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国》读后感

多美网

2025-09-17读后感

欢迎阅读《雪国》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雪国》读后感 篇1

《雪国》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川端康成的作品,《雪国》是一部富有诗意的作品,

风景如画的北国景色与主人公的内心融为一体,《雪国》整体给我的感觉是平缓而抒情的,但《雪国》里有一个地方给我的冲击力特别的强,也是我认为整部中篇小说的高潮,便是叶子在一场大火中逝去生命,驹子那悲痛欲绝的神情,那撕心裂肺的哭声,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力。叶子的死亡预示着一种幻想的美好人性的破灭,川端康成笔下的叶子是一位善良又洁身自好的女性,其实叶子和驹子在小说里面临着一场相同的生活处境,但叶子从始至终也没有沦为艺妓,显然作者把叶子和驹子进行了对比,驹子是“实”的,那么叶子便是“虚”的,面对那样恶劣的生活环境,叶子又怎能独善其身,洁身自好呢?这只不过是作者对比驹子产生的美丽幻想罢了,因此川端康成对叶子的描写其实并不多,用了一种淡化的处理方式,你可以感受到这个人物的存在,但又不能过多的了解,给人一种琢磨不透的虚无飘渺的感觉。

驹子是《雪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驹子从一位社会底层的乡村女子,最终为了给毫无感情的未婚夫治病完完全全的沦为了一名艺妓,驹子以其说是为未婚夫沦为艺妓,还不如说是生活的压力,把她一步步的逼上了这条路,如果像叶子那样生活,可能只能是提前的死亡。驹子渴望“正正经经”的生活,渴望美好而真正的爱情,希望找一个爱自己的丈夫。她对岛村是有一种期待的,而这种期待在驹子身上表现的越来越强烈,但驹子的这种愿望破灭时,最终便是驹子人性的毁灭,驹子的刻苦学习,勤奋练习三弦,读小说等等努力,都是徒劳无获的,不能让她的生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岛村虽然对驹子的遭遇有着同情心,但早有妻子的岛村无法实现驹子的愿望,虽然驹子热烈般的爱着岛村,但岛村最多把驹子当做是朋友罢了,只是他在旅途中无聊消遣的玩伴,在驹子身上展现了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渴求和对于生活的热爱,而岛村身上展现出一懒散、懈怠悲哀着生活在虚无中,岛村和驹子对于生

活的态度是完全的不同的,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也从侧面烘托了驹子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人性。

川端康成在《雪国》中运用了西方的现代主义和日本传统文学的多种艺术手法,创造出了一种悲中有美、美中有悲的独特意境。

“穿过界限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这是岛村第二次来到这白色的世界,同时,这也是我的灵魂在岛村的牵引下第一次穿过界限长长的隧道,来到另一个过度。真实而又虚幻,烂漫又有凄美。

当那清澈得近乎悲戚的优美的声音响起,我的心也随着岛村的心开始颤动。她的一举一动,与站长先生的对话,照顾病人的姿态,就连那面窗上映着黄昏景致的妖艳而美丽的眼睛,我们都看在眼里。

我以为,《雪国》的故事是从叶子开始,因为她的音,她的眼……

可是,在岛村即将下车的那一刻,我仍然疑惑不解,他为何选择在年终岁末,来到这寒冷的地方。是雪国的洁白写下的诗意,还是百无聊赖的消遣?直到另一个女子出现,我才有些缓过神来,岛村之所以奔赴这一场旅行,是因为一年前结下的素缘。

是驹子。一个从东京来,却因岁月所迫而沦为艺妓的女子。

岛村爱她么?不,至少我看不出来。这苍茫雪国的过客,注定短暂相遇,长久分离。他有家有室,且太过冷静清醒。从开始到终结,我发现他心里总说着女子的美丽,女子的洁净,因此,我怀着期待的眼神想从中读出一个爱字,可是,至始至终都不曾出现。

我开始同情驹子。命途多舛,身世凄凉;风月场上,忍尽不幸,痛苦难当。她那么努力地活着,以为写日记、阅读、练三弦琴就可以通往美好的未来,可这只是一场梦,一场天真的梦。仿佛一切都验证了岛村的话“完全是一种徒劳”,连同爱情一起。

我不敢相信作为西方舞蹈的研究者,从没有看过别人跳舞。而岛村就恰恰如此。

或许岛村的感情同他的工作一样。驹子是舞蹈家栩栩如生的肉体,而叶子则是自己空想出来的舞蹈幻影。一虚一实,一热烈一静美。

当叶子在岛村第三次来雪国后即将离去时坠身于火海之中,驹子含着着泪抱着叶子,仿佛抱着自己的牺牲和罪孽。

那一刻,我分不清到底哪个是驹子,哪个是叶子。

或许她们本身就是一个人。

叶子是驹子的化身,是作者对驹子这类人心生怜悯,而幻化出如雪花般洁白的美好的象征。

《雪国》读后感 篇2

《雪国》是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它讲述了一个坐享祖业的男子岛村在旅行中与艺妓驹子和一向处于圣洁状态的女孩叶子的故事。两个女孩,一现实,一虚幻;一热烈似火,一清冷似冰;一如夏花绚烂,一如秋叶静美。她们性格设定的明显差异,以及一男两女的情节模式,很容易让人想到张爱玲的名作《红玫瑰与白玫瑰》。

驹子在与岛村的关系中,一向是居于主动地位的。或许从一开始,当岛村以谈话者的姿态进入的时候,她内心就已经情愫暗生了。他们的相见只能一年一次。于是驹子相当珍惜见面的机会。她陪宴也好,醉酒也罢,都不忘几乎每一天去见岛村,哪怕为了躲着人得从偏僻的山路行走、得藏进壁炉里,哪怕她嘴里总说大概没时间过来,哪怕每次只能匆匆来又匆匆别过。她是爱岛村的,即使明白这样的爱无法改变他的过客身份。这样激烈的感情与娇蕊类似。在张爱玲笔下,这是一位可爱的、妖冶的、声名不好的甚至有些放荡的女人。她出场时是王太太,有富裕的老公,和安逸的生活。但在跟振保相处的日子里,或者是由性生爱,或者是日久生情,她竟然爱上了他。她跟老公摊牌,说要离婚,即使最后没能跟振保在一齐,也结束了这段婚姻;她在振保晕睡时在他病床前哭,在他醒来时默默走掉。某种好处上,这次她用了真心。就如她最后成了朱太太抱着自己的儿子在电车上跟振保相遇的时候说的,他教会了她很多原以为生命里不存在的东西。

这两个女人都对自己的爱人有期盼而无要求,爱得直接纯粹。但这样的感情是有前提的。对于驹子来说,且不说行男是不是她为了救助而甘为艺妓的未婚夫,行男的行将就木之驱和最后的死亡使得她完全能够自由地爱岛村,能够几乎无顾忌地表达。而娇蕊与振保的爱更是萌生在娇蕊的丈夫出差去新加坡的这段男性空缺的时期。这期间的娇蕊是相对自由的。而且,她有夫之妇的`身份为振保带给了足够强大的安全感和说服自己跟她出轨的重要理由。这几乎能够说是这场红玫瑰之恋发生的先决条件。很难说振保是否爱上了娇蕊,但是这至少是让他难以忘怀的一个女人。而岛村大概是喜欢驹子的,因为她的洁净。这是川端康成反复强调的最初的情感动因。经常被引用的一句话是女人给人的印象洁净得出奇,甚至令人想到她的脚趾弯里大概也是干净的。以严寒的雪国和极度难得的绉丝作为象征性的衬托,除了与日本向往冷寂的艺术追求相关外,或许也是为了凸显驹子虽是艺妓却有着不一般的净。

川端康成是借雪国这样一个旅行的时空,展示了一场纯粹的爱恋。而张爱玲是在平常生活的裂缝中,安插了这样的故事。《雪国》有强烈的非现实主义的色彩,岛根的形象很弱。只是在行文间隐约提到,他家境大概不错,在东京有家庭,懂些艺术。如此淡化的男性形象,使人觉得,他的被创作似乎就是为了与驹子的相遇和相爱。作者只但是借了他的眼睛和心,未曾想赋于他太重太多的东西。而振保是普遍好处上的好男人,他的形象很充实。英国留学归来,不错的工作,家里有弟弟有母亲。男性形象的差异性不好生硬比较,但这样的设置使得《雪国》有些类似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游仙题材,是存在于异空间的想象;而《红玫瑰与白玫瑰》便不得不堕入繁重的尘世生活当中,无处超脱,无法自拔。前者的结局是上扬梦幻的,而后者只能肉身沉重。这能够从叶子和烟鹂的形象分析中见出端倪。

叶子在《雪国》中一向是有些虚幻的存在,她若隐若现,却承担了岛村心目中近乎女神的形象和整篇文本中悬念冲突的集中体现。她是谁她是关心她弟弟的姐姐,或者似乎是将行男照顾得无微不至、旁若无人的情人,亦或者还是与驹子不甚交好的情敌。但同时,她柔弱,她有着好听的声线,她痴心,她不是艺妓。她每次都在岛村的视野中飘然而过,愁情满怀,欲语未尽。如果说驹子还是可感有触的女人,那么她只能尽似于仙,或者更确切地说,尤物。不只是岛根对她有很多疑问,读者也是。而这些疑云,随着作者对她向善、向美这两个维度的描绘直接有些失真却又确切地成全了她的神性。这就似乎注定了她不能跟着岛村去东京,她只能逝去,因为有神性的东西总是不能融于世俗的。所以她丧命了,在一场火灾中。对她生命终结的场景的描述显得凄美悲壮,女人的身体,在空中挺成水平的姿式,叶子落下来的二楼临时看台上,斜着掉下来两三根架子上的木头,打在叶子的脸上,燃烧起来。叶子紧闭着那双迷人的美丽眼睛,突出下巴颏儿,伸长了脖颈。

火光在她那张惨白的脸上摇曳着。而需要注意的是,应对这样的死亡,川端康成用了这样的描述不知为什么,岛根总觉得叶子并没有死。她内在的生命在变形,变成另一种东西。川端康成有着与文本中岛村相似的经历,且不说在岛村身上有着多少主体投射,川端康成就是借岛村的感觉告诉读者,她并没有死。那她变成什么了呢或者蚕,或者仙,大概是随着神性飞升了吧。她本就是叶子,本就该长存着,就算以飘零的姿态。

《雪国》读后感 篇3

看完《雪国》,像听了一首柔柔的歌曲,心底留下的是挥之不去的余间悬绕。纯纯的曲调,像极了冬日里暖暖的阳光,带着令人窒息的气味,慢慢的融入心肠。

记不清是第几次翻看《雪国》了,却一向没有机会看全。也记不清是多少次在杂志、书评上看到别人推荐这本书,却一向没有买到手。特意抽了一天的时间逛书市,跑遍了整个图书城,问了N个书店,最终一位漂亮的阿姨帮忙找到了它,细心的揣在怀里,坐着人攘攘的公车回来,天已经快黑了。

并不像那些名著一样那么厚,溥溥的一沓纸里散发着芬芳的书香,连着几个晚上,我都像品味一壶珍茶一样式,几张几张的细看。困了要细心易易的把书放好,然后带着浓浓的疲惫入睡。

尽管如此,我却感到了困惑,那就感觉就像一个看不懂线谱和乐理的人听到一首好曲子时一样,有心灵的陶醉,也有悦耳的感受,却不明白好到底好在哪里。《雪国》就是首这样的乐曲。虽然我不明白它好在哪里,但我依然愿意贯注我的全心去倾听。

书的资料讲的是一个遥远的岛国小镇,那里有温泉,产丝织品,终年积雪,每年都会有像岛村一样莫名前来的游客。作者经过岛村在火车上一对打扮得很像夫妻然而又给人很怪感觉的人的描述,引出许多其它的话题,如雪国小站的景物,岛村对驹子的想念等等。继而过渡到描述岛村与驹子的情感纠纷。其中写驹子的笔墨是最多的。驹子是一个出身贫寒、举目无亲而沦为歌妓的女子。本来定有未婚夫,但未婚夫患上绝症——几乎是剥夺了她婚姻的权利。仅有委身为歌妓。在旅馆与饭局之间应酬。而她与别的歌妓却是不一样的,她向往自由的生活,期望自我与岛村的感情能够修成正果。为此,她细心而细腻的呵护着,呵护着自我也呵护着这份感情。而岛村是个有家有室的游人,只是每年定期来那里渡假的过客而已,他只是想维持现状。而绝非像驹子一样对自我的所爱进行大胆而热烈的追求。

其实驹子也明白事情理性的发展状态会是怎样样,但她抛开了一切世俗观,温柔的陪着自我的情人散步,更是在未婚夫死亡的时候跑去车站送岛村。我欣赏这样的性格和这种对感情的追求与执着,但似乎这一些都被冻结在了这个偏远的雪国里,怎样样也无法触及。

相比起来,叶子的性格具有一咱纯粹的'善良。她照顾着驹子的未婚夫。关心驹子的生活。我看到这些地方的时候,不禁也和作者一样的疑问:这个弱弱的姑娘,她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呢?难道就没有自我的生活目标吗?

雪国的风景是美的。同样美丽的驹子和叶子却像生来就束缚在了男人生上一样。当自我并不爱着的男人病得不行了的时候为其卖身治病,在自我心爱的男人面前处处约束自我的言行,渴望甚至是乞求她们内心所贫贬的爱抚。我想,这样的情感,这样的故事,也许就像雪国的夕阳,会很快的消失在远山的尽头罢!

而做为见证整个事情发展的岛村,只是像一个过路人偶遇了这一切。见证了一个完整故事的开始与结束。我很怀疑岛村是否就是作者本人经历的写照。曾在某个遥远的地方,有个以往深爱的女子,当自我慢慢变老时,记忆变得日渐清晰,于是应对记忆,写下了这篇文章,当作悼念。

我承认,没有看懂《雪国》,至少是没有完全懂,这与我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少是相关系的,日本人生活在繁的礼节和对梦想的孜孜不倦里,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日本社会的井然有序的一个原因,更也是它们发展的一种民族动力。作者截取许多往事中的这样一个雪国来表达自我内心的那片神圣领地时,似乎透露了某种进取上进的光芒,遗憾的是我看不清楚这神圣所发出来的光芒,只是朦胧的在眼前有几个穿着和服的女子,踏着木鞋,带着微笑走过。这种距离是最遥远的。

本来这篇读后感想写名为《唯美的雪国》但叶子的死让我耿耿于怀。太荒唐和突然的结局像这荒唐的感情突然的消逝一样,令人难以释怀。叶子被火烧死了,确实点的说她是为了救别人而担误了自我的生命。驹子疯了,她所有的情感、伤怀也许在倾刻间全部迸发,让头脑正常工作的系统一下崩溃了。安排这样的一个结局不能说作者破坏了这种唯美的气氛,相反,这样的结果让一些痛苦的生灵得到了精神的安息。

世间上本来就少有完美的事情,缺少的东西总是能衬托出这种完美的稀有性。让人懂得去怀念和追求。我想这雪国是最终的雪国,它也许会永远的消失在岛村的生活里,但这雪国同样是永远的雪国,因为它给别人留下的深刻的记忆是无法抹去的。

来年春暖花开的时候,雪国的人们会是怎样的生活呢?没有人能够回答。可是我明白过去了的雪国——它像一幅画卷,呈此刻我的脑海里,隔着远远的距离。

比较:看完雪国,立刻想到的是一个中篇《哦,香雪》,这也是一部给人以美美感受的作品,但它的这种美与《雪国》中的美是不一样的。它更贴近人心,更能让人感受到真意。而雪国的美却是那样的冷艳,似乎与我们相隔了太长的时间,我们只能远远的观看,带点陌生的距离感。

《雪国》读后感 篇4

“不管怎么说,这个女子总是个良家闺秀,即使他想女人,也不至有求于这个女子。这种事,他满可以毫不作孽地轻易了结它。她过于洁净了。初见之下,他就把这种事同她区分开来了。”川端康成在《雪国》中这样说。

第一次读川端康成的作品是在初中,当时好奇地捧着姐姐的高中课本看《伊豆的舞女》。高中时又看了好几遍,这应该是我看过的最多遍的课文了。当时我还没有喜欢上文学,却喜欢上了那段飘着缕缕悲伤的文字。

《雪国》是在我高三毕业那个暑假看的。那时刚开始看书,不知道该看些什么书,因为想起了那篇《伊豆的舞女》,所以找来了川端康成的这本《雪国》。

直到现在,我还记得看完《雪国》后的心情。那是一股浓浓的惆怅,还有不知所谓的悲伤,整个人恍恍惚惚,难受至极,想拨开心中那片阴霾,却不知道这份悲伤惆怅从何而来,虚无缥缈的感觉让人不知所措。可它又确确实实缠绕着我,让我坐不是,站不是,总觉得失去了什么,追悔什么。

如果说《伊豆的舞女》只是淡淡的悲伤的话,那《雪国》给人带来的悲凉就要浓厚的多。小说中的人好像都是病态的,似乎多愁善感到立刻就会去自杀。而在这病态的爱情中,却又始终透露着两个字,最吸引我的两个字:纯洁

就像开头我写的那段话,“她过于洁净了。”这是与村上春树的作品完全不一样的纯洁。你能想象一个妖艳、甚至有些放荡(当然我不喜欢这样评价驹子)的舞妓从未与男主人公发生过那方面的事情。

“她过于洁净了。初见之下,他就把这种事同她区分开来了。”

就是这样,整本书都没有发生过。虽然他们两的举动是那么亲昵,也常常一起过夜,但最终还是相敬如宾。

过去,我问朋友,你有没有喜欢过一个女孩,非常非常喜欢,但是却从来不想与她发生那方面的事情,觉得这样做是对她的一种玷污?朋友说没有。我问过几个朋友,他们要不是嗤之以鼻,就是说我太幼稚。可是,你不觉得这很纯洁吗?只是喜欢一个人,完全没有性上的冲动,这不是爱的更彻底更单纯吗?

晚上又看了遍《雪国》。上次那种悲戚的心情还余音未了,所以我不敢太认真的深入故事。看书的过程中,一会儿上个厕所,一会儿去隔壁串个门,一会儿吃颗桃子。基本上,我是在这种三心二意中看完小说的。有时候真的很害怕,那种悲伤的心情是很难消除的,经历多了,渐渐害怕那种心情。于是乎,渐渐害怕看书。

在这种故意的三心二意下,看完《雪国》后心里只是感叹:哦,原来是这样!

我也不知道这样感叹的原因,也许是为故事感叹,也许是为看完故事的自己感叹。

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这股悲伤就像晚点的列车,虽然会迟到,但永远都不会不来。于是,我又坐在了电脑前,想着故事里的那个驹子,那个爱的竟似癫狂的舞妓。

驹子的心该有多矛盾?不停嚷着走,却又舍不得挪步,明明热烈的喜欢岛村,亲密接触后却又护住胸口,还喊着:这是什么玩意,什么玩意。明明想留下来过夜,又怕被人发现……,可问题是,她有着与这可爱的羞缅完全不符的身份,舞妓。要是别的舞妓,这样定会让人觉得虚伪、做作。可正因为她是驹子,正因为她是舞妓,这份羞缅却让人倍加珍惜了。驹子有股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纯洁,我从不怀疑。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岛村为什么不把驹子娶回去?不是喜欢吗?日本不是可以去二房吗?为什么岛村就不把驹子娶回去?一个悲伤的结局让悲剧更加悲剧。虽然小说的最后,他们俩还在一起看火灾,但是在弦外之音中我知道,岛村要离开了,很明显的要离开了。他都不会悲伤的吗?这一切真的都是“徒劳”吗?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我只想说,这真是病态。一种病态的纯洁。

有人说,川端康成一直在拯救可怜的驹子,这到没错,起先,我以为驹子会混乱到自杀,到后来,我发现,原来的`那个令人心疼的驹子变坚强了。岛村看见的那幅幻境,驹子成了别人的老婆,为别人生下了孩子。这应该是驹子最后的结局。可我却觉得,自始至终,最可怜的还是驹子,比那个叶子还要可怜。一个人在山村中等待心爱的人,可是他却“应该很长一段时间不会回来了。”是被抛弃了吗?还是该理解成海角天涯?想想她一个女人独自等待在一个偏僻山村就难过,更何况等来的还是失落。

驹子是个与菊勇姐有着相同命运的人,我觉得。不管怎么说,她们都没有得到所爱的人的最后眷顾。同样悲剧的还有叶子,只是最后叶子死了。如果驹子同叶子一样死去的话,悲伤是不是会减少很多?至少我不会为日后孤独的驹子感到难过。

我不仅仅是被他们那份洁净的爱恋所感动,驹子那种为爱痴狂也深深地吸引着我。似乎很少见到像驹子这样敢爱的女子。而岛村对驹子的态度让我觉得也许真是“只有女人才能真心的喜欢一个人”。驹子的热烈与岛村的逐渐冷漠一同灼伤了我。

也许驹子一开始就明白岛村一定会离开自己吧。所以每天的早晨半夜都会去找岛村。所以在岛村探访完附近几个村子回来时会毅然跳上车子,像抓住最后一根稻草,又像留恋最后一抹夕阳。虽有叹息,虽骂薄情,但依旧热爱如初。仿佛是个无知的少女,只懂一响贪欢。

驹子与岛村到底没有在一起,也许川端康成想把这份洁净的爱情坚守到最后。这段克制的感情,这份纯洁的爱情,就像云和雨,虽终究要分离,然一个纯净,一个晶莹,不正代表着至纯至善吗?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