(时间五分钟)
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政权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结合课文的图文资料谈一谈这种变化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冲击。
2、北魏政权为什么要迁都呢?
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如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的大臣?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
3、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A:政府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严禁_;
B: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C: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并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提倡同汉族通婚。
意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今天我们回头看一看,在我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鲜卑族呢?他到哪里去了?为什么鲜卑族不见了?对此大家思考一下,孝文帝的改革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改革留下了什么启示和感慨?
四、学习小节
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顺应这一趋势,在其统治区域内进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五、活动与探究
阅读教材中的自由阅读卡,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还有哪些?写一份微型历史专题报告。
附:板书设计
(一)北方的统一和融合
1、北魏建立;
2、统一北方;
3、融合的概况
(二)迁都洛阳:
1、迁都的原因;
2、迁都的作用
(三)孝文帝改革
1、历史背景;
2、主要措施;
3、历史作用
(四)北朝的形成
初一历史上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根据新课程理念,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本课内容进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为主,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促进,通过师生共研,生生合作,由浅入深达到教学所预期的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北京人、山顶洞人
难点: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
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阅读讲解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又了人类,才有人类的历史。那么人类又是怎样产生的?古今中外都有很多的传说,请看大屏幕,这是两个比较熟悉的传说。(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亚当、夏娃”图片)
师:哪位同学为大家讲一讲这两个传说
生:略
师:这些传说都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由来的困惑。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那么人类是由什么进化而来的呢?
(多媒体展示“类人猿”图片)
生齐答:类人猿
师:类人猿是一种近似于人的古猿,它们经过漫长岁月的劳动、演变、进化、发展成现代人。那么在远古时期,我国境内又有哪些居民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板书)
讲授新课: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多媒体展示“人类遗址分布图”)
师问:1、在我国境内有哪些主要的远古人类遗址?
2、其中已知最早的是哪一人类遗址?
生:元谋人
(板书)一、元谋人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从这里你能获取关于元谋人的哪些信息?
生:
(多媒体展示)
师:同学们找的`非常好。我们是从书本上获取的关于元谋人的信息,而科学家们是通过什么渠道来获取的这些信息呢?
生: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例如:元谋人的牙齿化石(多媒体展示)
师:远古人类在缓慢的发展进化,在进化的过程中,劳动起来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再来看看我国比较进化的另一个远古人类──北京人。
(板书)二、北京人
(多媒体播放北京人遗址发现的纪录片)
师:看过片子,哪位同学结合教材讲述一下北京人遗址是怎样被发现的?
生:略
师: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与多地方发现了远古人类遗址,其中以北京人遗址最为著名。1987年,它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接着,我们就来一同了解一下北京人。
生:
(多媒体展示)
师:北京人的模样和我们又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我们做个小游戏。
小游戏:照镜子
拿出你们手中的镜子,看看镜子中你的头像与北
京人头部复原像有什么不同?
生:
师: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了解了北京人的模样,接着我们来一同走进他们的生活。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多媒体展示)
师:从上面引言中我们能够知道北京人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
生:恶劣
(多媒体播放反映北京人生活状况的动画片)
生:工具:石块、木棒
住:山洞、群居
食物:猎取、采集 (多媒体展示)
火的使用:天然火
(多媒体播放北京人用火的动画片)
师问: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生:大自然雷电生火;森林草木自燃生火;露天煤的自燃起火;偶然摩擦生火。
师:同学们都动脑筋了,回答得非常好。那么接着我们想一想,如果你是北京人,你的一天该如何渡过?同学们以四人为一组,完成下面的活动。
浮想联翩:
请你根据自己的想象,描述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绘画、编故事、演短剧等形式不限)
(多媒体展示)
生:组一:学生展示简笔画
组二:小品:女人在树上采集果实,一部分男人在河边捕鱼,另一部分则追赶野兽。采集渔猎完毕后,回到山洞平分食物。
组三:讲故事
师:同学们的表演非常精彩,老师很佩服你们丰富的想象力。北京人为了生存,不断地同艰难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制造简单粗糙的工具去获取食物,这个过程就是劳动。劳动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如果类人猿不需要劳动就能获得食物,人类就不会出现了,所以说劳动创造了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北京人生活的地域,又生活着一群远古人类,他们是山顶洞人
(板书)三、山顶洞人
(多媒体展示)
师:虽然山顶洞人同北京人生活在同一地域,但经过漫长的进化,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呢?
生:体质进步: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术: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 ,会捕鱼
生活进步:用骨针缝制衣服,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生活的集体──氏族
(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生活图片)
师:无论是元谋人、北京人还是山顶洞人,它们的生活中都离不开劳动。正像恩格斯说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下面我们就来感受劳动的快乐。
巩固升华:
动动手: 每组选一名同学到前面来钉纽扣,在规定的时间内速度最慢的同学要在你所代表的组内另选一名同学,和你分别谈谈学完这节课有什么感受或收获。
生:谈感受,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