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说课稿

欢迎阅读《空气》说课稿(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空气》说课稿 篇1

各位园长、各位老师: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班科学活动《空气的力量》,它是“空气”科学系列活动中的一个子活动。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地球上的人类和一切生物,都离不开空气,它不仅孕育了生命,而且与人类的生活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从“空气是什么样的”“空气在哪里”到“空气与风”“空气的压力”,我们生活中有关空气的科学现象太丰富了。对大班幼儿而言,在中小班的生活和学习中,已积累了一些有关空气的知识和体验,且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在深入分析教材和教育对象后,我选择了将“空气流动产生风”作为本次活动的感知探究点,引导孩子通过探究体验如何产生风,引发幼儿对空气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空气的利用等问题的关注和探究萌芽。正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2、目标定位:针对我们班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挖掘教材的教育价值,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活动目标:

① 感知空气的存在,发现空气流动产生风的现象;

② 运用所获得的体验探索怎样让水上的风车转动起来;

③ 能大胆表述自己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体验与同伴分享的快乐。

3、活动的重难点:空气虽无所不在,但它看不见、摸不着,因此我将本活动的重点定位在感

知与发现“空气流动产生风”,难点为迁移经验解决“让水上风车转动起来”的问题。

4、活动准备:活动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了可能,在科学活动中材料的结构及投放很重要,

它直接关系到能否构成问题情境的探究点,有时甚至影响到活动的成败。我为活动做了以下的准备:

一是经验准备:玩过魔术“不湿的报纸”,开展过与空气有关的活动。

二是物质准备:

① 大小、高矮不同的杯子(有洞与没洞的)

② 风车(数量为幼儿人数的3倍)

③ 报纸若干

④ 擦手布人手一块

⑤ 塑料盆4个(四个水盆中水量的放置可分两种,一种为高水位,水面与杯子的高度一样,可以发现水泡的现象;另一种是低水位,水面低于杯子,易感知气流的现象。)

三是空间准备:幼儿半圆型集中;分组操作采用五张桌子,分5组进行操作。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

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本次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四种教法有:操作法、设疑法、经验迁移法、猜想—验证法。

首先是操作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是幼儿

建构经验的基本方法。本次活动共安排了四次操作活动,从而保证了幼儿有充分动手操作的时间,让孩子们“动”起来。

其次是设疑法,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通过提问,会提示幼儿探究的线索,

引发幼儿的思考,使幼儿对所感知的经验进行整理。本活动大量运用了设疑法,“为什么上次变魔术时纸不会湿,而今天的纸都湿了呢?”“为什么有孔杯子里的纸会湿,没孔杯子里的纸不会湿?”“用什么办法能让风车转起来?”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支持着幼儿的探究逐步深入。

再次在活动中,我还运用了经验迁移法,经验迁移能够帮助幼儿在新经验与旧经验间架起桥梁,使新经验的掌握更容易。我在第一环节、第三环节分别运用了经验迁移的方法。

此外我还将采用猜想——验证法,这是法国“做中学”教育模式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先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设想解决问题可能的方案,然后实施方案,验证其可行性。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不仅训练了幼儿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给幼儿一种做事的方法和研究的态度,体现了新《纲要》中终身教育的理念。本活动在解决“怎样让风车转起来”这一问题中运用了该方法。

三、说学法

我们总是说“教学方法”,可见学法与教法是密不可分的。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尽量营造宽松的氛围,激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参与探究,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玩一玩、试一试等方法,在与材料、同伴、老师的互动中,感受空气流动产生风的现象,体验发现的乐趣,发展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善于学习同伴经验的能力。

四、说活动程序

本次活动设计力求幼儿最大程度的参与与投入,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运用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习过程成为儿童发现和探究的过程,真正使学习变得快乐起来。因此,我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魔术导入,激发兴趣

以变魔术的形式引入活动,我将采用问题“前几天我们一起玩了魔术‘不湿的报纸’,谁记得是怎么做的?”,引发幼儿回忆变魔术的操作要求。此环节重在激活幼儿有关的经验和技能储备,为下面的活动做铺垫。本环节预计时间为3分钟。

第二环节:动手探索,感知现象

我出示纸杯(杯底有洞),提出要求“请你们按上次的方法再变一次魔术,看看把纸放在杯子里是不是一定不会湿”,从而调动起幼儿的好奇心。幼儿在操作中将发现纸湿了,引发与原有经验的冲突,产生疑问:为什么上次变魔术时纸不会湿,而今天纸都湿了呢?这时我会适时地引导幼儿将纸杯与上次魔术用的杯子进行比较,发现两者的不同——有孔和没孔。接着,我将进一步提问:为什么有孔杯子里的纸会湿,没孔杯子里的纸不会湿?启发幼儿将两个杯子倒扣水中,在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下,发现有孔的杯子快速放入水中时,会有气流从孔里出来,还会冒出气泡。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为幼儿创设交流的机会,请幼儿表述自己探索的过程与结果,分享彼此的发现,同时,还要帮助

幼儿提升和梳理感知到的经验,通过“是什么从孔里跑出来了?”“这些气泡是怎么来的?”等问题,让幼儿明确从孔里出来的是空气,空气流动会产生风,从而顺利进入下一环节。这是本活动的重点,因此本环节我预计的时间是10分钟。

第三环节:迁移经验,解决问题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更应服务于生活,作为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儿童将科学带到生活中和“用科学的意识”。因此,我设置了“怎样让小风车转起来”这一问题情境,让幼儿运用感知体验的科学现象来解决具体问题。

教师出示泡沫小风车,鼓励幼儿猜想:用什么办法能让风车转起来?孩子们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想出的方法可能有用嘴吹、向前跑动、用水流等,个别幼儿会运用空气流动形成风的原理让风车转起来,对于幼儿的猜想,我不作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动手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让风车转起来。由于上述活动将使孩子们的操作探索欲望得以调动,玩一玩、试一试,验证自己的猜想也就会水到渠成。操作之后我将请幼儿回到自己的位置上,说说是用什么办法让风车转起来的,分享同伴的成功。教师指导的重点是引发幼儿关注用空气流动产生风的方法让风车转起来,鼓励幼儿选择大小、高矮不同的有洞纸杯,在水中以振动的方式,使空气从小孔中挤压出来产生风,带动纸杯顶上的风车转动,从而进一步巩固获得的知识经验。本环节是难点,注重师幼互动,预计时间为12分钟。

第四环节:引发新的探究点,延伸探究

活动的最后,让幼儿自由地围在我的身边,抛出问题:刚才你们都用不同大小的杯子试过了吗?有什么感觉?那杯子的大小和风车转得快慢有没有关系呢?我们下次再试试吧。我预计这个环节时间为5分钟。

五、精彩片段

美工活动“牙齿切碎机”活动后感

本周进行了美工活动“牙齿切碎机”,整个活动中,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当我向幼儿展示自己制作的“大嘴怪”时,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纷纷议论“大嘴怪”怎么吃东西。活动开始我引导孩子们对牙齿模型进行认真地观察、并互相讨论,让孩子们知道前面的牙齿是门牙,门牙旁边的是犬牙,犬牙旁边的是磨牙,并说出它们各自的分工及合作过程。接下来我先请大家讨论怎样制作牙齿切碎机,在亲手制作“大嘴怪”时,孩子们显得更为积极主动,他们根据牙齿的各部分关系用铅笔在纸上画好一排牙齿,然后根据画好的牙齿剪下来,再把它们粘贴到剪开的纸盒里。

在这一过程中,很多孩子都做得比较成功,但也有一部分孩子因为没有事先设计好就动手剪,结果牙齿的构造没剪对,被旁边的小朋友一说,他们只好重新剪过,耽误了些时间。粘牙齿是本活动的难点,有些孩子一下子就粘好了,有些孩子因为小手指不够灵活粘起来很费劲。不久大家都把牙齿粘好了,接下来就是打份自己的牙齿切碎机:给它画上眼睛,头发,耳朵等。这一过程都难不倒孩子,大家都能把自己的牙齿切碎机按自己的意愿打扮好。最后我请幼儿给牙齿切碎机喂食,大家用一些废旧的报纸等给牙齿切碎机做食物,“嗷,咕咚”,牙齿切碎机一口一口吃东西了,哦,大家玩得真开心啊!我把幼儿做好的作品放在区角中,让孩子可以随时玩一玩。

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在设计,制作,体验中进一步对自己牙齿更加了解,并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空气》说课稿 篇2

一. 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承接了小学对空气知识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空气污染对人类的危害也是学生经常见闻的,而需要科学方法测定空气组成成分带给学生从未有过的体验。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1. 目标确立:

⑴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认识空气的组成,学习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⑵结合社会生活了解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⑶通过验证通风不畅环境中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和认识空气质量日报,增强关心环境、关爱自然的意识和责任。

⑷在分析空气组成的基础上,初步认识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2. 重点及难点,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重点:让学生认识空气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动植物的重要意义。知道空气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测定不同环境中空气的成分。

突出重点方法: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对空气进行重新认识,通过学习和讨论较为理性、科学地整理自己对空气的理解,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突破难点方法:给学生讲清该实验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操作要领。最后再把学生的思维扩出去:你还能设计哪些实验来证明这一问题?(可留作课外作业,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了启发式,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及科学探究,自学等综合性的教学方法。根据化学教材学科的特点,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以实验为基础,理论为线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探究,边实验,边讨论,边比较,进行探究性学习,突出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同时发展学生的智能,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 学习方法

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初三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还不是很强,为了有意识的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本节课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亲密合作,讨论交流为主旨学习方法,真正做到了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成为了课堂小主人。

四.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按照我校“师导生探”的教学模式可归纳为: 激发情趣,出示目标---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重点)---实验探究---活动天地(自学)---当堂训练。

1. 激发情趣、出示目标: 课件出示①②③④

导入新课:上课开始,教师富有激情地表白:空气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物质,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空气的“海洋”里,离开了空气一切生命就不符存在。那么:(课件出示)

(1) 你知道空气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2) 空气中含有哪些物质?

意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 学生积极回答对空气的认识。(课件出示——空气成分)

意图:给学生一个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认识能力。

3. 在认识空气成分的基础上,将问题引向深入:

同学们都知道氧气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测定空气的中氧气的含量呢?同学们感兴趣吗?好!今天就给大家提供一个平台。请你设计实验进行证明。

4. 在教师的点拨下,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思路。同时需要学生明白:(课件出示)

(1)实验目的。

(2)实验原理,引 导思路:

a.如何将密闭容器中的氧气消耗掉而又不产生新的'气体?

b.如何测得消耗掉氧气的体积?

(3)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

(4)讨论与交流,得出结论。

重点讨论:同学们实验结果差别较大,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教师总结。

(课外研究性学习:你还能设计出什么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意图: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实验探究能力,真切体会到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教师小结空气的成分,并引出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学生以具体的例子为感知对象,形成对混合物、纯净物的认识。

意图:巩固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6。自学“空气是一种重要资源”知道拉瓦锡首先得出“空气是氧气组成的结论”。 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7.认识空气质量日报。学生自学,明确日报内容,体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8。探究实验:空气质量的差别。

学会采集气体样品方法,学会如何验证二氧化碳。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 意图:锻炼动手能力,使学生获得深切的真实感受。

9. 当堂练习. 意图:巩固所学重点知识。

《空气》说课稿 篇3

《看不见的空气》粤教科技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单元第六课,我上的是第一课时。

本课以学生探究为核心,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对空气进行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创新思维。

本课教学设计中,我从证明空气存在的活动入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空气的存在;通过“捕捉”空气和移动空气的活动,让学生认识空气占据体积和可以流动的性质。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了提问、观察、实验、讨论、交流等科学探究活动,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培养了科学的情感和态度。

一、我确定的教学方向——三目标一重点

1、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简单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通过各种实验活动,认识空气的性质。

2、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小组合作的团队精神,乐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素养。

4、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等探究活动,了解空气的存在、流动及空气占据的空间。

二、我设计的教学流程——三活动一讨论

活动一:空气在哪里?

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用间接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学生认识到空气这种物质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确确实实是存在的。

活动二:“捕捉”空气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将空气装起来,然后充分运用感官去感觉空气,使学生对空气形成多方面的感性认识。再让学生用口头语言把自己的感觉描述出来,通过描述,学生头脑中的空气会由零散的表象向概念化的方向发展。

活动三:转移空气。

通过本活动,学生可以清楚观察到:气泡的'上升和杯子水面的下降,领悟到空气是能够的转移,进而进一步认识到空气是可以流动的。学生在实验的同时,还能感受到这种科学方法的魅力。

讨论:空气占据空间吗?

经过前面的一些活动的开展,学生对空气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讨论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空气是确实存在的,并且占据一定的空间。

三、我采用的教学理念——三突出一提高

1、突出探究这个中心

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应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研讨时间,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本课的三个活动中,我给了学生大量的时间进行猜测、观察和研讨,让学生亲历猜测——实验——验证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到知识的同时,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科学的情感和态度。

2、突出学生这个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其实课堂是学生的,学生的观察、实验、交流方式只要是学生喜欢的,都应该支持。学生的眼光是独特的,教师不可以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们的观察比较结果,学生的每一点发现都应该鼓励。

3、突出实验这种手段

实验是学生最喜欢做的事情,实验更能为课堂创设出浓浓的学习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平台,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本课开展的三个活动和一个讨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敢猜测、肯合作、肯交流,将动手、动口、动脑融于一体,学习兴趣高昂。

4、提高学生观察、推理、实验的能力

本课是一节实验课,实验从证明空气存在的活动入手,让学生利用各种感官了解“空气在哪里?”;通过“捕捉”空气和转移空气的过程,认识空气具有占据空间和可以流动的性质。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验操作,交流汇报,得出结论。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观察、推理、实验的能力。

以上一些,是我个人不成熟的做法,肯定存在着许多不足,恳请各位专 家和老师批评指正,我将不胜感激,谢谢。

《空气》说课稿 篇4

一、设计意图

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闻不到看不见但存在我们身边的一种气体。中班孩子对周围是事物现象很感兴趣,常常会问一些发生在他们身边的问题,什么是空气呢?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根据这一理念和幼儿的兴趣,我们选择了中班科学活动《空气娃娃在哪里》作为本次活动的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幼儿建立一个探索、尝试与交流的平台。这节课它的主要知识点是通过科学探索活动,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利用简单的科学方法使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和特性。

二、活动目标、及重难点

目标:

1. 感知空气的'存在及其特性。

2. 积极尝试实验,提高观察、操作能力。

3. 能够发现试验中的问题,并用较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达。

重点:感知空气的存在及其特性。

难点:能够发现试验中的问题,并用较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达。

三、活动准备:

空箱子,每组一盆清水,人手一份操作材料: 塑料袋、气球、吸管等实验材料;人手一个自制玩具“小火箭”。

四、活动流程

根据幼儿“玩中学”的特点,为了环节设计能更好的为目标服务我从三个环节,来帮助幼儿自身经验的形成,达到预设的目标。

(一)引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二)基本部分,引导幼儿认识空气。

(三)结束部分,幼儿园中还有很多空气娃娃等着我们和它们一起去玩“火箭上天”游戏呢。

我认为,本次活动的亮点在于注重了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步骤清晰,过程层层递进,让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从而提升经验、习得知识。当然,活动的效果如何还需在实际操作中得到检验,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教,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空气》说课稿 篇5

《空气》说课稿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