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

欢迎阅读小学五年级语文《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五年级语文《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并运用克、遗、闻、次、为、以、乃、等文言实虚词

2、掌握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如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等。

3、能辩认出常见的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

能力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

2、能确切概括文本大意。

3、培养学生再创作能力。

情感目标:

1、汲取民族智慧,理解文言文作品的内容价值。

2、领悟到作品写古讽今的初衷。

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并运用重点字词。

2、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并发展个性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层次。

课时安排:

两节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这节课,我们进入新的主题单元:解读昨日战争。历史风起云涌,战争的硝烟曾经弥漫,我们学过的描写战争的作品有:(师生共同回忆)《曹刿论战》。曹刿的计谋是(共同回忆):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在战争中,计谋是决定胜负的一个关键。古人将战争分为四种,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解释:战争的上策是挫败敌人的战略计谋,其次是挫败其外交,其次是进攻敌人的军队,最下才是攻城)

今天我们所学的《赤壁之战》就是围绕着伐谋和伐交所展开的,其中有深谋远虑,有舌战群儒,也有针锋相对。好,让我们一起解读三国鼎立时期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赤壁之战。

二、概括归纳再创作(设想是,模仿中国古典章回小说,起标题)

教师:我们对文章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如果把课文编成课本剧,可分几幕?请给每幕起一个标题,要求字数保持一致。或四言,或五言/六言/七言……不限。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确定:课文可分为七幕

现将学生当时的成果展示如下:

第一组

1、鲁肃献计促联军

2、备从肃计入樊口

3、孔明舌战东吴将

4、战降不定权忧心

5、公瑾回吴助仲谋

6、联军备战抗曹操

7、火烧赤壁成霸业

第二组

1、鲁肃献计,分析天下大势

2、公见刘备,共讨联盟大事

3、形势危急,孔明舌战群儒

4、意见不一,孙权陷入困顿

5、周瑜回归,安主抗敌之心

6、箭在弦上,积极准备作战

7、火借东风,曹操败走华容

教师:(其他略,交流之后)请同学们选出你们喜欢的一组,写在书上,我们也将用那一组的成果讲解课文。剩下的小组,请将你们的成果贴在墙报上,供大家参考,欣赏。

三、理解一篇文言文必须要扫清字词的障碍,下面请同学们拿出知识卡片(或积累本)积累你不熟悉的,或是你认为重要的字词。

学生读书,积累。

教师提示:

1、文中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都应该作为你积累的重点,看一看你能不能独立地正确地找出。

2、不确定的字词义,可以借助课下注释或古汉语字典。

3、请积累“次、闻、以、乃”这四个词的一词多义。

四、结语:

下节课,我们将解答同学们的疑惑,一起解读昨日战争。

五、作业:

课下完成知识积累。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模仿古代章回小说的题目,为《赤壁之战》起了小标题,并且请大家做了知识积累,这节课我们先共同解答大家的疑惑。

二、学生提问题,先请同学解答,解答不了的,教师解答,作补充。(略)

确定的知识点:

次:

①驻扎: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②次序:余船以次俱进。

闻:

①听见: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②听说:鲁肃闻刘表卒。

③见闻:博闻强志。

④名望:先达德隆望尊。

以:

①用:夫以疲病御狐疑之众。

②因为:时操军兼以饥疫。

③认为:皆以美于徐公。

④连词,表目的或结果:挟天子以令诸侯。

⑤按照:余船以次俱进。

乃:

①才: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②甚至: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③是: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④于是:乃取蒙冲斗舰十艘。

通假字:

a)将军禽操:禽--擒

b)卿能办之诚决:诚--请

c)烟炎张天:炎--焰

d)雷鼓大震:雷--擂

词类活用(典型):

1、晨夜兼道:晨、夜,名作状,日夜。道,名作动,赶路。

2、敬贤礼士:贤,形作名,贤能的人。礼,名作动,以礼相待。

3、必蹶上将军:蹶,使动用法,使……受挫折。

4、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共,作动词,共有。

5、甚失孤望:失,使动用法,使……失望。

6、除残去秽:残、秽,形作名,坏人。

7、可烧而走也:走,使动用法,使……逃跑。

8、瑜等率轻锐继其后:轻锐,形作名,精锐部队。

文言句式(典型)

判断句:刘备天下枭雄。

被动句:

1、恐为操所先。

2、受制于人。

宾语前置句:

1、豫州今欲何至?

2、何以言之?

定语后置句:

1、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2、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3、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在各国都引起了巨大反响,可见其重要性和关键地位。那么,在如此至关重要的战争中,以天壤之别的悬殊力量,东吴最终使居高自傲的曹操败走华容。那么在你看来,这场战争的胜负,哪个人物起了关键作用?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呢?(各抒己见)

参考:

1、鲁肃:鲁肃是思度弘远的伐谋和伐交高手,而伐谋和伐交均是战争中的上上策。正是由于他的审时度事,及时地向孙权出谋献策,才使得东吴由最被动的局面逐渐取得有利的时机。鲁肃为人严谨又善言论,由开始的献计到战争酝酿时的坚持和表现出来的智慧,由座下独不言到召回周瑜,赤壁之战的胜利,鲁肃功不可没。

2、诸葛亮:(学生对诸葛亮最为熟悉,也最感兴趣)诸葛亮舌战群儒推动了东吴主战的事态,也更加坚定了孙权主战的意志,他把孙权心中酝酿的主战思想激发出来了。诸葛亮是一个外交高手,面对孙权,他表现得不卑不亢且层层逼近,他也是一个心理专家,洞察了孙权心中所想,用激将法把孙权推到了主战的风口浪尖上。一向神机妙算的诸葛此次也是充分表现了他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

3、周瑜:虽说既生瑜何生亮,但在赤壁之战中的周瑜,却尽现大将气慨。与鲁肃的缜密,稳重相比,周瑜的直斥曹操更显其大将的胆气,而对于曹操虚夸的八十大军,也是令张昭们闻风丧胆的八十万大军,周瑜既有少年无畏的勇,又有切实分析的谋,可以说在《示壁之战》中的周瑜,绝对是有勇有谋的大将。

4、孙权:其实孙权是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人物,也是课文中隐藏着的一个高手,可以说上述人物均是围绕孙权所写。课文中没有描写他的大段对话,有的只是只言片语,但是在详写采纳鲁肃建议派其拉拢刘备,听取双方意见当机立断主战中,已经将孙权的政治家风度跃然纸上了。孙权在朝中主战不定的情况下早已暗中准备下了三万精兵,等待着战争时机的成熟,可以说,孙权是赤壁之战的关键所在。连被孙权打败的曹操也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结语:历史已经远去,战争的硝烟也早已散尽,然而英雄们的深谋远虑,豪迈气慨却是为后人们所传诵至今。他们为后人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个计谋,一场胜败,更多的应该是古人的智慧与气魄。问天下谁是英雄?我想同学们心里都有自己敬仰的英雄。

作业:同样是赤壁之战,《资治通鉴》是一种写法,《三国演义》又是一种写法。请课下阅读《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比较二者的不同,要求形成书面,五百字以上。

小学五年级语文《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 篇2

教学目标:

1、查阅资料,对课文的时代背景有个了解,学会自学。

2、初步学会10个生字,理解26个新词语的意思。

3、初步读懂课文,理清思路。

4、分段,学懂一、二两段。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课文。

教学难点:赤壁之战双方的形式,采取火攻的原因。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周瑜在赤壁,以3万兵力打败80万曹军。

2、学习课文生字、新词,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3、理清课文思路,分清段落。

教学过程:

一、揭提导入

1、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去,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2、这几句是我国哪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最开头的几句词?《三国演义》。

3、 《三国演义》大家都不陌生,同学都看过电视,并课前查阅过许多资料,请同学说说你了解到的一些《三国演义》的知识,如时代背景,主要人物都可以。

4、学生上来介绍。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赤壁之战》就是根据这部我国著名的小说中的第49、50回的章节改变过来的。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学要求:

(1)、自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句作好标记。

(2)、通读课文,哪些一学懂了?哪些不理解?

2、交流自学情况,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有些暂不解答,以便进一步学习时重点考虑。

可能有的学生要提出以下问题:

(1)曹操有很强的实力,为什么会败给周瑜?

(2)曹操是一个很聪明的将领,他能想出把战船连起来对付东吴,为什么就没有觉察出东吴的计策?

(3)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上来写在黑板上)

三、讨论分段,沥青课文条理。

1、再读课文,课文按什么来写得?可分几段,说明理由。

四、深入学习,理解第一段。

1、自学互学,讨论思考。

自读,齐读,抓住哪些词句,读懂了什么?哪些不理解的?

2、交流出示句子:东吴的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同曹操的兵隔江相对。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理解“调兵遣将”和“隔江相对”并按照地图标出方向规定,画出曹、周两军对阵的示意图。(通过画图直观了解两军的地理位置,帮助学生理解周瑜为什么想到用“火攻”方法及曹操打败的原因。指名学生到黑板上话示意图。)

板书:隔江相对

3、读,这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五、深入学习,理解第二段。

曹操早已对江南的东吴虎视眈眈,蓄谋已久,这次他认为时机成熟,终于挑起了这场战争的开始。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第二段。

1、自学第二段,你读懂了哪些词句?

2、检查自学情况。

思考:周瑜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

出示句子:

(1)周瑜说:“曹军80万,我军才3万,相差太远了。跟他们长期相持下去,对我们没有好处。我看他们船尾接船头,船头接船尾,把船连在一起,只要用火攻,他们想逃也逃不了。”板书:80万3万

(2)曹操的兵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可是要渡过大江,非坐船不可。

A、理解“非……不可”表示的意思是什么?(必须)

B、坐不惯船,却还要坐船,曹操是怎样解决这个矛盾的?(连接战船)

C、书上是怎样写曹操兵士连战船的?

D、如有录象,就看一下连船后战船是怎样的及曹操当时的表情说话的语气,然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议论。(可以看出曹操很傲慢,轻敌,不可一世)

“火攻“是东吴将领黄盖分析形势后,精心制定的,(板书:火攻)可是周瑜说这一仗怎么大还得想个计策这说明什么?(周瑜对问题考虑得很周到)。

2、读课文这段重点写了什么?(战斗准备)

六、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同学通过自查资料掌握了许多《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及内容。为我们学习《赤壁之战》奠定了基础。在学文时,我们主要是同学自学,讨论,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从整体到局部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下节课我们还具体学习文章最精彩的部分,周瑜和黄盖如何实施他们的“火攻”计划的,而曹操又是如何失策的。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小学五年级语文《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 篇3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根据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有关章节改写而成,叙述了东吴都督周瑜采用部下黄盖诈降和用火攻的计策,在赤壁以三万兵力打败曹操八十万大军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这一战役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力量的对比,也为后来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奠定了基础。

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为三部分,记叙了战役的经过。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着重叙述了火攻这一仗是怎样打的。

本课编写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了解战事的全过程,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事件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难点是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文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遣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准备。可让学生搜集有关《赤壁之战》背景资料,并通过预习,自学生字新词,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2、课上可让学生交流各自搜集的资料,通过交流,学生能对三国时代、课文来历、课文中的一些人物、赤壁之战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等,有所了解,为阅读课文扫清障碍,做好准备。

3、可把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和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结合起来进行。在学生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后,要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这篇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但不要死套起因、经过、结果各成一段的模式。要引导学生做具体的分析。比如,文章第一自然段(第一部分)交待了战争起因后,并没有立即叙述战争过程,而是写了战前的准备,因此要单独成一部分。从黄盖献上火攻之计开始,已经是在描写周瑜一方对敌军展开进攻的第一步行动了。全文最后一段交待赤壁之战的结局是曹操带着残兵剩将从华容道逃回北方。

战争的结局与过程,作者并没有明显分开来写,所以经过和结果可合为一部分。这样,可按照“战役的起因——战前准备——战役的经过及结果”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三部分。进行理清课文顺序的训练,还要抓住火攻全过程这一重点,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火攻是分哪几步实施的,每一步主要做了什么。在学生认真理解思考的基础上,可以让他们用比较概括的语言按顺序说一说,使学生明确,无论是全文,还是各部分,都要按一定的顺序写,言之有序,是写好文章的基本要求。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探讨双方取胜失败的原因。可设计以下一些问题,如:黄盖认识到了敌我双方的哪些优势和劣势?为什么要建议用火攻?曹操为什么会连续两次上了黄盖的当而没有起疑心?赤壁之战中双方胜败的原因各是什么?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教师仅作点拨及小结即可。

“思考、练习”2和“思考、练习”3可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完成。

火攻可分为四步:

①黄盖写信,向曹操假投降;

②选择刮东南风的一天,船上装上引火的材料,驶向曹营;

③船接近曹营时,黄盖命人点火,火船冲进曹营,曹营火光冲天;

④周瑜带兵追杀曹军,曹操从华容道逃跑。第3题要求学生找出写东南风的句子,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这也是实施火攻的关键条件。说明东吴的将领善于利用天时和地利等自然条件。如果没有这一关键条件,火攻就不可能实施。如果东南风不急,船行便不快,火攻也有可能因对方有了防备而失败。所以,火攻计策之所以能取胜,归根结底是东吴的将领知己知彼又懂得利用天时之利的结果。

4、课后拓展。可让学生课外搜集和阅读三国故事,召开故事会,评出讲得好的同学。也可以办一个展览,把同学们搜集到的有关三国人物的故事、资料等展出,交流一下阅读体会。

四、参考资料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时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公元二零八年秋天,曹操在统一了北方之后亲率号称八十万人的水军沿江南下,企图消灭刘备及孙权,统一中国。孙权与刘备结成联盟,共同抗击曹军,两军在位于长江中游的赤壁相遇。吴蜀联军根据曹操士兵都是北方人,不习水战以及他们的战船相连行动不便等不利因素,巧设诈降火攻之计,大破曹军。曹操军队死伤无数,损失惨重,仓皇败走华容道,逃回北方。此后曹操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实力,刘备趁机夺取了益州、荆州,与魏、吴两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赤壁历史上发生赤壁之战的地方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长江南岸的赤壁山。其山高五十多米,岩石皆呈赭红色,是约一亿年前因砾石、砂子与铁质、钙质等物沉积胶结氧化而成,又因地质断层而露出地面,这种特殊的地貌被后人传说为火烧赤壁时烧成红色的,因而更增添了赤壁之战的神奇色彩。此外湖北黄岗县西北的江滨有一赤鼻矶,也是悬崖峭壁赭红如火烧一般,兀立临江,因与“赤壁”同音,相传为赤壁古战场。宋朝苏轼贬官任黄州团练副使时,曾经游历此地,追怀古事,写下了千古绝唱《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文章,其实此处并非真正的赤壁古战场。

曹操(155—220)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史称魏武帝。曹操祖籍安徽亳县,小名阿瞒,字孟德。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扩张了自己的军事实力,又于建安元年(196年)把汉献帝迎至许昌,遂“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13年做了丞相,赤壁之战被刘备孙权击败后回北方重整势力。公元216年自封魏王,曹丕继位后追封其父为武帝。曹操精通兵法,又长于诗歌,以诗抒发报负,今存诗20余首。其诗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成为英雄老当益壮,志气冲天的代言,堪称千古绝唱。

周瑜(175—210)字公瑾,三国时吴国名将,庐江舒县(安徽舒城)人,出身士族,辅佐孙策、孙权建孙吴政权,又与孙权为连襟。在建安13年曹操大军压境时与鲁肃等人力主迎战,并亲率大军破曹操于赤壁,赢得了千古英雄美名,后因病去世。

黄盖字公覆,吴国宿将,零陵泉陵(今湖南零陵)人。赤壁之战中,他率领数10艘装满芦苇、火硝和硫磺等引火之物的小船诈降,趁机点火以火攻之计破了曹军船阵和兵营。

华容道华容是县名,设于西汉,在今湖北潜江县西南。因曹操赤壁之战后取道华容县北归,故称华容道。

火硝又称土硝或硝石,白色或灰色,含有一种叫硝酸钾的化学物,受热分解后可释放大量氧气,是一种强氧化剂,可助燃,因而常用于制火药、火柴等。又因其中含有氮和钾,且易溶于水,故又可作化肥使用。

硫磺硫的统称,为浅黄色结晶体,可用来制造硫酸、火药、焰火等,可作杀虫剂,又可用于治疗皮肤病。许多温泉水或地热井中抽出的热水中就含有硫的成份,因而可以治疗皮肤病。

小学五年级语文《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二)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火攻是怎样进行的。

(三)结合上下文理解“非……不……”和“果然”,并结合生活实际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二)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火攻是怎样进行的。

三、教学难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赤壁,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的80万军队,原因是什么呢?

停顿几分钟,使学生快速思考并认定这的确是个问题。

哪位同学知道“赤壁”在哪儿?作战双方是谁?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赤壁”位于现在湖北武昌市,长江边上。作战双方是曹操和周瑜。)

(板书:赤壁曹操周瑜)

曹操和周瑜为什么要打仗,周瑜又是怎样取胜的呢?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课文。

(二)学习第一段。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介绍了什么?

(作者在这一段具体介绍了战斗发生的时间——东汉末年;地点——赤壁;交战的双方——曹操和东吴的周瑜;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曹操在长江北岸,周瑜的兵在长江南岸。这次战事的目的是曹操“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同时也可以看出曹操是这次战争的发动者,周瑜“调兵遣将”是为了抵抗曹军。)

很明显,战争发生的原因是曹操想扩大自己的地盘,从道义上讲是不正义的,但是他们人员众多,来势凶猛。周瑜也毫不畏惧,调兵遣将与曹军隔江相对。这场战争的经过和结果怎样,我们继续往下看。

(板书:南北隔江相对)

(三)学习第二段。

找同学分自然段读书,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课文内容。

对于难以适应的环境,曹操是怎么做的?

(曹操命令士兵把船一条条用铁索连起来。)

曹操为什么要这样做,没有别的办法吗?

(因为曹操的士兵都是北方人,这次作战“非坐船不可”,可是他们不习惯船上的生活,所以曹操“叫人用铁索把船一条一条连起来,铺上木板,就像平地一样。”)

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曹军必须坐船?(“非坐船不可。)

“非……不可……”是什么意思?谁能结合实际生活造一个句子,说明你理解了。

(“非……不可……”是必须这样做的意思。生活中也经常能用到这样的句式。如这人病重,非住院不可。)

由此可以看出,曹军已经为作战做好了准备,把所有的船连成了一个平地。同学们,大家讨论讨论曹操这个办法怎么样?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曹军潜在的危机,在此为学生理解黄盖的计谋作了铺垫。使一个教学上的难点很快就解决了。

(这个办法不好,因为这样一来所有的船成为了一体,如果有紧急情况发生,一条船都跑不了,就会全军覆灭。)

真聪明。可是曹操就没有想到这一点,相反周瑜军中的黄盖却注意到了,还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黄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呢?

第3自然段主要是黄盖的一段话一共有三句,分析了作战双方的利与弊,以及在战斗中取胜的计谋。

(黄盖认为①敌我力量悬殊很大,因为曹军号称80万人,周瑜才有3万兵士。②长期相持没有好处。因为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长期相持,对兵力弱的一方不利。③曹军船体相连难以分散。针对这些情况,黄盖向周瑜提出用火攻的计策。)

怎么理解“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呢?

(可以看得出周瑜同意这个办法,只是具体怎么做“还得有个计策”。说明周瑜很谨慎,对问题考虑得很周密,最终采纳了火攻。)

(板书:火攻)

“黄盖说计策已经有了,向周瑜说了一遍。”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不写出计策的具体内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

请同学再读第二段,教师在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可具体讲解这一内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课文在这里不写出计策的具体内容是因为下文实际上是这一计策实施的描述。这样写既为下文埋下了伏笔,又避免了重复,从而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引人入胜。

教师简单小结这一段,并引出下一段。

要战胜对方,就得知己知彼。周瑜一方做到了知己知彼,因此决定用火攻。火攻这一计策到底是怎样实施的呢?我们继续学习第三段。

(四)学习第三段

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因为故事性比较强,教学时最好以一个或几个大问题为主,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用比较概括的语言按顺序说一说。

这一教学环节可以留出大约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并根据问题思考。

请同学们认真读书,并思考这样的问题:火攻分为哪几步实施,每一步主要做了什么?

课文分四步来写火攻:①黄盖写信,向曹操假投降。投降的理由是“周瑜自不量力”,肯定失败,并表示带兵士和粮草投奔曹军。这个理由正合曹操以人多自居必然胜利的心理,所以曹操信以为真。②火攻选择在刮东南风的天气里,船上装满引火的东西,趁着东南风驶向曹营。因为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这样就使得“火攻”在东南风的帮助下得以很好的实施。③黄盖在船接近曹营时,叫人点火,火船冲进曹营,致使曹操的战船一下子都烧了起来,火又窜上岸,岸上的兵营也烧了起来。这样近距离点火使曹军措手不及。④周瑜带兵追杀曹军,曹操从华容道逃跑。“鼓声震天”说明周瑜一方士气大振,火攻大胜。“丢盔弃甲”形象地描述了曹军大败时狼狈逃跑的样子。

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给予一定的正确指导,并注意从每一步的内容中,概括出主要词语进行板书。

(板书:诈降

东南风

点火

追杀

逃跑)

由此可以看出,“火攻”分四步进行。让学生按事情发展顺序把这四步写在投影片上,然后在投影机上进行展示和评比。

“果然”一词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在实际生活中怎么运用。

(“果然”的意思是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课文中的“曹操定睛一看,果然有一队帆船直向北岸驶来,……”这说明曹操正想着或正等着什么,结果发生的事实正合他意。但他没有想到这些船不是来投降,而是来烧他们的。

果然——天阴得很厚,不一会儿果然下起了小雨。

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火攻”就会理解深刻,记忆清楚。紧接着师生共同研究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周瑜只有3万人,曹操拥有80万人,力量悬殊很大。可是周瑜的兵士善于水战;恰好有东南风;又因为曹军来犯,周瑜带领兵将奋起抗击,属于正义事业。所以周瑜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又加上有黄盖的计策,扬长避短,使这样一次力量对比极大的战事,以少胜多,东吴取得了胜利。

(板书:原因:天时

地利

人和

结果:以少胜多)

(五)总结板书,概括中心思想。

赤壁之战的结果是东吴3万人打败曹操80万大军。这一结果是曹操难以预料的,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板书做一个“战后分析”,探讨探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东吴大胜,曹军大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这一结果说明“火攻”是正确的。同学们仔细想一想“火攻”计策的出台是很随意的吗?

(“火攻”不是随意的,也不是凭空想象的。它来自于战前东吴对敌我双方情况的正确分析和判断,东吴军从中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做到了知己知彼,因此他们扬长避短攻击曹军的弱点,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而曹操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仗着兵多将广,骄傲轻敌,还采取了错误的铁索连船的措施,轻信了黄盖的假降,致使80万大军狼狈逃窜。)

由此得出课文的中心思想就是说明无论要做成什么事,都要做到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六)作业。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完成课后题1、2、3。

大家都在看