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苏设计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设计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资料,初步了解什么是石头书、石头书里有哪些学问以和研究化石的作用,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一块小石头。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揭题。
2、谈话。(出示课文插图)
师: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还知道两个小朋友川川、磊磊看见一位叔叔正看着一块大石头,这位叔叔还说他在——(生:读书)他读的是什么书呀?(石头书)为什么要读这石头书呢?请大家来读读这一句话。
3、质疑。
(1) 出示句子: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呀,我们也要学会读这本书。
(2) 指名读句子。
(3) 质疑:读了这句话,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提问,师归纳)
(4) 过渡: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只要认真地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1、解决“石头能做成书吗”。
(1) 师:这个问题的答案在课文第五自然段,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轻声读读这一段,看谁能自身解决。(学生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2) 学生交流。
师听后边说边板书:原来,这篇课文讲的是石头像书,而不是用石头做成书。(把课题改成“石头 书”)
(3) 激趣:可是这石头怎么能像书呢?你们看我们平时用的语文书、数学书、英语书等等,它们都有什么特点?(生回答,师板书:一页一页、字、画、获得知识)
(师拿起一块石头)可是这石头光秃秃的,我左看右看,也看不出它哪儿像书呀!这个问题你们能协助老师解答吗?
2、解决“石头书里有哪些学问”。
(1) 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该怎么找答案呢?老师教你们一种读书方法,拿出笔来,一边轻声读课文,一边想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了石头像书,找到了就在这个自然段前作一个“☆”的记号。然后同桌讨论讨论,说说自身选择这个自然段的理由。
(2) 学生自读课文,作上记号后同桌讨论。
(3) 交流。(应该是第五、七、九、十一、十三自然段)
(学生说到哪个自然段就学习哪个自然段)
A、理解第五自然段。
① 请交流的同学读读这一段,并让他说说石头哪儿像书。(师板书:一层一层)
② 句子训练。
出示句子: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请学生把这句问号的句子改成句号的句子,然后进行比较,说说哪句好,为什么,最后指导朗读。
③ 说话训练。
请学生用“因为……所以……”说一说为什么石头像书。
B、理解第七自然段。
① 请学生说说选择这一段的理由。
②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找找这石头书上有哪些字,并把它们圈出来。
③ 再交流。学生回答,老师板书:雨痕、波痕、矿物……。
理解“雨痕、波痕、矿物”,并想象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最后欣赏矿物(演示课件)。
④ 说话训练。还是用“因为……所以……”说一说为什么石头像书。
⑤ 师生对读第六、七自然段。
C、理解第九自然段。
① 请找到第九自然段的同学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
② 说说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师板书:树叶、贝壳、小鱼……)
③ 理解“化石”。(化石就是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物等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演示课件,欣赏化石。
④ 练习说话。用上“因为……所以……”再说说石头为什么像书。
⑤ 分男女生朗读第八、九自然段。
D、理解第十一、十三自然段。
① 学生自由朗读这两段,并想想石头书能告诉我们什么,用直线划出来。
② 交流,板书:告诉我们……
③ 出示填空,指名口答。
化石告诉我们:这里曾是__________,后来变成了__________,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__________,这里又变成了__________。石头书会告诉我们__________……
④ 探究。
再读第十一、十三自然段,并联系上文,想想勘探队员是根据什么来推断这里曾经是密林和大海的。
⑤ 师生对读第十至十三自然段。
(4) 小结。
再次出示句子: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呀,我们也要学会读这本书。
让学生说说石头书里究竟有哪些学问,这里的“读”是指我们平时的读书吗? (“读”是指探索、研究)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索了石头的奥妙,知道石头里原来有这么多的学问呢!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总结谈话
四、课外延伸
你们见过哪些石头?它们是什么样的?
苏设计教案 篇2
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动脑筋,想办法”。这篇主体课文写了苏红不小心把参加比赛的画弄脏了,又在爸爸的帮助下把弄脏的画改成一张美丽、有情趣的画的事。告诉我们“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的道理。课文行文简洁流畅,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结构严谨,呼应对照严密。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课教学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道理的同时,要抓住“满意、端详”等重点词句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目标
1.感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3.认识本课“苏、祥、幅”等13个生字,学写田字格中“参、详、奖”等10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感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或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图画导入,设疑激趣
1.课件演示苏红的画并质疑:你看到了什么,发现图上什么地方画得最有趣?(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画上有一只可爱的`小花狗。)
2.为什么画上多了一只小花狗呢?这只小花狗是怎么来的?带着疑问学习课文《苏红的画》。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标注出不认识的字,然后同桌互助学习,教师巡视检查、指导。
3.分段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并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再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不小心把参加比赛的画()了,在()的帮助下把弄脏的画改成一张()的画。
三、精读课文,体验情感
1.深入读文,体会情感。
细读课文,找出文中带有“满意”的两段话,读一读,体会这两个“满意”的不同内涵。
(1)出示第1段话:“苏红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
①学生齐读这段话,想一想“满意”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能体会到什么?先小组内的同学互相交流,然后全班同学交流。
②这句话中的哪两个词语说明苏红对她画的画很满意?
③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满意”和“端详”说话。
④说说苏红的内心感受。
⑤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出示第2段话:“苏红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给画增添了不少情趣。苏红满意地笑了。”
①学生齐读这段话,联系上文想一想苏红是怎样把画弄脏的?把画弄脏后心情怎样?有感情地读出有关句子。
②爸爸为什么让苏红在弄脏的地方画一只小花狗?读出有关句子(“仔细”“……弄脏的地方,很像……花斑。”)说说爸爸是怎样的一个人?(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③“苏红满意地笑了”中的“满意”包含了哪些意思?(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小结过渡。
2.再读课文,升华感悟。
(1)指名读课文第9自然段,想一想哪一句话告诉我们了一个道理?学生齐读这句话。
(2)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说明爸爸和苏红肯动脑筋?课文中所写的“坏事”指什么事?“好事”指什么事?(要求学生画出文中的句子,然后小组内互相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3)说说苏红和爸爸是怎样把坏事变成好事的?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四、诵读全文,交流体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交流学习本文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抄写在读书笔记本上。
9苏红的画
变
坏事———好事
动脑筋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学习《苏红的画》,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认读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读出字音。
2.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歌诀、字谜、换偏旁、加减偏旁等方法识字。
三、指导书写
1.学生把要求会写的字按结构分类。
2.指导学生学写左右结构的生字。
(1)让学生谈谈书写左右结构的字应如何占格。
(2)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评”字,学生先书空,然后在生字本上认认真真写“评”字,同桌互相检查,师生共同评议学生的写字情况。
(3)按照上面方法指导学生写“拾、脏、梯”3个字。
3.指导学生写上下结构的字和独体字。
四、学生练写
1.要求学生把本课中的10个生字再分别写3个,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2.对发现的共性问题进行纠正、指导,对写得好的提出表扬。
五、课外实践
收集古今中外少年儿童积极动脑筋、想办法,把坏事变成好事的故事,筹备召开一次故事会。
苏设计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小说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分析小说中两个主要人物的人物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
1.梳理小说的情节,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对比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结尾。
2.分析解读人物,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辉与黯淡,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生活,感悟小说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解读小说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辉与黯淡。
三、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感悟小说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启迪同学们联系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
探究法、对话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著名作家钱锺书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窗》,说人们最初建造房子的时候是没有窗户的,后来,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再建造房子的时候便有了窗。
透过窗,屋子里的.人可以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里面的人在看到外面精彩世界的同时,外面的人也窥探到了屋子里面的秘密,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窗》,看看里面又会有怎样别致的故事……
(二)学习目标:
1.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品析人物形象
2.梳理小说情节,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出人意料的结尾
3.联系生活,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辉与黯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苏设计教案 篇4
1、引导学生欣赏、设计、制作风格独特的鞋。
2、引导启发学生将自己设计的鞋用不同的材料来表现出来。通过创作活动,训练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
3、结合班级或学校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鞋展活动,体会鞋与环境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教学准备:图片和绘画工具。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设计风格不同的鞋,并尝试将自己设计的鞋制作出来。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自己设计的鞋,用不同材料制作出风格奇特的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由《灰姑娘》的故事引入到鞋。人的一生都离不开鞋,鞋对于我们非常重要。
今天,我们就来设计制作鞋。
二、教学新课。
1、欣赏讨论鞋。
我们一起来欣赏鞋的图片。
同学们一定要看仔细这些鞋的造型,了解它的特点和装饰的纹样。
2、分析创作。
让学生说说可以用哪些材料来制作鞋。
3、以小组为单位来设计、制作鞋。
三、作品展评。
采用自评、互评、点评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作业展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